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外旅行真是小眾市場嗎?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你也可以用聽的😉
★以下內文
戶外露營話題激起了很多討論和爭議,有關注有討論會是好事,但有的音響會有些奇怪:
比如戶外會產生垃圾,所以不該提倡和學習,但旅行現行也產生垃圾,解決這個問題是環保意識的喚起,不是現行本身。
比如精致露營就是朋友圈需求,但旅行同樣也在滿足很多人的朋友圈需求,或者朋友圈需求是表現, 更深的需求還需要挖掘。
比如精致露營不是真正戶外,但誰說真正的戶外就一定要吃苦耐勞,風餐露宿。關注用戶旅行需求之下底層需求的延伸和變化,比不理性的音響更有意義。

一切都在變化

最近,我們和一些喜歡戶外的朋友聊了聊“提到戶外,你會想到什麼?”
爬山,徒步,登山,星空,重裝、穿越、色彩鮮艷的沖鋒衣,美麗的景色,空無一人只有我的山谷。很累,卻又很輕松,身體疲憊,但精神和心靈卻非常的快樂愉悅。
要提前做好攻略,檢視天氣,線路,地形,地貌,需要帶些什麼裝備?輕裝還是重裝?具有一定的危險性,最重要的是要安全,沒有安全就沒有一切。

1﹑戶外就是爬山?

戶外一詞一直被理解為是一種以登山徒步為核心的戶外運動。
對戶外愛好者的稱呼一般是“驢友”或者“山友”,他們喜歡背起大包走向荒野,他們愛運動,愛裝備,愛美景,追求自在和隨意。在國內的傳統戶外愛好者看來,戶外一詞一直被理解為以登山徒步為核心,有着自我挑戰含義的戶外運動。
研究報告中,傳統的“戶外”也被定義為一種運動方式,指一組以自然環境為場地的、帶有探險性質和體驗探險性質的體育運動項目群,包括攀登、徒步、潛水等等。
因此傳統戶外的關鍵詞通常都是“裝備”,“攻略”,“路線”,“美景”,“辛苦”。

2戶外休閑化、時尚化

近兩年國內的戶外圈似乎有了一些新變化。
越來越多引入的戶外元素,PUMA和挪威戶外運動品牌Helly Hansen聯名推出戶外家族運動鞋、夾克,漁夫帽等產品;NIKE ACG自復活以來,戶外機能的風格越來越受年輕人歡迎;Hoka Oneone戶外機能登山鞋在國內鞋圈大熱;各種國潮品牌開始嘗試都市戶外風。
傳統戶外品牌凱樂石聯名NASA推出時尚全能越野跑鞋;牧高迪開設”小牧”家族產品,推出全新城市戶外風格的服飾;台灣時尚名TNF與所攜手,從時尚街頭角度,推出“雪山“家族羽絨服,重新定義以往的登山裝備。
《Camping club》、日本《露營物語》也受到越來越多國人的關注。
- 沖浪、滑雪等戶外運動快速發展,更加受到年輕人的喜愛。
國內戶外圈的種種現象察看,戶外文化涌入城市,都市戶外風(urban outdoor)悄悄流行;傳統戶外品牌有局部轉型的趨勢,向休閑化、時尚化發展;休閑露營現行越來越多地進入到大眾的視野,戶外運動似乎也更加時髦。近兩年,一種更加休閑、更加舒適時髦的戶外文化開始在都市年輕人群體中發展開來。
區別於傳統戶外愛好者,新一代年輕人對戶外有明顯不同的理解,他們往往將戶外與“潮”“時尚""精致"和"舒適"聯繫在一起。

3從日本而來的“山系文化”

