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風雲-荊豫三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5 分鐘

曹魏史上,進入司馬家專政時期後,並不是所有的老臣都一致拍手叫好。
以至於在汝南軍區,發生了三次重大的叛變。

第一次叛變的主角,名叫王淩。

王淩是東漢司徒王允的姪兒。
王允誅殺董卓後,遭到李傕等人反攻,長安城破,王允家族遭到了屠殺。

王淩跟他的哥哥及時逃走,回到了故鄉太原。
後來,王淩又舉為孝廉,分派到東郡的發干擔任縣長。

成績不錯,王淩被升遷為中山太守,又是一個治郡有功,進入了曹操的丞相府。
雖然一般不被提及,但王淩非常受到曹操信賴。

他曾經與荀攸共同上表朝廷,「譴責」曹操辭讓魏公的行為。

這不但要在「獻帝朝廷」中有相當的份量,更要明白曹操那個「欲迎還拒」的心理。
可等到曹丕即位,丞相府來了個大風吹,王淩卻是轉調為曹丕的近侍。

向來對父親老臣不太親近的曹丕,會重用的,通常就是有真才實學的人。

王淩的才學在哪方面呢?
很令人吃驚的,在於軍事。

王淩接下來被任命為兗州刺史,不是去治理,而是去徵集部隊,支援張遼伐吳。
洞口之戰,吳軍遇大風漂至北岸,王淩也是相當處變不驚的殺了一陣,得領戰功。

這下說王淩有軍事才能,那可不是靠吹啦。

曹丕決定,請王淩去整頓青州。
這又是一個平常讀三國不太會注意到的點。

「是時海濵乘喪亂之後,法度未整。淩布政施教,賞善罰惡,甚有綱紀,百姓稱之,不容於口。」

什麼叫「海濵乘喪亂之後」
青州自曹操打退袁譚後,長期以來主要依靠「臧霸」這個人跟他的「泰山賊」管理。

裴松之有一條注解是《魏略》所書:「會太祖崩,霸所部及青州兵,以為天下將亂,皆鳴鼓擅去。
乍看之下,不就是曹操死的時候敲個鑼打個鼓嗎?

對照王淩傳一看,才會發現,青州在曹丕篡漢初期,是相當不受控制的。
當時,曹丕派曹休去都督青徐,曹休就先去給臧霸拜了碼頭。

臧霸說,我也算是能征善戰的老臣,如果國家願意重用我,那我有什麼好不滿的?

