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莉娜的512小時》--- 空無與忘我,沉靜與重生。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本文同步發表於「SJKen的浮光掠影」部落格,喜歡我的文章,請幫忙到「SJKen的浮光掠影FB粉絲頁」按讚,謝謝。)
<一分鐘影評>
「唯有在靜中,才能辨識動。 」
電影側拍記錄了「行為藝術教母」瑪莉娜 ‧ 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ć) 2014年在「英國倫敦蛇形畫廊」(Serpentine Galleries)與前來看展的觀眾共同進行一場長達512小時,為期64天的「藝術性社會實驗」​⁣,這些來自不同國家地域,有著迥然不同年紀、膚色、語言、文化、成長經驗、素養、性格的人們,當走進展場內不同的空間,將手機與所有會發出聲響的身上飾品鎖進了置物櫃,屏除了所有來自外界俗世的干擾,蒙上了眼戴上了耳機走進展場,少了視覺與聽覺,不再能像日常習以為常地,用外表與行為舉止評斷他人時,人們對於碰觸到的陌生人,以及獨處的自己,從中會有著怎樣的反應、反省與醒悟?
全片真實記錄了所有看展觀眾,在展場中一起從驚訝到質疑,靜止到行動,共同創造了令人驚艷連連的舉動,也對他們進行了訪談,分享了前所未有的看展體驗與感受,瑪莉娜 ‧ 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ć)在看似無一物的空間裡,創造出讓人留連忘返的共鳴,引導看展人們從空無到忘我,再到沉靜到重生,綻放出一段獨一無二的​⁣生命旅程體驗,過程讓人驚艷連連,動容與感觸良多,是今年最啟迪人心的紀錄片電影。
預定2022年4月15日在台上映的紀錄片電影《瑪莉娜的512小時》 (512 Hours),是「行為藝術教母」瑪莉娜 ‧ 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ć)繼《凝視瑪莉娜》(Marina Abramovic: The Artist Is Present,2013)系列後又一創意之作,這一次她拋開了所有策展前的籌備規劃,因為當展覽經過事前縝密的計算與安排時,就會喪失創作最需要的直覺能力,她選擇了在空無一物的展場裡,引領前來參觀展覽的觀眾,共同進行一次長達512小時,為期64天的「藝術性社會實驗」​⁣演出,吸引了來自全球各地共計13萬名觀展人次參與。
許多身在其中卻不知自己參與的觀眾,將手機與所有會發出聲響的身上飾品鎖進了置物櫃,屏除了所有來自外界俗世的干擾,蒙上了眼戴上了耳機走進展場,進行一場前所未有回歸與省視自我的實驗。為了打造出有別以往作品形式的全新藝術型態,她耗費了25年籌備《512小時》展覽計劃。並由備受全球電影節及影展關注的新銳女性導演艾狄娜 ‧ 依斯翠特(Adina Istrate) 與 吉安妮娜 ‧ 拉薩爾維婭(Giannina La Salvia)共同製作​⁣。
「我花了25年的時間才累積足夠的勇氣、專注和知識去實現這項計畫。在這件作品中,我付出了我的所有。」
瑪莉娜 ‧ 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ć),1946 年 11 月 30 日出生於南斯拉夫塞爾維亞貝爾格勒,現年76歲,是位聞名國際的行為藝術家。自1970年代開始活躍至今,從事行為藝術40年,被人稱為「行為藝術教母」。現任巴德學院講師,瑪莉娜的表演探討著表演者與觀眾間的微妙關係、身體的極限與想像的各種可能性。
2022年4月15日在台上映電影《瑪莉娜的512小時》(512 Hours)中文預告,影片引用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geoBNRWlBA&t=48s
收起了手機與所有會發出聲響的物品, 然後走進展場,
面對著空無一物的展覽空間,觀眾將如何反應與自處,
耳機、面壁站立、閉眼、牽手、平台、桌、椅、
鏡子、黃色圖案、扁豆與白米、數數與分離、床與枕頭,
從空到靜到忘我,從動到思考到身在當下,這是一場瑪莉娜與參觀者共同的創作,
把痛苦化為創作的力量,是最好的療癒,別人看到外在,我們看到了內在,
那一刻,她放下了,因為感受到沒有她,這展覽也能繼續...
