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07|閱讀時間 ‧ 約 19 分鐘

筆記-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1)

    最簡單的摘要-《血管》把拉丁美洲當成一個集體,訴說從墨西哥到智利火地島的廣大土地遭受到了什麼。前半講述殖民者在殖民時代如何虐殺掠奪。後半講到獨立之後稚嫩的國家風雨飄搖政變不止,唯一不變的是持續被資本主義和自由貿易壓榨。
    最簡單的感想-人類的貪婪殘忍無下限。然後就是經濟學真的真的好重要。以前覺得供給需求好無聊沒興趣,我膚淺。
    書裡面提到太多事件,跨越地理及時空,呈現拉美人曾受過的困難和(1970年)正面臨挑戰。但是我覺得,他並沒有要好好把每件事情寫出來,所以跳來跳去的也不管讀者有沒有跟上。看到後來覺得跟不上其實也沒關係,只要知道曾經這樣那樣發生過一些事情怎樣的慘,就能抓到作者要給的東西。那個東西能夠在我心裡提出問題,讓我懷疑以前曾經確信的觀念是否正確。嘴巴講出來的是信念,支配行動的是否有更深層的理由呢?(看向烏克蘭俄羅斯)
    講真實在不能說是讀完了這本書,因為看得方法十分粗暴。沒去了解詳細發生了什麼事,然後還無視掉一個又一個音節好多的人名和地名。都做到這個程度還是一度推進困難,看一個段落就忍不住要去碎念。因為書裡描述的事情實在是太慘,不把些什麼東西寫下來腦會爆炸。目前打算邊寫筆記邊重新看書,總之用文字整理一下讓自己印象更深一些。也許會再穿插一些之前看書時的想法?
    先說清楚,這篇筆記是我照自己的想法梳理書中內容,有些甚至是自己去估狗加進去的東西,很多都不是作者的原文和原意。

    1-1黃金和白銀熱

    【西班牙】一翻開書就不得不去拜估狗。我知道西班牙去美洲搬了金山銀山回家發大財,但是我不知道這搞死了西班牙當地的工業。和估狗學完我也不確定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確,以目前我的程度就是:大量輸入的貴金屬造成西班牙錢太多,貴族們爭相消費推升當地物價,沒錢的百姓們生活更窮困。物價上升誘使鄰國傾銷產品,當地手工業者卻因為生產成本增加無法與外國產品競爭。
    英法荷蘭,歐洲國家們賺走了西班牙從美洲搜刮來的金銀。發大財沒過一百年,西班牙的經濟就腐朽空洞,但暴增的貴族們不繳稅且仍舊揮霍。透過搜刮美洲的金銀、販售非洲的奴隸、種植園內的強迫勞動,歐洲資本家累積了極大的錢財。即便有留給拉美極少的利益,也把持在少數代理人手上。花用在購買歐洲最流行的華美衣飾、搭建教堂或是更多的掠奪,而非發展當地的經濟,因為不符合他們的利益。
    【枯竭的銀山和印地安人】被拋棄的波多西像是無數個被拋棄的拉美城市。一個曾經擁有令所有國王傾倒的銀山的城市,枯竭後就被果斷地拋棄了。無數農奴礦工力竭而亡,最後換來礦藏耗盡,或是再也無法產出豐收的農作物。一個個被榨乾的拉美城市裡留下的,只有昔日的榮光和貧困與飢餓。
    為了要榨取原住民的勞動力,殖民統治者用盡手段貶低印地安人的價值。雖然也有像拉斯卡薩斯神父一樣致力保護印地安人的神父,但紙上談兵的虛偽命令沒有改變什麼。頒布了禁止礦井使用強迫勞動的命令,卻同時也說「如果上述命令影響生產」就要繼續強迫勞動。1957年9月,巴拉圭最高法院通令全國法官:印地安人和共和國其他居民一樣,也是人⋯⋯」。把人當人看竟然要最高法院通令給全國法官,而且是在不過就是距今60年前的事。不把人當人,才能安心地將印地安人當成殖民生產制度的燃料。培根、孟德斯鳩、休姆,那些連我都聽過的人,也拒絕承認新大陸「卑賤的人」和自己是同類。還有人這麼說:印地安人天性卑劣懶惰、崇拜偶像褻瀆上帝、冷漠虛弱沒有靈魂,沒有比勞動更好的方法可以治療印地安人的劣根性。唯有如此,才能對在礦井中、農莊裡,為了給資本家累積錢財而大量死去的印地安人視而不見。這裡無須進步不用建設,因為能使喚如牲畜般的印地安人。
