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燦爛時光會客室】第359集|平凡上班族為何站到社運最前線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文 / 陳稚云

社子島自救會自2019年成立以來,不斷向北市政府陳情、抗議,反對以「區段徵收」開發社子島。在與官員交涉、警方對峙的場合中,經常可見自救會發言人李華萍站在最前線力戰群雄。

李華萍原本是平凡的上班族,為何要站上社運最前線?面對複雜的都更問題,她是否有此專業?當參與公共事務遭遇到國家機器的壓力及來自鄰里的批評,又會如何面對?本集《燦爛時光會客室》邀請到社子島自救會發言人李華萍分享她的故事。

原是毫無社運經驗的素人上班族,因緣際會當上發言人
「最開始聽到拆遷消息時,感覺天都快塌下來了,家是這麼重要的地方,怎麼可以說拆就拆?」起初李華萍得知區段徵收消息時,居然已是要談安置計畫,對於居民對反對區段徵收的訴求卻置知不理,她認為,民主國家的百姓應有拒絕的權利。

「會投入抗爭,其實是受到女兒的啟發。」李華萍表示,當時女兒自願參選居民發言代表,讓她深受感動,女兒在會議現場說:「雖然自己年紀還很輕,但不會只幫自己家族的人講話,無論今天是有屋有地、有地無屋或是無屋無地,我們都會傳遞這些人的聲音讓市政府知道,所以請大家給我這個機會。」女兒的舉動讓她深受感動,也激勵自己應站出來替自己和居民爭取權益。

在社子島自救會剛成立時,李華萍並不是內部成員,但在一場限時三分鐘的草案說明會中,她的發言受到自救會成員的認同,詢問她是否願意擔當自救會的發言人?於是,從原先毫無社運經驗的普通上班族,李華萍竟成走到社運最前線。

「就算碰上理念不合的狀況,社子島的居民還是能在相互溝通的過程中達成共識。」李華萍表示,每次出席請願或抗爭活動時,自己都非常緊張,好在有居民間彼此相互支持,才讓壓力適度的緩解;而當碰上不同意見的居民,自救會也希望能和對方溝通,「我們會努力融合每個人的意見,希望能達到意見上的共存、共榮。」

「但偶爾也會碰到有人朝我們開罵!」她說,自己曾被贊成開發的居民當面指責是「阻礙社子島開發的毒瘤」,對於居民之間的衝突,遭到撕裂的情感,她直指政府應該要對此負責。她也說,雖然有時會遭到謾罵,但居民的支持讓她非常感動。幾次遇到另一方民眾在自家門口徘徊,讓她有點擔心,立刻傳訊息到自救會群組,許多民眾就立刻出面關心,「居民適時地提供協助,讓我非常感動。」

李華萍表示,自己每次出面發言都備感壓力,除了開會時要面對官員的冷漠回應、忍受僅有三分鐘的發言時限外,自己在陳抗過程也經常成為警察鎖定的目標,壓迫感相當大,「我一直不懂,為什麼一場100多人的陳情活動,市府需要出動3、400名警力?」

李華萍也說,自救會成立初期非常辛苦,一連三場請願行動,都沒有引起關注。她記得第一次行動是2019年6月5號,那次幾乎沒有媒體報導,後來慢慢地透過向別人請教、團體之間的連結,積累經驗,才逐漸有更多團體及學者出面協助。「我們開始與其他自助會進行交流,學習新聞稿的寫法、與市府間公文的往返方式,在不斷吸取前輩們成功的經驗後,團隊運作才漸漸步上正軌。」

希望能讓更多人認識社子島
李華萍坦言,因為這陣子的投入,才慢慢地真正認識社子島,於是,便和自救會商議如何讓更多人走進社子島。她說,社子島有許多優點,像是溫馨的雜貨店、鄰里間的親近和緊密度等,這些都值得讓外界多多了解,因此他們展開了社子島的導覽、走讀活動,讓越來越多人理解家鄉的特色,「當外界更了解社子島的特點,並更進一步的喜歡上這個環境後,就會有越來越多人願意出面協助。」

要同時身兼上班族、太太、媽媽、媳婦跟發言人等不同的角色,忙得過來?李華萍說自己得到了家人和居民非常多的支持,才有這麼大的能量。「在家裡,家庭成員會支持我,而在社區,居民也沒有因為我是女性而對我有任何異樣的眼光。」她表示,社子島其實仍存有許多傳統的觀念,在許多節慶活動中,仍限制女性參與,「但擔任發言人的這件事,我並沒有因為性別而受到限制。」

居民彼此互助 堅持讓社子島共好
主持人管中祥點出,抗爭者經常會碰上許多不可預期的狀況,此時心理素質與調適能力也非常的重要,李華萍說自己就常遭到抹黑,「像是寫說我侵佔別人家的土地、收租金四十萬,但這些全是不實的指控,有時甚至會指名道姓的罵我。最開始我也會氣到手發抖,但我會主動讓成員『知道』自己正在承受的壓力。」她認為這些不實言論帶來的壓力,不該只是她一人需面對的責任,也是社子島成員們需齊心面對的問題,應該由成員共同協商和解決,會主動將正在面對的情緒感受與居民分享,此時成員也會適時提供自己心態上的慰問和實際的協助,「雖然很辛苦,但還是要堅持讓社子島居民共好的初衷。」

