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爸爸是恐怖分子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
聖戰,是讓穆斯林啟動開關的字眼,只要是扯到宗教,總是讓人有無法理解的理由。作者的父親並不是一開始就是聖戰分子,聽他徐徐道來,這一切總是冥冥之中有安排,從收容穆斯林女孩芭芭拉開始,接著又因工作受傷,並未讓他捨棄穆斯林,反而是推他往另一個極端的方向走去。進而認識聖戰組織,然而作者和母親並未發現父親的改變,直到他槍殺梅爾.卡漢而被逮捕,改變了作者未來的生活。甚至他的父親在宗教上變得十分執著與狂熱,這一切的改變,我閱讀完之後,願意用同理的角度試著去理解與我們不同思想的人。雖然他的行為不被認同,但找出原因,避免相同的事件再度發生,是我們能做的事情。
前兩天又發生了令人遺憾的擄人致死的命案,尤其死者是交換學生,更是容易引發更廣泛的問題。這些遺憾的暴力事件,只要一發生,網路就一片罵聲,討論責任歸屬問題,會看到很荒謬的踢皮球行為,校方推給公所,公所再推給校方,看著我們的政府官員互踢皮球,實在不敢認同。然而和本書一樣的道理,找出問題的根源,是很重要的,也如同我們讀過的事發十九分鐘,探討這些社會事件,並不是宣洩心中的不平,及爭取公平正義,而是希望透過這些故事,找出犯罪者犯罪的原因,有的真的是因為精神疾病,有的是因為成長背景,像本書的作者父親,則是因為上述的生命挫折,接著又遇到穆斯林激進派的洗禮,進而做出了影響家一生的行為。

  書中有提及母親因幫助需要幫助的芭芭拉,讓人住進家裡,卻引狼入室,反咬父親一口,讓好心給雷親的一家人,從此走到命運的交叉口,在社會上總是會有一種想法,如果能再重來一次,我們是否會做相同的選擇?我相信我們還是會有善心想幫助別人,只是在做法上,就會保守許多,甚至我們是否應該推動公權力的保護方式,而不是用本身挺而走險,畢竟一樣米養百樣人,如果今天幫助到的是一個會反咬你的中山狼,大家應該都會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的恐懼感。

  也因為這樣的恐懼感,在911發生之後,美國的種族歧視(尤其對穆斯林)更加嚴重,我記得有另一本書,我的名字叫可汗,也是不錯的題材,推薦給各位夥伴。叫人放下仇恨是十分不容易的事,但若我們能多點同理心,在發生事件的時候,多一點愛與包容,說不定就能改變一些事,比如最近台北市發生的裸體男孩與繼母的新聞,後來社會局讓孩子還是繼續跟生父繼母一起住,這是我很不能接受的做法,但我們給予社會局的權限不足,台灣寄養家庭的薄弱,只要沒有立即性的危險,基本上他們還是以不變應萬變,所以當我看到社會事件是跟孩童失去生命有關,就知道我們要走的路還很遙遠。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Catherine Wang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 2019-NO.3 小天使海蒂 NO.4 阿國在蘇花公路上騎單車 我想這也是孩子們喜歡小天使的原因 另一本是張友漁老師的作品 書中的二大故事主角分別是阿國和林正義 人的一生中不會都純白無瑕
