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31|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邁向訂閱制之路(5)-裏物語的軌跡與社群路

(續前文)
就在2021/12/30號那天,我跟魚漿編討論完,前面的問題大概有個粗略的答案之後,就開始著手把文章搬到方格子。一路回顧下來,東京裏物語是從2017年初開始寫,大概有分成幾個階段。
發跡的2017
最開始的4的人變成兩個人,又變3個人(我、魚漿、kiko)。
從接業配到不接業配
一開始在幾千人的時候就接了廣告文,然後發現自己太小咖,接到的工作很爛,寫的東西也沒什麼價值。太多人在寫旅遊、娛樂、美食,我跳進去根本也沒什麼特色,而且接了工作去吃喝玩樂那個心情也沒辦法當作去玩,簡單來說就是吃力不討好。這時期我也去聽了有名寫手跟YOTUBER的座談,發現那樣子的內容,那樣的做法還有那樣的受眾我根本無法認同。於是開始思索新的路。
從寫業內不為人知的情報到不太能寫業內情報
當時我從事不動產業,後來出來創業,發現讀者數沒增加多少,同業卻異常的多!但想想讀者就是我個人臉書好友的延長線,這現象也不奇怪。那麼多同行在看,我要是還靠寫人八卦擋人財路來賺流量,那豈不是自尋死路嗎?於是在第一年最早開始設定的「用大家不知道的日本情報來吸流量接業配」這目標算完全觸礁,但粉絲也默默來到了5000左右。
發展的2018
以五人團隊開始經營。另外還有IG是交給某學妹,YOUTUBE那時已經完全停更,再加上一個幾乎沒在做事的數據分析。目標設定為「從線上到線下,線上目標讀者一萬人,線下目標社群常駐成員50人」。
老讀者應該知道魚漿編跟kiko編各自也都有粉絲團,而魚漿編算是走傳統路線走得最好,粉絲成長人數也是最穩定,kiko編那裡的文章非常吃受眾,但她的粉絲含金量也最高。相對這兩人來說,裏物語這邊就卡在中間,此時粉絲數已經超過kiko編,但活動方面沒辦法像她一樣辦的那麼好,雖然粉絲數遠不及魚漿編,但實體活動也開始有點起色。寫文的工作方面我也接到了智庫跟專欄的邀稿,除了稿費比較優以外,也總算可以不用寫那些無聊的旅遊業配了。
這個階段的裏物語可以說是蜜月期,內文開始以日本新聞、日本小知識跟我當時新工作接觸的社會創新案例為主,讀者來到五千人左右,每篇讚數保底大概100~200,常留言的讀者我大概也都認識,每次回台灣辦的活動一次收費500,但也反應熱烈。當時辦過工作坊、精釀啤酒活動、講座等等,還做了周邊產品,可以說是如日中天。大家都以為可以這樣順利發展的時候迎來了2019。
線下的2019】 裏物語的2019可以說是很忙碌。台灣政府開始推地方創生,正好我在日本的工作也是隸屬於日本政府同個政策下,搭上順風車以後大學、民間團體等邀約、粉絲團活動,加上大量吸收政策、社會創新組織、官民共創跟日本社群經營方法等新知,我除了工作以外,粉絲團的內容也開始會出現長文,寫一些我學習以後的心得,就算很多反應不怎麼樣,但還是默默有在寫。
這時候粉專的狀態因為工作太忙,也漸漸成了附屬品,kiko編開始忙自己的本業,魚漿編為了維持流量也開始了影片翻譯,大家只是偶爾有事聊聊,有機會一起辦活動,私下有遇到就一起吃飯喇賽,但實質上可以說是解散了。 而社群這時候找了兩個管理員,一個順便接手管IG,社群(臉書社團)裡面其實還是以我個人發牢騷,吐槽一些專頁沒辦法吐槽的事,然後大家附和為主,漸漸開始有點找不到施力點。就算找了管理員來一起討論也沒有好轉。
但就算如此,活動一場一場的辦,參訪一次一次帶,在某些圈子裡也漸漸開始有一點知名度。
疫情的2020
疫情爆發,毀了前兩年工作上累積的成果。
