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22|閱讀時間 ‧ 約 9 分鐘

《糖果屋之生存遊戲》

格林童話裡的糖果屋故事,講述的是一對兄妹給其繼母和親生父親遺棄的遭遇,故事裡的繼母因為害怕糧食不足而教唆孩子的親生父親把他們遺棄在森林中,兩兄妹在森林裡被一所用糖果建成的房子吸引,但他們沒料到的是那所糖果屋原來是一個女巫用來誘拐小孩而建的,兄妹兩人結果被女巫關了起來,女巫打算把男的餵養到肥肥胖胖之後再吃掉,女的則指示去做粗活,故事的詳細情節就不在這裡描述了,但故事的結局是美好的,兩兄妹略施小計,把女巫騙進大缸中,女巫便活生生地給滾水燒死了,其後兄妹兩人把女巫的所有珍寶帶回家中,其時他們的繼母已經離世,父親懺悔,從此以後一家三口便過着幸福愉快的生活。
這個結局只不過是兒童版中的故事描述,而原版的故事內容裡,兩兄妹的命運可沒有那麼幸運。聞說故事中兄妹兩人的繼母其實是他們的親生母親,把其改寫成是繼母,是因為後人擔心故事內容會影響母親角色的形象,就是這樣的心態,無辜的繼母角色,往往會在故事中被描述為惡毒的、狠心的。時至今天當我們一聽到「繼母」一詞,彷彿就讓我們聯想到「壞心腸的女人」!
由故事被編寫的年份可以得知,當時的社會環境到處民不聊生,饑荒年年,人民都過着艱苦的生活,有很多人因饑餓而去世,也有很多小孩被棄養。故事裡的那一對夫婦同樣面對着艱難的生活,在最後決定把兄妹兩人遺棄,但沒料到的是被遺棄後的兄妹最後還是找到回家的路,可是他們迎來的是更殘酷的命運。某一天,母親把哥哥殺死,然後煮了來吃,母親還把煮好的肉分給妹妹吃,可是妹妹就是知道那些是哥哥的肉,所以堅決不吃,到最後妹妹就那樣餓死了。

【人類的原始基因】

在道德層面上來說,故事中的那一對父母實在難以寬恕,遺棄子女已經是極不負責任的行為,親手殺害子女更加是獸性不如,如果我們都認為那些是「不對」的行為,那為什麼世界上依然有被遺棄的孤兒?為什麼依然還有一些幼兒被虐待至死的案件發生?如果我們都認為生命是寶貴的,那麼我們又該如何去理解國家或種族之間所發起的戰爭呢?士兵在戰場上奪去他人的性命又是可容許的嗎?我們所謂的道德標準又是誰來定奪的呢?
回望歷史,人類真的很喜歡制定各式各樣的教條來規範人類的行為,我們的國家要有法律、社區要有守則、學校要有校規、家族要有家訓,宗教要有戒條,我們在奉行那麼多形形色色的規矩的時候,有多少是我們經過完整的理解後才為之,而不是盲目地跟從的呢?小孩子表現得規規矩矩可能是因為害怕受罰;子女孝順父母可能是因為害怕被雷劈;做了壞事要向神父告解可能是因為害怕下地獄;敬拜祖先可能是因為害怕鬼神。小時候,我們也許有從父母的口中聽過:「你再鬧的話我就叫警察叔叔來!」又或是「你再不聽話晚上鴉烏婆就來抓你!」,這種以恐嚇威脅來操控對方的手法我們一點都不陌生,就好像我們現在最擅長利用手機拍下視頻來恐嚇對方,國家亦會經常運用經濟的手段來制裁他國,脅逼看來很奏效,如果對方害怕的話。
追溯至我們人類的原始基因你便會發現,其實我們是很容易就會被「恐懼」所控制的。植根在我們人類體內動物性的求生本能是在感到受威脅之下,而對恐懼作出的生理反應。當我們的大腦把面前的情況判斷為生命有可能受到威脅的時候,身體的腎上腺素會飆升,進而引發身體其他的症狀,例如心跳加速、手心冒汗、胃部抽搐等等,我們會稱之為恐懼的感覺,然後我們便會作出反應,「戰」或「逃」。我們的恐懼有多大,我們的反應就有多激烈,可以完全超出常理,所以假若當你在森林遇上猛獸,你逃跑的速度可以比平常還要快幾倍;當你遇上火災,你的力量可以大得足以讓你背上家人跑樓梯。正如故事中的父母把子女遺棄,母親把自己的兒子吃掉,難道不是因為饑寒交迫之下,面對着死亡的威脅,才喪失理智嗎?兄妹二人把女巫殺死也不就是為了求生嗎?就算是時至今天,我們生活在物質富裕的社會,我們依然擺脫不了對恐懼作出反應,求生已經演變成競爭,我們所追求的已經不是維持生活的基本需要,物質富裕也同時壯大了我們的慾望。
如果我們有深入理解的話便會發現,其實有很多遠古流長至今的一些禮節和教義本身都是善意的,而且充滿着人類的智慧,可惜不知道是人類智慧的倒退,還是有心人帶着政治的目的,很多傳統的禮節和教義已經被斷章取義。我無意在這裡去探討人類行為的是與非,相比起站在道德高地上去批判,人類更需要的是懂得如何去處理自己的恐懼。

