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風雲-慕容入關】

2022/04/27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現代人對於「入關」這個詞的基本反應,都是「清兵入關」。
入你個萬里長城山海關。

不過我們知道,漢晉其實通常說,出入塞,而不是出入關。
一直到唐朝,更有「邊塞詩人」這個流派。

嚴格要區分的話,可以說是過去邊疆的防守單位比較小,作用在監視控管大於抵禦封鎖。
漢唐之際,真正需要抵禦封鎖,以關守之的,就是京畿了。

關中喊了幾百年,比洛陽八關更深植人心。
所以舉凡秦末新莽,甚至五胡亂華的這個時間,所謂的「入關」,其實都是指入關中。

不過這裡就借代一下,來看從東北進入中原的鮮卑族。

慕容鮮卑,是西晉永嘉以後,遼地的霸雄。
雖然是胡人,但他們選擇尊奉東晉政權,而非北方漢趙。
慕容氏受封燕王,作為東晉的北方軍閥,對石虎後趙進行襲擾。

代代相傳,真的就是傳兩代,來到了第三代:慕容俊。
也做慕容儁。

慕容俊有何特別?
就是說他本是燕王世子,父親過世的時候,原則上他應該要等候東晉使者到來,才能繼任王位。

但俊沒有。

俊直接登台,並且宣布我大燕國即日起為燕王元年。
春秋王國自紀年,那就是不把天子放在眼裡了。

俊的野心,國人皆知,但萬里之外的東晉不知。
該封的,該賞的,一點沒少。

這時,正逢後趙皇帝石虎過世,石虎子孫爭權奪位。俊自然不會錯過個良機,點起了二十萬兵馬,循隙出戰。
慕容鮮卑的時間抓得十分巧妙,趁著第一波反太子戰爭開始,鮮卑大軍向幽州推進,攻下薊城。

俊遷都入薊,以為據點,展開了幽州平定戰。
中原大亂,幽州大戰。

當中原勝利者冉閔脫穎而出,慕容俊也順利一統幽州。
但冉閔先行稱帝,並派遣使者拜訪慕容,希望能夠攜手合作。

俊並未親自接見使者,而是讓自己的下屬去會面,並在一旁偷看。
慕容這邊問:「聽說冉閔只是個平凡庸才,忘恩負義,殺戮篡逆,難道上天也允許這樣的人當天子嗎?」
冉魏使者答:「不同的天子,有不同的祥瑞來表示他們可以稱帝。我們皇上以戰平天下,這是商湯周武的行為,連孔子都贊同的。」
「要說出身,曹操還不是宦官養子,但只要為了正義而戰,又有什麼不可以的?」

這個大中華辯才一定要翻譯一下的。
平常兩漢相辯你還不覺得怎樣,如今胡漢論戰,是不是強詞奪理的味道就出來啦?

慕容官員搖搖頭:「去年襄國來跟我們請救兵,說玉璽在他們那邊啊,他們才是真天子吧。而且我聽說你們皇上為自己鑄金像,但卻沒能成功,這樣也算有天命?」
冉魏使者也是有點火大了:「我們皇上誅胡的時候,就已經把玉璽拿到手了,你聽襄國在胡扯。什麼鑄金像的,更是胡說八道。」

慕容俊在暗處挑了挑眉。
他知道冉魏使者已經在強辯了。

慕容俊既然授命官員有此二問,其實就已經顯示出他的立場。
一揮手,鮮卑士兵們搬出柴薪點火,準備對冉魏使者嚴刑拷打一番。
但使者仍是十分硬氣。

就在這時,慕容俊才走了出來,一臉淡然的說,「兩國交兵,使者難為,放了他吧。」
裝大方?不是,慕容俊是出來宣戰的啊。

放走使者後,鮮卑大軍展開了進攻。
其中戰功最彪炳的,莫過於俊的弟弟,恪。

啊糟糕了,五胡演了這十幾年,都套路啦。
這個慕容恪到後來肯定是要篡位的嘛。

還好,沒有。
慕容鮮卑啟動了「三巨頭」政體,倒也多撐了幾年。
耶?這不就是漢朝的「三公」老招術嗎?

慕容鮮卑的特色,其實就在於「仰慕儒學」。
你看俊一上來就問祥瑞,求玉璽,其實就是一個鋪陳了。

由於冉魏不是一個很牢固的政體,當慕容恪擒殺冉閔後,其實仍有許多將領負隅頑抗。
給宋明理學看,那就是忠臣啦。

隨著繼續進攻,祥瑞也出來了,玉璽也出來了--真的在冉閔這邊啦。
到這邊,勸俊稱帝的戲碼當然就要上演了。

俊也略懂謙讓:「吾本幽漠射獵之鄉,被髮左衽之俗,歷數之籙寧有分邪!
我本蠻夷,天命怎麼會有我的份呢?

內行人都推三次,不過俊真得也就推這一次而已了。
大燕皇帝,在攻下鄴城後登基了。

俊的野心,國人皆知,但萬里之外的東晉不知。
東晉還以為,該是跟慕容合流,重回中原的時刻。

派往燕國的使者,卻被俊噴了回去。
「你回去跟你們天子說,我受中國的眾人推舉,已經成為了新皇帝。」

還記得石勒死前曾留下讖文:「天子將從東北來」嗎?
慕容鮮卑炒作了這個預言,得到了幽冀地區的普遍支持。

並且,開始向山東進攻。
這個地區,主要隸屬於東晉。

河南當然也不能放過啦。
卻說後來的兩秦君長,這時都死了老爸。

但苻氏有遺命,轉戰關中去了。
棋差一著,繼續扮演東晉忠臣的姚氏,這時只能選擇投降大燕。

但隨著大燕擴張領土,苻氏下屬的太守,也紛紛請降。
北方仍是寧死不降的,只剩下段氏鮮卑的龕……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也不過就支持了一年。

