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13|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棲居】住這兒,偷一點食物的記憶,悄悄入睡 老爺行旅/東區/臺南市

這是地方賊在方格子的另一個專題,討論有關「棲居」這件事。棲居這概念雖然很空間、哲學或人類學,但回到根本,我們就只是想好好的在一個地方休息、生活,甚至於睡覺。
最近讀了一本名為「旅館」的書,雖號稱是社會學領域,但作者歷史學的背景,使這這本書沒有出現太多理論,反而增加易讀性。
沒有提出新洞見,卻讓我們一窺資本主義下不同旅客可能衍生的的需求。旅館作為一個居住空間,在市場競爭下,他不只是睡覺的地方,甚至還滿足了其他的需求,甚至創造需求。
你/妳有在旅館看過展覽嗎?或許你曾經注意到大飯店裡面精緻的擺設或一些古董、名畫的陳列,但那畢竟離策展有些遙遠。
賊賊有兩次在旅館看展覽的經驗,湊巧的是都在「臺南老爺行旅」。老爺老爺行旅是老爺酒店旗下的風格設計品牌。有趣的是,他們以「the place」為名,剛好與賊賊撞名。
第一件行旅作品於民國一百零三年(2014年)於台南開幕。比地方賊創立早了五年,我可是沒有偷老爺的想法,這叫英雄所見略同。
以地方為名,主要是強調與飯店所在意象深度連結,或許棲居的標題改成所在也可以思考。上一次賊賊來這裡是來參觀「台南新藝獎」的展外展。
幾乎每次新藝獎的展外展,都舉行與台南老爺行旅。這次也不例外,但賊賊想先介紹行旅同一系列展中與「茶」有關的部分。
從開始到現在,臺南老爺行旅每半年換展一次,這次已到第十七展。本次展覽主題為「食光行旅」,食是人最基本的需求,在府城更是。
不過行旅應該做過不少與臺南美食相關的展覽,這是他帶著大家往北飄一點,到嘉義阿里山太和聚落,藉由飯店策展讓住客能感受道地的茶文化。
此展覽是與「臺南生活美學館」合作,過去美學館與太和社區有不少次合作,特別是在八八風災之後。居民除了要重建家園外,也開始思考如何用藝術創造屬於在地的茶文化。
與茶一樣經過時間淬煉後,這些在地茶農發展出自己的茶品牌,還構築了各有自己對環境、茶、自我思考辯證而來的茶屋,這可就是所謂的棲居了。
在論述中,我看到了「野放茶」的名詞。之前在寫茶歷史時,古書上曾提過台灣有本土的野生茶種,不知道與那是否有關?
看完這層展覽,認識了太和這麼多家的自有茶品牌和茶屋後,對哪一家茶屋主人的介紹或茶屋風格頻率對了,就筆記好,睡一晚老爺後,出發!
接著讓我們往上一層樓,看看另一個與茶有關的展區,這裡是「茶席」的展區。除了有茶屋或品牌茶主人的風格物外,茶席則是太和累積的一種茶文化。
應該會有朋友對樓下那些茶師身懷絕技,或說斜槓的功伕感到好奇。民國九十五年時(2006年)藝術家吳瑪悧曾推動「嘉義縣2006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
該計劃選定五位藝術家進駐社區,與社區共同推動茶文化、陶藝、木工、繪畫等創作形式。所以茶農們功伕幾乎是在很早以前就培養,再慢慢累積而成。
其中,陶藝家蔡江隆、吳淑惠也因為陶藝茶具的課程,開啟太和村不同於其他茶聚落的「茶席文化」,之後再推動戶戶有茶席。
在此展區總共放置了四組來自太和的茶席,可以看到茶與人群間的關係能有多種可能:一對一的茶席、一對多的茶席,都可能在切磋茶技、茶藝文化時製造不同的火花。
而茶席的創作也有無限可能,像是有用雜貨店櫃子做的,改造後在上面喝茶暢聊也毫無違和感。從這兩層樓的的展覽能夠看見茶農透過藝術轉動社區,甚至從戶戶有茶席,到戶戶有茶屋、品牌的過程。
如果要將賊賊印象最深刻,莫過於是這個老茶壺了。雖然感覺歷經滄桑,但他似乎一直說著「快用我!快用我!」希望行旅改天可以在現場舉辦茶席體驗。
(還有其他展覽,我們未完待續)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地方 賊The thief of places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