    📷 2019-NO.3 小天使海蒂 NO.4 阿國在蘇花公路上騎單車 我想這也是孩子們喜歡小天使的原因 另一本是張友漁老師的作品 書中的二大故事主角分別是阿國和林正義 人的一生中不會都純白無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西元二零二四年,八月八日,今天是父親節。 越長大越不喜歡過父親節和母親節,因為那種節日在我們家,已經變成資本主義的那種互相競爭比較炫耀的形式了。 我的父親,從我一出生就很喜歡拿我跟其他同齡的孩子比較。我的童年時,常常因為成績不好,或者沒有好好守規矩,就會被用掃把打、用皮帶抽、或者用手捏到烏青……
    Thumbnail
    他把我逼瘋,看著我發瘋後又站在道德的至高點,指責我的情緒不穩定。 在重男輕女的家庭長大,我一直都是被逼瘋的那個,且換來我爸對我的評價就是:「脾氣很不好......」。他說過很多,但我已經忘了大部分。只記得阿公告別式時,我獨自坐在外面摺蓮花。旁邊來了一位叔叔,他說是我爸的朋友來和我搭話:「妳爸說妳是
    爸爸的易怒性格讓我從小學會了迎合與避免衝突,以維持家庭和平。這種模式影響了我在家庭和職場中的行為,讓我常常順從他人,這導致不只是犧牲自己,甚至可能會犧牲到他人。
    Thumbnail
    這本書適合什麼樣的人:對ISIS或伊斯蘭文化好奇的人、關注穆斯林女性權益的人、喜歡紀實文學的人 拜讀本書以前,我跟很多人一樣,覺得那些會自願加入伊斯蘭國的,不外乎是些對生活充滿憤恨,想找宣洩管道的衝動年輕人。讀完之後,我才了解到,原來他們之所以對生活充滿憤恨,其實背後有許多錯綜複雜的原因。
    Thumbnail
    題目:(ノ◕ヮ◕)ノ~《發揮創意,克服寫作限制!》【元素】+【禁語】    我看見了。   在我家門口有男子怒氣沖沖抓著孩子的手臂,孩子不停尖叫。我想出聲卻無能為力,看著他被拖上戰車。   而那個男人的名字為亞斯伯格。   我毫無表情也沒有阻止這一切。      原來,我們這
    人們常哀傷的看著過去,卻太樂觀的看待未來!而更悲哀的是,過去的事情一直輪迴發生著,只不過被害人變成了加害者而已! 有個人常跟我說,他是在家暴的恐懼中長大的,但是他卻有事沒事的對小孩就是一個巴掌。還跟我解釋那是佛洛依德的潛意識反應。知識是要杜絕悲劇的再發生,而不是把它合理化的!他的小孩國中畢業後,跑
    Thumbnail
    母親,是讓創傷越演越烈的加害者? 只是,這一次碰觸到的創傷部位,和過去有非常大的不同;而這也讓我的眉頭因為揮之不去的鼻酸緊緊地皺了起來⋯⋯而我遲遲不敢隨著創傷指出去的方向看,因為那個人影不再是我過去一直認定的加害者:父親,反倒是那個一直依附、依賴和仰望的母親! 掀開讓黑影朦朧的布幕,我的胸口就像⋯⋯
    Thumbnail
    文章描述了宗教和邪教對人的洗腦、控制和操縱,強調自主思考和獨立信仰的重要性。 通過對故事中男主角的描寫,指出宗教和邪教的糾葛及危險。再者也提及政治與宗教的相似性,警示讀者應保持清醒的思考,不要盲目跟從。文章對於宗教和邪教的危害性提出反思和檢討,呼籲人們堅持獨立思考和尋找屬於自己的信仰。
    Thumbnail
    也沒有比親眼目睹母親遭人殺害,更驚悚的事, 更可怕的行兇的人是自己父親,這一幕絕對是一生一世也擺脫不了的夢魘。 法國作家菲利普.貝松的新書《這不是社會新聞》講的正是這樣事件。 故事採用第一人稱,講述者是十九歲少年, 有一晚他接到十三歲的妹妹蕾雅打來的電話:劈頭就說:「爸爸剛剛殺了媽媽。」
    Thumbnail
    在《博物館驚魂夜》裡,一名守夜更人發現館中的死物因魔法活了起來,而且聽他調度。亟於在兒子眼中洗刷“魯蛇”形象的老爸就把孩子帶來,坐上一人貴賓席,而老爸則成了節目主持人。我稱之為《老萊娛親》的翻轉版,足以為當前台灣大選需贏取年輕一代的參選人的諷喻。
    Thumbnail