曹休一拍手,很好,皇上正準備東征孫權,我馬上回去稟報,讓將軍得以一展長才。
於是,臧霸就加入了三道伐吳,跟著曹休張遼,一起去洞口刷了筆戰功。

伐吳之戰結束,曹丕隨即下令:「臧將軍功在家國,徵為執金吾,位特進。快來京城報到吧。」

臧霸前腳才離開青州,王淩馬上進駐。
曹丕先是來個軟禁,把臧霸架空成軍事顧問,確定王淩那邊搞得不錯,曹丕就展開東巡,好好把青徐整頓了一番。

所以說春秋筆法就是這樣,事實上,曹丕篡漢,倚靠的最主要是河北魏王國,只有這邊一百分挺他。
關中鍾繇不反對,雍涼張既也表支持。

但其實青州臧霸就不挺。

而王淩協助曹丕完成這樁收復青徐的大任務,自然更為朝廷所倚重。
待到曹叡即位,面對蜀吳連番開戰,王淩也參加了石亭之役。

雖說大敗,但王淩部隊護住曹休突圍,也算有功。

青徐既定,曹叡索性讓王淩轉戰豫州最前線來防備孫權。
原本豫州是司馬懿的兼管區域,不過仲達駐守在荊州。

而隨著西線戰事越演越烈,司馬懿北上支援,讓王淩來負責豫州再好不過了。

「始至豫州,旌先賢之後,求未顯之士,各有條教,意義甚美。」
「咸得軍民之歡心。」

王淩的本事,那可是實打實的。

在曹叡過世後,曹爽派引發的青年改革中,王淩到底算是哪一邊?
我們來瞧瞧。

「正始初,為征東將軍,假節都督揚州諸軍事。」

督你妹揚州,揚州幾乎都是孫權的。
這什麼意思?按照東漢末三國慣例,這意思其實就是「請王淩伐吳」。

但還沒等王淩有什麼動作反應,孫權軍就兵分兩路打過來了。
司馬懿即刻帶兵南下防守樊城,王淩也是勇退來犯吳軍。

戰功當然是有,但僅憑此功,王淩就晉升為車騎將軍,也賣好賣得太超過了。

王淩的年紀有多大?
按《魏略》記,他死前大喊:「行年八十,身名並滅邪!」

簡單說,比司馬懿還大了七歲。
升為車騎將軍時,差不多剛好七十歲。

「年過七十而以居位,譬猶鍾鳴漏盡而夜行不休,是罪人也。」
「禮,六十不服戎。」

王淩絕對是一個標準的老賊,但只要比對一下司馬懿的待遇,就一點也不奇怪了。
司馬懿升至人臣極致的太傅,實權卻一點一點被架空。

王淩升上車騎,督揚州諸軍事,難道真有人讓他去打孫權了?

面對曹爽等人的手法,司馬懿跟兒子籌畫著一舉反撲,王淩也沒閒著了。
王淩的外甥令狐愚,也受到曹爽信賴,時為兗州刺史,但卻屯駐於淮南。

甥舅二人,正在逐步累積於淮南地區的人望民心。
但終究天高皇帝遠,不如司馬家族應變迅速。

在王淩還沒有進一步計劃時,司馬懿就消滅了曹爽。
更進王淩為太尉。

也就在同一年間,司馬懿表示收到了楚王曹彪與王淩共謀造反的消息,派出侍御史前往楚國查案。
兩年後,司馬懿出兵討伐王淩與壽春楚國,不戰而擒諸人,處死。

《三國志》跟其他史料,都寫了不少令狐愚如何謀劃,串通楚王,兩方往來。

但怎樣也不能解釋,有心有兵,有人望有王孫的王淩,為何絲毫沒有抵抗,也沒有收集任何朝廷情報。
甚至以為司馬懿沒有帶兵前來。

政變政變,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王淩早年,與司馬朗跟賈逵都相當友好。
被捕時,王淩還在賈逵廟前大喊:「王凌是大魏之忠臣,惟爾有神知之。」

說明一下,賈逵在石亭之役後不久病死,基本上就是王淩前一任的豫州大總管。
所以是豫州當地百姓幫他立的廟,刻的碑。

後來曹叡東巡,來到賈逵廟,就下詔納入國家祭祀,保存下來。

這些都是陳壽留下的記錄,但關於王淩死前的這一條,則是《晉書》獨家。
《晉書》一邊寫著司馬懿英明神武,但又同時描寫他機關算盡,兒孫得篡魏朝。

但我也相當同意,王淩應該是被誣陷的。

王淩生前還有一個好友,跟他是同鄉,名叫王昶。

由於王淩年紀較大,王昶向來以兄禮事之。

曹丕當太子的時候,就登用了王昶,其地位大致與司馬懿相彷彿。
不同的是,王昶是完全只為曹丕服務,司馬懿則主要跟著曹操上戰場。

王昶當過洛陽典農官,斫林開荒,勤勸百姓,墾田特多。
在王淩離開兗州之後,曹丕則命王昶接任。

王昶雖在外任,心存朝廷,在曹叡即位之後,更做了不少討論時政法制以及兵法的著作,上呈朝廷。

這個人比較特別的地方,就是個道德高尚份子。
整個東漢都是這種人,有什麼好特別?