即將在2022年4月15日在台放映的紀錄片電影紀錄片電影《瑪莉娜的512小時》 (512 Hours),全片完整記錄下「行為藝術教母」瑪莉娜 ‧ 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ć)2014年夏天2014年在「英國倫敦蛇形畫廊」(Serpentine Galleries)的展覽作品 ---《512小時》(512 HOURS),自籌備期到展出後的全過程,並揭開展覽期間內各種精采時刻,片中訪談了包括瑪莉娜本人,前紐約MoMA P.S.1當代藝術中心館長克勞斯 ‧ 比森巴赫((Klaus Biesenbach) 、「英國倫敦蛇形畫廊」藝廊館長奧布 ‧ 里斯特(Hans Ulrich Obrist) ,「行為藝術家」琳賽 ‧ 佩辛格(Lynsey Peisinger) 、工作人員以及多名參展觀眾,分享了他們共同參與後內心最真摯的觀展感受,透過對不同生活背景下的人物進行的系列訪談,讓看電影的觀眾彷彿跨越時空,回到了2014年的展覽現場,一起感受瑪莉娜 ‧ 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ć)神奇又獨特的魅力。 ⁣
片中從不同的訪談中,讓人感受到展場裡是自我、流行文化與批判的掩埋場,因為當人們戴上耳機,用布蒙上了眼睛,暫時喪失了視覺與聽覺,走進閉眼室或站或躺,或走動或坐下,因為看不見聽不到,便不再像日常,習以為常地用看到的外表與行為舉止去評斷他人,在其中走動的觀眾碰觸到陌生人時,有的人會立即抽身避開,有些人卻能試著用觸覺與他人溝通,獲得了與自己與他人相處前所未有的體驗。 有位千禧年後才出生的年輕人受訪時說:「這是我長大之後,第一次聽到自己呼吸的聲音。」 ,還有更多讓人或莞爾一笑,或深有同感,或啟迪良多的分享,想知道他們都體驗了些什麼?有著怎麼樣的重生感受,請鎖定2022年4月15日在台放映的紀錄片電影紀錄片電影《瑪莉娜的512小時》 (512 Hours),一起進戲院影城,感受「行為藝術教母」瑪莉娜 ‧ 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ć)從空無到忘我,從沉靜到重生的獨特魅力與風采。
<電影本事>​⁣
自「行為藝術教母」瑪莉娜 ‧ 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ć)繼2010年於「紐約現代美術館MoMA」展出大型回顧展,以及《藝術家在場》(The Artist Is Present)系列作品後,2014年夏天,她決定再次透過展覽和表演並進的激進表態,測試自身與觀眾之間的情感極限,並以《512小時》(512 HOURS)作為展覽名稱——她將在「英國倫敦蛇形畫廊」(Serpentine Galleries)內度過512小時,進行一場為期64天的演出。參與者進入畫廊後,不被允許攜帶任何隨身物品,並可自行決定停留時長。
然而,當展覽盛大開幕後,卻發生連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本人都意想不到的驚喜;本片紀錄下行為藝術史上前所未有的時刻,瑪莉娜透過本次展覽,進行了一場關於「人際關係網」的社會實驗,讓一群仰賴21世紀科技的參與者,接觸到人類情感和同理心的深刻深度。​⁣
瑪莉娜的512小時 512 Hours
電影類型:紀錄片
出品國家:英國
上映日期:2022-04-15
片  長:01時30分
發行公司:捷傑電影
IMDb分數:7.0
電影製片:Giacomo Boeri, Adina Istrate與Giannina La Salvia
電影導演:艾狄娜 ‧ 依斯翠特(Adina Istrate) 與 吉安妮娜 ‧ 拉薩爾維婭(Giannina La Salvia)
電影配樂:Jana Irmert與Enrica Sciandrone
電影攝影:Alexandra Boanta
電影剪輯:Adina Istrate與Jack Wormell
視覺效果:Adam Sinclair
製作公司:The Blink Fish、Toybox Films與Freeway CAM B.V.
