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念與影像實踐的落差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新型冠狀病毒全球封城意念下的影像實踐

隨著新型冠狀病毒急劇擴散,全球大流行導致各國紛紛祭出嚴格的邊境及防疫管制措施,超過35個國家對境內各城市進行外出、聚集禁令。紐約時報在3月23日推出《The Great Empty》影像專題,呈現世界著名城市景點的空無照片,以一連串的景觀震憾讀者的視覺;隔天,中央通訊社也以類似概念推出了《武漢肺炎全球數億人禁足防疫 各大城市寂寥畫面極似電影》圖輯。從新聞戰的角度來看,兩家媒體都展現了一定的企圖和力量。不過在一片的同溫層叫好叫座氣氛中,如果我們仔細探究下去,如果我們也是新聞媒體,還是有些眉角可以思考。

一、時間點

隨著疫情升溫,從中國的武漢封城開始,接著東亞、歐洲、美國,世界衛生組織(WHO)在台北時間3月11日深夜宣告COVID-19為「大流行(Pandemic)」,恐慌的消息越來越多,敏感的媒體便開始思考該如何跟上潮流,甚至超前佈署,給讀者需要的資訊、報導,緊緊拉住讀者並且佔據讀者的眼球及大腦。這個時代我們有許多說故事的工具與手法,但重點還是在適切的時間點給予適切的報導,這兩篇的特別在於用了一個古老的手法在適切的時間點給予了需求的滿足,這個手法就是「影像圖輯」。
這個手法一點都不新穎,重點在於判斷什麼時間點可以讓讀者最有感,同時我們也準備好材料,光是這點就足以讓許多媒體停下腳步。策展是讓某些人可以繼續走下去的方法,但如果從品質的層面來看,這個方法肯定會被原創狠狠甩到後面,連車尾燈都看不到。(這點稍後會談,但現在還是很多人不在意品質)紐約時報的照片前面幾張有標明出自3月18日到20日之間所拍,中央社則是涵蓋了從2月1日到3月24日的照片;紐約時報的時間點相對於中央社似乎更模糊,同時也可能顯示出領頭羊的力量,中央社似乎是因應國內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公告3月24日起禁止轉機。(不曉得有沒有受到紐時前一天的影響而採取這個做法,看起來是有)

二、品質

從兩篇的內容來看,紐時的比較有原創的樣子,中央社更接近策展。不論是原創還是策展,要大規模呈現世界的面貌這件事本身就存在很高的門檻,如果你沒有那麼多的人,那你也要有那麼多的錢,如果你沒人又沒錢,那麼就算你抓對了時間點,還是不會有迴響跟被看見討論,只是投了顆石子入大海。當你有人有錢了,接下來想法便可以讓你更上層樓,原創的整體包裝讓你發光發熱,跟風的策展只會讓你覺得婉惜。
如果你仔細閱讀各別的影像,品嚐完後再瀏覽文字,你一定會有明白的優劣勝敗,如果兩家媒體的新聞敏感度、時間點跟意念都差不多,那麼為什麼還會讓人有優劣勝敗的感覺?重點在於品質的要求與細緻度的追求。在頻繁的新聞戰中,我們常常因為速度、角度而忽略品質和細節,常常都從文字書寫的單一要素做為判準跟把關,其他如影像、設計、使用者體驗都列為次要。面面俱到當然很難,可是一但做到了便會讓人印象深刻。