    祕魯作家史克薩說:春夏秋冬之外,印地安人還有第五個季節,屠殺。我覺得很適合拿來給作者寫印地安人起義的篇章做結論。受不了壓迫的人,跟著或是有印加血統的領袖、或是牧師的號召,一次又一次的反抗起義,然後毫不意外的被屠殺。無論是緩慢的在礦井中死去,掙扎餓死在窮困的城市邊緣,或是聲嘶力竭地怒吼後迎來殺戮,等待著受壓迫的人們的,只有死亡。看得心很累。
    【巴西的黃金和英國】巴西的黃金促進了英國的進步。殖民者雖然是葡萄牙,但是挖到金礦的利益流向了英國。葡萄牙為了賣葡萄酒到英國,1702年簽訂梅休因條約讓出了本國和殖民地的市場。王國傾全力消滅巴西的工業發展,禁止練糖廠開工、燒掉織布機和紡織機,政策愚蠢到我看了傻眼。結果是英國提供了葡萄牙2/3的所需物品,連殖民地的黑奴都身穿英國製的衣服。曾經和西班牙用教皇子午線對分地球的葡萄牙,最後沒有留住什麼。現在葡萄牙最大的工業是軟木生產,就是酒瓶軟木塞的那個軟木,工業基礎在歐盟裡面是相對薄弱的。經濟決策真的影響深遠啊。相反的英國人靠走私黃金與黑奴、合法傾銷工業產品,從巴西搬走了名義上是葡萄牙人的黃金。把自己的投資集中用於工業部門,促進了技術革新。金融中心也從阿姆斯特丹轉到了光榮革命之後的倫敦,累積了之後用來對付拿破崙的黃金儲備。

    1-2蔗糖國王

    【種植園】一開始是為了搶奪金銀,再來發現拉美的氣候能種植甘蔗。生產蔗糖的種植園內是封建的,階級分明自給自足。用奴隸生產出的糖又是國際化的,外資投入殖民地的種植園為的是服務國際市場。作者認為今日(1970)的大莊園就是從種植園演變而來,也是拉美經濟發展的瓶頸。雖然已不再用奴役來獲取勞動力,但現在的大莊園也僅支付極少的工資或是實物報酬,換取飢餓的勞動大軍為之效勞。弔詭的是,當一個產品越受國際市場青睞,對生產它的拉美人民來說災難也越大。凡是參與過世界市場的地區,先是經歷過一段生機蓬勃,再來就是衰落。或是因為替代的產區或商品,還是因為地力衰竭病蟲危害。不再蓬勃發展之後,貧困就緊接著降臨。蔗糖如此,可可、棉花、橡膠、龍舌蘭、咖啡、水果,礦業產區也走了相同的道路。
    巴西東北部曾萌生拉美殖民農業最能營利的買賣。大莊園主讓寬闊的莊園荒蕪,用什麼都不生產來顯示闊綽(黑人問號)。長時間種植甘蔗消耗了沿海濕潤地帶的肥沃土壤,加上莊園維持效率低下的生產方式,迫使人們要從別的地方運來糧食。在貧瘠的東北部,菜豆的價格比里約熱內盧高級海灘上還要昂貴。國內蔗糖的需求增加,使東北部的生產面積也增加,但每公頃的產量並未提升,擴張的結果是飢餓的層面也擴大了。需求增加供給增加,最後的結果是飢餓也增加,真的是傻眼貓咪。莊園像張網過濾掉了所有利潤,只留下生存邊緣的渣渣留給付出勞力的人。因為莊園主擴張土地成本極低,加上飢餓的勞動大軍用之不竭,所以提高效率和競爭力還有勞動福祉都不會被考慮。可以理解為什麼作者說莊園制度是拉美拉發展的瓶頸。
    【古巴】英國曾在1762年佔領過古巴,1763年西班牙拿佛羅里達才把古巴換回來。1783年美國獨立以後佛羅里達被還給西班牙,1813年又被美國買回,神煩 在英國短暫佔領古巴11個月後,這個島就被蔗糖產業吞噬。所有地,燒了森林種甘蔗,耗盡了地力。所有人,丟下其他工作為蔗糖產業服務,扼殺了工業。尚未獨立之前,古巴就和美國有密切的貿易往來,獨立後也是。用她的蔗糖換來美國的縫紉機和花崗岩。在卡斯楚上台前,美國大使就是古巴的第二號人物,有時甚至比古巴總統還重要。1959年卡斯楚靠革命取得了勝利,但要把殖民地建立成自己的祖國卻是如此困難。缺乏技術幹部、行政管理部門無能、生產組織渙散、官僚不敢有創造性不能自己決定,革命後的古巴在這些妨礙中繼續發展社會主義。革命政權將蔗糖生產的獲利投入機械和工業設備的進口,也修築道路、水庫,提供免費的教育和醫療。哈瓦那和華盛頓之間,不斷發生挑釁、應戰,打擊和反打擊。
