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4/21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剖析日本瀨戶內海藝術季的敘事體系

2019瀨戶內國際藝術季
2019瀨戶內國際藝術季

一、瀨戶內海經典案例

  日本的瀨戶內海藝術季是亞洲地區著名的地方活化著名個案,2018年交通部將瀨戶內海藝術季成為「地方創生的成功實例」的典範,同時打開臺灣桃園與愛媛縣松山機場定期的長榮航班,期待讓雙方居民可以互相交流。
  2019年文化部發布了「瀨戶內國際藝術季─吹起臺灣藝術品牌風」,臺灣一年中舉辦了99場藝術季(文化部官網),2014年北川富朗針對大地藝術季寫了十項策略:「以藝術帶路的里山巡禮、在地人的土地上創作、人類就在自然之中、藝術發現地方、活化舊事物,創造新價值、超越地方、世代及領域的合作、公共事業藝術化、獨特的據點設施、生活藝術和全球化與在地化」,吳慧貞策展人開門見山點出了哲學問題:
1. 藝術能提升在地政治、經濟嗎?
2. 難道不能用科技或是醫療其他領域來帶動在地能量嗎?
3. 為何選擇藝術呢?藝術季變成社會的救命神丹嗎?
  臺灣過去幾年藝術季在地方政府陸續的舉辦,期待帶動地方的活動,吳慧貞策展人提出臺灣大地藝術主要是由政府主導,而日本是透過民間企業去主導,體制上的不同,官辦藝術季成為關鍵因素,承辦員的設計採購法的規章變的很重要,如果承辦人在設計時,沒有將標案的規章設計清楚,很容易造成會計核對內容,造成不通過的狀態,本所有許多文化行政的工作者,面對在執行大地藝術季時,提出實際的現場下,藝術品在結束後,會有保存或是移轉或是如處理去問題,也是官辦藝術季中,提升臺灣藝術關鍵的重要利害關係人之一。
吳慧貞策展人對於瀨戶內海藝術季是部分肯定的,他確實帶動了當地的產業,也解決了空屋的問題,和在地產業活化的狀態,尤其是漁業產業的部分,並且透過大地藝術季,帶動了全球的志願工作者或者願意前往工作的藝術家,但是漸漸地也開始轉換成倍樂生集團在串聯觀光產業結構時,如何維持公益企業經營的新課題。

二、自身參與瀨戶內海藝術季

個人參與瀨戶內海藝術祭的擺攤
  這次前往瀨戶內海藝術季,發現到可以從幾點來看到瀨戶內海藝術季的現況:1.社會主義思維的企業經營:日本雖然是資本主義的國家,但是在整個產業來看,卻是充滿著社會主義的狀態,竹內靖雄於1998年提出從日本人過去以文化基礎的集「村」社會,當下深受社會主義思維的影響,從德川幕府時期,繳稅的方式是以集體繳交的方式,所以不管在於農耕活動或者灌溉系統中,利他的公共性已根深柢固於日本社會中,此種文化不僅未見於西方國家,連亞洲其他國家如中國或印度,皆相當少見,或許也是岐阜縣的合掌村共造成功因素。從法律的觀點來看,1989 年《土地基本法》強調土地公共性, 2005 年的《景觀法》確立城鄉風貌作為全民共同財產的基本建設理念。2.觀光產業超過傳統產業的維持:瀨戶內海離島振興共有七個縣的廣域合作案例,案例發展的構想初衷來在於國土安全、環境保育、人口下降與老齡化的問題,日本政府開始制定相關的法律,1953年離島振興法、人口減少地區自立促進特別措置法、過疎地域自立促進特別措置法,2014年安倍政府提出了地方創生的「街町、人、工作創生本部」期待透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與民間力量的合作,從文化、社會、經濟等面向來幫助振興人口急遽下降的地區,日本的內閣府也提供「地方創生先行型交付金」,其實一開始也是和臺灣官辦的方式類似,但是最大的轉變是在當倍樂生公司發現了「跳島商機」或許是個吸引觀光客在島與島之間遊走探訪藝術作品的商業模式,開始串聯旅遊護照地的觀光產業,在豊島設立美術館、心臟音檔案館與豊島橫尾館,而在犬島則把煉銅廠遺址改建為美術館,並增加幾個「家計劃」展點,並於巷弄空地上設立大型現代藝術品,世界的觀光客或是旅遊志願者認為這是一個藝術祭的成功案例,藉由藝術與在地文化的結合,為人口逐漸減少的小島帶來活力,並振興地方經濟,但是在香川大學的瀨戶內圈研究中心報告中,發現2010 年第一次藝術祭的問卷調查顯示,島民最不熱衷的就是「與外人交流」與「藝術作品的鑑賞」,這與倍樂生財團強調藝術品為島民與觀光客帶來交流的機會,形成矛盾。此外而在藝術作品是否反映了當地的歷史文化,直島與豊島調查中參與的藝術祭,不論是在協力製作、在地材料提供、或是參加藝術祭活動等方面,豊島與直島都呈現非常低的參與率。在 2010 年第一屆藝術祭舉辦之後,人口降幅還是維持在 5% 上下。但藝術祭後的服務業就業人數則有些微增加,從 2010 年佔總就業人數的比例從 16% 上升至 18%3.國際志工與藝術家的進駐:在瀨戶內海的調查中,國際志工和藝術家的進駐,帶動日本傳統社會文化的一種擾動,擾動著當地的大和文化,國際人士的進駐確實呼應著日本國家政策,配合著2020年的東京奧運,期待國際化的文化觀光定位,但是同時也產生文化的思考模式,面對著外來文化,日本文化如何去維持傳統與產生新的創意,也是在地的重大議題,原本期待的青年返鄉,卻產生國際志工和財團的建立,面對法律政策的修正,也是當下重大的文化政策趨勢。
參考資料:
李翠萍(2019)。公益資本主義應用於偏鄉振興政策的侷限性:日本瀨戶內海群島的個案分析。政治科學論叢105到148頁。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