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對人生的橫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這句話大家都耳熟能詳,即使修為好的人,也難完全避免的。然則,如何面對人生的橫逆?
孟子說:有人以強橫無理的態度對待我的話,君子首先必自我反省,檢討自己是否不仁,是否無禮,是否不誠。若經過深刻懇切的反省,對方還是蠻不講理的話,像這樣胡作非為,那和禽獸有何分別?對於禽獸,又何必非難他呢?…這些外來的禍患,並非自己所能管控的,君子就毋須耿耿於懷,而把它視作禍患了。(原文見孟子·離婁下28)
有人待我以橫逆,為什麼君子先要自反?蓋人與人之間發生磨擦,十居其九,都是互為因果的,即使自己修為好,不是故意得罪人,但對方看你不順眼,自然就會對你不滿的。即使你沒得罪對方,沒攻擊對方,但由於你一句話,使得對方的脆弱心靈,起來自我保衛,因而產生意氣之爭。故此,你自己能做的,就只能內自省,檢討問題出在那裡。至於別人,你既不能改變他,也沒這個功夫去理會他,若積極地說,也得尊重他。所以,君子先內省,毋外求,這是你唯一可做的事。
當經過懇摯內省後,那些本屬意氣之爭,就會自然淡釋,從而體會到對方都只不過是一時意氣,才會發難。如此一來,既能恕人,亦可自解。
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公冶長23】
伯夷、叔齊何以能不念舊惡?
人,但凡遇上不公時,受到橫逆的打擊,情緒高漲,嫉惡如仇,對許許多多的事情都看不順眼,於是便形成成見。再加上際遇不順心,而又無法申訴,無法舒解,最後把所有仇怨積壓於心。何苦呢?
伯夷、叔齊之所以不念舊惡,並非指忘掉過去的惡行,忘掉過去滅絕人性的暴行,而是把這些惡行、暴行,暫時擱置(猶如儲存在雲端),以免沉積成心結,放不下,抹不去,以致以惡制惡,以暴易暴,因而失去清明的理智。
然而,他們對大是大非,黑白分明,他們同樣有嫉惡,同樣有批判。當遇上惡行,遇上不公,便當下嫉之惡之;但不會把惡行不公之事沉積於心,以致僵固硬化心靈,而與不公終其一生。故此,這種隨境而化,不念舊惡,釋放重擔,消解心結,怨恨固然會稀少,而同時又能保持理性的清明,持守德性的自由。
嫉惡穿腸過,美善心中留。各位,放下個人成見,開放心靈,咱們一起努力,追求更高更遠的大公大義吧!
(寫於2022年4月16日)
下一講:倖存者的再生使命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3會員
822內容數
現代人該怎樣看待儒學呢? 能替孔子說句公道話嗎? 怎樣做一個《論語》的明白人呢?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有師友來問:「遇上不公時,莫隨便說」,哪該如何面對不公呢? 首先多謝來問,這很有意思,故此,獨立成篇,以饗諸君。 第三、 最重要者,遇上不公時,首先自我反省,看看自己有沒有不對的地方,如果經自反而縮,那說不說都只是次要了,但求心安而已。 以上所言,純屬個人觀點,不必拘泥,持經達變可以矣!
當然,話到嘴邊留三分,只是針對待人接物的涵養,而非指面對大是大非,面對正邪不兩立,而還要留三分。這樣正邪不分、忠奸不辨,那不是孔子做人的原則。此外,要留三分,非指欲言又止,吞吞吐吐;而是提醒自己,凡事莫去盡,要留有餘地,給人留一步,讓己多後路。 還休!還休!
挑撥、離間、詆毀,有人的地方,自然就有這些人事的問題。手法上通常有兩種:一、直接詆毀當事人;二、藉表揚一方而貶低另一方。 坦白講,以孔子的才德之高尚,都尚且有人詆毀,又何況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呢? 魯國大夫叔孫武叔,在孔子過身後,還去講孔子的壞話,他就用了上述兩種手段的第一種——直接詆毀當事人。
俗語謂: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其實,被人講是非,這就證明你有分量、有一定的影響力,人家這才會惦起你。故此,若有人講你的是非,一則是喜,一則是憂。所喜者,在別人的眼裡,你還是有存在感的;而所憂者,自己亦要反省,期望做得更好。 各位,大家對子服景伯這個人,有什麼看法?