可別忘了,曹丕打開了道家大門。

王昶提出的,是以道家論點為主持身的概念,那跟儒家又有些不同了。
當然,王昶在建安年間就已經有才名,所以他也不會是專修一家,而是儒道雙修的學者。

他上奏了著作之後……提一下,曹叡那時候比較迷信「道術」,所以大概也沒怎麼看。
反倒是司馬懿看了。

正好,曹叡下詔要徵辟有才學之士,請朝廷卿大夫武官各舉薦一人。

司馬懿就推薦了王昶。
王昶的著作,可是有兵法的,主要論述「奇正之用」。

也許就是這點,合了戰狼司馬懿的胃口。

在司馬懿的舉薦下,王昶轉行當了武將,先駐徐州,後轉督荊豫諸軍事。
屯宛城。

啊,這已經是曹爽時代的事了。

這個王淩的好朋友,被司馬懿找來當自己的替身,守護荊州。
王昶勘察了地形,了解了南陽戰備後,決定前進新野駐屯,更能應變襄樊吳軍。

另方面,他的農業專長也沒落下。
原本富饒的南陽郡,在王昶治理下更生興旺。

卻說曹爽與五大寇變更了很多律法,有些擾民擾官,有些也不失為良策。
司馬懿誅殺曹爽後,就奏請來個「官意普查」,看大家對於目前的律制有什麼看法想法。

你還真別說,司馬懿這方面,恐怕要比後來的子孫司馬光高明得多。
這不是作作樣子,青年改革時期,司馬懿也採納過夏侯玄的意見。

王昶也算是司馬懿愛將,當下就上了「治略五事」。
大意是:
一,崇道篤學,抑絕浮華。繼續把曹魏這個國策做好做滿。
二,注重考試。那個曹魏的任官,比較注重考核……兩漢其實考核跟考試並重,但隨著時代需求降低了考試標準,這確實應該重新被要求。
三,官做得好,就應該增加他的爵邑賞賜,讓大家更願意努力當好官。就考績獎賞制度要落實啦。
四,官員要加強訓練,不能與民爭利。有點打高空但不難明白。
五,欲絕侈靡,務崇節儉。

以現代人的觀點來說,第五條跟第一條似乎有些重複了?
其實在前幾篇就提過了,曹魏時代有時尚競賽。

第五條補敘:「令衣服有章,上下有叙,儲糓畜帛,反民於樸。
節儉,是希望大家不要把財富花在這種沒有意義的地方,能夠分別出階級,符合禮制,讓更多的資源能夠回到人民身上。

不知道大家看史有沒有一種感覺:有時候,階級制度也是一種必要之惡。
事實上,我們很多人都會「做善事」,「幫助窮人」。

這其實跟像王昶這種政治家所提倡的「階級」,有異曲同工之妙。

最高層的朝廷,要保障中階的官員;中階的官員,要保障低階的百姓。
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國家才能強盛,朝廷才會富有。

藉此達成有效循環。

你或許會覺得太過理想,但在叢林法則的資本主義社會中要求人人平等,難道就不理想嗎?

