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5/23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南北之世-最後的北伐】

西元416年,完全被劉裕所掌握的東晉,發起了最後的北伐。

劉裕的算盤打得很精,在一年前剛平定司馬宗室之亂時,就派遣了使者前往北魏。
北魏認為是臣服朝貢,東晉可只打算麻痺一下你個北方共主。

九月,東晉大軍以徐州彭城為據點,兵分兩路攻打許昌及洛陽。
欲打許昌,必經淮南--這是後秦的領土。
前進洛陽,需經兗州--洛陽雖屬後秦,兗州就是北魏聯盟罩的了。

劉裕一次過跟北方三巨頭的兩大發起挑戰,是梁靜茹給他的勇氣嗎?

雖然劉裕不採取過去殷浩謝安所用的結盟手法北伐,但他也沒疏忽了北方的情報。
事實上,北魏這時被北燕跟匈奴東西夾擊,對於南面的保護力大大下降。
一旦奪回兗州跟洛陽,便能以黃河為拒,與北魏對峙。

另一方面,後秦內亂頻繁,西線戰事更是令姚泓窮於應付。
說白了,看似有勇無謀,劉裕可是考慮到戰略價值,在最佳的時間點上一次奪取。

淮南這邊,降降降,一片聞風而降。
兗州地區,也是一個毫無抵抗。

但出乎意料的是,北魏拓跋嗣派出支援,抵達了黃河南岸。
先是處死陣前逃亡的兗州刺史,繼而與晉軍開戰。

問題不大,本來洛陽線就有風險,但也不是扛不下來的程度。
許昌線負責人檀道濟很快拿下許昌,轉戰洛陽。

後秦大將姚紹見事不可為,也是搶先返回長安,面見姪兒皇帝姚泓。
叔叔的意思是,晉軍推進太快,應該要放棄西線,把民眾遷回京師,組成十萬自衛隊,收束防禦網。
軍情緊急,趕快下令吧。

但也有人反對:「西線主將出生入死未得一賞,如今又要他帶大軍回朝解職,怕會出大事啊。不如先召他回來打賞,再移動部隊?」
好像也有道理,但朝廷五窮六絕的,是要賞一個芋頭番薯?

卡住了卡住了。

後方猶豫不決,晉軍已至洛陽,說不得,姚泓只能再調撥一萬三千兵支援洛陽。
洛陽這邊,也是兩派說詞。

一派是主將親信,同樣認為應該收斂防線,固守城池,幫皇上撐十秒。
另一派則力主應該採用「重門」之計,多布據點,誘敵深入來包圍殲滅。

要選哪一邊?

主將姚洸覺得,要撐很難,朝廷動向又不明確,我們,打!
哪裡想到,這些主戰派早就被晉軍收買,各自領兵駐點之後,紛紛默默投降。

姚洸派去誘敵深入的先鋒,在得不到友軍支援包圍下白白犧牲,而姚洸也只能選擇舉白旗了。
更令人悲傷的是,後秦朝廷的援軍,其實已經在路上了……

洛陽晉軍向朝廷傳達大好消息,開始休整並進行洛陽重建工程。

就在這時,《魏書》出現了一個特別的記錄。

「司馬德宗滎陽守將傅洪,遣使詣叔孫建,請以虎牢降,求軍赴接;德宗譙王司馬文思遣使王良詣闕上書,請軍討劉裕。」

德宗,就是晉安帝的名字。
乍看之下,理當是晉軍虎牢守將叛變,與北魏接頭。
甚至連兗州的親王都意欲討伐劉裕……但事實上,文思就是司馬休之的兒子。

在先前的司馬宗室之亂中,他們一起投奔了後秦。
所以真實的情況,其實是洛陽以東,仍在後秦手中,並與北魏連結一同抗晉。

卻說晉軍佔據洛陽之後,後秦這邊,姚泓的弟弟姚懿掀起了一波新的叛亂。

說時遲那時快,姚泓所提防的西線大將姚恢,決定撤兵回京清君側。
姚恢的手下,跟京師的大臣,都以為他要回來撿尾刀了。

哪知道他玩真的,真的跟姚懿大打出手。
問題是,姚懿被平之後呢?

姚恢繼續推進,京師震動。
還好另一個叔叔姚贊出手,從背後幹掉了姚恢,並且成為抗晉最重要的領袖。

這場為期不過數月的後秦內亂,為晉軍爭取寶貴的休整時間。
也就在這段時間,東晉為劉裕建國,是為宋國公。

宋,古時候在河南商丘到淮北之間,不過劉裕的宋國,其實是齊魯之地的混合。
以彭城為都:就是他這次北伐最主要的據點。

隔年,西元417年正月,洛陽晉軍再次出擊,秦軍只能勉強守住潼關。

潼關天險,難攻不落。
後方的劉裕略一思索,調派兵力自荊州入漢水,行子午谷進行突襲。

包圍圈越收越細,秦軍初時尚有士氣,但也漸漸敗退下來。
劉裕,決定親上前線,抵達潼關。

但消息肯定走漏了。

後秦尋求了北魏的協助,決定對劉裕展開包夾。
上面我們看到了《魏書》的說法,接著看看《晉書》。
「泓以晉師之逼,遣使乞師于魏。魏遣司徒、南平公拔拔嵩,正直將軍、安平公乙旃眷,進據河內,游擊將軍王洛生屯於河東,為泓聲援。」
「姚贊遣司馬休之及司馬國璠自軹關向河內,引魏軍以躡裕後。」

