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盛實驗│Ep13. 豐盛形式:接受禮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上一篇分享了關於我體驗的豐盛形式之一:給予他人禮物,這篇要分享的是另一邊「接受禮物」。
不知道你有沒有曾經聽過一句在台灣滿常見的諺語:「施比受更有福」
由於我的教育背景與成長環境的影響之下,我人生中有很長一段時間,對於「受」的認知與定義一直處在:施是更有福的,然後自動將「受」定義為相較於施是較為「不好的」。
大概從幾年前開始吧!只要我想到,我都會不斷的跟靈魂許願:我真的很希望能夠打從心裡的體驗「豐盛富足」的感受。
在我寫這個專題的某篇文章我才徹底的體悟到,原來我的靈魂一直有在實現我的願望,只是在還沒寫這個豐盛實驗專題之前,
或許我潛意識的某些認知仍舊停留在「認為某些特定形式」才是我所認定的豐盛,我認為豐盛的最基礎,至少我得衣食無憂吧?(雖然我確實是衣食無憂)
好吧!直白一點,我認為豐盛的基礎應該得是戶頭裡面有很多錢吧?
但就在某天深夜我打著豐盛實驗系列文章,才有種當頭棒喝的發現,這麼懶得我,倘若一開始我跟靈魂許願想要體驗豐盛,而靈魂若直接讓我戶頭滿到溢出來,
那麼我根本就不會有這系列的生命經歷啊!我的認知也仍舊會跟以前一樣「狹隘的認為金錢是豐盛的唯一形式」
而在這個被實現的體驗豐盛其中一項生命經歷便是這篇主題「接受禮物/接受別人的饋贈」。

施跟受同樣有福

起初在實踐這個豐盛實驗時,由於在我的教育背景與成長環境影響下,我認為「給予別人」對我而言是相對容易的。
應該滿多父母都會教育子女:「盡量不要接受別人的饋贈」、「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諸如此類的思維
因此長大後我認為,只要自己的經濟物資還算豐足,那麼把自己豐沃的金錢與物資給予出去,對我而言這些都是只要有意願就可以達到的。
或許也因為這樣的集體意識(施比受更有福)之下,時常給出去的人所獲得的讚賞會多於那些接收禮物的人更加容易獲得正面評價。
然而,也因為在這樣的背景下,過去的人生經歷,當我有穩定的經濟收入來源時,我對於「接受饋贈」隱隱會有著特有的「偏見」,
例如:以前每當面臨朋友無緣無故請我吃飯或者贈與我認為頗具價值的禮物,我都會感到有些愧疚跟不好意思,並且會一直想盡辦法「還」回去,總覺得該為對方「做」些什麼,
所以以前每當我收到價格不斐的禮物時,其實我心理壓力很大,因為我必須得想辦法「還」回去。
直到某天我跟友人閒聊有關「送禮思維」的話題,我跟她說以前要是我的朋友或者當時的伴侶,在我生日時送給我價格不斐的禮物時,我都會感到很有「壓力」,
因為當時的我還是個經濟拮据的學生,這樣的禮物我必須得極度省吃儉用大半年我才有辦法買得起相似價值的禮物「還」給對方。
我的友人感到很訝異的說:天啊!這真是拓展我的認知耶!為什麼會有人有這種想法啊?那這樣送你禮物的人該有多抱歉?人家的一片好意反而還造成你的困擾(笑)
我說:我也不知道我這樣信念從哪來的,我只知道我的家人似乎也都跟我有相似的「收禮思維」,所以或許是來自我的家庭背景吧?
友人問我:那倘若如果立場顛倒,你今天是送禮的人,你會希望你贈送禮物的對象收到你的禮物感到「壓力」,甚至拒絕你的禮物嗎?
我說:當然不希望啊!我希望對方輕鬆對待或者開心地收下就可以了~不過我還真沒有在這方面換位思考過耶!
友人:對啊!那如果收你禮物的人跟你一樣感到備感壓力,甚至不收你的禮物你感覺怎麼樣?
