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19|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學堂筆記】Day 16 明年春耕再見

慢島學堂最後一堂課的早上 慢島廚房傳來陣陣米香
慢島學堂最後一堂課的早上 慢島廚房傳來陣陣米香

在農村裡好好生活、好好吃飯!
一早從廚房裡傳來洗菜的水流聲、切菜咚咚咚聲音,主理人忙著備料,為待會兒的課程暖身;學堂邀請「一簞食」主理人哲維以及子軒,教大家用新米煮一鍋水份恰好的米飯,除了學員共同種植的台中秈10稻米之外,另外加碼傳授高雄147號香米、高雄145號粳米以及紫糯米的煮法,還有手捏飯糰的眉角。
「一杯米的重量大約是150公克,如果要精準計算米和水比例,會建議用秤重的方式來操作,洗完米之後水份一定要充份瀝乾,才能精準控制比例,最後加入乾淨的水浸泡後開始煮」,學員們很認真的作筆記,要把米飯煮的不會太乾也不會太溼軟,是身為稻農必學的功夫。
一簞食主人子軒煮米講究,用克數在量水米比。
哲維老師現場料理九層塔堅果杏鮑菇,拌入剛煮好的米飯中,趁熱把配料和米飯融合,讓每一粒米飯均勻地沾到醬汁,在示範如何捏飯糰之後,接著讓每一位學員動手捏自己的飯糰,大家全神貫注在手中的米飯,輕輕的用雙手塑型讓米粒成團,但是又不能捏的太緊,像是用手在拋球似的,左手拋到右手,右手拋到左手,一來一回地飯糰漸漸成型!
深溝村名店一簞食招牌飯糰手法大公開
我已經開始想像在明年春耕農忙期,看到未來的農夫們坐在田邊中場休息時,吃著自己捏的飯糰,散發出滿足的表情!
下午結業式座談會中,若甄老師播放學員們上課紀錄短片,細細咀嚼下田耕作的每個鏡頭、每個片段都值得回味,從陪伴者的角度來看,我們在學堂共同田經歷一段從無到有、轉變成從有到無;春耕、收割到冬季休耕的節奏,就在大自然安排之下,持續不斷流動著。
結業座談觀看學堂紀錄片
學員們來自各個不同專業領域,來學堂上課是為了有更多時間接觸大自然、職場上的中途轉場來體驗不同生活、探索來宜蘭生活耕作的可能性、把每週來宜蘭上課當成是一場郊遊...,接觸土地似乎有種特別的療癒力,讓自己的心變得更柔軟亦或變得更堅強,確定了未來生活的方向!
慢島學堂水稻課程最終回,就在頒發結業證書中結束,結束等於另一段的開始,期盼不久之後,聽到同學們大聲說:「宜蘭深溝,我回來了!」。
慢島學堂首期水稻班學員結業啦 明年春耕田邊見!

一個進入農村的入口 | 慢島學堂水稻班全紀錄

慢島學堂學員回饋
學員M說道:「移居宜蘭生活這幾個月,已經充電完畢,回香港後可以工作到退休都不會埋怨了!雖然把米運回香港的成本相當高,但是能夠讓親友吃到自己種的米,也是完成自己的心願。」 
學員P:「剛上課時,還以為自己撐不到學期末,但在過程裡,遇到好的室友,加上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的自由氛圍,自己慢慢喜歡在這裡生活,學堂課程就像是一個軟著陸的過程。」
學員J:「來報學堂的課, 本來是想逃避原本的都會生活, 雖然待在田裡的實作時間不長, 但是對於有付出感情、時間而種植出來的稻米,有了一份特殊的情感。把新米分給朋友之後,自己也試著煮來吃,沒想到新米這麼好吃!」
來自科技業的學員J:「職場上的壓力很大,來上課後,在這裡慢慢地把壓力釋放出來,照著自己的步調來做,真切地感受到土地的療癒力,產生很想到宜蘭定居的念頭。」
學員S:「原本抱著假日到宜蘭出遊的心情來上課,沒想到這麼一遊,對於農村生活有更深入的了解,開始了解為什麼到農村生活,要先學會做人!為什麼要好好吃飯!學堂就像是一個農村生活體驗的入口。在疫情三級期間,突然變得很想念來上課。」
學員B:「近幾年開始有一種想回到大自然生活的念頭,來上學堂的課程累積很多未曾有過的經驗,像是第一次下水田,腳陷在田土裡拔不出來,被土緊緊包覆。而在稻米收割後,特別在包裝上寫上無化學肥料、無農藥、無除草劑,送米給朋友時,有種難以言喻的感動。」
學員Y: 「宜蘭是體驗各種農作物種植很好的環境,自己會在想半農半X的 ”X” 是什麼?怎樣可以讓自己的農村生活經濟獨立穩定。」
學員乙:「透過朋友介紹得知課程,以前不是很愛吃米,在了解米的文化之後, 會更珍惜現有的,而不是依靠進口的食物。很希望未來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場域, 可以接觸大自然,種自己喜歡吃的作物。」
學員K: 「回想18週的學堂課程,想起一首英文歌曲裡提到的 ”you gotta go there to come back 你得去過才能回來"。 學堂就像是提供一個自我試驗的過程,儘管懷抱著擔憂、疑惑上路,在這裡經驗、探索自己的理想生活,讓腦袋中的各種想像因此有了起點。」
撰文攝影 陳慧鈞 編輯 宋若甄
慢島生活 Island Time Service@islandtime.tw 宜蘭縣員山鄉尚深路84號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