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間緩慢小火車,一路蜿蜒往山上前行,轉過頭望向窗外,伴隨著滿滿芬多精的,是雲霧繚繞、綠意盎然的林間風景,可以說是台灣最不可錯過的旅行體驗之一!
無論是把你從平地載到山頂看日出的阿里山鐵路,還是穿梭於飄渺雲霧間的太平山蹦蹦車,這些過去因為伐木產業而出現的林業鐵路,在卸下了木材運輸的任務之後,蛻變為迷人又獨具特色的交通工具,成為許多人旅行經驗裡美好的一部份。
而除了阿里山鐵道與太平山蹦蹦車,在台灣各地也有許多曾經使用過,但如今已經廢棄的林業鐵道,靜靜地埋身山林間,成為一個時代的見證,與旅途的驚喜。
本次《敘事圈》Podcast節目,邀請到熱門的旅行Podcast節目《旅行熱炒店》主持人Jerome,由他詳盡的歷史背景介紹與冷門路線分享,帶給我們那些我們所不知道的台灣林業鐵道風景與故事!
鐵道與我,有時還有外婆
Jerome 和許多人一樣,是個看到鐵路上奔馳的火車,會有種莫名興奮感的人。加上在成長經驗中,師大地理系洪致文老師的書包括《台灣鐵道傳奇》(1992)、《阿里山森林鐵路紀行》(1994)等,都伴隨著他,因而對於鐵路滿懷著興趣。
此外,父母都是嘉義人的Jerome,生命經驗自然與阿里山鐵路拖不了關係。特別是他的外婆,長年在嘉義車站前活動,專門幫要去阿里山的遊客弄票、弄住宿,因此家裡有一堆跟阿里山有關的東西。
以阿里山鐵路作為起點,在這些東西的引領下,讓Jerome踏上了對於森林鐵路的關注之路,找尋著隱藏在鐵道背後,下一站的驚喜。
山林鐵道的起源:日本時代的三大林場與林場線
要談台灣的山林鐵道,Jerome說,一定要從台灣伐木史的脈絡談起。
在日本開始展開對台灣的殖民統治後,他們注意到台灣這個寶島充滿著各式各樣的寶藏,在科學化、系統性的調查後,發現台灣有極其豐富的林木資源,特別是經濟價值很高的檜木。因而開啟了台灣的「大伐木時代」。
大伐木時代的最初,是由「三大林場」開始的。這三大林場包含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皆隸屬於台灣總督府營林局經營。而伴隨著伐木事業的擴張,在花蓮也出現嵐山、哈崙、林田山等民間出資的林場。
這些林場所砍伐的木材,被作為建築結構、神社鳥居用,例如東京的明治神宮就是用台灣阿里山檜木。在早期砍伐量不算大,但到二次大戰時因為物資需求,便開始開放軍方伐木,以補充相關資源。
有鑑於當時道路建造技術還沒有那麼完善,公路開發並不多,汽油的取得想要運送砍伐的林木,最有效率的方式便是蓋鐵道,成了台灣各地林業鐵道的濫觴。最早出現的林業鐵道,便是1912年於阿里山開通的鐵路。
Jerome表示,相較於阿里山的鐵路是從平地一路蜿蜒爬升到林區內,較晚期的其他林業鐵路,因為後來有了「崛田式索道」,讓火車不用耗費大量資源一路衝上山,而是一段鐵道搭配一段索道去運行。這些索道就像纜車一樣直接跨越溪谷,而且幾乎不需要任何能源就可以運轉,因此變成主流。