不論是自由,平等,還是民主,都是理想,不是現實。
而人們幾千年來的歷史,就是一步步往理想前進。

隔年,王昶又建議朝廷,襲取荊州。
他與當時的荊州刺史王基兵分二路,連施巧計擊退吳軍大將朱績。

朱績就是朱然的養子,後來官拜東吳上大將軍,是吳國重要的政軍人物。

王昶取下長江以北的荊州,是曹魏建國以來,除司馬懿征伐遼東之外,最重大的勝利。
論功行賞,封為「征南大將軍」,與車騎將軍平級。

後續的汝南三叛,身為司馬懿替身的王昶,也都有參與,進位驃騎將軍,又登司空。
卒於任內。

而要說的第三王,就是上頭提到的荊州刺史,王基。

這三王剛好都有點關係,就串在一起當丸子三兄弟看了,沒什麼特別意義。

王基是山東東萊人,跟太史慈同郡不同鄉。
基本上,他的年紀應該比太史慈小很多,所以即使同樣有被東萊郡徵召的經歷,兩個人也是沒有交集的。

更重要的是,王基收到徵召令之後,就逃跑了。
那一年,他十七歲。按照考古,王基生於190年,漢獻帝初平元年。
也就是這時候,赤壁之戰都還沒開打呢。

這是一個很特別的經歷,特別在於王基這個人,從來沒有為大漢朝效力過。

可等到曹丕篡漢,王基就「遊學回家」,並且接受了魏朝的察舉,以孝廉身分入朝為郎。
不久,碰到王淩領命管治青州。

王淩想要找個地頭蛇來幫手,就徵召了王基。
前面說了,王基年紀比較小,他所主修的學問,乃是鄭玄經學。

鄭玄對我們熟知的三國群英們而言,是大師沒錯,可畢竟是當代人。
就好像曹操也不會巴巴的去拜盧植為師,或是特別鑽研盧植的學說。

當時朝廷也是很重視王基的學識,待到曹丕東巡,確認青州穩定,就把王基徵召回朝。

王基這次回去任職秘書閣,在東漢其實就是「東觀」,國家圖書館。
得以涉獵許多國家機密的王基,又被王淩再次上書請求支援。

注意了,這算是比較側面證實王淩有圖謀大魏之心的部分。
這時候大概是曹丕已死,曹叡當權。

王淩得到王基之後,當時的司徒王朗剛好也對王基發出徵辟。
眼看王基已經離開京城,徵召令就跟著去到青州……

王淩表示,不能讓。
王朗有點不爽,就上書彈劾王淩:「自古以來,像王基這種良臣,就應該留在朝廷為天子三公服務。一個長年待在宮廷,知曉國家機密的人被州郡留在地方,這是沒有道理的。」

就算被三公點名嗆聲,王淩還是沒在理會。

《三國志》作者陳壽認為,王淩平定青州之後的治理,令當地百姓感恩戴德流傳下去,其中王基占了很大功勞。
後來,王淩轉戰豫州。
司馬懿不知道從哪裡聽到了王基的名號,也想徵辟他進自己的大將軍幕府。

