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壞神經,從頭到腳都有事的多發性硬化症,積極治療維持神經功能,醫師圖文詳解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20多歲的陳小姐因為出現視力模糊、複視而到眼科就醫,經過檢查後,發現原來不是眼睛的問題,而是神經出了狀況,轉介至神經免疫科後確診為多發性硬化症。在接受治療後,症狀有了大幅改善,但是碰巧遇上嚴峻的新冠肺炎疫情,因為擔心到醫院會增加感染風險,所以陳小姐遲遲沒有回診拿藥,中斷治療後她的病情果然就復發了,手腳的活動都有輕微受損,只能趕緊住院治療,幸好在經過積極治療後,狀況恢復的還不錯,終於順利出院。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免疫暨基因疾病科主任郭育呈醫師表示,經歷復發的經驗後,患者便能理解規則治療的重要性,一旦中斷治療,多發性硬化症會影響全身的神經,把病情控制穩定才能避免永久的神經學後遺症!
破壞神經,從頭到腳都有事的多發性硬化症
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簡稱為MS)是因為環境、基因、個人體質等因素誘發體內異常的免疫反應,使淋巴球及細胞激素去攻擊中樞神經系統,引起後續的發炎反應,進而導致神經去髓鞘的病變,嚴重會造成神經退化,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受損,不易復原,而留下永久的神經學後遺症。
郭育呈醫師指出,多發性硬化症的症狀表現千變萬化,端看有哪些神經系統遭受攻擊,最常見的是視力模糊、色覺異常,例如眼睛對紅、黃、藍等顏色的辨識度減退,嚴重的時候會出現視野缺損,甚至失明,這些都是視神經發炎的症狀。另外一個比較常見的是脊髓發炎,脊髓發炎會造成雙下肢麻木、無力,嚴重的時候會合併解尿、排便的異常。其他症狀還有複視、口齒不清、吞嚥困難,甚至是持續性的眩暈及行動不穩等,如果影響到大腦,就會引起單側肢體無力,類似腦血管病變、中風的表現,這時可能會錯估疾病的診斷跟延誤治療的時機。
及早治療多發性硬化症,維持神經功能
確立多發性硬化症的診斷後,一定要及早治療才可以避免病情惡化、降低復發的機會,也減少大腦萎縮、記憶力、智力退化的風險。郭育呈醫師解釋,治療方式分兩個部份,急性發作的治療和改善病程進展的治療。
急性發作時通常是接受高劑量類固醇,就是所謂的脈衝治療,一般需要住院注射三至五天的高劑量類固醇,如果病情較嚴重,則會評估使用免疫球蛋白或血漿置換,讓復原的速度、程度改善;在症狀緩解、病情穩定的時期,便需要長期接受改善病程進展的治療,目前的治療包括干擾素、標靶藥物、免疫調節藥物等,有口服、皮下或肌肉注射、以及靜脈注射等方式,臨床上會依照患者的症狀、嚴重程度,來選擇合適的藥物。
無論是口服、皮下注射、還是靜脈注射藥物,都有助於穩定病情、降低惡化程度、減少復發頻率,郭育呈醫師說,多發性硬化症無法完全治癒,即使症狀改善也要規則治療,避免出現永久性神經學後遺症,盡量維持神經功能。
COVID-19疫情不影響治療,應盡早接種疫苗
因為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的關係,大家到公眾場所的機會大幅下降,病毒感染的機會下降,也可能讓多發性硬化症復發的風險降低。不過部分患者因為新冠肺炎疫情而沒有規則回診,若中斷治療,可能導致復發或使病情惡化的風險增加。
「根據台灣和世界的經驗,注射疫苗不會增加多發性硬化症復發的風險,也不會讓病情變嚴重」,郭育呈醫師提醒,「反倒在罹患新冠肺炎COVID-19後,會讓原本多發性硬化症的治療及病情控制變得更複雜。所以一般還是建議多發性硬化症患者,如果身體狀況許可,要盡早注射疫苗,降低感染新冠肺炎的風險。」
多發性硬化症日常保養重點
多發性硬化症是自體免疫疾病,日常保養對患者而言相當重要,除了戒菸及避免過度飲酒,生活作息要保持正常、睡眠充足、飲食均衡,並減少刺激性的食物,也不要隨意以中藥進補,以免造成免疫反應過於活躍,導致疾病發作。
