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09|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自有他的命數》

    你相信命數嗎?篤信科學、理性、邏輯分析的心理學家似乎不太可能會相信這回事,可是我對此深信不疑。   多年前聽過一個關於「跨代貧窮」的講法:貧窮是會「遺傳」的,因為貧窮家庭本身充滿限制,如欠缺資源讓孩子參加課外活動、額外培訓及補習、購買電腦做功課,缺乏機會出國遊歷…種種原因「削弱」他們競爭力,白白錯失上流機會,形成「跨代貧窮」。社會問題,諸如「跨代貧窮」,單純是由外在因素構成?我不敢茍同。內在因素也同樣重要,尤其是性格。   所謂性格,換個專業觀點,是種個人從小到大逐步建立的個人既定行為模式。簡而言之,即為一套用作看待事物的習慣。例如習慣分析事物、以理性處事之人,我們稱之「理性」 。習慣以感受、情緒一面看待事物,則稱之「感性」。當同一事物來到不同人面前,對其觀感、態度、反應可以截然相異,此之謂也。   如果習慣單以感性面對困難,容易演變成呼天搶地、自怨自艾,沒有衝破難關的動力。相反,若只以理性面對,單純思考怎樣解決問題,則來得冷血、不近人情。人既是感性,也是理性的,適當時候失聲痛哭,乃情感宣洩;適當時候冷靜思考,乃沉著應變。學會在不同時候靈活運用各種「性格」特質,就能做到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廣為坊間接受的「性格理論」如DISC,九型人格,MBTI,VAK等,其應用亦盡該如此。   學會交替使用理性感性,兩者俱備,遇有困難懂得收拾心情逆境自強,遇有機會懂得心存感恩捉緊良機,心理質素就越見堅強。   窮不獨善其身,達又怎能兼濟天下?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習慣將問題歸咎在外,而不嘗試兼善於內,即使機會來臨也應付不來。某種性格,其實決定了某種未來。從不嘗試完善自己的,自有他的命數。   註冊輔導心理學家 陳凱榮 二零一六年八月十七日(二零二二年一月九日修訂)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