    【奴隸】和印地安人一樣,非洲來的黑奴支持著加勒比海的蔗糖種植園。西非的部落互相征戰,戰俘被賣給歐洲來的人口販子,用來換取工業產品及槍枝,用以擄獲更多奴隸。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五世和路易十四,藉由奴隸販賣的利潤滋養自己的國家。童貞女王伊莉莎白曾斥責過她的船長,「這種行為要受到上天的責罰。」船長告訴她獲利之後,女王成了她的夥伴。不意外啊,為了填補老爸亨利八世跑去法國打仗留下的錢坑,這位連自己的婚姻都能拿出來叫賣。 英國的商船滿載工業產品開往西非,武器烈酒和織品換來奴隸。將船上的「黑貨」載到殖民地之後,再裝滿熱帶產品回到英國,加工賣往歐洲各地。英國的工業因此發展,布里斯托、利物浦、曼徹斯特⋯⋯,英國的城市隨著黑三角貿易蓬勃發展。英國禁止殖民地生產哪怕是一根針,但這樣的工業限制卻沒有加諸在北美殖民地上。北美殖民地向糖廠出口糧食、木材及各種用具,發展自己的莊園經濟和製造業。瓦特的蒸汽機和華盛頓的大砲,靠的是奴隸們在加勒比海的犧牲。
    黑奴和印地安人一樣,承受毫無人道的對待,也不斷地用逃跑、自殺和動亂來反抗。好多場血腥被我簡化成短短一句,覺得自己也很殘忍啊。他們雖然信仰上帝,但仍鮮活地保留著非洲傳統和信仰,而這些信仰常常壟罩上基督教聖像作為偽裝。
    廢奴之後呢?1888年巴西廢除奴隸制,但大莊園制沒有被廢除。大莊園主的土地所有權神聖不可侵犯,土地改革只能在原始森林地帶進行。然而只要有飢餓,就有人肉市場,買者總會絡繹不絕。橡膠園、咖啡園,公共建設和後備軍也都需要廉價的勞動力。
    【橡膠】因為汽車工業的需求,亞馬遜地區的橡膠園吸納了大量的勞動力。巴西亞馬遜州的首府馬瑙斯,是世界橡膠買賣的中心,好日子似乎無窮無盡。莊園主們擁有最名貴的珍稀收藏,華美的宅邸和外國的華美衣飾、昂貴食物。然後英國人悄悄帶走了橡膠種子,在亞洲的種植園用合理的組織生產,擊潰了巴西莊園主粗放的經營方式。亞馬遜森林再次回到靜謐。
    【可可】「委內瑞拉人生來就是為了出售可可,並在國土上兜售外國的便宜貨。」向墨西哥貿易寡頭和西班牙宗主國出售可可發跡,委內瑞拉人民給卡拉卡斯(委內瑞拉首都)的奴隸主義寡頭集團一個貼切的稱號,「大可可」。巴西、厄瓜多,也都因為十九世紀末歐洲人和美國人開始喜歡吃巧克力,開始發展可可種植園。種植可可和甘蔗一樣都是單一作物,焚毀樹林消耗地力,價格受制於世界市場,造成勞動者世代貧窮。種植園主與其說是務農,不如說是在經商。全力壓低工資,更常用肉乾麵粉菜豆等實物來支付。需求的增加促進生產,生產的增加造成價格下跌。價格的起伏使得種植園的主人不停地易手,唯一持續的是勞動者的貧窮與挨餓。