    西元二零二四年,八月八日,今天是父親節。 越長大越不喜歡過父親節和母親節,因為那種節日在我們家,已經變成資本主義的那種互相競爭比較炫耀的形式了。 我的父親,從我一出生就很喜歡拿我跟其他同齡的孩子比較。我的童年時,常常因為成績不好,或者沒有好好守規矩,就會被用掃把打、用皮帶抽、或者用手捏到烏青……
    Thumbnail
    他把我逼瘋,看著我發瘋後又站在道德的至高點,指責我的情緒不穩定。 在重男輕女的家庭長大,我一直都是被逼瘋的那個,且換來我爸對我的評價就是:「脾氣很不好......」。他說過很多,但我已經忘了大部分。只記得阿公告別式時,我獨自坐在外面摺蓮花。旁邊來了一位叔叔,他說是我爸的朋友來和我搭話:「妳爸說妳是
    爸爸的易怒性格讓我從小學會了迎合與避免衝突,以維持家庭和平。這種模式影響了我在家庭和職場中的行為,讓我常常順從他人,這導致不只是犧牲自己,甚至可能會犧牲到他人。
    Thumbnail
    這本書適合什麼樣的人:對ISIS或伊斯蘭文化好奇的人、關注穆斯林女性權益的人、喜歡紀實文學的人 拜讀本書以前,我跟很多人一樣,覺得那些會自願加入伊斯蘭國的,不外乎是些對生活充滿憤恨,想找宣洩管道的衝動年輕人。讀完之後,我才了解到,原來他們之所以對生活充滿憤恨,其實背後有許多錯綜複雜的原因。
    Thumbnail
    題目:(ノ◕ヮ◕)ノ~《發揮創意,克服寫作限制!》【元素】+【禁語】    我看見了。   在我家門口有男子怒氣沖沖抓著孩子的手臂,孩子不停尖叫。我想出聲卻無能為力,看著他被拖上戰車。   而那個男人的名字為亞斯伯格。   我毫無表情也沒有阻止這一切。      原來,我們這
    人們常哀傷的看著過去,卻太樂觀的看待未來!而更悲哀的是,過去的事情一直輪迴發生著,只不過被害人變成了加害者而已! 有個人常跟我說,他是在家暴的恐懼中長大的,但是他卻有事沒事的對小孩就是一個巴掌。還跟我解釋那是佛洛依德的潛意識反應。知識是要杜絕悲劇的再發生,而不是把它合理化的!他的小孩國中畢業後,跑
    Thumbnail
    母親,是讓創傷越演越烈的加害者? 只是,這一次碰觸到的創傷部位,和過去有非常大的不同;而這也讓我的眉頭因為揮之不去的鼻酸緊緊地皺了起來⋯⋯而我遲遲不敢隨著創傷指出去的方向看,因為那個人影不再是我過去一直認定的加害者:父親,反倒是那個一直依附、依賴和仰望的母親! 掀開讓黑影朦朧的布幕,我的胸口就像⋯⋯
    Thumbnail
    文章描述了宗教和邪教對人的洗腦、控制和操縱,強調自主思考和獨立信仰的重要性。 通過對故事中男主角的描寫,指出宗教和邪教的糾葛及危險。再者也提及政治與宗教的相似性,警示讀者應保持清醒的思考,不要盲目跟從。文章對於宗教和邪教的危害性提出反思和檢討,呼籲人們堅持獨立思考和尋找屬於自己的信仰。
    Thumbnail
    也沒有比親眼目睹母親遭人殺害,更驚悚的事, 更可怕的行兇的人是自己父親,這一幕絕對是一生一世也擺脫不了的夢魘。 法國作家菲利普.貝松的新書《這不是社會新聞》講的正是這樣事件。 故事採用第一人稱,講述者是十九歲少年, 有一晚他接到十三歲的妹妹蕾雅打來的電話:劈頭就說:「爸爸剛剛殺了媽媽。」
    Thumbnail
    在《博物館驚魂夜》裡,一名守夜更人發現館中的死物因魔法活了起來,而且聽他調度。亟於在兒子眼中洗刷“魯蛇”形象的老爸就把孩子帶來,坐上一人貴賓席,而老爸則成了節目主持人。我稱之為《老萊娛親》的翻轉版,足以為當前台灣大選需贏取年輕一代的參選人的諷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