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頭,我們來玩一個小遊戲猜看看。
- 小特:從 10 歲開始投資,投資 70 年,平均報酬率 22%。
- 小吉:從 50 歲開始投資,投資 20 年,平均利酬率 66%。
投資淨資產中,哪一位比較多呢?
這個問題不難,我想很多人會猜「小特」 ( 這種題目就要猜〝反向思考〞的嘛 XD )
這個問題是有原型人物的:
小特就是當今的股神,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
而小吉也是投資界的傳奇人物,他就是吉姆·西蒙斯(Jim Simons)
1. 長期投資 VS 高報酬投資
華倫.巴菲特 ( 長期投資 )
巴菲特在十歲時開始認真投資,到了三十歲就已經有一百萬美元的淨資產;經通膨調整後的金額則是九百三十萬美元。如果他像一般人一樣,將青少年與二十多歲的青春時光花在探索世界、發掘個人熱情所在,到了三十歲時他會有多少淨資產呢?假設有兩萬五千美元好了。
再假設,他仍然每年賺取驚人的二二%報酬率,卻在六十歲時停止投資並退休,改過著打高爾夫球、含飴弄孫的生活。
這樣的話,今日他的淨資產大概有多少?
不是八百四十五億美元。
而是一千一百九十萬美元。
比他實際的淨資產少了九九.九%。
實際上,華倫.巴菲特的所有財務成就都與他在青春期打下的財務基礎,加上在老年期維持長壽密不可分。
“他的技能是投資,但他的祕訣是時間”。
這就是複利發揮威力的結果。
吉姆.西蒙斯 ( 高報酬投資 )
一九八八年以來,避險基金文藝復興科技(Renaissance Technologies)創辦人吉姆.西蒙斯(Jim Simons)每年以六六%的複利增加財富。無人能出其右。正如我們已經看到,巴菲特以大約二二%的複利增加財富,速度只有前者的三分之一。
就像我寫的,西蒙斯的淨資產是兩百一十億美元。雖然我知道比較這些天價資產實在很可笑,不過他的財富比巴菲特少七五%。
如果西蒙斯其實才是更好的投資人,為什麼兩人擁有的財富差距這麼大?這是因為,西蒙斯直到五十歲左右才確定自己的投資步調,他可以發揮複利的時間比巴菲特少一半。要是吉姆.西蒙斯以巴菲特建立財富的時間來投資,以年度報酬率六六%計算,他的身價將會高達……請屏氣凝神看仔細……六千三百九十京七百八十一兆七千八百零七億四千八百一十六萬美元。
這實在是荒謬不切實際的數字。但重點是,在成長的假設下,看似細微的小改變,都可能導致荒謬不切實際的數字。所以,當我們研究為何某件事物變得如此強大,好比為什麼冰河時期會形成,或是為什麼華倫.巴菲特可以如此有錢時,我們經常忽視成功的關鍵動力。
2. 直覺偏誤
線性思考比指數型思考直覺得多。
- 8﹢8﹢8﹢8﹢8﹢8﹢8﹢8 = ?
- 8 x 8 x 8 x 8 x 8 x 8 x 8 x 8 = ?
第一題的答案你可能很快就能答的出來,答案是 72,
而第二題的答案你可能就要計算很久了,答案是 134,217,728。
這不是因為我們想太多,而是因為我們很少停下來思考複利的潛力。
複利這種違反直覺的特質會使人忽視它的力量,即使聰明如我們也一樣會被誤導。二○○四年,比爾.蓋茲批評新版 Gmail,質疑究竟誰會需要 1GB的儲存空間。作家史蒂芬.李維(Steven Levy)寫道:「儘管他傳播前瞻技術,對儲存空間仍舊抱持老舊的心態,認為這是需要節省的商品。」你永遠無法習慣事情可以用多快的速度成長。
探討巴菲特成功學的兩千本書中,沒有一本的書名是《這個傢伙已經持續投資七十五年》,但我們知道這才是他成功的主要關鍵,只不過你的腦子很難朝那種數學算式的方向思考,因為那不符合直覺。
3. 小結
巴菲特成功的真正關鍵在於,他在七十五年來都是傑出投資人。
上面這一句的含金量太高了,「時間」、「穩定獲利」,這都是「複利」最大化的基本條件。
以前的我,可能會追求「高報酬、高風險」的報酬,或許自己的運氣好獲得高報酬,但是這種高報酬是「不可持續性」的,我沒辦法讓自己每一筆利潤都高達 20% 以上,真實的情況是,很多支股票反而都是負利率,全部平均下來再扣除手續費,頻繁殺進殺出的總利潤,都低於 5%。
這也讓我思考,如果花費的時間本成又算進去,這一筆報酬是真的低的可憐的;現在的我,只追求穩定的報酬即可,只要 5% 以上的報酬我就心滿意足,我收獲的不只是成長,更重要的是我找回〝我的時間〞,做自己核心價值的事(工作)。更重要的是這樣的投資是〝可持續性〞,這對我而言,「長期穩定」才是《致富心態》的關鍵點之一。
高明的投資方法不必然與賺到最高報酬有關,因為最高報酬往往是無法重複的一次打擊機會。要賺到可觀的報酬,與你可以堅持並在最長的時間裡重複執行有關。那就是把握複利狂飆的時候。相反的情況是,賺取無法保留的高額報酬有時會帶來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