我說:我大概會感到有點難過跟受傷吧?因為我不想要給造成對方的壓力啊~
友人:那你為什麼要這樣對別人?
(哈哈哈哈哈哈哈)
在體驗「接受禮物」的豐盛形式我才體悟到:施跟受同等重要,哪一邊都很有福,
施可以有福,相同的受也可以有福,只是大多數的人能夠輕易看見的是「物質層面」的給予,
我所忽略的是,我完全沒有意識到「非物質層面」的能量能夠給予對方的影響力雖然無法被我們肉眼看見,但是影響力卻是不凡的。

接受豐盛(物質),給出豐盛(能量)

我曾經看過《巴夏》的一則傳訊關於「接收禮物/贈與」,以下為引用影片當中內容:
「收到禮物或者給予禮物,免費給予支持某個人,這樣他們就可以做他們需要做的事情,或者給予你,這樣你就能做你需要做的, 禮物絕對是富足的一種有效形式,
你永遠不知道什麼時候有人會出現,給你一些東西, 那麼你就不一定需要金錢來買或者需要交換來換,除了你在收到禮物的時候表達感激之情,這也是一種交換的形式。
有時候,有些人當談到送禮或收禮的時候有點不情願那麼做,有時候他們喜歡服務給予,但不願意接受,因為他們認為這可能有問題,但這完全沒有什麼問題,
事實上,如果你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允許別人給予你禮物也是給予他們禮物的一種形式,因為他們從給予中得到的快樂和你收到禮物一樣多, 所以當它自然地發生時,願意接受也是給予的一種形式,因為你允許他們給予你,並體驗那種感覺。」
在深刻體驗贈與/接受的豐盛體驗過程中,我曾經對於給予和接受持有矛盾的立場,
當我在「給予別人」的時候,別人接受的同時我所得到的是一種:因為我有,我不乏這個物質,我能夠給你的一種「富足」感,
這是一種跟宇宙宣告「我有」的行為。然而,如果今天對方不願意接受我的贈與,我將無法體驗到這樣的感覺。
舉例來說:
如果有個人他平白無故覺得很想用金錢或物質支持你去實現你的夢想,你認為自己"平白無故"得到了金錢物質的支持。
然而,以遠觀視角來看,你更多的是提供了非物質的能量反饋。當你接收到金錢或物質支持時,當下肯定感到無比開心與感激,
而「感激的力量」是這個宇宙中非常強大的能量振動頻率之一,所以你真正給予的實際上是感激的力量回饋給那個贈與你的人。
那麼,基於宇宙的平衡法則,儘管看似對方給予你金錢/物質,表面上你會認為對方是「損失」了,但其實不然。
因為對方給出的同時,便是在跟宇宙宣告「我有(我是)」,那麼根據萬物皆振動的物理法則下,宇宙只能吸引更多的相似振動頻率的物質、資源、感受經歷等等來讓對方證明「我有」,因為祂無法不這麼做。
所以你看似是接收,覺得自己沒有「做」什麼,但實際上你做的可多了!你做的正是給予對方一個讓對方宣告自己是「豐盛富足」的機會,只是那些是發生在你看不見的維度上,但並不代表它們不存在。
因此,文章的最後,當你想要為那些贈與你豐盛資源的人「做」些什麼時,你能做的最好的回饋便是:提供一個機會,讓對方能夠跟宇宙宣告「我有」的豐盛機會,
欣然接受並且用積極(正面)的能量感激對方與你分享豐盛資源,這是你當下能給予最大的豐盛回饋了。
雖然你無法看見,但感激能量能夠替對方和你帶來更多無與倫比的喜悅並讓宇宙給予彼此更加豐盛的頻率。
最後,感謝你的閱讀,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也歡迎訂閱追蹤
