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喜歡“吃”的人。但不是那種大吃大喝,飲食無度,吃到撐飽了肚子不舒服的飲食。相反的,我是一個算節制的人。我幾乎不吃零食,餐與餐之間,我不會吃額外的食物,甚至,我會刻意早早就吃完晚餐,因為我一定會讓隔天的早餐和晚餐間隔12個小時以上。而三餐的內容,我會在心裡算計如何安排,蛋白質、蔬菜、澱粉,我會小心配置只為了吃到我想吃的,以及吃得健康,並且最重要的,不能發胖。在飲料方面,除了水,無糖豆漿,牛奶之外,我只把額度留給黑咖啡和我摯愛的無糖拿鐵。
(🎈關於“胖”這件事,是我非常害怕,不願意讓它無形堆疊的事情,也許我需要另外安排篇章來梳理這件事情。)
這樣聽起來,彷彿我是一個悠遊於飲食世界的自在之人,對於食物似乎沒有太大的慾望與壓抑。但其實,我對於食物,充滿了一種我一直無法釐清的揪結與憂慮。
或許可以說,我嚮往自由,但飲食的節制,讓我覺得自己失去自由。
我喜歡的食物很簡單,我喜歡吃蔬菜,也吃肉,而我的最愛也是我最害怕的,是那一片片無辜的麵包,無害的吐司,以及不能多吃的飯類,麵類,地瓜,馬鈴薯,甜點等等……。
因為我的頭腦感知到,越是所謂的我害怕的食物反而讓我更想多吃嗎?
也或許,我被各式各樣的飲食觀念
制約,澱粉類食物,精緻糖食物是現代人的又愛又恨,不敢多吃,無非是因為體態和健康,而這也是不爭的事實(也許……)但我更想超越的是,是不是我可以,不去“害怕體態和健康”而只是讓自己自然的吃,自然的等待飢餓,自然的飽足,不需配置,不需節制,也不需憂慮,吃下了這一口外酥內軟的奶油吐司,我什麼時候可以再吃到它?喝完了這一杯黑色與白色交織融合的拿鐵,我下次再喝它還要隔三天!甚至,我希望如果這是我生命中的最後一口咖啡,在嚥入喉嚨之後,我可以安然的放下。
我追求的,是停止對未知的猜測與憂慮。並且可以安然渡過每一個有點嘴饞的午後時光,經過賣雞蛋糕的小販面前,香味只是香味,在心裡泛起的漣漪會隨著我的離開而化為平靜無波。或是在每一個忙碌工作完的休假日,突然多出來的時間,我可以不需要食物填滿,但仍感到滿足。
藉由有意識的心智努力,我們可以對行為及其結果保持超然,因為所有的事情,不論善惡,都會像水流一樣從我們身邊流過。~梭羅
我常常問自己,如果我變胖會怎麼樣?我回答自己,與其說害怕變胖,毋寧說我喜歡輕盈的自己,那會讓我感到輕鬆自如,還有我也不希望因為一時的口腹之慾,會穿不下衣櫥裡的褲子,更嚮往的,是希望自己保持著這樣的體態,甚至更精實一點,因為那樣仙風道骨的姿態,是我所喜歡的。
但是一個人給人舒不舒服的感覺,是來自於他的體態,還是來自於他誠懇的眼神?
我也會問自己,如果因為不忌口,而讓自己有了所謂不健康的身體,會怎麼樣?我回答自己, 我真的不希望有所謂的慢性病,然而如果一個人一直都吃得如普世價值般的所謂很健康,那他就真的會一輩子都如此健康嗎?
除卻了自己的顧慮,我也會常常顧及家人的感受。例如親愛的老公為我準備了我愛吃的晚餐,如果我沒有吃得很多,我會擔心他失望。但我問過他了,他覺得這只是我自己想太多,吃不完冰起來,下一餐依然可以吃,(所以這只是我自己克服不了口腹之慾的潛在藉口?)
一 切的決定權都在自己身上,你每一次的選擇,每一次的揪結,都讓你更認識了自己。
今天早晨,我照例的早早起床,為自己準備早餐。我最愛的早餐很簡單,只要一份奶油炒蛋,一小碟淋了油醋醬的生菜沙拉,一片劃上切痕放進烤箱烤的酥脆之後再放上一塊奶油的吐司,還有一杯咖啡。這樣如此簡單的元素,可以讓我幸福到天邊。然而,幸福的背後,又讓我思考到,如果今天我沒有吃到這一份早餐呢?是否今天對我來說,就失去了意義呢?問題回歸到一個核心的問題,如果我失去了摯愛的人事物,我是否也失去了快樂平靜的力量與理由?我該學習的,是否是佛教所謂的“放下,與不執著”。而我的憂慮與不快樂是否是來自於所謂的“貪念”。妄想可以一直重複這樣的滿足,開心。不願意失去這樣的心靈與身體的撫慰。
事實上,今天早晨的這一片吐司,我只吃了一半,因為我突然感覺,肚子有點飽了,我沒有那麼餓了。我突然想要讓它留在盤子上,成為午餐一部份的快樂。
還有一個詭異的想法,我常常會因為喜歡某一家的食物,而憂慮著如果這次不買,以後就買不到了。這是一個自己再怎麼樣都無法自我解釋的問題。當然真的發生過這樣的例子。曾經有一攤鬆餅鋪,他的鬆餅是我喜歡的那種厚實麵粉味又很重的鬆餅。紅豆鬆餅還加了自己做的扎實紅豆及鮮奶油,但後來,他收起來了。所以我擔心的事發生了,我再也吃不到這樣的鬆餅了。
……但是,我還是一樣活到了現在。我對生命的熱愛,對自己的探索還是沒有消失。如果有一天,我失去了對生命的熱愛,失去了對自我探索的熱情。我想那才是我真的要悲傷哭泣的事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