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5/04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一個人的獨想

    三月的最後一天,星期四的晚上,接到衛生局健康關懷中心電話告知,我因為跟確診者足跡重疊,而被匡列了,要立即進行十天的居家隔離。
    這十天裡,我到防疫旅館住了五個晚上,確定兩次PCR都是陰性,一次快篩也是陰性,我便可以回家繼續居家隔離五天,完成十天的居家隔離檢疫。
    有了「獨自一人生活」及「回家後生活」的鮮明對照,更讓我深刻地感受到「生活」的多重樣貌。在防疫旅館裡,真的是一個人的生活,沒有任何人跟我互動,徹徹底底的一個人。但其實這樣的生活看似孤單,其實豐足。因為一個人,可以做所有自己想做的事,也意外地讓我更認識自己。
    原來,自己是挺自律的人。所有的東西喜歡放在該放的位置;喜歡依照時間的順序,完成每天例行的事務。所有的事情喜歡先計畫,思考所有計畫的細節,預防所有可能出錯的細項。喜歡放著柔和的音樂,慢慢地透過回憶,挖出心底角落裡的畫面,寫下自己的感覺…
    這樣的一個人生活很平靜,平均的分配工作、寫作、運動與休閒的時間,雖然偶爾也會想找人說話,但更多時間會讓我放鬆,自在,我覺得很好,很平靜。
    回到家裡之後,觸目所及,都是要做的事。還沒洗的碗筷、待洗的衣服、要處理的垃圾、小孩要吃的餐點…好像每個時間點都有要做的事,自己又恢復成媽媽的角色,繞著家人團團轉。並不是說這樣不好,只是會覺得在這麼多「眼前的事物」中,好像擠壓掉了某些自己一個人時才能擁有的空間,一種心理上才能感受到的無形空間。
    有點更能深層理解「出家」這個語詞的真義。在家時為了應付許多身分所伴隨而來的責任與工作,往往讓我們花很長的時間與精神在「做該做的事」,而沒時間沉澱思考自己應該如何「做快樂的人」。是以,出家,不是離家。離家只是身體上的離開家庭,出家,是心理跟身體的離家,只有先斬斷這些生活的鏈結,當我們真正成為一個人時,才能看到真正的自己是什麼樣子。
    這次的防疫旅館居隔,我只是斷掉母親、妻子、工作的身分所鏈節的事務,還沒有斷掉這些身分的情感鏈結,因為還是能用社交媒體進行親友與工作上的連絡,並不是完全遺世獨立,這樣的距離對我來說剛剛好,不會太辛苦。想到那些真正的出家人,在山上獨自清修、獨自生活,真正進入一個人的時空中,我想,能獲得的體悟應該更深刻吧!
    突然想起以前國高中讀書時讀到的一句話:「木落水盡千崖枯,迥然吾亦見真吾」(翁森,四時讀書樂)。以前年紀小,不懂什麼是「迥然吾亦見真吾」的意思,現在已經年屆半百,比較能理解這個意思了。不禁感嘆,有些人也許忙碌一生,卻從未見過「真吾」,而我,可能也是其中之一。
    我女兒今年要教育會考,對於她人生的第一場大考試,她已經很努力準備了,但卻總是不得其法。可是身為數十年前考生的我,又沒辦法有效的協助她或者指導她,只能陪伴她與支持她,讓她用她的方式去走完這個考試的過程。有時很心急的時候我會忍不住告訴她:注意時間的利用效能。
    是的,我們都身在講求高效能的時代,成功者就是能用最短的時間,處理完最多的事。浪費時間,就是注定失敗的指標之一。
    精神分析家弗洛姆在五十年前(二十世紀)便說過:「現代人總以為做事不快便是損失時間,可是除了殺時間之外,他們並不懂得如何運用省下來的時間。」大多數的人們沒有用賺來的時間放鬆自己、認識自己,而是將更多的事塞進省下來的時間裡。
    到了這年屆半百的年紀,常常聽到已經達到退休標準的同事最常說的不退休理由是:不知道退休後要做什麼!
    人們總想把事情塞進時間裡。平時忙碌時總會說:「如果有時間,我就要…」事實是一旦真的有了時間,往往先處理的都不是清單裡的事項。
    是的,事項。長久以來的目標導向計劃式人生,已經內化成為我的一種習慣。我總是習慣:定目標、排計畫、分階段確實執行,如此便能達成目標。
    只是,神,總會以出其不意的方式出作業給我們。這十天的居家隔離,我視為是神給我的作業,祂要我停下匆忙的腳步,去好好面對自己,完成一些以前一直列在我人生清單裡的事項,還有一些我智慧不足,尚未覺察神要我覺察的作業。但是我相信,神給我的,都是最好的安排。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