→歡迎訂閱燦爛時光會客室podcast頻道 Youtube頻道

我們深信,透過群眾的涓滴支持,才是媒體真正能夠獨立的重要碁石

公庫官網其他平台群眾集資相挺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的沙龍
33會員
283內容數
關於社會運動、社會議題的第一手報導。 我們認為,公民團體闡述理念與關懷的媒體空間經常不夠充分,因此我們在社運現場待到陳情者說完話為止,而報導也相對主流媒體冗長許多。
2023/08/01
本集《燦爛時光會客室》邀請東華大學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副教授Tunkan Tansikian(陳張培倫)老師,釐清歧視性言論裡加分制度與原住民升學保障的概念,從歷史的角度去檢視,現有的「加分」制度真的公平嗎?為什麼要「加分」?
Thumbnail
2023/08/01
本集《燦爛時光會客室》邀請東華大學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副教授Tunkan Tansikian(陳張培倫)老師,釐清歧視性言論裡加分制度與原住民升學保障的概念,從歷史的角度去檢視,現有的「加分」制度真的公平嗎?為什麼要「加分」?
Thumbnail
2023/07/31
近日,台大言論自由月及台大經濟系學會選舉也相繼出現歧視性言論,同樣引起社會反彈。在事件的討論中,有人認為是開玩笑過了頭,也有人認為是受到政治人物及台灣脫口秀炎上文化影響。本集《燦爛時光會客室》邀請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教授周平,從「笑話社會學」討論究竟什麼樣的笑話會傷害到他人?嘲笑的分寸又該如何拿捏?
Thumbnail
2023/07/31
近日,台大言論自由月及台大經濟系學會選舉也相繼出現歧視性言論,同樣引起社會反彈。在事件的討論中,有人認為是開玩笑過了頭,也有人認為是受到政治人物及台灣脫口秀炎上文化影響。本集《燦爛時光會客室》邀請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教授周平,從「笑話社會學」討論究竟什麼樣的笑話會傷害到他人?嘲笑的分寸又該如何拿捏?
Thumbnail
2023/07/30
本集燦爛時光會客室「Report Story」邀請公庫記者洪育增介紹近日完成的「外籍教師勞權」系列專題報導。
Thumbnail
2023/07/30
本集燦爛時光會客室「Report Story」邀請公庫記者洪育增介紹近日完成的「外籍教師勞權」系列專題報導。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歡迎光臨「遊睦市中心」。我們是一個努力了三年卻還沒有任何有影響力行動的社會議題關注團隊。因為現實的無奈,讓創辦人決定放棄堅持這麼久的事情。並且想在最後,記錄下從決定放棄,到放棄後,生活及工作上的轉變。歡迎點進來,聽聽我的「放棄日記」。
Thumbnail
歡迎光臨「遊睦市中心」。我們是一個努力了三年卻還沒有任何有影響力行動的社會議題關注團隊。因為現實的無奈,讓創辦人決定放棄堅持這麼久的事情。並且想在最後,記錄下從決定放棄,到放棄後,生活及工作上的轉變。歡迎點進來,聽聽我的「放棄日記」。
Thumbnail
歡迎光臨「遊睦市中心」。我們是一個努力了三年卻還沒有任何有影響力行動的社會議題關注團隊。因為現實的無奈,讓創辦人決定放棄堅持這麼久的事情。並且想在最後,記錄下從決定放棄,到放棄後,生活及工作上的轉變。歡迎點進來,聽聽我的「放棄日記」。
Thumbnail
歡迎光臨「遊睦市中心」。我們是一個努力了三年卻還沒有任何有影響力行動的社會議題關注團隊。因為現實的無奈,讓創辦人決定放棄堅持這麼久的事情。並且想在最後,記錄下從決定放棄,到放棄後,生活及工作上的轉變。歡迎點進來,聽聽我的「放棄日記」。
Thumbnail
歡迎光臨「遊睦市中心」。我們是一個努力了三年卻還沒有任何有影響力行動的社會議題關注團隊。因為現實的無奈,讓創辦人決定放棄堅持這麼久的事情。並且想在最後,記錄下從決定放棄,到放棄後,生活及工作上的轉變。歡迎點進來,聽聽我的「放棄日記」。
Thumbnail
歡迎光臨「遊睦市中心」。我們是一個努力了三年卻還沒有任何有影響力行動的社會議題關注團隊。因為現實的無奈,讓創辦人決定放棄堅持這麼久的事情。並且想在最後,記錄下從決定放棄,到放棄後,生活及工作上的轉變。歡迎點進來,聽聽我的「放棄日記」。