戶外運動最早在歐美國家被定義,大體屬於軍事和求生的范疇。在眾多歐美國家之中,美國的戶外文化發展迅速而成熟。
早期,美國的戶外文化和軍事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繫,美國是一個通過反抗殖民主義建立的國家,美國人骨子裡的冒險意識和抗爭精神,造就了美國的戶外現行中表現出“探險”“硬核”“荒野求生”等特點。
二戰之后,美國駐軍日本,扶持日本。那時候,美國是成功的象徵,就連美國人的穿衣風格也被日本人爭相模仿,戶外文化也從服飾,生活方式等方面影響日本。在度過了最初的”朝聖“期后,日本逐漸發展出了自己獨特的戶外文化。如果說美國的戶外文化更多傾向於“精神”,那麼日本的戶外文化更像是一種“生活”。
日本雖然是島國,已有的資源卻被保護得很好,是世界上森林覆寫率最高的國家之一。不同於美國,日本由於天災頻繁,再加上“一花一世界”的古老東方哲學,日本人熱愛自然,對自然存在着敬畏之心。
”廣袤的大自然是神聖的網域,高山,瀑布,泉水,岩石,連老樹都是神靈的化身“ ——川端康成
日本經濟高速增長期后,隨之而來的是一家族能源危機、消費欲望飽和、年輕人社會壓力偏大,人們開始搜尋新的放松休閑方式。就像無印MUJI的簡約朴素,戶外文化也開始融入“治愈”、“舒適”的調性。垂釣、郊游,森系、山系文化,都強調擁抱自然、和城市生活融合。日本絕大多數人都喜歡通過戶外生活這種健康自然的生活方式,來緩解和治愈城市的壓力。
由於許多日本人喜愛戶外現行,在日本,登山、露營、郊游、垂釣漸漸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這股自然休閑風,加上日本潮人對於服裝搭配的講究,漸漸衍生出urban outdoor,即都市戶外風格的時尚,是將戶外功能性造型融入日常穿搭,表達擁抱自然的生活態度。
而“山系”一詞,在日本最早是形容着裝風格,似乎是比urban outdoor更貼近自然的“軟化”版本,強調簡單的搭配。山系穿搭,指隨時穿上就可以去登山去戶外的戶外機能服飾。代表雜志有《GO OUT》等。這種風格的大熱,讓更多人將日本戶外文化直接理解為“山系文化”。
日本將山系文化和露營文化玩得像一場場節日,比對有名的是Go out Camp,FUJI ROCK富士音樂節等。
消費趨勢報告中寫道:“隨着收入的提高,人們更加專注生活品質以及個性興趣領域的投入;厭倦了奢侈浮華的象徵式消費之后,消費者追尋合乎本我的需求滿足,轉向選取那些具有簡約、舒適、安心、健康、返璞歸真等特徴的產品。綠色環保、精致感和健康理念等對消費者的決策越來越重要。”
都市年輕人焦慮和壓力日漸增長,療愈經濟已經成為了一種新的經濟現象,而親近大自然一直都是最好的療愈方式。同時年輕人追求自我表達、顏值在線,追求與眾不同的個性化體驗。戶外開始向休閑,舒適的方向發展,也就不足為奇了。
”露營+現行“

4新舊戶外並不衝突

戶外運動包括徒步、登山、騎行、沖浪、滑雪等現行,具有挑戰性和專業性,是去大自然中感受激情與挑戰。
休閑現行包括露營、垂釣,野餐等休閑現行,是舒適愜意的放空之旅,是去大自然中休憩娛樂,放鬆自己。
INS@tak_tag&ssong.lively
新舊戶外並不衝突,可以相互補充,為戶外提供更多可能性。新事物的出現往往不是為了取代舊事物,而是“舊”的容納新的,這樣一來,我們做選取的余地也就更大了。傳統戶外融入休閑戶外,會逐漸成為一種戶外生活方式,讓我們的戶外體驗更加豐富。

5戶外生活方式:戶外是一種日常

戶外生活方式,即是將日常生活和自然更緊密地結合,在衣食住行中融入自然的元素。
我們相信,戶外生活方式不僅體現在日常生活的點滴細節之中,還包括露營、垂釣等休閑現行,登山、沖浪等戶外運動,還可以衍生到Vanlife、自駕這些和戶外相關的現行。
無論是野外探險,還是悠閑山居,我們可以從日常點滴出發,在日常中體驗親近自然的生活習慣。
穿上一身Urban Outdoor的搭配,蹬一雙帥氣的登山靴出街;或是在周末和朋友相約去公園野餐,曬曬太陽,打打盹兒。
INS@misat_camp
也可以去探索自然的野性之美,計劃一次冒險刺激的徒步登山現行,通過沖浪、滑雪,和大自然融為一體。或是通過Vanlife、自駕、摩旅等,去體驗生活的丰富多彩,去看看世界有多大。
我們為生活在城市的人們提供另外一種生活方式的可選方案,希望熱愛生活的人們能走出城市,去聆聽山風與海浪,到曠野和山谷中去搜尋面對生活的溫柔與善良。
INS@misat_camp

