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1/31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為生活留點空白:黃智溶《冬日磨墨》

    《冬日磨墨》總共分為七個部分,包括作者黃智溶的成長經歷、詩畫評論、茶酒對談、以及歪讀誤讀等。出身宜蘭的黃智溶,提到許多宜蘭的景點;冬天是宜蘭的「特色」之一,天氣預報總是陰雨綿綿。終年潮濕的蘭陽平原卻也孕育出不少文人雅士。近年來隨著雪山隧道通車,假期往來宜蘭的路總是塞車,黃智溶住在羅東,他感覺原本似沉睡的小鎮被大批遊客喚醒。在蘭陽詩人張繼琳的眼中,雪山隧道的開鑿就像詩人創作時面對的孤獨與黑暗,在隧道打穿見到陽光的那一剎那,「回顧從前那一段艱辛與欣慰、失望與希望,百感交集的歷程。」(頁47)
    〈李榮春文學尋蹤〉便提到黃智溶在頭城老街尋訪李榮春故居,終於發現可能的老宅時,屋內殘破且搖搖欲墜的階梯阻礙他探索;然而,這也成為遺跡保留的原因:「讓頭城和平老街成為一個,充滿文學想像與傳說的故鄉。」(頁52)
    「舞文弄墨」是我看完《冬日磨墨》時腦中浮現的字句,除夕的宜蘭也許稍微寒冷了一點,正適合沏一壺茶,看著剛貼好的手寫春聯。「詩與詩人」與「我的畫家們」是黃智溶過去30年來對於文壇的評論,以精讀的方式拆開楊澤、鄭愁予、羅青等人的詩句;觀看王萬春、許雨人、袁澍的畫作。當然也旁徵博引,例如〈詩的鏡像與折射——《歪仔歪》十七期編後記〉談到伊利亞德英雄。
    最後一輯是「歪讀與誤讀」,黃智溶閱讀《李義山詩集》時,發現夾在書中的蝴蝶標本,「那鱗翅上的青斑宛如黑夜中精靈的雙眸」(頁317),於是展開一次秘密交談。另外,他也化身為蘇東坡的仰慕者,穿越時空寄了一封信給他,深刻投入自己的感情,將蘇東坡的詩句譯為白話。
    〈冬日磨墨〉紀錄他臨摹書法的過程。對於文人來說,「儀式感」有時候很重要,因此在開頭第一段:「每當冬日的午寐醒來,趁著黑釉炭爐上鐵壺內泉水猶溫,沏一壺貼觀音老茶,放一張古琴曲,用明朝龍泉窯三足小香爐點一炷綠綠、涼涼的線香,然後開始磨墨、展紙。」(頁133)想起高中時期每周都必須寫一篇書法,事前準備工作總費去最多時間,包括整理桌面、磨墨、深呼吸等,驚覺時光流逝後才匆匆下筆,懊悔沒有早點下筆;然而每周都必須重複一次這樣的悲劇。但即使一直沒有滿意的作品,過程中的體悟、冥想、以及空白,其實也能彰顯生活的樂趣。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