主要演員:
「行為藝術教母」瑪莉娜 ‧ 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ć)
前紐約市現代藝術博物館的總策展人/洛杉磯當代藝術博物館館長克勞斯 ‧ 比森巴赫((Klaus Biesenbach)
英國倫敦蛇形畫廊藝術總監/瑞士藝術館長,評論家和藝術歷史學家奧布 ‧ 里斯特(Hans Ulrich Obrist)
「行為藝術家」琳賽 ‧ 佩辛格(Lynsey Peisinger)
FB官方粉絲頁:捷傑電影
(註)
一、本文中介紹的電影海報與劇照係取自捷傑電影FB粉絲頁相簿(https://www.facebook.com/proviewfilm/photos/?ref=page_internal),圖片僅作為推薦好電影之目的,無任何商業利益之考量,版權歸屬捷傑電影所有,請勿任意轉載,或另移作商業使用。
二、本文介紹的電影相關影片,無任何商業利益考量,是引用自YouYube影音頻道(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geoBNRWlBA&t=48s),版權歸屬捷傑電影所有。
三、本文觀影心得文字,版權歸屬SJKen個人所有,未經本人書面同意,請勿任意引用、分享、轉載與下載,盜文必究。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18會員
    526內容數
    透過跟你聊聊的方式,聊電影、聊戲劇、聊音樂、聊教育、聊網路觀察、聊小說、圖文與音樂劇場創作、聊藝術、聊愛情,藉由分享觀看不同領域不同世代的藝術創作者的作品,持續保持對各國民族、歷史、文化、語言、宗教、信仰、音樂、舞蹈與戲劇創作的開闊視野與敏銳度,並與世界各地讀者交流,豐富深刻彼此的生命意涵。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輕煙跟你聊聊 的其他內容
    《天堂電影院》故事聚焦在一位窮苦人家的小孩,成長過程中為追尋電影夢,百折不撓所展現的強大生命力,片中娓娓道來家中嚴父慈母寡言卻動人的親情,同齡與忘年交重情講義相互扶持的友情,引領觀眾感受了出生於貧困家庭的主角少年,為了圓夢窮則變變則通的創意與智慧,一路成長屢仆屢起前進的悲歡奮鬥歲月。
    電影《那些得不到保護的人》娓娓道來東日本311大地震大海嘯發生十年後的日本社會現況,故事從發生在日本宮城縣仙台區連續殺人事件掀開序幕,警察在緝兇過程中,逐一掀開現行社會福利保護政策執行現實面下,那些弱勢者因求救無門導致死亡的人性悲歌。
    奧斯卡最佳男配角得主傑瑞德 ‧ 雷托(Jared Leto)再現精湛深刻的演技,將一位內心良善卻意外成魔的超級英雄內心,從瀕臨死亡邊緣到蛻變重生的心態輾轉,詮釋得感人至深讓人不捨,高明的特殊化妝術與電腦特效聲光效果,將魔比斯飛天遁地聽聲辨位的多重超能力,與善惡偽吸血鬼的正邪大戰,展現得淋漓盡致,為全
    Netflix電影《犬山記》(The Power of the Dog)是一部將人類情感內化到極致的電影,片中的山水、景物、樂音、書文符號都有其深藏的寓意,導演透過片中主配角人物寡言到近乎沉默的隱晦對話,佐以彼此富含愛恨情仇深意的凝視,娓娓道來一段發生在1925年美國西北部蒙大拿州,一處牧場中人性、
    雙導演以一段發生在未來跨越時空,洋溢夢幻粉紅泡泡的愛情故事,佐以充滿奇想的瑰麗色彩畫面與攝影運鏡包裝下,犀利直指暗藏在粉紅泡泡中的洗腦夢魘,那些看似資訊爆炸取得容易的人們,實際上是活在國家政府與商業機器撒大錢,無時無刻無所不在的置入性廣告行銷精心掌控中,長期以降造就許多早經洗腦,缺乏獨立思考的愚民.