未嘗不可體驗一下新式的悠閑的戶外生活方式

生活在城市的人們也可以嘗試去多接觸自然,感受自內向外的療愈,成為新一代戶外玩家。
戶外還是以前的戶外嗎?是也不是。戶外旅行真是小眾市場嗎?未必。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疫情的反復導致旅行社業務的持續低迷,今天的話題并非討論開展副業來保證企業的持續生存,而是聚焦旅行社的核心產品,團隊遊業務該如何發展,如何最大程度的避開疫情的影響…… 疫后旅行社市場的變化值得我們細心觀察小心應付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有人專門來問我【新旅遊】的邏輯是什麼? 我把對話內容分享在這裡,也是團隊最近的一些思考。 先看一個故事 嘉明湖戶外徒步介紹 .......
最近會用一些時間來整理過往做企業項目的一些話題和內容,面對企業的具體場景和需求,我不習慣在運營作業層面給出直接方法,而是輔助說明他們回到問題本身理解問題出現的原因,從“術”走向“道”,才會從根本上理解、看清和解決。 旅游消費的預定決策是如何完成的?
“有本事你就轉出旅遊行業找工作去,沒本事就放低身段別瞎鬧”。前些天,一位旅遊界的朋友在談及最近招聘面試新員工時遇到的一些從出境遊轉過來的人時情緒有些激動地說。 最後,我想為全體被迫轉型國內遊的出境旅業人送上一曲劉歡老師演唱的《從頭再來》。
每週會在社群選取大家關心的話題和行業熱點話題進行深度討論,有發起、有參與、有結論、有沉澱,共同探索新旅遊經營相關問題。和有價值的人共創價值,探索下一個旅遊十年。
所以尊重事物發展的紅利期去占位是非常重要的,“出名要趁早”,也是同樣的道理; 認真比對會發現很多平台的產品爆款的上線日期都很早,毫無疑問長時間的流量和曝光積累對於爆款的產生是非常必要的,這個時候的流量成本也是極低的;
在構思講新旅遊的過程中,我拜訪了很多業界的企業和朋友,尤其是疫情發生後的2021年,我想通過我的腳步和眼睛來看仍在活躍的旅遊企業的真實狀況和真實想法。 和他們每一次聊天都能讓我耳目一新,然後需要不斷地開啟手機記下他提到的一些重要資訊,好幾次溝通完他離開了,我還在沿着他提到的知識點繼續思考。
有人專門來問我【新旅遊】的邏輯是什麼? 我把對話內容分享在這裡,也是團隊最近的一些思考。 先看一個故事 嘉明湖戶外徒步介紹 .......
最近會用一些時間來整理過往做企業項目的一些話題和內容,面對企業的具體場景和需求,我不習慣在運營作業層面給出直接方法,而是輔助說明他們回到問題本身理解問題出現的原因,從“術”走向“道”,才會從根本上理解、看清和解決。 旅游消費的預定決策是如何完成的?
“有本事你就轉出旅遊行業找工作去,沒本事就放低身段別瞎鬧”。前些天,一位旅遊界的朋友在談及最近招聘面試新員工時遇到的一些從出境遊轉過來的人時情緒有些激動地說。 最後,我想為全體被迫轉型國內遊的出境旅業人送上一曲劉歡老師演唱的《從頭再來》。
每週會在社群選取大家關心的話題和行業熱點話題進行深度討論,有發起、有參與、有結論、有沉澱,共同探索新旅遊經營相關問題。和有價值的人共創價值,探索下一個旅遊十年。
所以尊重事物發展的紅利期去占位是非常重要的,“出名要趁早”,也是同樣的道理; 認真比對會發現很多平台的產品爆款的上線日期都很早,毫無疑問長時間的流量和曝光積累對於爆款的產生是非常必要的,這個時候的流量成本也是極低的;
