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予』 閱讀心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施比受更有福,多麼睿智的一句話

作者

亞當.格蘭特

作者經歷

華盛頓商學院最年輕終身聘的教授,有「正向心理學明日之星」的美稱。

閱讀動機為何同事表現得如此自私?

這篇閱讀心得的開頭我想強調社群真的是個很有吸引力的地方,社群總是可以刺激我的多巴胺,讓我產生興趣,也是我會購買本書的眾多理由之一,在瀏覽瓦基的分享書單時,「給予」引起我的興趣,所以決定在迎接2022的前夕敗入,並帶著「給予」回到鄉下老家準備過年。
不得不說我真心喜歡「給予」的封面,簡單而帶點文青風格,但翻開書映入眼簾的是滿滿的新細明體,頓時覺得不妙。
但我還是看得越來越入迷,畢竟瓦基推薦那麼多書,為何就「給予」最先吸引我呢?有一部分因為我對他的敘述感到困惑,為什麼作者會說施比受更有福? 再加上工作中我遇到的不給力的同事,我的心態趨向扭曲,一點小事都覺得不順心,因此我想此書或許能給我一點啟示,也順道讓我了解同事們的想法。

在閱讀「給予」之前,其實我抱持著懷疑的態度,

  1. 為何作者說施比受更有福?
  2. 在他人都是索取者時,自己還能持續給予嗎?
幸運的是,作者像是早知道我的顧慮,也在書中都一一解答。

「給予」所說:

作者在書中一開始便以實際的投資客與開發軟體者作為開場白,在偶然的機會下,投資客對開發者的提案十分有興趣,並願提供資金,但他與大多數的投資客不同的是,他給更多的時間讓開發者仔細思考並多方比較,但可惜的是投資客仍接到了開發者的婉拒通知,原因是他認為投資客太過仁慈,不適合帶領他的團隊,這結果令人詫異,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更在後續的發展。
接著作者將我們大眾分類成三種人,分別是給予者、索取者、互利者,如同字面上的意思:
給予者:盡可能提供幫助並不求回報,單純給予。
索取者:盡情搜刮,當利益在前頭,即便使你受損也在所不惜。
互利者:雙方一來一往,你對我好,自然對你不差,反之。大多數人是如此。
在利用如何閱讀一本書的粗讀的方法閱讀第一次後,我想大致可以分成以下重點
  • 透過許多給予者、索取者的實例來強調給予的重要性。
  • 面對索取者,依舊選擇給予,但需要調整給予的比例:
世界上百百種人,總會有索取者盡可能地動歪腦筋,這時的我們就要留意,若面對的人士索取者,仍舊可以採取給予角色,只是要調整比例,我忘了作者講多少比例了,我想我該回頭去看看溫習一下。
  • 一昧給予只會淪為金字塔底,應該打造“利他利己”的模式:
給予是件好事,但不是每刻每秒都得當給予者,你該留點時間給自己,避免讓自己的工作都無法順利完成,而卻一心幫助他人,學習當個利他利己的給予者,才不會疲乏,在幫助他人的同時,你也朝向自己的目標邁進。

「給予」帶給我的啟示:

看完這本書後該如何運用在實際工作上,我想就是盡可能地給予吧,雖然不知道能否改變索取者,但至少問心無愧,總會有人看見我的付出,也或者本來就該改善心態,能付出代表有能力,這是件好事,但還是要把握利他利己的原則。
我會推薦這本書,若以十顆星來說,我大概會給八顆星,雖然不會帶來立即的心態改善,但至少我會慢慢轉變,再次遇到索取者時,我也能更懂得如何應對。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book_wayne_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綁匪跟商品交易員沒什麼兩樣,你不是主動出擊,就是等著被宰。
    綁匪跟商品交易員沒什麼兩樣,你不是主動出擊,就是等著被宰。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給予行為使人富有 預期即將降臨的快樂能激勵人們更努力工作,從而提升工作技巧和效能,並使他們設定更高的目標。 快樂的人收入較高,工作績效更好,決策和談判能力也更強。 一個人給予越多,感覺就越好,感覺越好就更樂意給予。 能量網絡 給予者會為身邊的人注入能量,並為同事創造貢獻的機會。 他們不會
    Thumbnail
    人可分成三種:給予者(Giver)、互利者(Mathcer)、索取者(Taker),如果將這三種人的社會成就用金字塔層級來呈現,你猜上中下層分別是哪種人?沒想到,給予者要不然是最成功的人,要不就是最失敗的人。而索取者和互利者則分佈在中間階層。
    Thumbnail
    在巴菲特股東大會學到從taker變Giver(索取者變給予者),真正厲害的人都是給予者,利他思維。
    Thumbnail
    這是一本讓你心懷感恩的神奇之書!   此書作者是TED大會總裁克里斯.安德森, 今年也剛好是TED大會40週年。 在書籍上市的前夕, 他的好友比爾蓋茲推薦了這本書, 比爾蓋茲說道: 「如果我們欲打造一個更公平的世界,卻不知道如何下手的話,《慷慨的感染力》就很適合你。如果足夠多的人讀完這
    一開始借書都是借理財書,然後被這本書名所吸引,從去年借到現在終於排到了XD 「富有是一種選擇」,看到的當下覺得富有要怎麼選擇?第二個想法是:是不是在談擁有什麼樣的能力才能富有呢?覺得好奇才借了這本書。 以下是我的閱讀心得: A.富有是精神與物質雙方面的滿足。物質面,投資資產+時間複利。精神面,
    Thumbnail
    最近閱讀了美國知名組織心理學家,也是著名心理學書籍《給予:華頓商學院最啟發人心的一堂課》作者亞當·葛蘭特(Adam Grant)的電子報。內容談到他之前推薦了一位心理治療師給喪親的朋友,朋友後來發了感謝的訊息給他,最後一句話寫著:「我欠你一個人情。」。 你是個可以好好給予與接受他人善意的人嗎?
    Thumbnail
    大部分在探討關係、商業、教育及影響力...等等的書籍,都會提到「給予」一詞是促進彼此之間共好的重要關鍵。然而,「給予」這個觀念不斷地被提及,為何在生活中要做到「時常給予」是這麼地不易?當我在閱讀本書時,這個想法的解答,作者給了我嶄新的觀點及多層次的涵義。
    Thumbnail
    有沒有這樣一件事,是即便得不到回報,你也想要做的事情? 之前跟你們分享了愛瑞克的利他觀念背後的邏輯是利他是一種內在成就 最近遇到了一些人讓我感受到非常多的溫暖並且也推翻了理所當然的觀念付出可以不等於要求回報 "當我受到他的幫助,感激萬分,誠心地發問我可以為他做什麼當作回報的時候,他
    Thumbnail
    有本書叫《給予》 (Give and Take) ,是美國華盛頓商學院的教授 Adam Grant (亞當格蘭特) 寫的 這本書裡面提到這世界上有的人是Takers (索取者),有的人是 Givers (給予者) 書裡面有一段英文論述我覺得很不錯,可以拿來學習如何描述作者觀察到的兩個對比現象​ (Takers VS. Givers)
    Thumbnail
    不論是求助還是幫助別人,最終還是要回歸初心,認清自己的狀態與意圖。 祝福你我,在人生這條路上獨行之餘,有時也能互相幫扶。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給予行為使人富有 預期即將降臨的快樂能激勵人們更努力工作,從而提升工作技巧和效能,並使他們設定更高的目標。 快樂的人收入較高,工作績效更好,決策和談判能力也更強。 一個人給予越多,感覺就越好,感覺越好就更樂意給予。 能量網絡 給予者會為身邊的人注入能量,並為同事創造貢獻的機會。 他們不會
    Thumbnail
    人可分成三種:給予者(Giver)、互利者(Mathcer)、索取者(Taker),如果將這三種人的社會成就用金字塔層級來呈現,你猜上中下層分別是哪種人?沒想到,給予者要不然是最成功的人,要不就是最失敗的人。而索取者和互利者則分佈在中間階層。
    Thumbnail
    在巴菲特股東大會學到從taker變Giver(索取者變給予者),真正厲害的人都是給予者,利他思維。
    Thumbnail
    這是一本讓你心懷感恩的神奇之書!   此書作者是TED大會總裁克里斯.安德森, 今年也剛好是TED大會40週年。 在書籍上市的前夕, 他的好友比爾蓋茲推薦了這本書, 比爾蓋茲說道: 「如果我們欲打造一個更公平的世界,卻不知道如何下手的話,《慷慨的感染力》就很適合你。如果足夠多的人讀完這
    一開始借書都是借理財書,然後被這本書名所吸引,從去年借到現在終於排到了XD 「富有是一種選擇」,看到的當下覺得富有要怎麼選擇?第二個想法是:是不是在談擁有什麼樣的能力才能富有呢?覺得好奇才借了這本書。 以下是我的閱讀心得: A.富有是精神與物質雙方面的滿足。物質面,投資資產+時間複利。精神面,
    Thumbnail
    最近閱讀了美國知名組織心理學家,也是著名心理學書籍《給予:華頓商學院最啟發人心的一堂課》作者亞當·葛蘭特(Adam Grant)的電子報。內容談到他之前推薦了一位心理治療師給喪親的朋友,朋友後來發了感謝的訊息給他,最後一句話寫著:「我欠你一個人情。」。 你是個可以好好給予與接受他人善意的人嗎?
    Thumbnail
    大部分在探討關係、商業、教育及影響力...等等的書籍,都會提到「給予」一詞是促進彼此之間共好的重要關鍵。然而,「給予」這個觀念不斷地被提及,為何在生活中要做到「時常給予」是這麼地不易?當我在閱讀本書時,這個想法的解答,作者給了我嶄新的觀點及多層次的涵義。
    Thumbnail
    有沒有這樣一件事,是即便得不到回報,你也想要做的事情? 之前跟你們分享了愛瑞克的利他觀念背後的邏輯是利他是一種內在成就 最近遇到了一些人讓我感受到非常多的溫暖並且也推翻了理所當然的觀念付出可以不等於要求回報 "當我受到他的幫助,感激萬分,誠心地發問我可以為他做什麼當作回報的時候,他
    Thumbnail
    有本書叫《給予》 (Give and Take) ,是美國華盛頓商學院的教授 Adam Grant (亞當格蘭特) 寫的 這本書裡面提到這世界上有的人是Takers (索取者),有的人是 Givers (給予者) 書裡面有一段英文論述我覺得很不錯,可以拿來學習如何描述作者觀察到的兩個對比現象​ (Takers VS. Givers)
    Thumbnail
    不論是求助還是幫助別人,最終還是要回歸初心,認清自己的狀態與意圖。 祝福你我,在人生這條路上獨行之餘,有時也能互相幫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