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納博科夫,除了Lolita,我一無所知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裸體午餐》實在不容易閱讀,我決定繼續讀巴黎評論的納博科夫訪談。看得出來編輯又問他一些令人不耐煩的問題,可能是Lolita太「成功」了,不論過了多久還是要被提起;也問他針對評論家的看法,我喜歡納博科夫的回應,簡單的是說,若這些人有許多樣本數並觀察多國的作家即可以相信評論家,反之,無需在意他們所言。

於納博科夫,除了Lolita,我一無所知

並非我沒讀過他的其他著作,只是沒有深刻印象⋯⋯就連Lolita好像也是早知道這個形象,不管書中內容是否打動我。評論家其實也對他有如此的認知——作品存在驚人的相似之處,以截然不同的方式述說本質上一模一樣的東西。
納博科夫對此的回應是:「非原創的作家看起來八面玲瓏,因為他們大量模仿別人;原創只能拷貝其自身。」(但我不太懂非原創作家的意思。)
我是有意的想了解像他那時期經歷過俄羅斯「滅亡」的作家或者是那時代流亡海外的俄羅斯難民,雖然是不同的身分背景,但因為我正在進行的非虛構寫作《千年家族》也是因為革命被迫離鄉背井。
突然想起在巴黎遇到讀政治的俄羅斯女孩——事實上當時很不以為然,有種「一個俄羅斯人讀什麼政治?」的心態。那女孩「過分」的有錢,我不禁猜測她是某大商賈的女兒⋯⋯她並非賺流量的網紅,但碩士畢業後就沒有工作,每天Instagram都是到歐洲各奢華飯店旅遊的照片或是到頂級夜店辦各種派對。根據我看過《當女孩成為貨幣》,了解以她的顏值和身高,勢必屬於夜店的「客戶」而非「女孩」——討論過俄國文學,當時她不以為然的說:「每次我聽到有外國人讀俄國文學,我就想知道為什麼!」
也沒和她多說什麼,我個人並不喜歡俄國文學。想到她會有這樣的看法大概也是媚外吧?因為她總特意強調自己是「歐洲人」或者是因為那些作家描繪的場景是革命前的,雖然她也成長於蘇聯瓦解後,但價值觀應該和「古典文學」中已有不同。(這段完全是根據我的刻板印象或有點歧視,勿太當一回事。)
納博科夫是一個老派的自由主義者,他一直與蘇聯刻意保持距離。《巴黎評論》問到他如何評價勃洛克和曼德爾所塔姆等他離開俄國之前的詩人?他說,透過悲劇命運的折光鏡,使曼德爾斯塔姆的詩歌顯得名聲比實際水平高。

使用非母語對於創作的激發

這幾天都在讀作家訪談,他們有個共同點是居住在(過)使用非自己母語的地方。亨利米勒認為在巴黎生活讓他對於母語的感受更加銳利。「經常聽別人說另一種語言,會讓你自己的語言變成銳利,意識到以前無法察覺的微妙之處。」會擔心遺忘自己的語言,對此產生強烈的願望。
我猜想,大概做成功任何事情都要有一種迫切之情,才會珍惜。
《巴黎評論》提到納博科夫的採訪前事先經他要求寄出問題,再以書面回應。他笑稱自己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不夠好(其實不是);他認為自己是道地的美國人。俄羅斯的語言和風光滋養他,不可能在精神上與美國本土文學相同;在歐洲邊境出示美國護照時,會感到一種自豪。對美國事務粗暴的批評也會讓他感到生氣難過。
他說自己在政治上的立場不確定時,只要讓左派和羅素們不滿,就會維護。(他說的應該是羅素哲學
