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15|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旅美台灣阿信 -- 珮琪的奮鬥

    第九章 女兒發病

    隨著達偉的學業告一段落,佩琪也同步結束了留學生太太的生涯,現在擺在前方的是一條更長更遠的路,等著他倆携手倂行往前邁進。
    達偉的第一個工作地點在維州的夏洛茨維爾 (Charlottesville),夫妻倆帶著四個月大的女兒在1987年的春天來到這個風景秀麗的寧靜小城定居,它同時也是美國第三仼總統湯瑪士‧傑佛遜的故居。維吉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Virginia (UVA)的校址就座落在這個人口僅四萬多人的小城內。
    他們租的公寓離維吉尼亞大學的宿舍很近,珮琪在那兒結識了不少留學生的太太,閒暇時常與她們聚會聊天,分享持家育兒的媽媽經,大家相處得很融洽愉快。珮琪現在已經升格為社會人士的太太了,若遇有留學生的太太面臨重大抉擇徬徨無主時,她便會以過來人的身分,善意的提供客觀、周延的建議給她們參考和取捨。
    在留學生太太裡面,有位個子長得高高的周太太,人很熱情,個性開朗又風趣,和珮琪很相像,因此兩人十分投緣。她能做得一手好麵食,珮琪跟她學會製作專業級的水餃餡料,將絞肉添加油、水拌打至黏稠狀,做出超級美味的鮮嫩爆漿水餃;也學會了水餃皮、葱油餅、燒餠和捲餅等各式各樣的麵食點心。
    這兩位情同姐妹的小女人幾乎天天膩在一塊兒,互相切磋廚藝,興趣盎然的將當地現有的美國食材,一起想辦法翻新花樣,做成台灣口味的點心。像是將義大利麺改頭換面,燒煮成台灣炒麵;利用美國常見的罐頭麵糰巧手捏弄揉拉,炸成台灣雙胞胎或是油條;另外有種冷凍罐頭酥皮,可用來包入咖哩碎牛肉,烤成台灣咖哩餃等等。
    花盡心思做好成品之後,兩人像小孩子般興奮的一起享用家鄉的口味,這人間美味吃到嘴裡,最最能夠化解異國小婦人濃濃的思鄉之愁。
    達偉的工作帶給這個小家庭帶來穩定的生活,一家三口感情濃郁,生活品質越來越得到改善,笑聲、嬉鬧聲和廚房的飯菜香味充滿了這個幸福小家庭。 但是,它現在正遭逢的特殊考驗,就像萬里無雲的晴空中飄來的好大一朵烏雲,那就是女兒生病了。
    女兒的身體狀況一直不好,抵抗力很明顯的比別人家的小孩弱,三天兩頭就會患感冒,生病發燒。珮琪老是以為是因自己懷孕期間的長期嚴重孕吐,導致女兒出生以後先天不良,體弱多病。
    女兒在二十三個月大、快要滿兩周歲時,開始斷斷續續的發燒,珮琪帶著她看了許多次醫生,病情卻一直沒有甚麼起色。
    鎮上的醫生Dr. Ford在鎮上歷來素有好口碑,不少家有幼兒的媽媽們都推薦他;佩琪也曾多次帶女兒去看他的門診,Ford醫生卻總是一派輕鬆的説:「你女兒絕對是個健康寶寶,沒甚麼好擔心的。」
    「哦?真的是這樣嗎?」珮琪半信半疑,一顆心仍舊無法放下:「那怎麼她一再的反複發燒,都沒好轉呢?唉!」。
    不久後,女兒左膝関節疼痛,沒辦法彎曲,珮琪帶她再去看Dr. Ford,得到的診斷仍舊是女兒很好,沒有問題。但是女兒因疼痛難忍,經常啼哭,讓珮琪又急又心疼,不知該如何是好。
    心焦如焚的珮琪於是四處打聽,得知在有位來自台灣的骨科黃教授在當地教學醫院上班,她馬上鼓起勇氣去找黃教授,請求他為女兒看病。
    黃教授了解詳細狀況後,答應為珮琪的困境幫忙,但礙於他是成人骨科醫生的職位,在醫院運作體系上,無法替女兒診療;後來他想出一個彈性辦法:就是等他在急診室值班時,讓珮琪帶女兒直接掛號找他診療。
    滿懷感激的珮琪連忙在最短的期間內照他囑咐的方式辦理。她帶著女兒完成血液和X光檢驗程序後,接著就被告知:「你們回家去等候醫院的電話通知。」
    時間分分秒秒的過去,如坐針氈的珮琪忐忑不安的守在電話旁等待,好不容易盼到電話鈴聲響了,電話那頭傳來黃教授的聲音:「喂,是邱太太嗎?檢查報告顯示你女兒的發炎指數非常高,很不正常。你現在趕快帶她去找小兒科醫生,做進一步的檢查,千萬不要拖延!」