不過司馬懿的徵召令,一樣是石沉大海了。

可跟王朗那種三朝神主牌相比,司馬懿在曹叡的面前更有份量。
眼看三公徵召此人,一概不應,曹叡就親下詔書,要王基回中書省任職。

王基非常認真,不但上書勸諫曹叡不應大興宮室。
更經常在宮廷裡跟一個名叫王肅的傢伙鬥經論文。

王肅是何許人?王朗的兒子啦。
雖然年輕,但因著老學究爸爸,王肅的腦袋比司馬懿這種人都還要老派。

以當代來說,他爸也算大師,自然說起話來擲地有聲。

王基一天到晚跟王肅硬幹,下場就是被外派。
你看啊,前面王基說治理青州一把罩,但到了冀州安平當太守,王基不久就因為公事被罷免了。

有點慘?
就在這個MOMENT,曹叡駕崩啦。

曹爽上台,青年改革。
王肅那個有年輕外表,老人心態的傢伙,很快就被曹爽趕走。

相對的,曹爽也再次徵辟王基回朝,幾番深談後,決定讓王基到對東吳前線的安豐擔任太守。

這中間到底有什麼小祕密呢?
說穿半點不值錢。

王基真正的本領,是法與兵。

當年青州騷亂,正需要這樣專長的人去治理。
冀州自魏王國建立以來,長治久安,王基的長才無處施展,被人家反告過於殘酷嚴厲,也是剛好。

來到前線,那就又再次如魚得水了。
「郡接吳寇,為政清嚴有威惠,明設防備,敵不敢犯。加討寇將軍。」

你說曹爽是個廢物?從王基傳看,絕對不是。
而王基幹得有聲有色,卻聽聞主子曹爽在京城風評越來越差。

王基趕忙寫了一些「治世要論」給曹爽,內容是啥不重要,重要的是,王基請曹爽把他徵召回京。

人在豫揚二州之交的王基,頂頭上司是諸葛誕……以及王淩。
老王淩不放人的經歷,大家都知之甚詳。

於是曹爽跟王基定下的計劃,就是先讓王基報病號後送,再任命為河南尹。
避開老臣們的干涉,一口氣掌握洛陽,重新出發。

但,曹爽的任命命令還沒發出,高平陵之變就爆發了。

曹爽被殺,曾經是他的直屬官吏者,依情節輕重,至少免官。
王基便因此失官。

還好,司馬懿本身是一個有改革意識的主管。
他很快就發布命令,要大家檢討一下正始年間的得失。
再加上司馬懿本知王基有才,隨即復起為尚書,派任為荊州刺史。

因禍得福的王基,又碰上王昶南征,建立功勳。
王基更建議王昶,把荊州首府移往江夏夏口,就近控制吳軍。

這一場勝仗後,朝廷有意思直搗黃龍滅吳。
司馬懿也詔還王基等人商議。

但王基認為,現在江北荊州破而後立,國家也屢經動盪,不是用兵之時。
至少應該先重新讓荊州富裕,再完全控制長江水路,來維持後勤,並阻塞蜀軍的救援道路,如此方能得勝。

司馬懿表示認同。

但不久,淮南第一叛發動,司馬懿也隨之過世。
司馬師迅速漂亮的繼掌大權,意氣風發,王基也上書勸諫。

可緊接著,司馬師就逼退曹芳,改立曹髦為帝。
如此僭越之舉,引發了淮南第二叛:毌丘儉、文欽之亂。

司馬師命王基統領許昌軍士,整軍會合。

軍議上,王基表示,淮南雖叛,但只是毌丘儉、文欽等人作反。
吏民之心,仍未聚齊,只要大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開到,必定土崩瓦解。

司馬師認為很有道理,但其餘諸將多是反對,認為應該穩紮穩打。

王基做為先鋒,心想機不可失,只好抗命出擊,果然被他佔據了軍事要點,也讓毌丘儉、文欽兩方不能會合,為此戰奠定了重要的勝機。

但這一戰更重要的是,司馬師的駕崩。
司馬昭臨危不亂,率兵鎮住洛陽,穩定了司馬家的政權。

待到淮南第三叛,諸葛誕之亂起時,司馬昭也不多想,完全按照王基的戰略與戰術指示,進行平亂。
淮南諸叛的詳細戰況,未來再統一整理。

總之,在王基的運籌帷幄下,淮南得定。
此後,王基就成為了對吳戰線的荊豫第一大都督,五年後卒於任內。

司馬昭感念王基之功,追諡為三公之一的司空。

絕大部分的王基生平,都寫到這裡而已。
事實上,陳壽還記了,王基的侯爵一代而終,司馬炎一度改封王基另外的孫子,但只是關內侯。

等到司馬炎稱帝,下詔表揚王基,「以奴婢二人賜其家」。
對,沒錯,稱讚了一堆之後只有這樣的賞賜。

王基的墓碑,也未載其姓名及諱。
據說是碑刻史上獨一無二的案例。

有人考證,魏晉其實禁立墓碑。
一般發掘盡為私碑,而王基碑卻是官碑。

司馬昭可能是又想幫王基立碑,又不能公然違法,故不署名。

但對上司馬炎最後的詔令,我不禁要想……
王基在司馬家的心中,究竟是什麼樣的地位?