如果你從我的文章分享當中受益希望能給予能量回饋或者想支持我無憂無慮的持續創作,歡迎隨喜打賞,感恩,祝福大家 ❤
若以上的內容與觀點有疏漏或者與你的認知解讀有不同也請多多包涵,選擇讓你感到最舒服的觀點才是最重要的 : )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33會員
106內容數
歡迎來到我的沙龍,平台主要紀錄我致力於身心靈領域至今所體悟到的人生哲理以及分享我的洞見,將這些豐沛的思想轉化為文字創作。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Intern Human 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免廢市集」顧名思義就是你能看到的東西都是免費的,並且不能有任何的交易行為。我從來沒接觸過這樣的市集與概念,所以當下便覺得這市集感覺好有趣啊!!我也要參加!這樣的市集對我這樣"懶"的人,簡直是福音!第一次參加時,我的體驗既興奮又開心,我扛了兩大袋去,物質上空空而回,但載滿而歸的卻是滿滿的豐盛感受。
在打包了一陣子,我把既有的整理箱用完後,我想剩下只能用紙箱打包了!突然間我撇見雜物間裡面有一個「備用」的液晶螢幕,我心想螢幕都買了兩年了,備用的液晶螢幕始終派不上用場,只能放在那生灰,突然間我腦海裡浮起一個念頭:不然你用液晶螢幕去換紙箱好了啦!於是開啟了我的「換物」之旅!
這篇要分享的是曾經我很執著於:豐盛的形式只有「金錢」這個形式,雖然我也不知道現在的我是否已經徹底擺脫了這樣的限制性信念,但在被我的靈魂這樣戲弄個幾次,我也確實體驗到,「金錢」只是體現豐盛的眾多媒介(工具)之一,是一種地球遊戲獨有的交換媒介。而放開執著,你才會看見生命中其他98%的機會。
在2019年時我完全斷了任何收入來源之後,大約體驗了幾年過著我認為非常節省的日子,這段我認為很節儉的日子,我幾乎沒有任何慾望型購物,除非是必須品。然而即使在這樣狀況下,每次在消費時我還是得考慮再三,深思熟慮到每次購物我都得搞的像在寫畢業論文一樣,而這樣的消費心態讓我每次購物都備感壓力。
在實踐豐盛實驗至今,生命送給我的其中兩個大禮:「體驗不同型態的豐盛形式」以及「每個人都有自帶豐盛的能力」。文章我主要會分享的主題會是更進一步的分享我對豐盛的定義與在我體驗這五種不同豐盛形式中所帶給我的思維轉變。「豐盛富足」:當你需要或想要做的時候,你就能做到的能力。
「別小看任何你覺得微不足道的小事,只要你真心喜歡,即便沒有任何報酬跟好處,你還是會很喜歡做它的那種無條件喜歡。那麼無論如何它都可以成為你的工作,因為此時支付你薪水的將會是宇宙!」
「免廢市集」顧名思義就是你能看到的東西都是免費的,並且不能有任何的交易行為。我從來沒接觸過這樣的市集與概念,所以當下便覺得這市集感覺好有趣啊!!我也要參加!這樣的市集對我這樣"懶"的人,簡直是福音!第一次參加時,我的體驗既興奮又開心,我扛了兩大袋去,物質上空空而回,但載滿而歸的卻是滿滿的豐盛感受。
在打包了一陣子,我把既有的整理箱用完後,我想剩下只能用紙箱打包了!突然間我撇見雜物間裡面有一個「備用」的液晶螢幕,我心想螢幕都買了兩年了,備用的液晶螢幕始終派不上用場,只能放在那生灰,突然間我腦海裡浮起一個念頭:不然你用液晶螢幕去換紙箱好了啦!於是開啟了我的「換物」之旅!