關於以上,我想正是他身為「俄國難民」的一種表態,像我在自己祖先故事中想尋找出的一點,以支持《千年家族》寫作的論點。
在他訪談紀錄中,我覺得最有趣的是寫作習慣。想到讀小學時,外公買了有兩個洞的A5彩色活頁紙卡給我,他說這樣記筆記比較清楚——納博科夫在卡片上寫作,構思故事,但他寫作時卡片是打亂的,不按照情節順序,每張卡片會重複的寫,寫完後順序才會固定,然後他再請他的夫人打字出來。
納博科夫在寫作之於喜歡捕捉蝴蝶,研究顯微鏡底下的蝴蝶,發現新的器官。他說,相比之下,文學靈感所帶來的愉悅和收穫根本不算什麼,如果俄國沒發生革命,他根本不會寫小說。
想到之前「十本書」的選擇,我在無意識中(立即浮現腦海)都是與存在有關的小說,那些作家剛好都經歷過戰爭、殖民、移民,不論那些小說的題材為何,都是探討自身的存在,也因為他們經歷過異文化而激發出寫作的動力,為了表達自己。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02會員
231內容數
反意識形態的寫作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Chi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理解民主、判斷正義、學習質疑理所當然的事,推薦一套適合全家人閱讀的書
我聽到撒哈拉沙漠總會和「三毛」這個名字連在一起。
等等,我不確定這個活動是「我變成某個人的一天」或是「我變成某個人的“某”一天」?我想變成法國作家弗朗索瓦絲·莎岡(Françoise Sagan),當然不要只有一天,她的人生好精彩,每一段都想體會。 但你看完這篇文章,可能會覺得我有說跟沒說一樣⋯⋯因為我要追隨莎岡,當然包括她的虛無主義。
我那時剛好讀了《便利店人間》和《變形的陶醉》,兩本書中的女主角都會讓我感覺到一種無法突破困境的壓迫感。 我們是否害怕自己與眾不同?或者我們的社會是否允許我們和別人不一樣?
《快樂的死》 (La mort heureuse) 是卡繆(Albert Camus)二十四歲時寫的一部小說,他寫這本書的時候還在阿爾及利亞的報社工作。這是本有濃厚哲學思考的書,大家應該還記得卡繆說過一句名言:「真正嚴肅的哲學議題只有一個:那就是自殺。
寫完十本「為什麼要選這本書?」才發現這些書大多是對自我認同的懷疑或尋找,作者有在殖民地出生的被殖民者、殖民者的後代回到母國、受到迫害的民族,也有被視為外來政權的,還有一位君主⋯⋯不論作者的身分為何,都是在書寫他們自身的存在,我在閱讀時與之產生連結,所以這些書也成為了「我」。
理解民主、判斷正義、學習質疑理所當然的事,推薦一套適合全家人閱讀的書
我聽到撒哈拉沙漠總會和「三毛」這個名字連在一起。
等等,我不確定這個活動是「我變成某個人的一天」或是「我變成某個人的“某”一天」?我想變成法國作家弗朗索瓦絲·莎岡(Françoise Sagan),當然不要只有一天,她的人生好精彩,每一段都想體會。 但你看完這篇文章,可能會覺得我有說跟沒說一樣⋯⋯因為我要追隨莎岡,當然包括她的虛無主義。
我那時剛好讀了《便利店人間》和《變形的陶醉》,兩本書中的女主角都會讓我感覺到一種無法突破困境的壓迫感。 我們是否害怕自己與眾不同?或者我們的社會是否允許我們和別人不一樣?