語云:道德、道德。其實,「道」與「德」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的。 道,有常道,同時也有非常道,兩者是並存的。而道是形而上的,摸不到、看不到、聽不到,可它實實在在是無處不在的。 德,可分為上德和下德,它是形而下的,能被看到,能被聽到的。
《論語》裡有一句話——「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歷來的解釋,都把這個「得」解作「貪得」,貪這個、貪那個,以致患得患失。這樣的詮釋孔老夫子的心路歷程,我實在不能同意。 ①孔子所講的君子與小人之別,就在「利」上,故孔子是罕言「利」的。既然罕言「利」,又何會耿耿於「得」呢?
有師友來問:「遇上不公時,莫隨便說」,哪該如何面對不公呢? 首先多謝來問,這很有意思,故此,獨立成篇,以饗諸君。 第三、 最重要者,遇上不公時,首先自我反省,看看自己有沒有不對的地方,如果經自反而縮,那說不說都只是次要了,但求心安而已。 以上所言,純屬個人觀點,不必拘泥,持經達變可以矣!
當然,話到嘴邊留三分,只是針對待人接物的涵養,而非指面對大是大非,面對正邪不兩立,而還要留三分。這樣正邪不分、忠奸不辨,那不是孔子做人的原則。此外,要留三分,非指欲言又止,吞吞吐吐;而是提醒自己,凡事莫去盡,要留有餘地,給人留一步,讓己多後路。 還休!還休!
挑撥、離間、詆毀,有人的地方,自然就有這些人事的問題。手法上通常有兩種:一、直接詆毀當事人;二、藉表揚一方而貶低另一方。 坦白講,以孔子的才德之高尚,都尚且有人詆毀,又何況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呢? 魯國大夫叔孫武叔,在孔子過身後,還去講孔子的壞話,他就用了上述兩種手段的第一種——直接詆毀當事人。
俗語謂: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其實,被人講是非,這就證明你有分量、有一定的影響力,人家這才會惦起你。故此,若有人講你的是非,一則是喜,一則是憂。所喜者,在別人的眼裡,你還是有存在感的;而所憂者,自己亦要反省,期望做得更好。 各位,大家對子服景伯這個人,有什麼看法?
語云:道德、道德。其實,「道」與「德」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的。 道,有常道,同時也有非常道,兩者是並存的。而道是形而上的,摸不到、看不到、聽不到,可它實實在在是無處不在的。 德,可分為上德和下德,它是形而下的,能被看到,能被聽到的。
《論語》裡有一句話——「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歷來的解釋,都把這個「得」解作「貪得」,貪這個、貪那個,以致患得患失。這樣的詮釋孔老夫子的心路歷程,我實在不能同意。 ①孔子所講的君子與小人之別,就在「利」上,故孔子是罕言「利」的。既然罕言「利」,又何會耿耿於「得」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境界就是不如意,可能是身體有厄,事業出問題,婚姻難保,親子反目等等,一連串與我們的心願相違背的考驗。慧光老智者說,不管面對何種考驗,都要用「善」來回應,惡來善往,強惡終究會被柔善所降伏,因為上善若水。如果以惡心治逆境,就會陷入更慘痛的深淵,不僅無法解決問題,還會使問題擴大加深,終究踏入無法挽回的定局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第三十六、三十七、三十八章 (摘錄)
Thumbnail
如果她讓我們不悅,我們可以看見她並非有意如此,而是不利的條件使她如此。 為了要保護及培養她內在的良好特質,我們需要知道如何保護及培養外在可以讓她有朝氣又可愛的因素,包括我們自己。 如果我們既安詳又愉快,她也會既安詳又愉快。by《一行禪師說金剛經》
Thumbnail
一個性格不好的人把所有的快樂都看成不快樂,好比美酒在充滿膽汁的口中也會變苦一樣。
世間的眾生因為都有生老病死,有的眾生是心也苦,身也苦,又加上他不知道修行,不瞭解無常,不知死賊時常在旁伺察。因此,菩薩或知道修行的人,就不要再加苦給眾生,所以不應該瞋彼,應當修忍辱。
Thumbnail
慈悲的 龍德上師曾經開示過:「什麼是冤親債主?顧名思義就是與我們有仇怨之對象。」佛家語講:「無緣不聚,無債不來。」例如:專門找你麻煩的同事,總是給你難堪的主管,這些人會跟你惡臉相向,那一定也是有前因後果。 在佛法的因果律中:「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並非是突然的偶發事件。 人的一生中會歷經許多磨難和