這裡說個有趣的,《晉書》的拔拔嵩,就是《魏書》的長孫嵩。
長孫其實是後來北魏大漢化時代才改的。

同樣的,當苻堅消滅代國的時候,其實也不知道他們的氏族是拓跋氏。
基本上我相信當時對中國本土而言,北魏應該算是蠻族無誤。
說這個是要「正義」,也就是說,《魏書》裡面很多事情,其實應該是捏造的,時序不盡不實的。

即使如此,他們還是很老實的說了,這場包夾互有勝負,最終北魏下令停止對劉裕用兵。
「詔司徒長孫嵩率諸軍邀擊劉裕,戰於畔城,更有負捷。帝詔止諸軍,不克。」

北魏動起來,北燕自然也不會閒著。
有沒有打敗劉裕,對北魏來說不會比北燕所引發的境內騷動還重要。

五月,晉軍突破了潼關。
進圍長安。

七月,長安城破。
姚泓領妻與子投降,外圍一直奮戰到最後一刻的姚贊,也只能帶著自己的家族投降。

姚贊一家百餘人,全部被劉裕當場誅殺。
其他姓姚的,則遷回江南。

但抵達建康後,姚泓仍遭處斬。

其實這場北伐為時近一年,晉將檀道濟大約只花了兩個月就征服淮南,平定洛陽許昌。
但攻打長安?整整花了七個月,這還是劉裕本軍前來支援的情況。

甚至一開始,檀道濟對上姚紹都還是佔上風的。
簡單說,姚贊十分難纏,而且非常忠心。

而劉裕對於「子弟兵」這件事,相當有認知。
隨著他自己權位日高,在最前線戰鬥的早就不是劉裕本人。

但他的手下,仍能有效的執行作戰。

從這樣的角度來說,劉裕滅姚贊一族的舉動,不是不能理解。
當然殘忍,不過劉裕一路走來,手下的殺戮難道還少了嗎?

不過,不管怎麼看,消滅握有關中的後秦,距離一統天下,還有很遙遠的道路啊?
西涼未定匈奴未平,幽冀燕魏都還在張牙舞爪,為什麼劉裕不繼續了?

其實他想的。

但他的軍師,坐鎮後方的劉穆之死了。
要是曹操打官渡之戰,荀彧掛了。
或是劉備入蜀伐漢中,孔明就蹺辮子了。

你覺得他們是不是也會回到首都,重新規劃戰略呢?

劉裕勢必要回返江東。
但他的動作,異常的緩慢。

首先,當然是要有個足以信賴的人,代替他鎮守長安。
選出的是劉裕次子:劉義真。

這很正常。
臨走之前,劉裕也不忘與赫連勃勃締結盟約。

不過接下來,劉裕先進洛陽,然後開鑿運河,連通洛陽與宋國。
這條汴渠雖然成名於隋,但劉裕其實就已經起用。
(到隋朝其實是完整能從洛陽到江都)

更嚴格一點說,劉裕只花了一個月左右的時間。
這或許也可以證明,再更早的時候,北中國政權就已經下了功夫。

開通汴渠,一方面對於洛陽到開封的運輸更加便利,另方面,劉裕也需要站穩腳跟。
貿然回返江東,誰知道有沒有什麼危險。

418年,正月,劉裕停駐在宋都彭城。
匈奴赫連氏充滿野心的勃勃,看劉裕已去,就展開文攻武嚇,軟硬兼施,進取長安。
說來有趣,匈奴認為劉裕是以武力取關中,只要能以德服人,關中父老百姓定會倒戈。

原本很聽話很好很棒的劉裕部將們,這時卻鬧起了內鬨。
劉義真,搞不定。

不好意思,這位都督時年僅十四,虛歲。
差不多就是個中二屁孩。

他唯一會的,就是「以權力服人」。

不是,劉備都知道要給阿斗一個諸葛亮,劉裕比較笨嗎?
劉裕其實也留了一個參謀,還是三輔當地人。

他知道,民心未定,是關中這時最大的破綻。
不過打生打死的武將們,看這種無功無德地頭蛇居上位,心情爽嗎?

總之,劉裕一直發出指令,但並沒有救援關中的意思。
最後兒子連參謀都殺了,劉裕才趕快請定蜀大將朱齡石去接棒。

結果雖然救回了兒子,但朱齡石跟長安,也都失去了。

為什麼劉裕不動?
他恐怕很清楚,如果再進關中,江左必反。

劉裕更花心思,在進逼晉室。
軍情最緊急的時候,劉裕卻是在彭城受領九錫。

而當朱齡石的死訊,與長安陷落的消息傳來,劉裕也狠狠的咬了咬牙。
隔月,晉安帝卒。

死因是「被劉裕的使者勒死」。

兩漢魏晉,帝皇多有死因成謎,捕風捉影的消息甚至被記錄在史書上的時候。
但大家都是「猜測」、「聽說」。

只有晉安帝之死,被狠狠的蓋上了官印。
「劉裕殺的」。

由於當時有讖文:「昌明之後有二帝」
昌明,是安帝的父親,晉孝武帝的表字。

為了符合預言,劉裕又請「好朋友」司馬德文登上帝位。
至此,劉裕再無顧忌,返回建康重新布置。

西元419年,一整年過去,在年底的時候,劉裕進為宋王,採曹操格式,是「禮與天子齊」的國王。
隔年六月,進行禪讓大典。

歷時103年的東晉政權,雖然沒有統一天下,但也是中國地區,東漢以降最長壽的國家了。
非常奧妙的是,東晉的政體,符合了司馬炎立國時的「復古夢想」。

皇室與各地諸侯並立的情況,像極了周朝。

究竟是周的封建制度比較好?還是秦以後的帝制比較好?
歷史的長河中,中國人仍要花很長的尋找答案。

新建的劉宋,會遭遇什麼樣的挑戰?
仍處分裂的北方,又將如何被北魏征服?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