《快樂的死》 (La mort heureuse) 是卡繆(Albert Camus)二十四歲時寫的一部小說,他寫這本書的時候還在阿爾及利亞的報社工作。這是本有濃厚哲學思考的書,大家應該還記得卡繆說過一句名言:「真正嚴肅的哲學議題只有一個:那就是自殺。
寫完十本「為什麼要選這本書?」才發現這些書大多是對自我認同的懷疑或尋找,作者有在殖民地出生的被殖民者、殖民者的後代回到母國、受到迫害的民族,也有被視為外來政權的,還有一位君主⋯⋯不論作者的身分為何,都是在書寫他們自身的存在,我在閱讀時與之產生連結,所以這些書也成為了「我」。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奧黛塔努力適應莫斯科的生活,但難免不如願。
近日,一個偶然的機會,與久違的文友H通了電話,談話內容很盡興,多半聚焦俄羅斯的經典作家,以及簡體中譯本的讀後感等等。最後,提到中國與台灣在翻譯上用語習慣的比較,這觸發了我對這個主題的興趣。當下,我的編輯(組稿)魂,瞬間燃燒了起來。於是,我立刻決定了對談的題名:文學書簡對談集。首先,我知道他對於果戈理
Thumbnail
第一次見面時,性格天差地遠的阿納托利與伊利安,竟一致地產生了「哇幹(блять)這傢伙肯定是我最不擅長應付的類型」的念頭。 稱不上「不對頭」或者「厭惡」此類鮮明直觀的情緒,單純是不知道怎麼更融洽地與對方相處。 因此後來,他們也沒料到彼此會成為自己生命最好的發生之一。
Thumbnail
納博科夫在《蘿莉塔》寫出了著名的小說開場,呼喚著縈繞整部小說的美麗少女的名字: 蘿莉塔,我的生命之光,慾望之火。 他也如此稱呼著他摯愛的薇拉:我的喜悅,我的快樂,我的生命。
所有熱愛文學和創作的人,多半有一個超大的夢想,哪天自己亦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世界級的大作家。因此,在未能走向斯德哥爾摩的講台以前,有志於此的作家們蒐集和閱讀諾貝爾文學獎中文譯本,即像讓自己脫胎換骨般的靈丹妙藥,而且長期服用(閱讀)的話,必定會更加接近這個偉大的距離。   我年輕的時候就懷抱過這樣
 俄裔流亡作家納博科夫,創作許多作品之外,也擅於談文論藝。他強調,身為作家,應該有能力扮演三種角色——說書人、巫師、教師。所謂「說書人」,就是要具備講故事的功力。講故事絕非新聞報導,而是善於鋪陳情節,交代角色的心理變化。19世紀中期,法國一位家庭主婦,爆發不倫之戀,外加負債,最後自殺。作家福樓拜根據
讀書緣起。   我第一次知道約瑟夫.弗蘭克這位傑出學者的名字,來自多年前閱讀庫切的文學評論集,博學灼見的庫切在文中評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並援引了約瑟夫.弗蘭克的五卷本陀思妥耶夫斯基傳:《陀思妥耶夫斯基:反叛的種子,1821--1849》、《陀思妥耶夫斯基:受難的歲月,1850—1859》、
Thumbnail
新年快樂,這個春節去了一趟俄國;1880年的俄國;杜斯妥也夫斯基筆下的俄國。 冬天,是適合窩在家裡閱讀經典文學的時刻,尤其是閱讀北方國家的俄國文學,彷彿正親臨在那寧靜雪白的銀色世界,我想這也是為什麼只有俄國人才寫得出如此饒富哲學的小說吧。在長年的冬季裡,能夠從觀察外在的世界進而省思內在心裡的世
Thumbnail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爾斯泰的經典,雖然設定在19世紀,但故事裡的愛情、婚姻和家庭問題仍然觸動著現代讀者的心弦。 故事一開始,有一句經典的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但不幸的家庭則各有各的不幸。」這句話就像是打開了一扇窗,讓我們看見每個家庭獨特的不幸,也讓我們思考著現代社會中家庭的多樣性。 主
Thumbnail