    【棉花】全世界紡織業使用的棉花有1/5來自拉美,其所倚賴的是低廉的生產成本。十八世紀末,歐洲的工廠需要這個最重要的原料,成批的黑奴被送到巴西北部的種植園。黃金礦石被掏空之後,大量的奴隸也湧向棉花種植業。飢餓被伴隨著經濟繁榮出現,因為當地已無人也無處種植糧食。在美國南方的種植園投入棉花的生產之後,不只土質良好而且去籽打包皆利用機器操作,巴西無力與壓低價格的美國棉競爭。雖然一度因為美國的南北戰爭帶給了巴西棉花產業迴光返照般的繁榮,但在美國拋售剩餘的棉花到國際市場之後,棉花價格又一落千丈。美國對生產者大量補貼,才得以用傾銷的價格在國際市場銷售。巴拉圭的棉花、烏拉圭的大米、阿根廷的小麥,都因此失去曾在國際市場上舉足輕重的地位。拉美棉花的低廉價格,則有賴如奴隸一般辛勤工作的勞動者。他們的月薪極低,還有一大部分是用實物支付。薩爾瓦多人向紡織業主提供棉花,但他們的熱量和蛋白質攝取卻比印度的飢民還低。美國企業雖然不占有土地,公司仍能掌握八十萬墨西哥棉農的生計。優質的長纖棉花收購價格卻十分低賤,因為公司提供貸款、化肥、種子和殺蟲劑,代價是要用公司開出的價格把棉花全部賣給它。軋綿花的費用是公司說了算,軋出來的棉籽又被公司拿來當植物油工廠的原料。連最後一滴利潤都要榨乾。
    【咖啡】拉美地區1/6的外匯收入倚賴咖啡出口,巴西1/2的出口收入和哥倫比亞2/3的外匯收入都是靠咖啡賺的。種植咖啡給雇工帶來僅夠維持生存的工資,比買奴隸再養活他們還要划算。咖啡的國際市場價格像是心電圖一樣上下起伏,但是如果把它和其他工業產品的價格相比,就呈現出直線下跌的趨勢。1967年要用350袋咖啡豆換來的拖拉機,14年前只要70袋就能換到。巴西的咖啡出口和美國的咖啡進口,各有1/3被各6家美國公司給控制住。咖啡最大的利益留在了消費國,在美國從事咖啡產業的工作者,收入豐厚到種植園的雇工無法比擬。1960和1961年,咖啡給歐洲國庫帶來的關稅總額達到近7億,咖啡離開生產國的離岸價格卻只有6億。價格驟跌時,燒掉庫存並讓本國貨幣貶值以彌補外匯收入上的損失。價格上漲的話,種植面積增加,再因為高產量拉低價格。
    (作者也寫到哥倫比亞內戰的慘況,但是前因後果和咖啡的關係我還弄不清楚。)
    【中美洲】原先除了生產需要的口糧,也生產胭脂染料和錠藍來出口。但在實驗室合成染料問世之後,這裡也被捲進了咖啡這個國際市場的漩渦。單一化的農業造成資本家對土地的貪婪,大莊園就這麼在中美洲問世。大片未開墾的土地、政府和教會的土地、屬於原住民的土地,咖啡種植面積毫無節制地擴大,佔滿肥沃的平原。生產口糧的地越來越崎嶇,大米菜豆玉米小麥和肉類註定一般地嚴重短缺。在山區,土著居民用一年的時間努力耕作糊口避免餓死,然後在收穫的季節到種植園工作。在瓜地馬拉,印地安人遭白人和印歐混血人的殖民壓迫;在國外,中美洲各國受到外國殖民主義的壓迫。在中美洲,美國大使說話比當地總統算數。聯合水果公司獨攬鐵路與海運,擁有自己的港口海關和員警。羅斯福總統支解了哥倫比亞,使巴拿馬獨立,拿到了運河。美國公司到處佔領土地,控制海關、國庫和政府。巨棒外交和金援外交交替使用,威逼和買通不斷在這個區域發生。
    1929年經濟大蕭條的影響,人們因咖啡和香蕉價跌而失業。巨大的衝擊讓社會騷動四起,獨裁者則嚴厲鎮壓。殺戮在各地發生,有革命和游擊隊奮戰的蹤影,也有美軍借防止赤化之名保護美國企業利益的努力。結果呢,瓜地馬拉、薩爾瓦多、宏都拉斯、尼加拉瓜,獨裁者們先後執政達二十餘年。
    【土地改革】十九世紀初拉美人和西班牙戰鬥爭來了獨立。但和平到來後,卻是地主和大商賈繼續靠貿易致富,群眾越發貧困潦倒。有自由色彩濃厚的資產階級憲法,卻缺乏具有開拓性且願意背負歷史使命的資產階級。壟斷利益的階級對推動製造業毫無興趣,「土地問題」對他們來說也不是問題。曾領導土地改革的阿蒂斯加被打敗後遭污蔑,而那個曾經防止土地過度集中的法規被推翻。現在烏拉圭農村一片荒蕪,五百個家族壟斷了全國一半的土地和3/4的銀行資本。落後的生產方式和低落的生產率,卻是有利可圖,因為成本極低。每一千公頃只需要兩個工人,還不是全年有工作。大莊園四周還聚集著大量貧窮的勞動力可以隨時補充。