    於是珮琪趕緊帶著女兒回頭找鎮上小兒科醫生Dr. Ford看診。他聽完珮琪的敘述也大吃一驚,馬上聯絡特別科轉診,最後進入當地最大的教學診斷醫院,進行X光照射檢查和進一步精密的血液分析,後來診斷出為:自體免疫性類風濕性關節炎(JRA. Juvenile Rheumatoid Arthritis),小兒風濕特別科醫生交待她要密切觀察孩子,一週內若有其它関節疼痛則為全身性的類風濕性関節炎,否則為單一性的類風濕性関節炎。
    接下來的日子,精神緊繃的珮琪每天摟抱著女兒,小心探索地捏按她的小軀體各個關節部位,問說:「蘋蘋,你這裡有痛痛嗎?」「那這裡呢?」「這邊痛不痛?」一日數遍,再三反覆。
    身為父母的珮琪和達偉是多麼的痛心與愧疚,恨不能夠代替女兒受疼;珮琪每一想到女兒現在才二十三個月大,往後的一輩子將要被這個病痛所折磨,便覺心如刀割,涙水簌簌淌下,擦都擦不乾。
    女兒發病前的四個月時,珮琪產下了兒子,此時因老公已經在上班,有了醫療保險,珮琪這回住院生產所享受的優質醫療品質,比起上次生女兒時頻頻出狀況的悲慘待遇,真有如天壤之別。
    珮琪媽媽千里迢迢從臺灣飛來美國,為珮琪做月子並幫忙照顧女兒,珮琪這次第二胎總算可以好好靜養休息,上次產女兒後遺下的輕微氣喘和手腕疼痛夙疾,也因為有媽媽的愛心月子膳食調理,得到很好的改善。
    珍貴無比的母女相處時光過得飛快,一個月後媽媽便按照原訂計畫,搭機返回台灣了。送走媽媽以後,珮琪心裡難過萬分,想起自己下次不知什麼時候才能再見到媽媽,心情更加低落,樂觀又善體人意的達偉總會溫柔的安慰她。
    沒有媽媽幫忙的日子,一時讓珮琪手忙腳亂,心頭不斷的泛酸,拭乾涙水告訴自己要堅強要撐過去。好動的新生兒子每晚哭鬧不休,讓白天操持家務、照顧兒女的珮琪夜間無法好眠,疲憊不堪,壓力大到無法控制情緒。有一回她正在廚房切菜準備晚餐,一雙年幼子女為搶奪一個玩具,吵個不停,她鬱積多日的壓力和怒氣瞬間爆發,一時難以控制,不停地用菜刀狂剁砧板,發洩壓力情緒。
    珮琪等心情稍平靜後收拾廚房,發現先前那把菜刀的刀面居然呈現十五度角的歪斜,不覺瞠目結舌,心中震撼不已,此刻她才深深的體會什麼叫「壓力性精神分裂症」,家庭主婦所承受的壓力超乎一般人的想像,絕對不比職業婦女來得少。
    珮琪每天背上背著兒子,手上用手推車推著女兒去醫院做復健。然而女兒畢竟只是個孩子,疼痛常常使她無法配合復健,心力交瘁的珮琪哄著她,心中直滴血,「女兒啊!」她心中吶喊著:「媽媽多麼希望生病的人是我而不是妳!」
    依照醫生囑咐,珮琪每天要給女兒服用口服藥治療關節痛,然而這藥最大的副作用是胃出血,要她密切觀察女兒的身體變化。
    珮琪馬上就陷入天人交戰的拉鋸掙扎漩渦裡: 「我這做母親居然每天必須給自己的孩子餵食這種類似毒藥的東西?!可是不讓她吃這個藥,女兒膝蓋關節就會疼痛到無法走路。」
    無奈與心疼輪流佔據珮琪的心緒,哭泣,是這段焦慮艱困的日子裡,珮琪唯一能紓解內心壓力的方式。
    後來果真如醫生所言,女兒服藥不到一個禮拜就腹痛、腹瀉,珮琪因而請求醫生開胃薬,來調整女兒的腸胃不適。
    這段時間也是他們正在申辦綠卡的期間,達偉公私兩忙、備極辛勞,除了白天在公司要認真工作外,他每天早晨一定要細心為女兒熱敷按摩後,才能放心去上班。
    經過一年的藥物治療,女兒驗血結果一切恢復正常,可是醫生對珮琪説:「邱太太,這個結果一點也不令人意外,因為這種病的病情本來就會像海浪般起起伏伏。」
    他表情冷靜的看著珮琪說: 「而且我保證,她在青少年時病症會再回來,每當她免疫體下降時就會再復發。」
    像是五雷轟頂一般,這段話聽在珮琪耳裡,宛如在她的心頭千刀萬剮,簡直就像是把女兒判了死刑。珮琪慨嘆命運對她真是何等的殘酷,眼看另一階段的憂心愁苦又在前方不遠處等她了。
    夜深人靜時,珮琪每每一想到女兒的病情就心疼,哭是她唯一的發洩方式。幸好達偉生性樂觀,總是把事情看得那麼自然平順,他緊守在珮琪身旁,耐心的開導和安慰她,幫助心焦的年輕母親走過那段陰霾的日子。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