在構思講新旅遊的過程中,我拜訪了很多業界的企業和朋友,尤其是疫情發生後的2021年,我想通過我的腳步和眼睛來看仍在活躍的旅遊企業的真實狀況和真實想法。 和他們每一次聊天都能讓我耳目一新,然後需要不斷地開啟手機記下他提到的一些重要資訊,好幾次溝通完他離開了,我還在沿着他提到的知識點繼續思考。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暑假是帶孩子旅行的好時節,尤其近年來露營活動正夯,許多家長都會利用假日呼朋引伴,幾個家庭一起出遊,住在山林裡,白天走走步道,玩玩溪水,是很好的親子甜蜜時光,而且花費也不多。     但是進行野外活動當然要了解自然生態,尤其對於有危險的生物更要小心,破壞美好的假期不說,有了身體傷害甚至生命危險就划不
Thumbnail
隨著台灣露營熱潮的興起,越來越多人選擇到高山或人煙稀少的秘境露營,享受遠離城市喧囂的寧靜,與欣賞大自然的壯麗。在高山露營不僅需要準備齊全的裝備,更需掌握天氣狀況、確保緊急救援的管道暢通,這些都有賴於穩定的網路通訊,才能讓你的露營之旅更加安心。 露營達人達哥親身經歷海拔2000公尺一人露營 引網友熱
Thumbnail
從小熱愛運動到現在依然不變,還有從生活中去體會身心靈, 你知道為什麼嗎因為人要在不同的年紀去成長和去突破, 就像我2019年參加了兩鐵,先騎乘腳踏車到了山下之後才去爬山,這就是所謂的兩鐵 山上的風景就是讓人有不同的心境,到了一個定點有山友的熱情請人喝涼水, 這是山下遇不到的人情味
政府直到2019年解禁之前,對山域活動皆採消極、封閉的態度,山林開放後,伴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讓許多國人開始接觸山林。這讓長期以來一直被漠視及汙名的台灣登山活動,有了再次被重視的轉機。然而,短時間、大量登山者湧入山上,對山域環境造成影響之外,更對登山文化的變化產生了莫大的危機。 而沒有合適的教育課
Thumbnail
露營是一種與自然親近的方式,讓我們逃離城市的喧囂,享受大自然的美妙。瞭解必備露營裝備和野外露營的注意事項,能夠確保你在野外度過愉快且安全的時光。
Thumbnail
假日爬山的人意外多。輾轉抵達登山口時約早上十點,已有遊客三兩下山,男女老幼,配備萬全者頭巾腰包手杖一枚不少,輕便者薄衣薄褲短毛巾就上陣。 我們的出發時間和行裝都那麼不上不下,還是進了山。 山不會拒絕任何人,也不迎接。它只是看,看你迷眩在滿目林色,渾沌於鳥語蟲鳴。
Thumbnail
  人文的山,意指登山背後的文化。本書從西方的登山史及美國形成一套面對自然的荒野哲學談起,接著轉向東方,談論漢文化下人與自然的關係,最後回到台灣的登山發展史,及當前迫切的問題與原因,並嘗試建構一個台灣新戶外文化的方法。山,不只是山,是人賦予了山價值與意義。筆者將試論登山及文化資產之「自然地景
11/15/2012 我喜歡登山,登山除了本身就是一種興趣外。 還可以引伸出其他不同的興趣,像是攝影,攀岩,嚮導。 受到登山朋友的影響,我也參與了國家公園保育志工的工作。 除了可以延伸自己的興趣外,還可以為台灣的山林,盡一份自己的力量。   由一開始的資料審核,到面試及測試,接著各種課堂
Thumbnail
登山是一項各種年齡都能夠進行的運動,從小朋友到大大朋友,也算是門檻很低的一項運動,更有很大部分的人會將登山作為維持健康的規律性運動,除了鍛鍊到下肢,心肺功能也是同步加強。 台灣是世界上高山密度最高的島嶼 台灣的地形有著很多的高山,海拔3000公尺以上有258座
Thumbnail
本文由好好玩授權提供,原文出處在此 週末想發懶?不想待在喧囂的都市裡嗎?那麼就出發去郊山一起瘋 露營 吧! 光露營就很忙了?不,露營也可以輕鬆、時尚又好玩!推薦台灣熱門的懶人露營區,免自備裝備、豪華露營車等,精選台北露營區、新北露營區、宜蘭露營區、桃園露營區、新竹露營區、苗栗露營區、台中露營區、南投