    墨西哥不只在戰爭中失去了她一半的土地,剩下的一半也受到美國資本的入侵。資本投入了石油、橡膠、蔗糖、交通運輸和銀行業。美國公司的種植園像集中營一樣,買進大批雇工,對勞動力進行奴隸式的剝削。1910年,埃米利亞諾·薩帕塔當上游擊隊員領導革命,1911年宣布土地改革計畫。和政府戰鬥,和美國干涉纏鬥,薩帕塔曾經一度在家鄉進行了土地改革。沒收了革命的敵人的財產對糖廠進行國有化,然後就在和切格瓦拉同樣的年紀時被背叛射殺。不禁要想,究竟是蘇聯可怕、共產主義可怕,還是你擋到我的利益所以你必須要可怕。 後來的政府也實施土地改革,農業生產效率提升,開始工業和現代化,國家的經濟和人口迅速增長,消費市場也得到了發展。漫長的革命和戰爭中,一百萬人獻出生命。仍有兩百萬無地的農民、超過千萬的文盲。小莊園不停冒出頭,出現了新型的莊園制和從事大規模農業商品交易的農業資產階級。地主和中間商鑽法律漏洞取得地位,卻仍受制於美國公司的黑手。
    大莊園造成結構性的浪費。浪費勞力、土地、資本、產品。拉美有遼闊的沃土,卻要進口糧食。耕地僅佔了5%,比重是全世界最低。每天努力生產糧食的人卻普遍營養不良。工廠和地主若以現代化的方式開發,反而會減少所需的勞動力,加大貧富的鴻溝。技術提升可以提高效率,但結構不變的情況下,即使有利總體發展,實際上也無法造福農民。更何況購買新土地增加面積,比採用集約生產更有利可圖,風險還更小。現行的制度並非是危機所造成,反而是產生在最繁榮昌盛的年代,因為經濟衰退時對土地的掠奪反而有所收斂。
    幾經動亂,政治人物學會了,要將土地改革束之高閣,就要不斷去談論它。在多數拉美國家,土地所有權仍不斷地集中和分化,相互並行不悖,但已經有些例外出現。1952年的土改,讓玻利維亞在高原農村地區的飲食條件得到改善。1964年巴西的軍事獨裁政府也施行土改,把佔地的農民趕走,把國家徵用的土地還給大莊園(傻眼)。厄瓜多政府的土改在分配不毛之地的同時,方便了大地主集中優良的田地。委內瑞拉分配了公有土地,並給被徵用的莊園主高額賠償金,結果他們到其他地區買下新的土地。阿根廷獨裁者想對未耕作的土地加稅結果差點提早下台,只能放棄。土地改革=動搖國本,但是不改又像前面說的一樣,這樣的制度造成難以進步的結構。(好奇現在是怎樣了呢)
    【北美的殖民地】
    1850年巴西的土地法取消耕作者的土地所有權,土地只能是買來的。於此同時北美的法令是推動國內開發,公地放領。保證每家農戶能擁有土地,耕作期限要大於五年。歐洲農民成了自由的農場主人,人在偌大的土地上蔓延開來。為數眾多的農場主又確保了國內市場,促進工業的發展。
    巴西大莊園主藉著雇工之手開發耕地,北美則是發展出為數眾多的自由農場主。美國和拉美的發展模式明顯不同。早在雙方都是殖民地的時期,北美的殖民者是到海的彼方去安家落戶過生活,並非為了掠奪和發財致富。他們從來就不是要替歐洲資本主義累積錢財,而是在這裡發展在這裡生活。
    拉美的統治者先運來了大批奴工,造就了一批用之不竭的勞動力大軍,在礦場與種植園之間轉移。統治階級利益和歐洲一致,所有的交通也都朝向運出物產的海港,將土地肢解開來。統治者無心也無需關心本地發展,當地人也無從在產區間做橫向溝通。
    北美殖民地沒有黃金礦藏也沒有沃土,所以沒有奴役的勞動制度和高度集中的人口。沒有歐洲宗主國需要且缺乏的資源,和宗主國維持的鬆散關係,有益的忽視讓美國的經濟得到發展和鞏固。
    =
    179頁,超過一半了!(歡呼)先停在這裡吧。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能寫完,努力試試看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