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漩渦鳴人的祖先啦。
西元349年,因為永嘉之亂造成南北對峙的中國,出現了一些變化。 北方的後趙君王過世,南方的東晉發起北伐。
南北戰爭,外交縱橫,比戰場上的勝負更為重要。 東晉指揮官趁著對方內部分裂之際,分化再分化,慢慢拉攏,各個擊破。
一度使東晉名義上收復了大半北方的失土。 眼看重歸一統就在前方,大好局勢突然崩毀。
北方再次混亂,東晉兵敗南撤。 成也降將,敗也降將。 這個令到天下差點統一,又再次分裂的男人,就是劉備。
喔抱歉,是姚襄。 姚襄是羌人之後,他爸不是馬騰那種50%羌,而是100%中的100%,連跟後趙君主都沒大沒小的那種蠻人。
還好,君主石虎本身也是87.5%的胡人,反而更加信賴老姚。 誰知大亂起後,老姚卻表示:「我雖羌人,本為晉民。石氏恩惠已報,該回歸晉室了。」
漂亮話聽聽就好。 也就在老姚領了東晉車騎大將軍,六夷大都督,爵封郡公後,他就掛了。 姚襄,是老姚的第五個兒子。
十七歲的時候,身高就超過200公分,後來姓姚的長人更遠征美國……不重要。 姚襄高大勇猛,多才多藝,更能明察辨事,部落裡面大家都很喜歡他,一直要老姚立他當繼承人。
但老姚一直不願意。 到姚襄二十歲之後,老姚才要讓他帶兵去討伐後趙反逆冉閔,並且跟他說:「你的才幹勝冉閔十倍,要是抓不到他,你就等著倒楣吧。」
結果姚襄雖然打贏,但是沒能抓到冉閔,回來挨了一頓好打。 接下來,老姚仍是沒有跟大家說,姚襄可為繼承,甚至讓他去接受北方襄國政權的封賞。 羌歸羌,老姚可不是傻子。
在這混亂的時局中,該如何安身立命,他早已透過身教言教,傳授給了姚襄。 事實上,後趙石虎曾經對手下大將的繼承人進行清洗--石虎自己就是大將篡王位,深知威脅。
越是看重姚襄,老姚越是不會把他放上檯面。 老姚過世後,身處四戰之地的姚襄立刻選擇對外封鎖消息,並且跟氐人苻氏一樣,展開了全族大移動。
方向稍微偏南,卻是向著洛陽而去。 到了洛陽地界,才敢發布消息,並請晉軍前來救援。
可惜的是,晉軍未到,敵軍先至。 幾番退敵,東晉方卻判斷此時不宜入洛陽,要姚襄移動到譙郡。
戰略移動,本身就是麻煩又充滿風險的事,更何況姚襄這是整個部族,不是部隊。 姚襄硬著頭皮分批移動,但他也知道,這種只把你當籌碼工具的指令,一定會再次發生。
知道就要有所行動,姚襄讓弟弟們安頓族人,自己單騎南下,前往壽春拜訪當時的豫州刺史,謝尚。 時約西元345年,東晉康帝剛過世。
這沒啥了不起,東晉的皇帝跟東漢半斤八兩,就是個擺設,放個幾年就換了也是小事。 大事是,才過兩個月,原本掌握大權的外戚至尊軍庾冰也走了。
誰掌權?康帝的皇后時為皇太后,是順理成章的備位元首。 皇太后姓褚,她的父親本就是東晉大將,屬於軍閥派,跟桓溫一樣支持北伐。
按照套路,褚爸該要升上大將軍,統一全國意志衝衝衝了吧? 沒有,褚爸是正老牌忠臣,只效忠,不重個人官職爵位。
爸爸這邊擺譜,妳還有媽媽啊! 褚太后的媽媽,姓謝。
謝尚,就是太后的舅舅。 原本在北方屬於撿角的謝家,終於飛來了報春的燕子。 但你說姚襄知道這一切嗎?不可能啦,除非他有估狗。
而謝尚接見姚襄時,更命人去掉一切儀仗。 「不要排場,不要讓他知道我的真實身分。」 欲蓋彌彰。
姚襄不知道對方是國舅爺,統領三州十六郡,也知道是豫州刺史。
不是縣太爺好嗎? 所以第一知道對方在隱藏什麼。