為什麼會是必須讚揚,又不能讚揚的一個人?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57會員
910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袁紹在做了冀州牧後,以廣平人沮授為奮武將軍,使監護諸將;魏郡審配為治中、鉅鹿田豐為別駕,南陽許攸、逄紀、穎川荀諶皆為謀主。 袁紹的起步,士族圈子助力很大。 河北、南陽、潁川全都在起步階段加盟。 這也和當年劉秀剛起飛時一樣。 不過,即便長袖善舞如劉秀,後來在團結各方面勢力時仍然玩砸了一些環節,
十二月,公軍官渡。 曹操即將與袁紹發生一場影響漢末走向的戰爭...。
Thumbnail
孫堅北上的那段時間史書中是這麼記載的: 1、袁術以後將軍的名義出逃南陽投奔張咨。(術畏卓之禍,出奔南陽) 2、劉表在孫堅殺人後迅速得到了荊州刺史的朝廷任命。(長沙太守孫堅殺荊州刺史王睿,詔書以表為荊州州刺史) 3、孫堅殺張咨,隨後南陽郡慫了,要啥都給。(牽咨於軍門斬之,郡中震慄,無求不獲)
Thumbnail
等曹操自揚州募兵再回中原的時候,各路氣勢洶洶的討董聯軍已經解散,聯軍內部矛盾重重。 冀州牧韓馥怕袁紹危及自己,動不動就減少對河內的糧食供給;兗州作為反董的票王則自己集團先鬧出了人命。 兗州刺史劉岱跟東郡太守橋瑁從第一天就不對付,後來劉岱聯合了張邈和濟陰太守吳資直接殺了橋瑁,命手下王肱兼任了東郡太
Thumbnail
曹操在濟南斷絕了當地的「淫祀」。 首先不要顧名思義的認為大濟南的祭祀方式比較開放,搞墳頭蹦迪陵前國標這種前衛活動。 「淫」在這裡的意思是過分的意思。 「淫雨霏霏」、「富貴不能淫」都是過分的意思。 當年城陽王劉章在諸呂之變中極其威猛立有大功,但封王后的第二年就「神奇」的病逝了。 他哥哥齊王劉
Thumbnail
順帝死後半年,145年正月,沖帝兩歲又崩了。 梁太后與兄弟梁冀隨後立了7歲的劉纘為帝,這是漢質帝。 質帝是章帝玄孫,渤海孝王劉鴻之子,估計是之前在家聽大人說過這位梁冀的臭名遠揚,有一次在群臣朝會時居然童言無忌的指著梁冀說道「你這個跋扈將軍啊!」 孩子能懂啥啊,知道啥叫跋扈啊,但梁冀聽後覺得這孩
Thumbnail
在劉秀的權力改造後,雖然沒有絕對權威的「內朝官」了,但是在小皇帝不懂事,太后代為行使皇權的情況下,作為「太后皇權」的延伸,外戚自然而然的就會出現權重干政的現象。 89年竇憲打禿北匈奴的時候,和帝封了竇憲為大將軍,領大軍鎮涼州,然後外朝中大將軍的級別和待遇一躍變成了三公之上。 不過劉家的皇帝到了和
接上文,曹操討黃巾、破袁術等,隔年再征陶謙,不料,後方兗州卻搖搖欲墜…
上一世祁王向江陵發難時,梁王還在京城把持朝政,他採取趙葉青的建議,派監軍與安昭一起領兵。 其中有梁王抽調的三萬人馬,和安昭向西北借調的數萬北玄軍。 大軍抵達江陵,監軍膽小保守,認爲此時祁王大軍士氣正盛,不肯與其正面交鋒。 安昭與他意見相左,當着衆人的面直言,祁王大軍將士大多來自北方,初到江陵定
Thumbnail