Thumbnail
暑假是帶孩子旅行的好時節,尤其近年來露營活動正夯,許多家長都會利用假日呼朋引伴,幾個家庭一起出遊,住在山林裡,白天走走步道,玩玩溪水,是很好的親子甜蜜時光,而且花費也不多。     但是進行野外活動當然要了解自然生態,尤其對於有危險的生物更要小心,破壞美好的假期不說,有了身體傷害甚至生命危險就划不
Thumbnail
隨著台灣露營熱潮的興起,越來越多人選擇到高山或人煙稀少的秘境露營,享受遠離城市喧囂的寧靜,與欣賞大自然的壯麗。在高山露營不僅需要準備齊全的裝備,更需掌握天氣狀況、確保緊急救援的管道暢通,這些都有賴於穩定的網路通訊,才能讓你的露營之旅更加安心。 露營達人達哥親身經歷海拔2000公尺一人露營 引網友熱
Thumbnail
從小熱愛運動到現在依然不變,還有從生活中去體會身心靈, 你知道為什麼嗎因為人要在不同的年紀去成長和去突破, 就像我2019年參加了兩鐵,先騎乘腳踏車到了山下之後才去爬山,這就是所謂的兩鐵 山上的風景就是讓人有不同的心境,到了一個定點有山友的熱情請人喝涼水, 這是山下遇不到的人情味
政府直到2019年解禁之前,對山域活動皆採消極、封閉的態度,山林開放後,伴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讓許多國人開始接觸山林。這讓長期以來一直被漠視及汙名的台灣登山活動,有了再次被重視的轉機。然而,短時間、大量登山者湧入山上,對山域環境造成影響之外,更對登山文化的變化產生了莫大的危機。 而沒有合適的教育課
Thumbnail
露營是一種與自然親近的方式,讓我們逃離城市的喧囂,享受大自然的美妙。瞭解必備露營裝備和野外露營的注意事項,能夠確保你在野外度過愉快且安全的時光。
Thumbnail
假日爬山的人意外多。輾轉抵達登山口時約早上十點,已有遊客三兩下山,男女老幼,配備萬全者頭巾腰包手杖一枚不少,輕便者薄衣薄褲短毛巾就上陣。 我們的出發時間和行裝都那麼不上不下,還是進了山。 山不會拒絕任何人,也不迎接。它只是看,看你迷眩在滿目林色,渾沌於鳥語蟲鳴。
Thumbnail
  人文的山,意指登山背後的文化。本書從西方的登山史及美國形成一套面對自然的荒野哲學談起,接著轉向東方,談論漢文化下人與自然的關係,最後回到台灣的登山發展史,及當前迫切的問題與原因,並嘗試建構一個台灣新戶外文化的方法。山,不只是山,是人賦予了山價值與意義。筆者將試論登山及文化資產之「自然地景
11/15/2012 我喜歡登山,登山除了本身就是一種興趣外。 還可以引伸出其他不同的興趣,像是攝影,攀岩,嚮導。 受到登山朋友的影響,我也參與了國家公園保育志工的工作。 除了可以延伸自己的興趣外,還可以為台灣的山林,盡一份自己的力量。   由一開始的資料審核,到面試及測試,接著各種課堂
Thumbnail
登山是一項各種年齡都能夠進行的運動,從小朋友到大大朋友,也算是門檻很低的一項運動,更有很大部分的人會將登山作為維持健康的規律性運動,除了鍛鍊到下肢,心肺功能也是同步加強。 台灣是世界上高山密度最高的島嶼 台灣的地形有著很多的高山,海拔3000公尺以上有258座
Thumbnail
本文由好好玩授權提供,原文出處在此 週末想發懶?不想待在喧囂的都市裡嗎?那麼就出發去郊山一起瘋 露營 吧! 光露營就很忙了?不,露營也可以輕鬆、時尚又好玩!推薦台灣熱門的懶人露營區,免自備裝備、豪華露營車等,精選台北露營區、新北露營區、宜蘭露營區、桃園露營區、新竹露營區、苗栗露營區、台中露營區、南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