【情感依附後遺症】

「母親」是常被人歌頌的人生角色,母親的形象是偉大的,是充滿愛的,是奉獻的,正所謂「虎毒不吃兒」,在哺乳類動物中我們也能看得見母愛的表現。這種美麗的母愛天性在人類那麼複雜的社會體系裡卻會給扭曲。人類的制度可以是讓我們有路可循的一種輔助,但同時亦會成為一種限制性的束縛,使我們無法活出真正的自己。我們會面對社會的壓力,也會害怕自己無法容入社會,各種擔憂、恐懼會產生出負面情緒,如果我們未能找到一個健康的途徑去抒發自己的情緒,久而久之在心態和行為上便會出現扭曲。假若一位養育者不太懂得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那麼他很多時候便會把自己的情緒投射到身邊的人身上,首當其衝的便是他的伴侶和子女。
我曾經看過一條視頻,裡頭有一位女性的成年人,身邊有一位幼童,估計他們是母女或母子的關係,母親在街頭很兇狠地打她的小孩,小孩被打當然會哭,母親再繼續毆打,小孩邊哭邊抱着母親的腿,母親不管小孩哭得有多厲害,然後在地上強行把小孩拖行了四五步的距離。小孩的哭聲終於惹來路人的注意,人群慢慢在那一位母親和小孩周圍聚集起來。路人先是勸阻,可是那位母親應該也已經到達情緒失控的地步,於是便瘋狂地向路人罵回去,這時路人也被挑起激動的情緒,然後開始形成罵戰,可是就在這個時候那位幼童反而主動去保護自己的媽媽,幼童一只手還在抱緊媽媽的腿,另一只手就不斷地往外揮拳,還反罵那些看起來在欺負他媽媽的路人。
童年期的小孩會視養育者為可依賴的人,他們不懂得分辨怎樣的情況對他們來說才是安全的,所以即使養育者對他們做出一些過份的行為,以致傷及他們的心靈或造成身體上的痛苦也好,他們也會依賴着養育者。就像故事中的那一對兄妹,雖然被遺棄,但他們最終的依歸還是回家。這種不健康的情感依附狀態,長大後會對他們在處理人際關係上形成障礙,例如:經常陷入不健康的愛情關係中、不懂得調節自己的情緒以致過度壓抑或過度放縱、經常感覺自己沒有價值或不值得被愛,等等。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過童年創傷,但這個不是我們用來埋怨人生的理由,真正能夠療癒我們的是從學習「愛自己」開始。

【隱藏的真實情感】

故事裡的女巫被描述為一個相當可怕的女人,她不單誘拐小孩,然後把他們禁錮,又不斷奴役他們,還會把他們殺害後吃掉。她的形象是那麼的兇惡和使人退避三舍。可是,假若我告訴你,女巫背後其實是另有一個故事,你又是否願意重新去看待她呢?
聞說女巫其實是一個孤獨的老婦人,她因為外貌長得恐怖,以致其他人也很害怕她,故意疏遠她。人們開始在她的背後指指點點,有些父母更不讓自己的小孩去靠近這個老婦人。老婦人為了避開他人的閒言閒語,於是便搬到較偏僻的森林裡居住,可是關於她的謠言卻沒因此而停止,還繼續發酵,聲稱她是一個女巫,懂法術,專門誘拐小孩,然後把他們吃掉。
一天,在森林裡迷路的兩兄妹找到了老婦人的房子,老婦人看見身體虛弱的兩兄妹便提供了一些食物給他們。老婦人擔心兩個小孩獨自流連荒郊太危險,而且看見他們的身體又那麼虛弱,於是便打算讓他們在家裡留宿,可是長久以來獨自生活的老婦人根本不懂得如何和他人相處,以致她的表達方式看起來是如此的笨拙。老婦人堅決把兩個小孩留在自己的家,原意是想保護他們,但行為上卻表現得十分強勢。兩個小孩面對着長相奇怪,說話語氣又如此強硬的老婦人,不禁心生害怕。老婦人希望兩個小孩多吃一點,好讓身體快點恢復過來,她想釋出自己的關懷卻又感到十分害羞,看見兄妹兩人膽小害怕的神情,於是便帶着自嘲的方式說了一句:「你要變胖一點,我才可以把你吃掉!」,兄妹兩人真的給嚇壞了。老婦人年紀已經老邁,要照顧兩個小孩感覺有點吃力,她希望小女孩可以幫忙一下她的家務,可是說話從她口中出來總是缺乏溫暖,請求變成了命令,小女孩雖然很抗拒,但由於害怕老婦人,也只好乖乖聽命。
如果女巫本身只是一個被人排斥,而且不善於表達情感的一個老婦人,那麼到底她是一個加害者還是被加害者?我們的思想很多時候也會被先入為主的觀念所影響,以致我們表面上所看見的也許只是自己情緒的反射,而不是對方的真實情感。我們都渴望去愛以及被愛,但真正阻擋了我們自然情感流動的是恐懼本身,恐懼會把愛扭曲,使人以愛之名,把事情強加於他人身上。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