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台,寫《目送》之前是父親過世,母親開始失智,那是個心碎的時期。而在《目送》之後還有《大江大海》,一開始她以為這不是人生三書中的一本,但往後退三步、四步後,才發現其實是,「在《目送》裡看著父親的棺木被推進火爐時,才發現自己根本不認識父親,發現對於父親、那一代人、他的同代人,你根本不認識他,所以才會有了《大江大海》。」
以上引自風傳媒新新聞吳尚軒先生的總評。
來說說我自己的感想吧!
打從龍應台《親愛的安德烈》,就開始買她的書。當時,著迷他對於親子間的細膩筆觸,自己也正困擾於親子教養的的種種奇葩問題,他的書,無疑提供了許多不同方向的解決之道。
《目送》,真正觸及到心裡的,是那種奇怪酸澀的感覺。這本書稍後再來專篇介紹。
《大江大海》一出,馬上買了銀髮版大字體的送給老爸,老人家對於1948年的記憶翻騰上來,老淚縱橫的邊看邊說,對對對,那時候都是這樣的.....。也因為這樣,上網大量估狗了關於那個政府帶著這些學子來台的各種新聞訊息和著作傳記。那個年代的10-18歲青年,就在毫無選擇餘地的情況之下,離開家鄉來到異地。沒有人想到,再次回到家鄉時,多半已經是小小罐子裡了一坯灰燼。
《天長地久》,是長期放在床頭廁間的慰藉書,這本書從老爸漸衰到走人後到現在,每每睡前隨意翻上一篇,我覺得,作者懂我,我也懂她對美君深沈的疼惜和抱歉。我們多麼希望父母能與我們相處至天長地久,直至我們自己生命終點。但真可惜,凡胎肉體,破敗終有時。或是病榻撒手人寰,或是在家孤單老死,或是......,無論哪一種,都只能接受,不能抗拒。而且當那個時間到來時,一定是沒有準備,只能慌張失措撕心裂肺的淚別。
龍應台書中說道,我們可以給父母的,超過他們當時可以給我們的數萬倍物質享受,給他們24小時的看護工或是環境幽美的照護機構,享用不盡的精緻美食或綾羅綢緞,這些我們都給得起,但是,我們給不起的是:陪伴。生活中有太多我們割捨不斷的世俗雜務,操持工作,社交需求,煩心孩子的學業事業。對於年邁的父母,多半抽空看看,陪吃飯,吃飯時還不時翻看手機怕漏掉某些訊息,時間一到就匆匆走人。走出大門,多半還不自覺鬆了一口氣。我們不是無情不孝,我們只是怕,怕看到以前恍若大山的父母,突然怎麼就崩塌了?虛弱的要人餵食,甚至不認得我們,或是臥躺在被縟裡,眼神空洞的望著門?
多麼諷刺,又多麼貼近真實,曾經在我們受挫哭泣的頭上撫摸的手,現在無力垂在輪椅扶手,我們能給出多少讓他們安慰的有意義的撫摸呢?
因此,在風和日麗的時候,推著輪椅陪他們說說話,吹吹風,曬曬太陽,聊著小孩鄰居另一半的瑣事。要珍惜此時的時光,一寸一寸的,累積成往後心裡的溫暖記憶。他們以身示演老後老去,我們僅能以真心接住,如此才能不留遺憾,不讓自己悔恨。
天長地久,我們與父母會一直相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