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我第一次拾獲梅艷芳的《壞女孩》。帶著這張唱片過海時,我想起了昨晚問自己的問題,而頓悟自己是一名被香港流行文化召喚的信徒。做為九〇的「後梅迷」,我無緣躬逢香港流行文化的黃金年代,但「梅艷芳 Anita」這個名字早已不陌生。我也才驚覺,年輕時的我拿著隨身 CD 聽鄭秀文、陳慧琳,在多年後竟走回了八〇香港的懷抱,虔誠地迎接那美好的香港流行文化。
隨著《梅艷芳》電影上映,相關評論也逐漸出現。許多人非議著傳記電影的流水帳敘事,使得王丹妮的角色心路歷程轉折過硬,與其他角色的關係也分說不明。特別是感情戲的部分,在 KTV 掌摑事件後,梅艷芳與阿 Ben(林國斌)走避泰國,最後兩人分手,故事並無細數他們的情感曲折過程。我們只能發現梅艷芳在人生低潮時沈迷藥物,某天終於發現不能再這樣下去,頓悟人生的重責是重返藝界追逐名利之外的價值。因此,她放下阿 Ben 而追求理想,阿 Ben 的那份擁抱實為祝福。
沒錯,阿 Ben 被架空了。我很同意陳志華的評論:「如果有感動,也只是因為梅艷芳本人,以及那個不復存在的香港,而不是這部電影。」梁樂民導演很刻意用這樣的敘事方式,電影一開場,王丹妮身著一襲婚紗對 Eddie 說:「我捨不得」。對梅姑稍有感情的觀眾皆知這場戲就是 2003 年梅姑的告別演唱會,王丹妮那句:「我捨不得」何嘗不是我們對梅姑的思念?王丹妮說出了所有世代粉絲的心聲,剎那間,梅姑本人的身影便從虛幻時空中走到觀眾面前,在光影聲色中陪伴著眾人。1982 年梅艷芳以《風的季節》拿下第一屆亞洲新秀大賞,電影裡香港街頭的電視機竟播映著梅艷芳本人真實演出的片段,那是我們第一次在戲裡看到真正的梅艷芳。從敘事角度來說,梁樂民選擇此刻讓真實的梅艷芳現身,是從 Artist Career 的立場著手切入敘事。接下來每一段虛實交疊,以至於最後那場告別演唱會,王丹妮/梅艷芳的相互指涉、辯證,其實是讓我們不斷思考「What is Ani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