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光的再次消逝
數位照片在攝影史上的意義是讓靈光徹底消失了。班雅明(Walter Benjamin)曾形容古典藝術有一種「靈光」,他以畫意攝影為例,說明靈光包含幾個核心的概念:「本真性」(authenticity),意指照片將真實帶到觀眾眼前,無論真實的風景,或是一個人的本質;「稀缺性」,意指藝術品在特定的時間、空間之中是獨一無二的存在,如古代的神劇必須在特定時間與地點演出;「連續性」,譬如畫意的照片之中從亮到暗有一種連續的狀態,人物表情也因為長時間曝光綜合為一種平靜的神情;還有「隨機性」,如照片拍攝時的晃動所形成的暈影。
班雅明認為攝影術成熟之後,靈光的時代就結束了。首先,照片可快速製造並散播到各地的特性消滅了藝術品的稀缺性。器材的進步,也使得攝影不再需要長時間曝光,自然也沒有晃動的暈影、從暗到亮的連續。但要直到數位時代的來臨,靈光才真的全面消逝。數位影像與真實的關係更加遙遠,也不存在稀缺性的問題。螢幕做為數位照片的載體,也不像展覽或典藏地點充滿限制,藝術不再是特定時空之中獨一無二的顯現。數位照片的銳利畫質更像是對於靈光隨機性的一個反動。
還有一個隱微的線索:數位照片比起實體照片更遠離物理的世界,而物理世界是藝術製造隨機性的一個基礎。在數位照片之中,物理世界的種種現象,譬如風吹、手搖與紙張的凹凸所帶來的隨機性也幾乎不復存在。這是大衛.克拉爾布特(David Claerbout)對於電腦繪圖感到憂慮的原因,因為在虛擬世界之中,人們可輕而易舉地得到自己心中想要的畫面,於是攝影的意外性就消失了。
雖然許多當代的創作者仍然眷戀隨機造成的美感,試圖從時空的限制中挖掘藝術的靈光,所以制定版次、精研控制與隨機的技藝。即使是呈現一種數位影像,藝術家也常常經營「現場」。但廣大的群眾已經遠離了紙張,更迷戀於一種螢幕之中純粹的影像,它沒有地點的限制,更沒有時間的感受。這是一種新時代的銀版攝影法,創造了一個與人無關的異界。如果當所有人幾乎都在螢幕上看照片,攝影創作者是否仍然要以實體照片展覽為主要的發 表途徑?更進一步來說,數位時代人類的心智結構是否發生了變化?
當大家關心記者會,我只聽到攝影大哥開罵
一次我去拍一場非常嚴肅的典禮,現場有十幾位資深的大法官即將榮退,剛踏進會場時就看到一群攝影大哥,頓時覺得不妙。果然切蛋糕的時候,主辦單位角度沒喬好,有好幾個來賓的臉被單眼相機遮住。這時候攝影大哥們開始罵髒話,但他們講什麼我完全沒有心思去聽,因為在那個一兩秒之間,我必須決定是要去跟來賓溝通然後被主辦單位嫌棄,還是要衝到前面被其他攝影大哥罵,抑或就這有限的角度拍幾張照片回去被案主罵?我以為那天最悲劇的莫過於此,殊不知最後的大合照一夥人卡上來。我想這不是辦法,就跟各位大哥說等下輪流照,可是真的拍攝的時候,居然有拿蛋糕的人在後面走來走去。為了保證有拍到可用的畫面,我也只能硬著頭皮多拍幾張,然後後面的大哥就很不爽。總之整整兩個小時,不斷聽見攝影大哥的髒話,然後卡位,然後罵髒話。每個人彷彿都變成一頭野獸,焦急地要獵取眼前轉瞬即逝的獵物。
有一天我看到翁立友反駁雞排妹指控其性騷擾的記者會,當大家關注雞排妹、孕婦與翁立友媽媽的時候,我又聽到那個熟悉的聲音——攝影大哥又在現場開罵了。我不禁開始想,為何攝影大哥常常在現場爆炸呢?
成為攝影大哥
還有一個導致攝影大哥要出面的原因,是他們通常被認為比較豪邁沒形象。譬如我以文字工作者這個身分去工作,大家跟我講話就會比較拘謹。如果我以攝影師的身分去工作,大家講話就會比較海派。這種現象不知不覺也會影響攝影大哥自己的人設。事實上,「攝影大哥」這個詞就隱含了一種不羈、豪邁、粗魯的形象,具體表現在攝影師的穿著之上。且看一場典禮當中,幾乎所有人都要穿著體面的服裝,只有攝影師常常一件T恤搭配一件多口袋背心。那並不表示攝影師隨便,而是要符合我們自己的形象。難道攝影師真的需要那麼多口袋嗎?人最終都是根據別人眼中的自己來設定形象,然後不知不覺間就變成人設所設定的那樣。就像現在,即使我在拍攝典禮時看到一堆攝影大哥還是會心中一凜,但是也學會同時默默用腳架卡好位置。
一次在一場活動攝影,我早早站在前排,而後面的人就像以前的我,開始抱怨都沒有角度。觀景窗後面的我,不由得露出了個得意的微笑。這時忽 然有一個人想要鑽到我的前面,我拍拍他的肩,然後比了個往下的動作,示意他蹲低,一句話都沒說。在那個瞬間,我覺得我長大了,我為自己占了一個位置、擁有一點權力而感到高興,我成為了攝影大哥。
沒有在拍照的時候,我身處在人群之中,
看見了他們眼中#不是老街 #也不是景點的台北
做為一名攝影師貌似浪漫,彷彿時時都與生活中美好的那一面為伍,能捕捉到一般人所不能見的世界。
然而在這影像環繞、美照充斥的時代,做為一名攝影師也代表要交出客戶滿意的照片,就必須永遠在主流所謂的「好照片」及自身主觀的感性間奮力一搏,在銳利畫素、修圖app、橡膠玩偶似的皮膚中,要不趨於麻木,要不就獻身努力去迎合各種攝影類型對一張好照片的要求。
本書為台灣攝影師汪正翔,繼《My Scenery Only for You:那些不美的台灣風景》後,又一本以攝影師之眼觀察台灣攝影文化熱熱鬧鬧又奇異的各種現象,思考影像如何改變現代人的行為與思維,也分析台灣社會如何定義什麼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