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4/04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布袋戲,很政治

    記得十幾年前,是霹靂布袋戲最受歡迎的時候,那時的劇情,融入武俠,政治,佛教,道教,儒家等文化元素,格局宏大,氣勢磅礡,內容也十分精深。
    那時的一部布袋戲霹靂王朝,劇情內容之典雅,及文言文對白之考究,使得各大學中文系的教授,師生,都成為布袋戲的粉絲。那時霹靂王朝的劇情裡,最精彩之處,是中原武林由儒釋道三教共管(佛教,道教,儒家共掌天下)。
    道教有三世道君的往世道君,當世道君,來世道君等。佛教有八朝元老的
    觸念來,因果來,變相來等。儒家有九代令公的聖賢諸,風雅諸,廣文諸等。然而佛教,道教,儒家中,有正人君子,也有蠻橫的霸主,也有陰謀的野心家,在三教的長老互相明爭暗鬥中,中原武林也慢慢步上衰弱,人才死傷殆盡。
    這一段儒釋道三教互鬥的劇情,讓當時的大學教授,師生都被吸引,很多人都會來一句布袋戲的出場詩,像:「兩腳踢翻塵世浪,一肩擔盡古今愁。」,或是政治人物宋楚瑜曾經在媒體前念過的:「半神半聖亦半仙,全儒全道是全賢,腦中藏書是萬卷,掌握文武半邊天。」。
    當時這段三教互鬥的劇情,讓霹靂布袋戲,成功地打入大學生等知識份子的市場。在百視達和亞藝影音中,布袋戲的出租dvd也供不應求。順帶一提,據說,有個佛教台講經的「如X法師」,在電視台講佛經的時候,說布袋戲這樣演儒釋道鬥來鬥去,殺來殺去,很不好,希望霹靂電視台編劇改善,以後不要編這種劇情。布袋戲的流行,連隱居修行的出家人都知道了,這真的是流傳廣泛了。
    關於布袋戲三教源流中,佛教的八朝元老,道教的三世道君,儒家的九代令公,的確是編劇的妙筆,當時任霹靂布袋戲編劇的,有一些中學「國文老師」,他們協助總編劇黃強華,將佛教道教儒家的廣博文化,套用道布袋戲的劇情中,使得布袋戲的世界也宏大深廣起來,真的是非常創新而天才的編劇手法。
    在布袋戲的三教中,有儒釋道源流,而其實,在影響台灣政治的國民黨,共產黨,民進黨等政黨文化裡,也有他們的政黨文化源流。因為不同的政黨文化源流,使得政黨再互相對抗或合作之間,有了不同的情況與做法。
    有關影響台灣政治的三個政黨,國民黨,共產黨,台灣綠黨,其實各有各的文化源流。筆者覺得,國民黨的文化源流是「明朝文化」。共產黨的文化源流,是「清朝文化」,台灣綠黨文化源流,是二二八事件之前,日據時代台灣仕紳精英,所留下的「日本明治維新」文化。以下是我的論述:
    (1) 國民黨的文化源流,國民黨的白日十二光芒黨旗,其實和朱元璋起兵反元的十二芒軍旗,非常的相似。而孫中山革命時,就是用反清復明的天地會分支幫派(三合會,洪門等),幫助他發動反清武裝行動。國民黨從創始起,就和滅亡已久的明朝,所遺留民間的勢力與文化,有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
    而後來的國民黨,其文化思想,多受明朝文化的啟迪與影響,據李敖的書中所說,當共軍將打過江佔領南京時,蔣介石命幾位將領死守南京,並在城破前夕,教南京的國民黨將領們,看電影「文天祥」,要將領們學文天祥殉國,死守南京城至死。而後來蔣介石退守台灣,其手下文膽幕僚們,大加提倡王陽明「知行合一」思想,連教科書的歷史公民裡都有,五六年級生都有讀過,而蔣介石更把自己喜歡居住的草山,改名為「陽明山」,更可見明朝文化,對國民黨的影響。所以筆者覺得,國民黨的文化源流,大多是來自「明朝文化」。
    (2) 共產黨的文化源流,共產黨雖說是學習俄國的共產思想,而其實那些比較洋化的共黨領導者,後來都被時代淘汰了,真正經過激烈競爭鬥爭,存活下來的共黨領導者,是毛澤東這一類,學中國本土文化的「土共」,而不是瞿秋白那些留學歐洲的「洋共」。
    毛澤東本身在清朝留下私塾書院「岳麓書院」學習過,是故,毛澤東的中文底子深,能詩能文,能謀略能風流,而毛澤東所學,其實是清朝遺留下的民間書院文化,說毛澤東深受清朝文化的影響,也是不為過的。
    而之後,毛澤東和蔣介石爭天下,滿州國的六十萬士兵要投降蔣介石,蔣介石以軍餉不夠為考量拒絕;結果六十萬滿州國士兵去投降共軍,使得共軍一下子兵力膨脹為一百多萬,這才有實力和三百萬大軍的蔣介石一爭長短,結果東北之戰勝利,接著華北投降,然後蔣介石兵敗如山倒,這些勝利,滿州國投降的士兵居功厥偉,筆者猜想,是否因投降滿州國士兵的原因,故滿人文化的清朝文化,便更多的混進共黨的思想中。