讓這年規劃要來日本參訪的大學與政府單位都沒辦法來,當然行事保守的日本政府也取消了在日本的所有活動,我們同事好幾個有一陣子形同被架空,還好大家好歹算公務員,架空也是混吃等死不至於丟飯碗,其他部署跟上司知道是因為疫情影響,也對我們做地域振興這些要一直辦市集、講座跟活動的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這時候我開始以東京裏物語總編/日本公務員/日本新創組織成員這三個身份開始受邀(或主動找人牽線)在台灣辦關於地域振興的講座,2020這一整年我回台灣四趟,講座加工作坊的足跡北中南東都有,大概繞了台灣一圈半,也敲定了2021如果疫情好轉,大家可以持續配合的約定。
粉絲團這一年也持續更新我在台灣分享的內容...然後也是不太管受眾。
低迷的2021
疫情持續惡化。但回顧這一整年,可以說要不是經營粉專心情會受流量影響,工作跟學習上是漸漸有起色的。 前半年我開始玩clubhouse,也弄了一個小小的封閉式社群,這時候也為了自己的新書”微觀的地方創生“出版做最後準備。5月時回台灣張羅開新書發表,結果隔離出來疫情升溫,花了一大堆成本隔離,卻什麼事都沒做就回日本,整個爛爆,書出了沒宣傳,還浪費機票跟隔離飯店跟機票錢。
大概到六月為止,粉絲團內容都是寫一些工作跟生活的文章,已經完全個版化。但沒有真的很大的工作,就是更新一些日本新知。其實日本新知很多,會日文的話,情報來源多到寫也寫不完,完全不用擔心沒梗。
回顧起來前半年比較有價值的文章大概就是經營社群的心得,還有去居酒屋打工時寫的跟客人互動的系列文吧?
後半年因為clubhouse人際關係開始發生急促的變化,在上面認識某廣告代理店的老闆邀約,加上三年多前原本說好要一起創業的朋友回到日本,還有偶然跟以前不動產同業聊到掛牌的事,我一次就多了三個身份,工作開始繁忙同時,之前自以為很閒報的兩個課程也都開始上課了。加上要顧專頁跟讀書會,行程整個大爆炸。
就這樣粉專就開始以我上課心得跟工作見聞為主。
宣傳方面,從最早開始裏物語就不太會去其他社團分享文章,頂多就是我分享在個人臉書而已,也不會用粉絲專頁身份去其他大咖那邊留言蹭流量。 細數分享的次數,我都可以講得出來,有去丹妮婊姐那邊留言過一次,但沒什麼反應,在地方創生社團分享過兩三篇,也沒什麼反應,反而招來政治正確魔人鬧版。 相對的林氏璧有來留言過一次、中古小姐有分享過我的文章,那次還被捲入中古強運之爭,讓我見識到親衛隊的可怕,但也因此結交了一些中古粉好朋友,然後發現自己有些朋友是強運粉,原本自閉的我連中古跟強運是誰都不知道勒。 2020後半跟2021年整年沒下過FB廣告。此時內容也完全沒在管讚數、字數、Hashtag、下標技巧等等,處於一個我行我素的墮落狀態,加上演算法跟觸及率不斷改變,粉絲互動率掉到了谷底、專頁人數也停滯在大概一萬一千人左右。
在這種低迷的狀態下來到了2022,我現在寫這篇文章時,是1/1。
2021年時,我立志組成中產階級自救會的夢依舊沒有改變,同時也在課程中學習了場域營造、引導師教練、官民共創等等,以一個人類來說,我確實是變強了,但是以粉絲團來說我爛到爆炸了。
在2022,要怎麼把我所學,以網路社群為輔應用在實體社群經營上,就是2022的目標,傳統網路社群大多是一群受眾圍繞著一個人或一個團隊。但我希望這群受眾接下來可以像日本的共創式社群成員,實際參與、協助,甚至主辦活動。
裏物語的第六年,『共創式社群』這個目標一直沒變,換了平台也一樣。在網路平台經營的課程中,不管是群募、SNS帳號經營領域,都曾聽過講師說「經營帳號還是要讓自己開心,不然很難持續」,跟讀者漸行漸遠也許就是我不開心的原因吧?既然寫在哪裡都是要寫,就換個讓自己開心的地方寫吧!
(待續)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東京裏物語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