注意到嗎?其實東晉的殷浩北伐,本來已經進駐洛陽,收復了大半江山。
就連西涼也有意響應。

普天之下,當時只餘幽冀的冉魏與後趙為患。
甚至最後,冉魏之外,莫非晉土。
但就在攻下幽州慕容翻臉不認人的情況下,局勢迅速的翻轉了。

北方複雜的割據是一部份,東晉本身的問題,想必更為嚴重。

而久慕儒學的大燕治國,自然也不是冉魏那種打著漢家旗殺無赦的莽撞之舉。
慕容俊修復了銅雀臺,幫父親留下四十九歲的老馬立雕像,告訴眾人這是像西漢末年的鮑氏驄那樣的神獸。

鮑氏驄是西漢累世三公的大臣鮑宣坐騎。
這是個抵抗王莽的名臣。
同時也象徵著大燕將不會屈從於東晉這種權臣體系之下。

更重要的是,百廢之中,更需禮與法。
禮規諸侯,法制百姓。
但須有度。

慕容俊手下就有人注意到了這件事,決定先放寬條例,並且加強「唯才是用」。
不是曹操復生,這個建議,反倒是當初差點被慕容俊燒死的冉魏臣子所提。

大燕穩了。
東晉也站穩了防守的腳步,不讓燕軍繼續南下。
同時,關中苻堅繼位,同樣是堅守住了。

西元357年,撇開西涼不算,天下又呈三分之勢。

慕容俊雖有意一統天下,但在臣子的勸阻下,仍以休養生息為主策。
360年,慕容俊過世,命慕容恪等輔政。

雖然慕容恪並不覬覦大位,但其他人就未必了。
特別漢人政權的慣例,皇帝駕崩就是出兵良機,東晉又拉攏了大燕洛陽一帶的守軍,展開反攻。

慕容恪冷靜應對,先退叛軍,又安排重奪洛陽。
東晉不敵而退,但雙方勞民傷財,那是免不了的。

好死不死,接下來數年北方水旱災連發,按照儒學邏輯,罪歸三公。

曹丕一度取消了這種莫名其妙的機制,不過以黃老治國也就那幾十年而已。
還好大燕皇帝雖年輕,也是明白事理,努力勸留了叔父。

可在內外交逼之下,慕容恪不久也過世了。

而得到王猛的苻堅,則趁機動手了。
東晉當然也沒閒著,權臣桓溫緊接著跟上,三國再陷戰火,連年不休,遍地開花。

燕臣有心整頓朝政,無奈大權握於外戚之手……
不是,寫到這一句你就要知道,大燕國有多麼「漢化」了。

沒有草原民族在靠杯說族長老婆干政的啦。

最終,東晉撿刀失敗,苻堅消滅大燕,俘虜年少的大燕皇帝。
距離慕容恪過世,僅僅過了三年。

我對慕容內鬥的興趣不大,就不多寫。
至於苻堅如何消滅燕國,那就等到他的霸主傳奇再說。

就像前面提到的,慕容燕國對於儒學者非常的重視,但很可能流於清談的程度。
這個在《十六國春秋》中被稱為前燕的國家,憑藉武力迅速成為北方第一國。

說得一副國力鼎盛,但其施政內容著墨比起儒皇石虎,簡直沒有能拿出來說嘴的地方。
整個很有漢武套路,也僅限於征伐能力。

將亡之前,卿大夫還在建議「習兵教戰」、「從戎之外,足營私業」、「罷浮華,禁絕奢,峻明婚姻喪葬之條」
我不是要批評緩不濟急,而是我們從這裡可以看出,大燕沒有辦法有效驅使轄下的人民與士兵。

他們所佔領的中國地方,並沒有真正臣服。

我想這才是大燕國敗亡的主因。
簡稱為「儒家形式主義」。

兵不速濟者何也?皆由賦法靡恆,役之非道。郡縣守宰每於差調之際,無不舍越殷強,首先貧弱,行留俱窘,資贍無所,人懷嗟怨,遂致奔亡。
大概翻譯一下這個問題所在。

大燕在調動兵員的時候,會先發動貧弱的。
社會底層,弱勢會先被徵召。

應該有人已經看得出問題了。
這一直存在於永嘉之亂後的北方,用比較容易理解的話來說就是「豪強兼併」。

當豪強在地方的勢力大過於官府時,你的政令就不行了。
你的勞動力,兵員,全部都只能針對最弱勢來發動。
於是弱者的自保方式,不是投向政府,而是投向地方豪族。

在這個惡性循環底下,政府將會成為一個空殼。

五胡亂華期間,正是最完美的舞台。
特別我們在後趙篇提過:後趙的卿大夫與地方豪強,正式被分割了。

不懂還以為政清民和,懂了就知道,那表示官員只能空口說白話。
地方影響力蕩然無存。

從此往後,才造成了「沒有民意基礎,沒有財力」的廢物官員來架構朝廷的黑暗時代。
相比之下,真封建時代的政府要好上千萬倍:那時,官跟民是息息相關的。

官為民著想,民為官做事,才能夠成正向的循環。

而世家大族有錢人,不提供資金,也不提供人力,除了囂張以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
對政府的不信任。

2012年的台灣選舉,就曾經有大商人出來表態。
普遍也相信,就此決定了那場選舉的風向。

北方的政治型態轉變,註定了接下來的政權,都不可能長久。
這些豪族,將會比軍閥更為難纏。

我們也可以肯定,只有當豪族回到政治圈,新的統一王朝才會誕生。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24會員
807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