這篇要分享的是曾經我很執著於:豐盛的形式只有「金錢」這個形式,雖然我也不知道現在的我是否已經徹底擺脫了這樣的限制性信念,但在被我的靈魂這樣戲弄個幾次,我也確實體驗到,「金錢」只是體現豐盛的眾多媒介(工具)之一,是一種地球遊戲獨有的交換媒介。而放開執著,你才會看見生命中其他98%的機會。
在2019年時我完全斷了任何收入來源之後,大約體驗了幾年過著我認為非常節省的日子,這段我認為很節儉的日子,我幾乎沒有任何慾望型購物,除非是必須品。然而即使在這樣狀況下,每次在消費時我還是得考慮再三,深思熟慮到每次購物我都得搞的像在寫畢業論文一樣,而這樣的消費心態讓我每次購物都備感壓力。
在實踐豐盛實驗至今,生命送給我的其中兩個大禮:「體驗不同型態的豐盛形式」以及「每個人都有自帶豐盛的能力」。文章我主要會分享的主題會是更進一步的分享我對豐盛的定義與在我體驗這五種不同豐盛形式中所帶給我的思維轉變。「豐盛富足」:當你需要或想要做的時候,你就能做到的能力。
「別小看任何你覺得微不足道的小事,只要你真心喜歡,即便沒有任何報酬跟好處,你還是會很喜歡做它的那種無條件喜歡。那麼無論如何它都可以成為你的工作,因為此時支付你薪水的將會是宇宙!」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當我們付出時都會希望有回饋,不管事情緒上的還是物質上的, 其實當我們付出時,最希望的就是得到情緒價值,也就是有人說,快樂是終極貨幣。當我們捐獻金錢時希望幫助別人,我們是快樂的。 前陣子一位女同事,問我要不要每個月捐100給慈濟,當下我心中其實是不願意的,迫於我是公司的新人,最後我還是捐了。他跟我
Thumbnail
給予行為使人富有 預期即將降臨的快樂能激勵人們更努力工作,從而提升工作技巧和效能,並使他們設定更高的目標。 快樂的人收入較高,工作績效更好,決策和談判能力也更強。 一個人給予越多,感覺就越好,感覺越好就更樂意給予。 能量網絡 給予者會為身邊的人注入能量,並為同事創造貢獻的機會。 他們不會
Thumbnail
人可分成三種:給予者(Giver)、互利者(Mathcer)、索取者(Taker),如果將這三種人的社會成就用金字塔層級來呈現,你猜上中下層分別是哪種人?沒想到,給予者要不然是最成功的人,要不就是最失敗的人。而索取者和互利者則分佈在中間階層。
Thumbnail
我是一個很不習慣收禮物或收下別人好意的人,因為從小家教非常客氣,不論人家塞給我什麼都要說不用了謝謝,就算是拜訪別人的地盤,別人問我要不要喝水也是都說不用了謝謝(然後其實快要渴死)。 後來國高中時,身邊有些男同學在追求女同學,三不五時都會送一些小東西,飲料啦、早餐都是基本,冬天的時候還有暖暖包,
Thumbnail
大部分在探討關係、商業、教育及影響力...等等的書籍,都會提到「給予」一詞是促進彼此之間共好的重要關鍵。然而,「給予」這個觀念不斷地被提及,為何在生活中要做到「時常給予」是這麼地不易?當我在閱讀本書時,這個想法的解答,作者給了我嶄新的觀點及多層次的涵義。
善於提供他人好意,或者說會照顧他人的想法,是一種成熟的展現嗎? 我的經驗觀察到有些人會: 1.聚會時帶東西來給大家吃 2.探班時帶飲料、點心來慰問同事 3.交際場合主動關心那些比較內向的人 而我通常是後者,屬於接受別人好意的,我也不會拒絕 只是我也在想,這是不是跟會"做人"是有關係的
Thumbnail
無論誰幫了你,一定要送禮表達感謝。你不一定要相信人情,但要懂得利用人情。對於別人的幫助,越早報答越好。這樣做能讓對方立刻意識到你是個知恩圖報的人,下次才會更願意幫你。在送禮時,不要提出任何要求,讓禮物單純地表達感激之情。此外,小錢可辦的事情不要去麻煩人際關係,人脈應該留到重要時刻使用。
Thumbnail
小時候學英文時,學到西方文化中,碰到有人送禮時,不像華人會小心翼翼地收下,之後再打開來。在西方文化中,收禮人不但會當場打開禮物,用當下的驚喜反應作為送禮人的即時回饋,也有人會說“You shouldn’t have” (你太客氣了/讓你破費了)作為口頭回饋。你的話是別人引頸期盼還是寧可不收的禮物呢?