由於雲台這28將太多了,後面我就簡要說了,比如馮異排行老七,就說「雲台7將」。 馮異提醒劉秀,左丞相曹竟之子曹詡任尚書之職,現在說話挺管用,應該去巴結他。 馮異,父城人(河南古城),原來是潁川縣的郡掾,劉縯起兵時奉命監護五縣,與父城縣長苗萌據城抵抗漢軍。 不用問,這是潁川父城的豪族。 馮異在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袁紹在做了冀州牧後,以廣平人沮授為奮武將軍,使監護諸將;魏郡審配為治中、鉅鹿田豐為別駕,南陽許攸、逄紀、穎川荀諶皆為謀主。 袁紹的起步,士族圈子助力很大。 河北、南陽、潁川全都在起步階段加盟。 這也和當年劉秀剛起飛時一樣。 不過,即便長袖善舞如劉秀,後來在團結各方面勢力時仍然玩砸了一些環節,
十二月,公軍官渡。 曹操即將與袁紹發生一場影響漢末走向的戰爭...。
Thumbnail
孫堅北上的那段時間史書中是這麼記載的: 1、袁術以後將軍的名義出逃南陽投奔張咨。(術畏卓之禍,出奔南陽) 2、劉表在孫堅殺人後迅速得到了荊州刺史的朝廷任命。(長沙太守孫堅殺荊州刺史王睿,詔書以表為荊州州刺史) 3、孫堅殺張咨,隨後南陽郡慫了,要啥都給。(牽咨於軍門斬之,郡中震慄,無求不獲)
Thumbnail
等曹操自揚州募兵再回中原的時候,各路氣勢洶洶的討董聯軍已經解散,聯軍內部矛盾重重。 冀州牧韓馥怕袁紹危及自己,動不動就減少對河內的糧食供給;兗州作為反董的票王則自己集團先鬧出了人命。 兗州刺史劉岱跟東郡太守橋瑁從第一天就不對付,後來劉岱聯合了張邈和濟陰太守吳資直接殺了橋瑁,命手下王肱兼任了東郡太
Thumbnail
曹操在濟南斷絕了當地的「淫祀」。 首先不要顧名思義的認為大濟南的祭祀方式比較開放,搞墳頭蹦迪陵前國標這種前衛活動。 「淫」在這裡的意思是過分的意思。 「淫雨霏霏」、「富貴不能淫」都是過分的意思。 當年城陽王劉章在諸呂之變中極其威猛立有大功,但封王后的第二年就「神奇」的病逝了。 他哥哥齊王劉
Thumbnail
順帝死後半年,145年正月,沖帝兩歲又崩了。 梁太后與兄弟梁冀隨後立了7歲的劉纘為帝,這是漢質帝。 質帝是章帝玄孫,渤海孝王劉鴻之子,估計是之前在家聽大人說過這位梁冀的臭名遠揚,有一次在群臣朝會時居然童言無忌的指著梁冀說道「你這個跋扈將軍啊!」 孩子能懂啥啊,知道啥叫跋扈啊,但梁冀聽後覺得這孩
Thumbnail
在劉秀的權力改造後,雖然沒有絕對權威的「內朝官」了,但是在小皇帝不懂事,太后代為行使皇權的情況下,作為「太后皇權」的延伸,外戚自然而然的就會出現權重干政的現象。 89年竇憲打禿北匈奴的時候,和帝封了竇憲為大將軍,領大軍鎮涼州,然後外朝中大將軍的級別和待遇一躍變成了三公之上。 不過劉家的皇帝到了和
接上文,曹操討黃巾、破袁術等,隔年再征陶謙,不料,後方兗州卻搖搖欲墜…
上一世祁王向江陵發難時,梁王還在京城把持朝政,他採取趙葉青的建議,派監軍與安昭一起領兵。 其中有梁王抽調的三萬人馬,和安昭向西北借調的數萬北玄軍。 大軍抵達江陵,監軍膽小保守,認爲此時祁王大軍士氣正盛,不肯與其正面交鋒。 安昭與他意見相左,當着衆人的面直言,祁王大軍將士大多來自北方,初到江陵定
Thumbnail
由於雲台這28將太多了,後面我就簡要說了,比如馮異排行老七,就說「雲台7將」。 馮異提醒劉秀,左丞相曹竟之子曹詡任尚書之職,現在說話挺管用,應該去巴結他。 馮異,父城人(河南古城),原來是潁川縣的郡掾,劉縯起兵時奉命監護五縣,與父城縣長苗萌據城抵抗漢軍。 不用問,這是潁川父城的豪族。 馮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