這樣的林業鐵道系統,可以概略分成主線與林場線兩部分。前者是由平地至山區的鐵道,目的是把木材運到山下的轉運站。特別是在阿里山與太平山林鐵系統中,我們至今還能見到平地沿線的林鐵車站,而木材匯聚的終點,如羅東、嘉義市等,因為林業,而成了那時的繁華都會,也開展出特色的林業文化。
林場線則是位於山林間,目的是把木材集中到山上的集散地。通常總長度較短、爬升坡度較緩且近乎平穩,大多維持在海拔2000公尺左右的高度。Jerome說,會有這樣的「神秘數字」,是因為這是紅檜生長的最低海拔。
故而在台灣,我們能見到的林場線鐵道,大多分布在海拔2000公尺的地區。不過大多隨著伐木業的結束,也跟著消失。
戰後大開發時期:「雜林」砍光光 商人賺飽飽
台灣森林的命運到了戰後,並沒有因為政權更迭而有所不同,反而變本加厲。
在當時的官方文件中,是這麼指示的:
全省之天然林,除留供研究、觀察或風景之用者,檜木以80年為清理期限,其餘以40年為清理期,分期改造為優良之森林。
被視為「雜林」的台灣天然林,在那段時期,遇到的是更慘烈的命運。
傳統的三大林場在當時已經不如起初資源豐富,而隨著公路運輸開始興起,取代鐵路的建設,透過所謂「林道」開發新的林場越來越多,甚至有十二大林場之眾。
Jerome特別舉出,在這些林道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1958年興建,長達80公里,直達中央山脈的丹大林道。這條林道由商業鉅子孫海所開發,靠著政府支援與美國金援,最終落成於地表。當時山上砍下的樹木,便是運道運到集集線車埕的振昌木業。型塑一條龍的產線,打造龐大的林業帝國。
從開發到保育轉機:一個記者的振筆疾書
1988年,是台灣林業開發史最重要的年份。
當時,有一名《人間雜誌》的記者賴春標,以登山者的偽裝潛入丹大林區,卻發現孫海的林業帝國,並沒有遵照政府要求「砍完樹後造林」的政策,反而是想把地給租出去,給人種高經濟價值的蔬果。
因而,他自1988年起撰寫了伐木系列的報導,「紅檜族群的輓歌──西林林道記事」與「丹大林區砍伐現場報告」,使得人們關注起台灣開發林區過度的問題,讓100位大學教授聯名發表「搶救森林宣言」,開啟了台灣森林運動的風起雲湧。
為了因應民間的壓力,1989年林務局宣告,禁伐檜木等珍貴樹種(紅檜、扁柏、台灣杉、香杉、肖楠),更在1991年宣布全面禁止伐木,結束了台灣森林的悲戚命運。
談到這裡,Jerome提出一個值得我們好好思考的點。
雖然森林不再砍伐,政府也積極展開造林復育。但卻也造成二次傷害等問題,加上其他的觀光事業、經濟建設仍在山林間不斷擴張,在面對90年代中期後自然災害(賀伯颱風、921大地震、88莫拉克風災等)產生的劇烈危機,讓我們不禁反思,在發展與「善意復育」的同時,要考慮的東西,還有很多、很多。
除了阿里山林鐵,來趟不一樣的林業鐵道之旅!