三、硬影像

從很影像的層面來討論,平面影像是單格的、片面的,所以永遠有可操作的質疑,一種單格影像的衝擊感是可被操作的。例如在知名熱鬧的景點出現一個空無一人的時刻,這樣的時刻被捕捉下來便會讓人感到不可思議,但這個是可以被操作的。這裡就有兩張照片可以來討論這件事,兩張同一天在紐約時代廣場所拍下的照片,紐時相較於中央社更有操作的痕跡,因為他選擇了夜間去拍攝,讓他所想要講的氛圍更加強烈,地面的雨水反射更增添了戲劇性,而中央社的照片更接近我們對現場的原味。但什麼照片好?什麼照片對?
照片的這個天性於是被成為一個議題來討論,因為它存在一種正反善惡同體的變異,所以當你說它好,有可能是不好;當你討厭它,有可能是善良。新聞攝影的尺就在於真實,但它同時有可能是最不真實的,整體氛圍好的影像圖輯,有可能是被調控操作出來,並且遠離現場真實而迎得你的情感,當你思考到這點時,你早就投下自己手中的一票。藝術家袁廣鳴在2001年就以數位工具發表了《人間失格》影像作品,以一種超現實的手法強迫觀者思考現實,思考時間的失格、延遲。
新聞戰很重要,但不應該以這個為護身符,而不去思考更多層面與細節,不只是報導本身,手法、媒材、營運都是這個時代除了「新聞戰」之外要一併考量的,誰想得更周全、更極緻,誰就越能脫穎而出,這個世界需要新聞,但不會是一個壟斷、傲慢、僵化、粗糙的新聞,這是一個刻板、極端與情緒化的一句話,相信大家都已經理解到這件事,接下來就是實踐的工夫,把事情做出來、做下去。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會員
35內容數
新聞攝影在台灣就如同雞肋,看似重要又不重要,從媒體呈現的架構看起來就是一個圖像世界,事實上就像果蠅的複眼看世界,氾濫而失焦。新聞攝影是另一種白色巨塔,外人看起來巨大而神秘,按圖索驥、緣溪行,或許就能發現箇中天地。就自己從事新聞攝影工作十餘年的心得分享所思所聞,提供觀看新聞影像的多重視角。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小偉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看不見的線上博弈帝國--攝影操作手冊10 台灣幾已成為亞洲的線上博弈代工之島,跨國博弈公司如何登台,在法律風險下用高薪徵才?3萬名以上的年輕人又如何進入、深陷這個充滿投機的產業?政府有對策嗎
看見黑洞與影像的事件視界(EV) 我們看見的並非是黑洞「本身」,而是事件視界外黑洞的影子。我們常常無法看見「本身/真」,因為我們就陷在「本身/真」裡面,於是看見影子便開槍。因此我特別敬佩身在其中卻能看見的人。
門打開、人進來 九合一選舉落幕,而襲捲台灣的風暴才正要開始,極圈帶的環境是最佳藉鏡:洋流、冰山和生物。 第17屆卓越新聞獎「2018新聞志業特殊貢獻獎得主」李惠仁在頒獎典禮上提了一個想法, ──不同的問法就會得到不同的答案與解決方法 持續做下去就是了。
用影像與文字創造結界然後再打破 遁逸的結界──他們為什麼湧向華山草原?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報導者》在兇案爆發前即走入草原,記錄「草民」面孔與生活,重現這場3個月生活實驗:他們為何而來?
影像背後,我們這樣發想《十年台灣》 當你接到《十年台灣》導演群訪的拍攝任務,你會怎麼發想與執行?或許你有更好的點子! 一則面向當下的預言──《十年台灣》導演群專訪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十年台灣》畫出一則面向當下的預言,故事以未來做為前提,同時無疑是關於此刻「台灣狀態」的描述。
新聞、作品與Team Work 這是一個不斷被推著走的時代,空氣中充斥著雜訊與干擾,躁動,擴張;沒有更美好的未來,世界越緊密則越紛亂,界線已沒有界線,疆界已沒有疆界。很多時候我們正被迫忘記自己,忘記自己最該有的樣子、作為和堅持。
看不見的線上博弈帝國--攝影操作手冊10 台灣幾已成為亞洲的線上博弈代工之島,跨國博弈公司如何登台,在法律風險下用高薪徵才?3萬名以上的年輕人又如何進入、深陷這個充滿投機的產業?政府有對策嗎