第二,謝尚以儒服相迎,那就是「老子不談公事」。 姚襄的父親雖是老羌,但從姚襄傳一開頭的「多才藝」,就知道他有受儒家教育。
「藝」當然是指六藝之流,不是美勞剪貼。 姚襄使出渾身解數,就算沒能因此換得政治上的利益,卻也到了學術上的地位。
謝尚可不是單靠外戚上位,本來就有江左學界大老的身分。
一時之間,姚襄的名聲傳了開來。 於是北伐指揮官殷浩就看他不爽了,找人要刺殺姚襄。
這是個春秋筆法,記下來。 學術界聲名搞到要殺人,那殷浩當年隱居大概是辦山中老人刺客教條才被政府延攬的吧。 光是從上面謝尚的背景拉出來一看就知道。
首先,謝尚跟殷浩派系不同。
再來,謝尚的出掌三州,不限於江左國內,本來就對殷浩的指揮權有威脅。
一旦姚襄的譙郡跟豫州連成一線,殷浩下台,指日可待。 說穿了,殷浩的重點在於,他要把譙郡的所有權拿回來。 所以刺客不行,殷浩甚至派兵攻打姚襄。
姚襄直接斬殺主將,把部隊接收了。 北方後趙分裂,軍閥各自為政。
南方東晉皇帝傀儡,軍閥同樣各自為政。
只要你不把事情鬧大。 姚襄如果只是防守退敵就算了,殺人奪槍,就算現代人也知道那叫啥。
「防衛過當」。 於是,姚襄就受到責罰,必須降官。
誰想到,去宣布命令的使者回來之後,反而幫姚襄說起話來,說是殷浩誤會了,他當場取消了罰則。
眼熟眼熟的橋段吧? 沒事兒沒事兒,後秦姚家的人設,就是劉備。
所以不管他們做什麼,有什麼奇遇,什麼魯肅借荊州,都是很正常很自然的。 殷浩大怒,再次派兵攻打姚襄,仍是被破。
這時,苻健進攻長安的消息傳來,殷浩做為北伐指揮官,想說機不可失,連忙集中兵馬,打算趁苻健離開先取洛陽。 才在半路上,橫裡殺出一軍,大破了北伐先鋒。
來人正是姚襄。 姚襄敗殷浩,佔據城池招收流民安頓,然後派使者前往建康向東晉朝廷請罪。
說明殷浩的各種罪行,自己是不能不打。 這演得到底是哪一齣,我想中就還是只能用好大一盤棋來解釋。
也就是東晉朝廷中的另一派勢力要弄垮殷浩,所以借用了姚襄的力量。 但你知道,姚襄是弱小方,通常估計應該是姚襄戰死啦,領地全失啦,這樣來告殷浩。
哪有大雄把技安打得滿頭包,還回來告御狀的道理? 案情再次翻轉。 東晉朝廷認為,殷浩有罪,但你姚襄招收流民,分明意圖不軌!
朝廷的討伐部隊,正式出動。 之前來五千抓五千,來一萬退一萬的姚襄軍,卻一致認為不能打,只能退回北方了。
「南人狡詐」,從此開始流傳啦。 事實上自此之後,姚襄也再也打不贏晉軍啦。
為啥?因為脫離了根據地,姚襄又必須一邊保護百姓一邊作戰了。 即使流離失所,姚襄勢力仍然是北方亂局中,老百姓的第一選擇。
需要說第三次嗎?就劉備啊。 稍微說得詳細一點,就是姚襄雖然打不下心目中的根據地洛陽,也能佔領許昌。
那由於東晉正在廢殷浩換桓溫,桓溫一上來的頭號目標又是關中苻健,姚襄也是得以平穩了一段時日,直到桓溫改變北伐路線。 被桓溫大敗的姚襄,決定趁苻健過世,去關中搶佔一席之地。 可惜,大秦苻堅,正要綻放他霸主的丰采。
時為龍驤將軍的苻堅,受命率兵迎戰姚襄軍。 姚襄兵敗被殺,弟弟們決定舉族投降苻堅。 由於死時僅二十七歲,加上勇猛善戰文武雙全,當時是有人說姚襄可比小霸王孫策的。 其實像誰真的不重要。
重點是在這個後趙崩壞,發展為三國時代的期間。
這個沒能獨立建國,遊走於三國之間的羌族勢力,卻關鍵到足以改變一切。 甚至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