作者— 安德烈.克考夫| 「記者找我談戰爭的事。他們常問我:我們還能為烏克蘭做甚麼? 我回答:你們可以多讀介紹烏克蘭的書,多讀烏克蘭作家的書。從書裡你們就會明白烏克蘭與俄國哪裡不同,就會知道烏克蘭人希望甚麼、寫些甚麼。」 初次讀烏克蘭文學,雖然這本書寫於1995年,正值後蘇聯時代, 但現在仍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奧黛塔努力適應莫斯科的生活,但難免不如願。
近日,一個偶然的機會,與久違的文友H通了電話,談話內容很盡興,多半聚焦俄羅斯的經典作家,以及簡體中譯本的讀後感等等。最後,提到中國與台灣在翻譯上用語習慣的比較,這觸發了我對這個主題的興趣。當下,我的編輯(組稿)魂,瞬間燃燒了起來。於是,我立刻決定了對談的題名:文學書簡對談集。首先,我知道他對於果戈理
Thumbnail
第一次見面時,性格天差地遠的阿納托利與伊利安,竟一致地產生了「哇幹(блять)這傢伙肯定是我最不擅長應付的類型」的念頭。 稱不上「不對頭」或者「厭惡」此類鮮明直觀的情緒,單純是不知道怎麼更融洽地與對方相處。 因此後來,他們也沒料到彼此會成為自己生命最好的發生之一。
Thumbnail
納博科夫在《蘿莉塔》寫出了著名的小說開場,呼喚著縈繞整部小說的美麗少女的名字: 蘿莉塔,我的生命之光,慾望之火。 他也如此稱呼著他摯愛的薇拉:我的喜悅,我的快樂,我的生命。
所有熱愛文學和創作的人,多半有一個超大的夢想,哪天自己亦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世界級的大作家。因此,在未能走向斯德哥爾摩的講台以前,有志於此的作家們蒐集和閱讀諾貝爾文學獎中文譯本,即像讓自己脫胎換骨般的靈丹妙藥,而且長期服用(閱讀)的話,必定會更加接近這個偉大的距離。   我年輕的時候就懷抱過這樣
 俄裔流亡作家納博科夫,創作許多作品之外,也擅於談文論藝。他強調,身為作家,應該有能力扮演三種角色——說書人、巫師、教師。所謂「說書人」,就是要具備講故事的功力。講故事絕非新聞報導,而是善於鋪陳情節,交代角色的心理變化。19世紀中期,法國一位家庭主婦,爆發不倫之戀,外加負債,最後自殺。作家福樓拜根據
讀書緣起。   我第一次知道約瑟夫.弗蘭克這位傑出學者的名字,來自多年前閱讀庫切的文學評論集,博學灼見的庫切在文中評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並援引了約瑟夫.弗蘭克的五卷本陀思妥耶夫斯基傳:《陀思妥耶夫斯基:反叛的種子,1821--1849》、《陀思妥耶夫斯基:受難的歲月,1850—1859》、
Thumbnail
新年快樂,這個春節去了一趟俄國;1880年的俄國;杜斯妥也夫斯基筆下的俄國。 冬天,是適合窩在家裡閱讀經典文學的時刻,尤其是閱讀北方國家的俄國文學,彷彿正親臨在那寧靜雪白的銀色世界,我想這也是為什麼只有俄國人才寫得出如此饒富哲學的小說吧。在長年的冬季裡,能夠從觀察外在的世界進而省思內在心裡的世
Thumbnail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爾斯泰的經典,雖然設定在19世紀,但故事裡的愛情、婚姻和家庭問題仍然觸動著現代讀者的心弦。 故事一開始,有一句經典的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但不幸的家庭則各有各的不幸。」這句話就像是打開了一扇窗,讓我們看見每個家庭獨特的不幸,也讓我們思考著現代社會中家庭的多樣性。 主
Thumbnail
作者— 安德烈.克考夫| 「記者找我談戰爭的事。他們常問我:我們還能為烏克蘭做甚麼? 我回答:你們可以多讀介紹烏克蘭的書,多讀烏克蘭作家的書。從書裡你們就會明白烏克蘭與俄國哪裡不同,就會知道烏克蘭人希望甚麼、寫些甚麼。」 初次讀烏克蘭文學,雖然這本書寫於1995年,正值後蘇聯時代, 但現在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