看見黑洞與影像的事件視界(EV) 我們看見的並非是黑洞「本身」,而是事件視界外黑洞的影子。我們常常無法看見「本身/真」,因為我們就陷在「本身/真」裡面,於是看見影子便開槍。因此我特別敬佩身在其中卻能看見的人。
門打開、人進來 九合一選舉落幕,而襲捲台灣的風暴才正要開始,極圈帶的環境是最佳藉鏡:洋流、冰山和生物。 第17屆卓越新聞獎「2018新聞志業特殊貢獻獎得主」李惠仁在頒獎典禮上提了一個想法, ──不同的問法就會得到不同的答案與解決方法 持續做下去就是了。
用影像與文字創造結界然後再打破 遁逸的結界──他們為什麼湧向華山草原?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報導者》在兇案爆發前即走入草原,記錄「草民」面孔與生活,重現這場3個月生活實驗:他們為何而來?
影像背後,我們這樣發想《十年台灣》 當你接到《十年台灣》導演群訪的拍攝任務,你會怎麼發想與執行?或許你有更好的點子! 一則面向當下的預言──《十年台灣》導演群專訪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十年台灣》畫出一則面向當下的預言,故事以未來做為前提,同時無疑是關於此刻「台灣狀態」的描述。
新聞、作品與Team Work 這是一個不斷被推著走的時代,空氣中充斥著雜訊與干擾,躁動,擴張;沒有更美好的未來,世界越緊密則越紛亂,界線已沒有界線,疆界已沒有疆界。很多時候我們正被迫忘記自己,忘記自己最該有的樣子、作為和堅持。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新冠病毒造成的疫情襲捲全球近三年時間,改變人們習以為常的生活。 被強制停下腳步,人與人保持安全距離,生活限縮在小範圍,在緊掩的門窗裡,重新看待理所當然的事物,重新學習如何生活。 夏夏的散文集《來日方糖》三十五篇文,記錄身處疫病覆蓋的世界,生命的消逝,以及富有煙火氣的點滴日常。 每篇都是時間之流
Thumbnail
新冠肺炎, COVID-19, 遲至2020年三月世界衛生組織,才宣布這個快速傳染的疾病為一項 “pandemic” (大流行)。 這三年半之間, 時起時落,我們都受盡折磨與委屈。我們一路想從防疫規定掙脫,也似乎享受了一年多的放鬆生活,現在新的變異株又引發突起的高傳染, 我們又該怎麼面對呢?
Thumbnail
COVID-19是世界衛生組織WHO為這個疾病的正式命名,而SARS-CoV-2則是其病毒株名字 寫這篇主因是台灣當時宣布「口罩禁出口令」,引發cMoney版友大論戰,很多人說台灣政府太政治,沒有「人道主義」精神,本蛙說你別搞錯,台灣醫療口罩還都是中國進口的,萬一疫情在台灣爆發,你瞬間不能「人道」
Thumbnail
你還記得嗎? 還有多少人記得武漢肺炎COVID-19封控幾年下來的悲慘日子?這個問題不禁讓人陷入沉思。這些大大小小的酒精消毒家中擺著,依然偶爾用一下。自從2019年底武漢首次爆發新冠肺炎疫情以來,全球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困境。隨著疫情的擴散,各國相繼採取了封城、社交距離等嚴格的防控措施,這段時期充
Thumbnail
在紐約生活的二十多年當中,除了 911恐怖恐襲事件外,另外一件重大事件就是2020年的疫情。 我一直覺得2020年是一個現形年。疫情的發生不只是病毒的出現,更多的是人性考驗的時刻。好像很多沈寂已久的負面能量都在這一刻爆發。 這期間美國經歷了非常多扭曲變形的生活。面臨種族問題,政治紛擾,爭
Thumbnail
一頁過文藝小說 - 「衛福部疾管署」宣布在 2024 年5月 19日開始,所有醫院內再無強制配戴口罩的必要性,這意味著 Covid-19 疫情告終。筆者特意創作了「疫後之舞」。
    新型變種寄生型病毒。似乎已經入侵美洲大陸了?」高樓的電視牆上播報著新聞。 紐約市街頭流串一股令人不安的恐懼感......
Thumbnail
本屆雙年展主題「小世界」(Small World)代表著希望,也同時透露著不安;全球疫情撞擊出個人對自我生活更大的掌控權,卻也同時挑動了被孤立於廣大群體之外的隱憂。我們發現當世界縮小時,它可以拉近彼此的距離,卻也可能使人心更為疏遠:這個「小世界」,懸浮在相聚與分離兩端之間的游移狀態中。本屆雙年展指向