Thumbnail
無論走在那一條朝聖路上,慈悲都是我們所要回歸的自性本質。 然而,過去我對仁慈的概念,就是一種待人的美德,目標總是向外,未曾針對自己,此書卻指出,我們若無法溫柔仁慈地看待自己的缺陷,化解自己內在的不安,則往往自以為的仁心善舉,對他人反而是一種攻擊,令我不禁想起自己過往的迷思。
Thumbnail
 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公冶長第五)。 希,同稀。伯夷、叔齊很有名了,商末孤竹國公子。伯夷是老大,叔齊是老三,還有個老二叫亞憑。但他們的父親孤竹君卻指定叔齊為繼承人。孤竹君死後,叔齊以尊長想把君位讓給伯夷,結果伯夷不想違父命,又不想讓叔齊難處,
人性本善,人性本惡。到底誰錯誰對?誰又敢輕易下判斷? 人性是迷霧中的道路,一步錯步步錯,一步對步步未知。我們掙扎求存。
Thumbnail
老子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但,不爭不是躺平啃老,是精進自己,不再與人爭論是非對錯。 不論是家庭工作,很多時候事緩則圓,不決定也是一種決定。當下若有情緒,任何決定都是錯。 經典中一段記載,引人深思。 「世尊,你如何渡過(輪迴的)暴流呢? 「朋友,不滯留也不掙扎,我便渡過暴流。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境界就是不如意,可能是身體有厄,事業出問題,婚姻難保,親子反目等等,一連串與我們的心願相違背的考驗。慧光老智者說,不管面對何種考驗,都要用「善」來回應,惡來善往,強惡終究會被柔善所降伏,因為上善若水。如果以惡心治逆境,就會陷入更慘痛的深淵,不僅無法解決問題,還會使問題擴大加深,終究踏入無法挽回的定局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第三十六、三十七、三十八章 (摘錄)
Thumbnail
如果她讓我們不悅,我們可以看見她並非有意如此,而是不利的條件使她如此。 為了要保護及培養她內在的良好特質,我們需要知道如何保護及培養外在可以讓她有朝氣又可愛的因素,包括我們自己。 如果我們既安詳又愉快,她也會既安詳又愉快。by《一行禪師說金剛經》
Thumbnail
一個性格不好的人把所有的快樂都看成不快樂,好比美酒在充滿膽汁的口中也會變苦一樣。
世間的眾生因為都有生老病死,有的眾生是心也苦,身也苦,又加上他不知道修行,不瞭解無常,不知死賊時常在旁伺察。因此,菩薩或知道修行的人,就不要再加苦給眾生,所以不應該瞋彼,應當修忍辱。
Thumbnail
慈悲的 龍德上師曾經開示過:「什麼是冤親債主?顧名思義就是與我們有仇怨之對象。」佛家語講:「無緣不聚,無債不來。」例如:專門找你麻煩的同事,總是給你難堪的主管,這些人會跟你惡臉相向,那一定也是有前因後果。 在佛法的因果律中:「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並非是突然的偶發事件。 人的一生中會歷經許多磨難和
Thumbnail
無論走在那一條朝聖路上,慈悲都是我們所要回歸的自性本質。 然而,過去我對仁慈的概念,就是一種待人的美德,目標總是向外,未曾針對自己,此書卻指出,我們若無法溫柔仁慈地看待自己的缺陷,化解自己內在的不安,則往往自以為的仁心善舉,對他人反而是一種攻擊,令我不禁想起自己過往的迷思。
Thumbnail
 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公冶長第五)。 希,同稀。伯夷、叔齊很有名了,商末孤竹國公子。伯夷是老大,叔齊是老三,還有個老二叫亞憑。但他們的父親孤竹君卻指定叔齊為繼承人。孤竹君死後,叔齊以尊長想把君位讓給伯夷,結果伯夷不想違父命,又不想讓叔齊難處,
人性本善,人性本惡。到底誰錯誰對?誰又敢輕易下判斷? 人性是迷霧中的道路,一步錯步步錯,一步對步步未知。我們掙扎求存。
Thumbnail
老子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但,不爭不是躺平啃老,是精進自己,不再與人爭論是非對錯。 不論是家庭工作,很多時候事緩則圓,不決定也是一種決定。當下若有情緒,任何決定都是錯。 經典中一段記載,引人深思。 「世尊,你如何渡過(輪迴的)暴流呢? 「朋友,不滯留也不掙扎,我便渡過暴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