    而從江澤民,胡錦濤以來的領導風格,大有清儒「不尚虛文,講實學」的遺緒。(不講形式,只講實效的政治手段與方法),像大陸的各城市招商,設科學園區,發展經濟等等,都是模糊掉共產與民族主義的形式,只講讓國家與百姓富起來的實學實效做法,這和清朝前期的康熙雍正務實政,和後期的恭親王不講虛無的民族意識,而和外國學習打交道的洋務運動,在那種「不尚虛文,講實學」的政治文化上,共黨和清朝統治者的政治文化,有著某個程度的「異曲同工」之妙。
    而從江澤民胡錦濤以來,大量拍攝「清宮劇」,又胡錦濤曾自比為清朝雍正皇帝,說他準備兩口棺材,一口裝貪官汙吏,一口裝自己-如果他自己也貪污的話。就可見清朝文化,為共黨領導者及朝野所學習借鑑了。基於以上所述,筆者認為,對岸共產黨的文化源流,大多來自「清朝文化」
    (3)台灣綠黨的文化源流,雖強調本土化,但所謂的台灣本土,因為明鄭、清朝、日本的相繼殖民,使得台灣本土的構成,也呈現多重的樣貌。而明鄭、清朝、日本的殖民過程中,以日本的五十年殖民時期,最為接近近代,所以台灣的本土文化,其實受日本文化影響較深。
    而台灣綠黨強調的,是二二八事件以來,國民黨對台灣本土的掠奪與不公正統治,所以台灣綠黨是以清廉,公正,效率來崛起,以取代國民黨的貪污、不公,腐敗。
    從屬於台灣綠黨的台中市長,把日據時代的日本神社重建,以及其他尊日抑中,中學可課本去中國化等跡象顯示,台灣綠黨的文化依據,和日本明治維新以來的文化,有著類似臍帶連結的關係。
    日本明治維新以來的文化,以江戶末期中居宣長的「物哀美學」論,來推翻影響日本德川幕府三百年來的儒家文化。明治政府的領導階層,有目地的,要推翻過去三百年來,日本武士除了武術,都要學習程朱和王陽明儒學,那種孔子思想中的「勸善罰惡」的傳統。明治政府借由中居宣長,對「源氏物語」所詮釋出的「物哀美學」理論,認為世間事是悲哀與無常的,所以要在短暫的人生中,找出最燦爛美麗的價值;這種物哀美學的理論,後來發展為軍國主義,鼓勵軍人為天皇的榮耀去犧牲性命;明治政府借由「物哀美學」的軍國主義,來去「中國化」,不但完成和中國儒家文化的切割,更進一步以其獨特的物哀美學及軍國主義文化,反過來侵略曾經是其「文化師長」的中國;所以日本明治維新文化中,「去中國化」與「物哀美學」就成為其最顯著的特徵。
    而台灣因為日清甲午戰爭的勝利,割讓成為日本的領土,台灣各地的仕紳精英,商人階層,便慢慢的學習著日本明治維新文化,經過四五十年,日本文化的那種「去中國化」與「物哀美學」,便深入台灣士紳菁英的腦中。而日本戰敗,國民黨政府接收台灣,經過殘酷的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的對台籍士紳的清洗,流行於台灣仕紳間的明治維新文化,那些「去中國化」,「物哀美學」等影響,也隨著台灣仕紳精英,被國民黨的屠殺與整肅,而在台灣各地失去影響力。
    在國民黨的統治與建設下,雖說經濟與科技有長足進步,但是政治與法律的不公正,卻使得台灣本土新一代菁英們,在美麗島事件即黨外運動中,揭竿而起。而國民黨長期經營北部,中南部的建設卻嚴重落後,在南北經濟不平等的情況下,台灣綠黨的本土菁英們,遂從中南部較落後貧窮的縣市崛起,三十年後,進而經由選舉,取國民黨而代之,如果當初國民黨對中南部多些建設與照顧,相信台灣綠黨,也無法利用中南部選民的不滿而崛起。
    而現今,台灣綠黨,強調二二八的「悲情」,這和明治維新文化的「物哀美學」若合符節,只是台灣綠黨表現出的物哀美學,是和平的,並未像日本的物哀美學,發展為侵略屠殺的軍國主義。此為台灣綠黨與日本,兩者的物哀美學的異同之處。
    而台灣綠黨要改中學課綱,有意的「去中國化」,也和百年前日本明治政府的「去中國化」做法有所雷同,都是為了和中國儒家文化做出區隔,以建立一個嶄新的政權與文化形態的做法。而台灣綠黨的強調清廉,公正,效率,也和當初明治政府強調廉能,以區別清國文化的落後腐敗,有異曲同工之妙。
    綜合以上的台灣歷史論述,以及日本及台灣文化構成剖析,筆者認為,台灣綠黨的文化源流,應該大多來自「明治維新文化」。
    (4)布袋戲中,象徵權力的儒釋道三教,有三世道君,八朝元老,九代令公的傳承源流。而影響台灣的國民黨(明朝文化),共產黨(清朝文化),台灣綠黨(日本明治維新文化),也各自有文化源流,由此觀之,台灣綠黨的「去中國化」,強調「悲情」等,也是學自明治維新文化,是有跡可循的,或許,國民黨那一套「明朝文化」方式,此時不為台灣民眾所接受。而台灣教育學者所擔心的,去中國化,會造成下一代思想的道德危機,也毋庸太過悲觀,當初明治維新的去中國化,也未必造成日本國民的「道德危機」,而如今台灣綠黨去中國化的影響如何,也不用太過緊張。如果中國化和儒家是好的,台灣綠黨要去中國化,也去不了,如果中國化是落後和腐敗的,那台灣綠黨要去中國化,也變成是必須的。台灣教育學者們,不妨「得其環中,超其象外」,看著文化與政權的輪替循環,靜觀其變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