在意外面前, 人命總是那樣的渺小。 相距20年,我對SARS的印象只停留在那個畫面,爺爺在醫院裡動手術,我們戴著層層口罩,連病房都不被允許踏入,快速地看完走人,只因為所有的未知都是病毒帶給我們的恐懼,那時候的我懵懂無知,只以為是場流行感冒。 二十年後,武漢肺炎來襲,醫療、科技都進步的我們
Thumbnail
這是我們在2021年疫情最嚴峻的時候拍攝的影片 其實這是我們原本就有的習慣 因為曾經拍攝過火鶴花 火鶴農很怕外人把細菌帶進園區 一旦感染就是整區掛掉,非常可怕 再加上我們曾經拍攝過無塵室的製麵廠及便當觀光工廠 進入需要殺菌, 當然我們的拍攝設備也是需要消毒! 另外好書推薦「工作的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新冠病毒造成的疫情襲捲全球近三年時間,改變人們習以為常的生活。 被強制停下腳步,人與人保持安全距離,生活限縮在小範圍,在緊掩的門窗裡,重新看待理所當然的事物,重新學習如何生活。 夏夏的散文集《來日方糖》三十五篇文,記錄身處疫病覆蓋的世界,生命的消逝,以及富有煙火氣的點滴日常。 每篇都是時間之流
Thumbnail
新冠肺炎, COVID-19, 遲至2020年三月世界衛生組織,才宣布這個快速傳染的疾病為一項 “pandemic” (大流行)。 這三年半之間, 時起時落,我們都受盡折磨與委屈。我們一路想從防疫規定掙脫,也似乎享受了一年多的放鬆生活,現在新的變異株又引發突起的高傳染, 我們又該怎麼面對呢?
Thumbnail
COVID-19是世界衛生組織WHO為這個疾病的正式命名,而SARS-CoV-2則是其病毒株名字 寫這篇主因是台灣當時宣布「口罩禁出口令」,引發cMoney版友大論戰,很多人說台灣政府太政治,沒有「人道主義」精神,本蛙說你別搞錯,台灣醫療口罩還都是中國進口的,萬一疫情在台灣爆發,你瞬間不能「人道」
Thumbnail
你還記得嗎? 還有多少人記得武漢肺炎COVID-19封控幾年下來的悲慘日子?這個問題不禁讓人陷入沉思。這些大大小小的酒精消毒家中擺著,依然偶爾用一下。自從2019年底武漢首次爆發新冠肺炎疫情以來,全球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困境。隨著疫情的擴散,各國相繼採取了封城、社交距離等嚴格的防控措施,這段時期充
Thumbnail
在紐約生活的二十多年當中,除了 911恐怖恐襲事件外,另外一件重大事件就是2020年的疫情。 我一直覺得2020年是一個現形年。疫情的發生不只是病毒的出現,更多的是人性考驗的時刻。好像很多沈寂已久的負面能量都在這一刻爆發。 這期間美國經歷了非常多扭曲變形的生活。面臨種族問題,政治紛擾,爭
Thumbnail
一頁過文藝小說 - 「衛福部疾管署」宣布在 2024 年5月 19日開始,所有醫院內再無強制配戴口罩的必要性,這意味著 Covid-19 疫情告終。筆者特意創作了「疫後之舞」。
    新型變種寄生型病毒。似乎已經入侵美洲大陸了?」高樓的電視牆上播報著新聞。 紐約市街頭流串一股令人不安的恐懼感......
Thumbnail
本屆雙年展主題「小世界」(Small World)代表著希望,也同時透露著不安;全球疫情撞擊出個人對自我生活更大的掌控權,卻也同時挑動了被孤立於廣大群體之外的隱憂。我們發現當世界縮小時,它可以拉近彼此的距離,卻也可能使人心更為疏遠:這個「小世界」,懸浮在相聚與分離兩端之間的游移狀態中。本屆雙年展指向
在意外面前, 人命總是那樣的渺小。 相距20年,我對SARS的印象只停留在那個畫面,爺爺在醫院裡動手術,我們戴著層層口罩,連病房都不被允許踏入,快速地看完走人,只因為所有的未知都是病毒帶給我們的恐懼,那時候的我懵懂無知,只以為是場流行感冒。 二十年後,武漢肺炎來襲,醫療、科技都進步的我們
Thumbnail
這是我們在2021年疫情最嚴峻的時候拍攝的影片 其實這是我們原本就有的習慣 因為曾經拍攝過火鶴花 火鶴農很怕外人把細菌帶進園區 一旦感染就是整區掛掉,非常可怕 再加上我們曾經拍攝過無塵室的製麵廠及便當觀光工廠 進入需要殺菌, 當然我們的拍攝設備也是需要消毒! 另外好書推薦「工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