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18|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愛無能的世代

    關於「愛無能」這件事,在本書出版的當年(2018)已被熱烈地討論過了,就如本書副標所言,我們是「追求獨特完美的自我,卻無能維持關係的一代」。簡單來說,比起維持不能操之在己的各類關係,我們更關心追求完美的自我優化,所以在愛裡主動選擇「缺乏能力」,然而這種「無能」卻被科技拯救了。現在人一旦告別舊愛,打開交友軟體後就過目不完的新歡簡直讓人忘記自己的失能,故對舊愛、舊關係的「無能」是「我就爛」的真情告白。決定爛在那裡的人,終致「缺愛」不也只是剛好而已。
    「自我實現」堪稱是「缺愛」的現代人的新世紀福音,即使承認了在關係裡的「無能」,但在職場的「有能」仍足以寬慰這些空虛的靈魂。不管你想把愛放在馬斯洛需求理論的「生理」或「愛與歸屬」層面,「自我實現」都有優於二者的地位,如同作者指出「我們將一切投注在『實現自我』這項龐大的計畫上,工作不過是其中一個細節。我們不間斷地將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將自己經營成一個品牌。」正突顯無能世代的其他追求。套用政治經濟學的觀點來說,現代人是不是把人我從「使用價值」的考量抬高到「交換價值」的盤算了呢?我們一方面追求自我優化,不正是企圖透過提升自我的「交換價值」,來擺脫被舊關係決定的「使用價值」?我們不都被教導著,成為一個(經濟上)更好的人會遇見(符合你所有理想)更好的人?
    自我物化的結果讓現代人離快樂很遠,反而處在更巨大的虛空裡面,因為「追求完美」是空虛的,它讓我們永遠「處在一種持續自我優化的狀態中,我們知道一切都可能變得更好,直到完美為止。」可惜的是,完美永遠不會到來,沒有完美的你,也沒有完美的另一半,我們終將失落在這條跑步機鏈條上,直到生命告終時,才會發現一步也沒有前進,但為時已晚。
    作者身德國近期最受歡迎的社會評論家,精準點出如此巨大的現代性心靈災難,並揣想可能的解方或許是誰都不樂見的煙硝戰火。並據此斷言,我們的無能或許正來自於我們太有餘裕了,才讓那些不重要的奢侈問題,成為眼下困擾著自己的巨大課題。透過過度誇大無關痛癢的事情的重要性,藉此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不但可以避免正視世界上日益失控的許多問題,也可以逃避生活中的巨大空虛。到頭來,富足得只剩求偶焦慮或無能維持關係這類的「小」煩惱成為這世代人的集體憂患,幸亦不幸。
    我們都是瑕疵品,因為我們生長的社會將我們形塑成如此。我們連自己要什麼都不知道。很多我們認為來自自身的需求,其實完全是事先被給定的標準,是誰告訴我們,在媒體界就業,就必然會比當個木匠更快樂?我們被大量的事先給定的理想標準淹沒,其實這些都是公式化的理想與心願,問題就在於,公式化的生活能不能讓你感到幸福快樂。
    處在生活、婚配、工作都被給定標準的現在,我們終究成為幸福貧民。因為體制教導我們必須自我成長,而不是過得幸福。所以我們不敢幸福也無能幸福,這是讀完這本書給我最大的警示,但積重難返。最終我不得不承認我的「愛無能」:失去與自己的親密關係,失去與自身真正特質的關係。這個社會鼓勵我對不斷追求「理想的愛」和「自我實現」,終於讓我成為一個不幸又無能的人。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