    拍廣告片出身的導演馬克.托亞(Mark Toia)第一次執導的長片電影處女作《獵殺戰場 》(Monsters of Man),就交出了一張亮麗的成績單,藉由一場發生在金三角毒窟叢林裡,失控AI軍用機器人殺人的意外事件,探討了人與人之間的善惡對壘,以及人類與AI機器人之間,關於生死的辯證與反思。
    《天堂電影院》故事聚焦在一位窮苦人家的小孩,成長過程中為追尋電影夢,百折不撓所展現的強大生命力,片中娓娓道來家中嚴父慈母寡言卻動人的親情,同齡與忘年交重情講義相互扶持的友情,引領觀眾感受了出生於貧困家庭的主角少年,為了圓夢窮則變變則通的創意與智慧,一路成長屢仆屢起前進的悲歡奮鬥歲月。
    電影《那些得不到保護的人》娓娓道來東日本311大地震大海嘯發生十年後的日本社會現況,故事從發生在日本宮城縣仙台區連續殺人事件掀開序幕,警察在緝兇過程中,逐一掀開現行社會福利保護政策執行現實面下,那些弱勢者因求救無門導致死亡的人性悲歌。
    奧斯卡最佳男配角得主傑瑞德 ‧ 雷托(Jared Leto)再現精湛深刻的演技,將一位內心良善卻意外成魔的超級英雄內心,從瀕臨死亡邊緣到蛻變重生的心態輾轉,詮釋得感人至深讓人不捨,高明的特殊化妝術與電腦特效聲光效果,將魔比斯飛天遁地聽聲辨位的多重超能力,與善惡偽吸血鬼的正邪大戰,展現得淋漓盡致,為全
    Netflix電影《犬山記》(The Power of the Dog)是一部將人類情感內化到極致的電影,片中的山水、景物、樂音、書文符號都有其深藏的寓意,導演透過片中主配角人物寡言到近乎沉默的隱晦對話,佐以彼此富含愛恨情仇深意的凝視,娓娓道來一段發生在1925年美國西北部蒙大拿州,一處牧場中人性、
    雙導演以一段發生在未來跨越時空,洋溢夢幻粉紅泡泡的愛情故事,佐以充滿奇想的瑰麗色彩畫面與攝影運鏡包裝下,犀利直指暗藏在粉紅泡泡中的洗腦夢魘,那些看似資訊爆炸取得容易的人們,實際上是活在國家政府與商業機器撒大錢,無時無刻無所不在的置入性廣告行銷精心掌控中,長期以降造就許多早經洗腦,缺乏獨立思考的愚民.
    拍廣告片出身的導演馬克.托亞(Mark Toia)第一次執導的長片電影處女作《獵殺戰場 》(Monsters of Man),就交出了一張亮麗的成績單,藉由一場發生在金三角毒窟叢林裡,失控AI軍用機器人殺人的意外事件,探討了人與人之間的善惡對壘,以及人類與AI機器人之間,關於生死的辯證與反思。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Stedelijk Museum Amsterdam(阿姆斯特丹市立美術館)展出了行為藝術教母Marina Abramović(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的作品,是她在荷蘭的首次最大型個展。本文介紹了展覽中出現的幾件作品,以及Abramović在藝術界的影響。
    Thumbnail
    推薦度:★★★★《幻影宇宙》到底該不該定義為一場表演?這些作品並非由豐富多媒體元素輔助的獨角戲,而是一場又一場影片播放,只是播放過程中有演員介入、配合演出。 ---------- 編劇/導演/影像設計:Miwa Matreyek/米娃.瑪崔克
    Thumbnail
    沒有人會不愛米羅吧,我總是這麼想,尤其是在這樣的空間裡,一座座莫名看著就忍不住要微笑的作品。這一趟下來,聆聆也愛上了米羅。青春,隔著三十年的時空,也彷彿有了不需要言語的對話。 畢卡索博物館和米羅基金會,是聆聆整趟旅行最喜歡的地方。
    Thumbnail
    愉悅,這場展覽套票購入許久,雖工作與家庭忙碌,仍心繫展覽,渴望一窺莫內於《光》的創作,終於,我完成了這趟一日短旅。 在這次的展覽中,很多的畫作,都是同一主題在不同光線和空氣下變化無窮的外貌,甚至是四季替換下的不同光線。 「睡蓮」系列亦是,因油彩描繪下來的,不是所見的物體本身,而是畫家觀照的過
      生命的意義不是必要條件,只是用以協助仍不了解這些作品的人認識會場的導覽手冊。看展時能拿到的話,的確挺令人高興的(畢竟誰都不喜歡空手而歸)。但在仍需要你以作者身分給出更多繼續推展風格的作品時,手冊這類的事情,如果尚沒有造成你太多的煩惱,或許就先擺在一邊,以後再思考。
    Thumbnail
    展覽創造出一種效果,讓我們暫時與熟悉的日常有了些間隙。在此我們打開感知能力,重新觀察、比對著周遭的一切,對生活中的組成及運作,似乎開始多了份覺察。藝術家們在此提供了一種稍事停留、重組認知與思考的空間,讓我們身在現代化所帶來的便利與安穩的生活之際,還能更主動的去感知和體驗關於生命中可能存在的一切。