Thumbnail
不論是求助還是幫助別人,最終還是要回歸初心,認清自己的狀態與意圖。 祝福你我,在人生這條路上獨行之餘,有時也能互相幫扶。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當我們付出時都會希望有回饋,不管事情緒上的還是物質上的, 其實當我們付出時,最希望的就是得到情緒價值,也就是有人說,快樂是終極貨幣。當我們捐獻金錢時希望幫助別人,我們是快樂的。 前陣子一位女同事,問我要不要每個月捐100給慈濟,當下我心中其實是不願意的,迫於我是公司的新人,最後我還是捐了。他跟我
Thumbnail
給予行為使人富有 預期即將降臨的快樂能激勵人們更努力工作,從而提升工作技巧和效能,並使他們設定更高的目標。 快樂的人收入較高,工作績效更好,決策和談判能力也更強。 一個人給予越多,感覺就越好,感覺越好就更樂意給予。 能量網絡 給予者會為身邊的人注入能量,並為同事創造貢獻的機會。 他們不會
Thumbnail
人可分成三種:給予者(Giver)、互利者(Mathcer)、索取者(Taker),如果將這三種人的社會成就用金字塔層級來呈現,你猜上中下層分別是哪種人?沒想到,給予者要不然是最成功的人,要不就是最失敗的人。而索取者和互利者則分佈在中間階層。
Thumbnail
我是一個很不習慣收禮物或收下別人好意的人,因為從小家教非常客氣,不論人家塞給我什麼都要說不用了謝謝,就算是拜訪別人的地盤,別人問我要不要喝水也是都說不用了謝謝(然後其實快要渴死)。 後來國高中時,身邊有些男同學在追求女同學,三不五時都會送一些小東西,飲料啦、早餐都是基本,冬天的時候還有暖暖包,
Thumbnail
大部分在探討關係、商業、教育及影響力...等等的書籍,都會提到「給予」一詞是促進彼此之間共好的重要關鍵。然而,「給予」這個觀念不斷地被提及,為何在生活中要做到「時常給予」是這麼地不易?當我在閱讀本書時,這個想法的解答,作者給了我嶄新的觀點及多層次的涵義。
善於提供他人好意,或者說會照顧他人的想法,是一種成熟的展現嗎? 我的經驗觀察到有些人會: 1.聚會時帶東西來給大家吃 2.探班時帶飲料、點心來慰問同事 3.交際場合主動關心那些比較內向的人 而我通常是後者,屬於接受別人好意的,我也不會拒絕 只是我也在想,這是不是跟會"做人"是有關係的
Thumbnail
無論誰幫了你,一定要送禮表達感謝。你不一定要相信人情,但要懂得利用人情。對於別人的幫助,越早報答越好。這樣做能讓對方立刻意識到你是個知恩圖報的人,下次才會更願意幫你。在送禮時,不要提出任何要求,讓禮物單純地表達感激之情。此外,小錢可辦的事情不要去麻煩人際關係,人脈應該留到重要時刻使用。
Thumbnail
小時候學英文時,學到西方文化中,碰到有人送禮時,不像華人會小心翼翼地收下,之後再打開來。在西方文化中,收禮人不但會當場打開禮物,用當下的驚喜反應作為送禮人的即時回饋,也有人會說“You shouldn’t have” (你太客氣了/讓你破費了)作為口頭回饋。你的話是別人引頸期盼還是寧可不收的禮物呢?
Thumbnail
不論是求助還是幫助別人,最終還是要回歸初心,認清自己的狀態與意圖。 祝福你我,在人生這條路上獨行之餘,有時也能互相幫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