談到林鐵的旅行,不免還是要來說一下阿里山。在阿里山,除了變成觀光鐵路的主線外,其實林場線的部分有一些有保留下來。例如變成熱門登山步道的眠月線,或是變成新中橫公路的鐵道支線,或是廢棄卻仍見遺跡,成為特富野古道的山徑。
順著特富野古道的廢棄鐵軌,漫步在雲霧飄渺的山林間,Jerome認為,是讓人會永遠難忘的旅行體驗。
若是時間不夠上山,在山下的嘉義市區,順著文化路嘉義秀泰影城對側的小徑,從車庫園區、嘉義製材所到嘉義博物館、檜意森活村,也能走過一段嘉義的林業記憶,以及來趟好拍好玩的小旅行。
另外一個也很熱門的林區─太平山,雖然主線部分已經拆除,但從羅東至山上沿途大部分車站還在,而變成觀光景點。如位在三星的天送埤車站,湖水藍的站體,靜靜的在那等人發現下一站的幸福。或是走入山林,在林場線舊址坐上「蹦蹦車」,漫步全球最美28條步道之一的見晴懷古步道,感受山嵐雲海、蟲鳴鳥叫,這些體驗,都會讓人永生難忘。
除了「三大林場」外,Jerome特別指出花蓮的林地。因為到較近期才廢除,其實還能看到不少林業鐵道遺跡。如鯉魚潭旁的池南國家森林遊樂區,保有相對完整的林業機具,以及林田山,除了保有鐵道、車站,以及林業相關設施外,它整個村落仍有住人,可說是一個動態的林業文化園區。
那些更少人知道的林業鐵道,還有一段登山界的傳奇
相較於西部近乎消失的林鐵,在東部,因為運作到非常近期才廢棄,所以深入山中仍能發現許多遺跡。像是靠近花蓮市區的嵐山林場,距離百岳路線「奇萊東稜」很近,有些登山者會從奇萊東稜下來的時候去看嵐山鐵道和工作站的遺跡,如知名登山作家雪羊就有去過。
另外,在林田山,其實山上也有不少鐵道與索道的遺跡,一路通往中央山脈的七彩湖而去。有些去七彩湖的人也會順道去看舊鐵路。Jerome說,在海拔2700的森林裡,看見這樣廢棄的鐵道遺跡,真的很壯觀!
在仍存有鐵道遺跡的東部林區中,最神祕也最傳奇的,莫過於哈崙了。哈崙林區保存著相對完整的工作站、聚落遺跡,是有經驗有興趣的登山客會前往探詢的地方。Jerome特別指出,2017年在哈崙林區,還曾發生過一起震驚登山界的傳奇事件。
在當年,有位獨攀山岳經驗非常豐富的山友李明翰,足跡遍布各大小山稜。某次在哈崙林區攀登時,卻不小心跌落鐵道下方2、30公尺的溪谷,全身受傷的他,腿也摔斷,幾乎不能走路,只能等待外界救援。
求生意志很強,野外生存概念很好的他,用盡各種方法,爬上稜線試圖尋求被看見、在手機訊號通時播出求救訊號,撐了超過20天,撐到最後一小罐鹽巴都吃完了,卻因那個地方太過偏遠,仍苦無救援。
決定不在繼續被動等待的李明翰,縱使身受重傷不良於行,仍意志堅強地以膝蓋跪地的方式,一點一點地往哈崙工作站的方向爬行而去,終於在第三十天於途中被搜救隊找到,成了台灣登山界的傳奇。
走過林業鐵道,看見的不只是美景
林業鐵道在台灣的歷史上有著一定重量的地位,縱使現在多已不復存在,沒在使用,卻仍是象徵著一段台灣經濟發展史、殖民統治史,乃至於人與自然間互動的關係。
不論是過去的「債」我們該怎麼還,或是未來山林遊憩與自然生態保育如何取得更好的平衡等,這些議題,唯有走過一段林業鐵路,才更能去體會,讓我們看見美景之外的那些故事,還有未來,我們如何繼續保有這樣蓊蓊鬱鬱的迷人山林,留下最「自然」的自然。
關於Jerome的《旅行熱炒店》
《旅行熱炒店》Podcast可以分為兩部分:「旅行」與「熱炒」,「旅行」為專攻冷門路線旅行(冷門國家或城市裡的冷門角落),由主廚Jerome與來賓輪番上陣。「熱炒」的部分則是透過Jerome與來賓的視角,讓這些地方變得有趣,讓議題被更多人關注!
延伸閱讀
蔡日興 / 紅檜、水鹿與獵人
李根政 / 台灣山林的悲歌
李根政 / 台灣大伐木時代,到底砍了多少樹?
雪羊 / 課本沒告訴你的台灣林業史:日本人拿手鋸砍,國民政府拿的卻是電鋸(有提到嵐山鐵路的現況)
自由時報 / 腿斷後荒山30日求生記! 李明翰:「我一定能活下去」
報導者│從盜伐到買賣──圍繞千年神木的罪行與交易
森│我們的島
紀錄片 / 無盡藏。哈崙時代
紀錄片 / 在森林中。嵐山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