Thumbnail
歡迎光臨「遊睦市中心」。我們是一個努力了三年卻還沒有任何有影響力行動的社會議題關注團隊。因為現實的無奈,讓創辦人決定放棄堅持這麼久的事情。並且想在最後,記錄下從決定放棄,到放棄後,生活及工作上的轉變。歡迎點進來,聽聽我的「放棄日記」。
Thumbnail
歡迎光臨「遊睦市中心」。我們是一個努力了三年卻還沒有任何有影響力行動的社會議題關注團隊。因為現實的無奈,讓創辦人決定放棄堅持這麼久的事情。並且想在最後,記錄下從決定放棄,到放棄後,生活及工作上的轉變。歡迎點進來,聽聽我的「放棄日記」。
Thumbnail
歡迎光臨「遊睦市中心」。我們是一個努力了三年卻還沒有任何有影響力行動的社會議題關注團隊。因為現實的無奈,讓創辦人決定放棄堅持這麼久的事情。並且想在最後,記錄下從決定放棄,到放棄後,生活及工作上的轉變。歡迎點進來,聽聽我的「放棄日記」。
Thumbnail
歡迎光臨「遊睦市中心」。我們是一個努力了三年卻還沒有任何有影響力行動的社會議題關注團隊。因為現實的無奈,讓創辦人決定放棄堅持這麼久的事情。並且想在最後,記錄下從決定放棄,到放棄後,生活及工作上的轉變。歡迎點進來,聽聽我的「放棄日記」。
Thumbnail
7月29日是農曆鬼門開,臺北市社會工作人員職業工會號召來自全台的8個社工工會前往衛福部,為了在政府「社會安全網」政策底下身心受創的社工們舉辦「普渡法會」,並說明「社會安全網」政策造成社工陣亡的三大原因,使得社安網失靈......
Thumbnail
7月29日是農曆鬼門開,臺北市社會工作人員職業工會號召來自全台的8個社工工會前往衛福部,為了在政府「社會安全網」政策底下身心受創的社工們舉辦「普渡法會」,並說明「社會安全網」政策造成社工陣亡的三大原因,使得社安網失靈......
Thumbnail
李華萍原本是平凡的上班族,為何要站上社運最前線?面對複雜的都更問題,她是否有此專業?當參與公共事務遭遇到國家機器的壓力及來自鄰里的批評,又會如何面對?本集《燦爛時光會客室》邀請到社子島自救會發言人李華萍分享她的故事。
Thumbnail
李華萍原本是平凡的上班族,為何要站上社運最前線?面對複雜的都更問題,她是否有此專業?當參與公共事務遭遇到國家機器的壓力及來自鄰里的批評,又會如何面對?本集《燦爛時光會客室》邀請到社子島自救會發言人李華萍分享她的故事。
Thumbnail
特約講者─ 臺北市社會工作人員職業工會 社工們是我們協助紓困期間的最大助力,停業期間向我們諮詢的個案人數一度急速暴增,除了瘟疫之外的困境也陸續浮上檯面,最後終於向各友善組織發出求救訊號,也接到各單位的支援及回應。不止社工職業工會,在此我們感謝所有協助我們的社工及其他組織的友善行政人員。 臺北市社會
Thumbnail
特約講者─ 臺北市社會工作人員職業工會 社工們是我們協助紓困期間的最大助力,停業期間向我們諮詢的個案人數一度急速暴增,除了瘟疫之外的困境也陸續浮上檯面,最後終於向各友善組織發出求救訊號,也接到各單位的支援及回應。不止社工職業工會,在此我們感謝所有協助我們的社工及其他組織的友善行政人員。 臺北市社會
Thumbnail
一個年輕社工的掙扎與淚水,作者是李佳庭。身處這次疫情風暴的中心-萬華。社工怎麽去處理一般人避之唯恐不及的遊民?又有哪些小故事?為什麽萬華會有比較多的街友呢?這本書藉由一篇又一篇的小故事,讓我們認識了明明生存在社會中,卻總是被忽略的一群人。
Thumbnail
一個年輕社工的掙扎與淚水,作者是李佳庭。身處這次疫情風暴的中心-萬華。社工怎麽去處理一般人避之唯恐不及的遊民?又有哪些小故事?為什麽萬華會有比較多的街友呢?這本書藉由一篇又一篇的小故事,讓我們認識了明明生存在社會中,卻總是被忽略的一群人。
Thumbnail
這本和《做工的人》、《你好,我是接體員》一樣都有同情弱勢的中心思想,但作者李佳庭並沒有站在道德高地譴責一般人,她身為一名年輕社工,她把自己站在第一線的觀察、內心的矛盾、對制度的質疑很誠實地寫出來。書裡描述的不是大家想像中愛看的心靈雞湯,就算有這樣的情節,也不見得是我們看過擁有高貴情操的街頭蘇格拉底
Thumbnail
這本和《做工的人》、《你好,我是接體員》一樣都有同情弱勢的中心思想,但作者李佳庭並沒有站在道德高地譴責一般人,她身為一名年輕社工,她把自己站在第一線的觀察、內心的矛盾、對制度的質疑很誠實地寫出來。書裡描述的不是大家想像中愛看的心靈雞湯,就算有這樣的情節,也不見得是我們看過擁有高貴情操的街頭蘇格拉底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