    Thumbnail
      與其說是行為藝術,或許有時候更適合視作為一種社會實驗。行為藝術家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ć)的許多作品,都帶有這樣的特質。
    「卡布奇諾」快喝完,來紀錄一下,今年來「2024國際書展」的足跡與心情。 起先是看到,前同事作家馬欣一早就有場對談講座訊息,想來探探她,也再聽聽她講,因此就來了今年的「國際書展」。 原來,馬欣是應出版社之邀,和《土星時間》作者蔣亞妮對談,關於散文的「時間」,主題為「對時間撒謊:散文的問題
    Thumbnail
      以前很常聽學姊談行為藝術,像是瑪莉娜(Marina Abramović)《節奏零》(把自己變成物品,任由參與者使用現場工具與之互動,包含一杯水、一件外套、一隻鞋、一朵玫瑰,也有刀子、刀片、鐵鎚,一把槍並附上一顆子彈)或是謝德慶《打卡》(一小時打卡一次,一天打卡24次,維持一年)。
    Thumbnail
    去年到今年,與不同人接觸後的自我察覺。
    Thumbnail
    Stedelijk Museum Amsterdam(阿姆斯特丹市立美術館)展出了行為藝術教母Marina Abramović(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的作品,是她在荷蘭的首次最大型個展。本文介紹了展覽中出現的幾件作品,以及Abramović在藝術界的影響。
    Thumbnail
    推薦度:★★★★《幻影宇宙》到底該不該定義為一場表演?這些作品並非由豐富多媒體元素輔助的獨角戲,而是一場又一場影片播放,只是播放過程中有演員介入、配合演出。 ---------- 編劇/導演/影像設計:Miwa Matreyek/米娃.瑪崔克
    Thumbnail
    沒有人會不愛米羅吧,我總是這麼想,尤其是在這樣的空間裡,一座座莫名看著就忍不住要微笑的作品。這一趟下來,聆聆也愛上了米羅。青春,隔著三十年的時空,也彷彿有了不需要言語的對話。 畢卡索博物館和米羅基金會,是聆聆整趟旅行最喜歡的地方。
    Thumbnail
    愉悅,這場展覽套票購入許久,雖工作與家庭忙碌,仍心繫展覽,渴望一窺莫內於《光》的創作,終於,我完成了這趟一日短旅。 在這次的展覽中,很多的畫作,都是同一主題在不同光線和空氣下變化無窮的外貌,甚至是四季替換下的不同光線。 「睡蓮」系列亦是,因油彩描繪下來的,不是所見的物體本身,而是畫家觀照的過
      生命的意義不是必要條件,只是用以協助仍不了解這些作品的人認識會場的導覽手冊。看展時能拿到的話,的確挺令人高興的(畢竟誰都不喜歡空手而歸)。但在仍需要你以作者身分給出更多繼續推展風格的作品時,手冊這類的事情,如果尚沒有造成你太多的煩惱,或許就先擺在一邊,以後再思考。
    Thumbnail
    展覽創造出一種效果,讓我們暫時與熟悉的日常有了些間隙。在此我們打開感知能力,重新觀察、比對著周遭的一切,對生活中的組成及運作,似乎開始多了份覺察。藝術家們在此提供了一種稍事停留、重組認知與思考的空間,讓我們身在現代化所帶來的便利與安穩的生活之際,還能更主動的去感知和體驗關於生命中可能存在的一切。
    Thumbnail
      與其說是行為藝術,或許有時候更適合視作為一種社會實驗。行為藝術家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ć)的許多作品,都帶有這樣的特質。
    「卡布奇諾」快喝完,來紀錄一下,今年來「2024國際書展」的足跡與心情。 起先是看到,前同事作家馬欣一早就有場對談講座訊息,想來探探她,也再聽聽她講,因此就來了今年的「國際書展」。 原來,馬欣是應出版社之邀,和《土星時間》作者蔣亞妮對談,關於散文的「時間」,主題為「對時間撒謊:散文的問題
    Thumbnail
      以前很常聽學姊談行為藝術,像是瑪莉娜(Marina Abramović)《節奏零》(把自己變成物品,任由參與者使用現場工具與之互動,包含一杯水、一件外套、一隻鞋、一朵玫瑰,也有刀子、刀片、鐵鎚,一把槍並附上一顆子彈)或是謝德慶《打卡》(一小時打卡一次,一天打卡24次,維持一年)。
    Thumbnail
    去年到今年,與不同人接觸後的自我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