2021-12-29|閱讀時間 ‧ 約 6 分鐘

【你的名字】2016

噢,你也在這裡嗎?
導演:新海誠 配音:神木隆之介、上白石萌音
說到日本動畫導演新海誠的作品,自己從2002年【星之聲】、2004年【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2007年【秒速5公分】、2011年【追逐繁星的孩子】、2013年【言葉之庭】一路追下來,亦步亦趨的收藏他的作品,到了2016年,突然【你的名字】變成了票房顯學(這也是他第一部以電影製作委員會形式製作的電影),全世界都在討論新海誠的電影風格與特色。
「夢裡相逢人不見,若知是夢何須醒。 縱然夢裡常幽會,怎比真如見一回。」 ── 小野小町 【你的名字】導演新海誠在諸多訪談中都不斷提到,關於電影的劇情創作靈感,是來自於小野小町的和歌名作。和歌是日本傳統的一種詩歌形式,在【你的名字】或新海誠的作品裡,不乏這類援引自日本傳統文化影響的描寫,輔以新海誠細膩又絢麗的畫面,創作出有別於其他動畫創作者的特有風情。
曾經以「影像文學」而在小眾文青界聞名的新海誠,在【你的名字】賣座大轟動後,瞬間變成大眾都知道的名字,這可能會讓老粉覺得他已經不是原本的新海誠,光看電影的前半段,那種靈魂交換,偶而穿插幾個性別交換的笑點編排,會覺得新海誠是否變通俗了吧!但隨著劇情的發展,會發現這部【你的名字】比較像是「新海誠作品學」集大成,有著【星之聲】的跨越時間的訊息傳遞,【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打破時空的重逢,【追逐繁星的孩子】對於彼岸世界的設定,【言庭之葉】的《萬葉集》還有小雪老師,以及神似【秒速五公分】的結局畫面。當然後續在2019年新海誠還有一部評價好壞參半的【天氣之子】。
將靈魂交換與純愛電影的傳統結合,【你的名字】一開場就讓你看到女主角三葉是一個生活在深山小鎮生活平淡無奇的普通女孩,母親早逝,父親離家忙於競選,自己與外婆和妹妹一起生活。而男主角瀧則是東京的一名高中生,與(從頭到尾沒露過面的)父親生活,下課會去西餐廳打工,暗戀著餐廳女前輩,同樣過著平淡無奇的生活。
三葉與瀧這兩個分別生活在夕守小鎮跟東京的人,有天發現在睡夢中兩人會交換靈魂,隨著荒謬與適應過程,新海誠瘋狂展現他最擅長的時空交錯剪接技巧,隨著你看的次數越多,越能夠挖掘電影的訊息量,像是三葉的生活其實早瀧三年(例如三葉與瀧打扮、校服及身高的差別),藉由「門」這個意象的挪動,有如打開記憶與空間的拉扯,重複的畫面可能也暗示著不同的時間,讓電影的人物設定及世界觀就像是電影不斷出現的「繩結」概念,相互交錯,傳遞「何者為彼,彼為何人」的電影精神。
原本在不同時間線與空間軸的三葉與瀧,隨著電影前半的鋪陳,到了後半在瀧飲下口嚼酒(日本神社巫女的祭祀物),宛如男女交融的相濡以沫,牽動彼此開始流動了起來,兩人互相尋覓彼此,巧妙的切換瀧與三葉的時空背景,奮力抓住那一絲在黃昏魔幻時刻出現的細繩。。。套用「平行」時空的科幻設定,觀影者不用管電影的科幻設定在講什麼,重點是兩個在不同時間與空間的人,是為了什麼而相遇?
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裡,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惟有輕輕地問一聲︰「噢,你也在這裡嗎?」
── 張愛玲《愛》
如果單看【你的名字】最後一幕,「我是不是在哪裡見過你?」這句史上最俗爛的搭訕台詞,在經過一小時46分鐘後,會變成最感動人的一句話。「夢裡不知身是客」【你的名字】要傳遞的是那個命中註定相遇的人,不論來自哪一個時間空間,「別時容易見時難」,新海誠把「緣分」這種玄之又玄的命題,用通俗易懂的形式表現出來。
【你的名字】有個場景,是瀧有天醒來,發現自己在流淚,其實那是三葉敲定與前輩的約會行程無意識流下的。此時此刻,早上醒來回到自己體內的三葉,也發覺自己在流淚,才查覺自己在不知不覺中,已經對瀧產生了好感。三葉與瀧為了找尋彼此而奔波,探索彼此的存在,喚醒著在記憶之中各種不同的感動與情緒。新海誠的愛情觀通常相當隱晦,線索埋得很深。不可言說的感情,在看新海誠的作品,表面上是從日常瑣事出發,卻幾近滾雪球的速度,為了追求「純粹」,一發不可收拾。這種「宇宙級」的愛情觀,比較像是在懷念自己單純的(或笨笨的)青春歲月那種義無反顧的熱情,為了你贏了世界又如何的永遠不回頭的天真。作者很在乎「純愛」的呈現,背後代表的是對「青春」的無限懷念,只有青春,才夠資格擁有那份無私的愛。
「他們兩人都相信,是一股突發的熱情讓他倆交會。 這樣的篤定是美麗的,但變化的無常更是美麗。」
──辛波絲卡的《一見鍾情》
看【你的名字】三次,一直覺得宮水三葉家的神社背景很值得研究,無論是參拜火山口型窪地的御神體,口嚼酒為半身獻祭,外婆偶出神諭般的智者言論,以及家族少女都做過交換靈魂的夢。。。這部份超越我的理解範圍(尤其是電影提到的糸守的過去與繭五郎的大火),但我想應該是有所暗示才對。畢竟新海誠的動畫都雜學得可以。
號稱「每一格動畫都像是桌布」的新海誠,在畫面處理的細節華麗不在言下,但是畫風如何和命題對應,過去新海誠的作品大量的靜景、空景通常都是來描述角色心境、高潮內斂的劇情轉折,【你的名字】故事腳本上有了質的突破,讓風景呼應人物心情的對應上更加高超,那段「黃昏之時」(カタワレ時)的畫面,對應到兩人稍縱即逝的相會就美到讓人屏息。
彗星如鑽石般閃耀的光芒劃破天際之時,越是美麗,帶來的危機感就越是可怕。記憶消失了,感覺還在,「無論你在世界的哪個角落,我都一定會去見妳。」縱使彼此擦肩而過,站在面前也不敢相認,最終在櫻花飄散的2022年春天,「是一股突發的熱情讓他倆交會。」從當初的【秒速五公分】到【你的名字】,類似的畫風下,新海誠用這樣的故事去溫暖城市中每一個仍然願意相信愛的人,即使穿越錯位的時空,仰望隕落的星辰,就算不知道你的名字,卻無法忘記那句「すきだ喜歡你」。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就是文章比較長,花比較多時間寫的跟電影相關的文章。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