有些患者是因為感染、感冒,導致整體的免疫反應活化,而造成多發性硬化症突然的復發,通常在短短幾天內病況就急速惡化而讓人措手不及,郭育呈醫師也提醒患者,只要出現輕微症狀,或是感覺最近幾天跟平日的狀況不一樣,就要特別注意。
在運動方面,郭育呈醫師也建議多發性硬化症患者平常可以做瑜珈、伸展等靜態運動,因為太激烈的運動可能導致肌肉受損,或讓患者過於疲累。而在大太陽下運動,或處在悶熱的環境,如泡溫泉、泡熱水澡,都可能造成疾病復發、惡化,一定要避免。
多發性硬化症是一個慢性病,除了配合醫師作積極的藥物治療,降低復發或新病灶的產生,日常也應管理飲食及適當運動,學會與疾病共處才能穩定控制病情,改善生活品質!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5會員
677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照護線上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糖尿病的血糖控制已經進入到注重器官保護的時代,包括腸泌素GLP-1和排糖藥等,已證明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減少器官損傷以及糖尿病患的死亡率。請糖友務必做好飲食控制、規律運動,並且善用這些藥物來穩定血糖,保護身體遠離心血管疾病的威脅!
心跳過慢會導致中風、甚至猝死風險增加。當我們把人體想像成一台車子,那心臟就是車子的引擎,身體活動時,心臟必須負責驅動血液循環,提供足夠的血流給各個器官;當心跳變慢時,無法提供足夠的血流給全身使用,就可能會出現虛弱、無力、呼吸困難等症狀。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雖然在初診斷時沒有症狀,但是如果沒有好好治療,可能會有很嚴重的後果。受惠於口服標靶藥物的進展,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五年存活率已可突破9成,蔡承宏醫師叮嚀,請務必按時服藥,定期回診。日常生活中要攝取均衡營養、規律運動、不要熬夜、保持心情愉快。
想要把血糖控制穩定,一定要多方配合,包括飲食控制、規律運動、按時用藥、維持理想體重。除了定期回診檢驗糖化血色素之外,建議在家也可量測血糖,較容易掌控血糖的狀況。
「不孕症其實是文明病!」現在平均結婚的年紀遠比十幾、二十年前晚了七、八歲左右,隨著年紀越大,自然受孕也就越困難。
三十多歲的王先生已經有10年的糖尿病史,BMI身體質量指數都在35左右,因為工作的關係,飲食很不正常,血糖控制相當不穩定。 仗著年輕,而不太關心血糖的他,在值勤時突然因為胸悶、胸痛而被送進急診室。新竹馬偕紀念醫院心臟內科林柏霖醫師表示,檢查發現是心肌梗塞,於是緊急安排心導管手術,放入血管支架。
糖尿病的血糖控制已經進入到注重器官保護的時代,包括腸泌素GLP-1和排糖藥等,已證明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減少器官損傷以及糖尿病患的死亡率。請糖友務必做好飲食控制、規律運動,並且善用這些藥物來穩定血糖,保護身體遠離心血管疾病的威脅!
心跳過慢會導致中風、甚至猝死風險增加。當我們把人體想像成一台車子,那心臟就是車子的引擎,身體活動時,心臟必須負責驅動血液循環,提供足夠的血流給各個器官;當心跳變慢時,無法提供足夠的血流給全身使用,就可能會出現虛弱、無力、呼吸困難等症狀。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雖然在初診斷時沒有症狀,但是如果沒有好好治療,可能會有很嚴重的後果。受惠於口服標靶藥物的進展,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五年存活率已可突破9成,蔡承宏醫師叮嚀,請務必按時服藥,定期回診。日常生活中要攝取均衡營養、規律運動、不要熬夜、保持心情愉快。
想要把血糖控制穩定,一定要多方配合,包括飲食控制、規律運動、按時用藥、維持理想體重。除了定期回診檢驗糖化血色素之外,建議在家也可量測血糖,較容易掌控血糖的狀況。
「不孕症其實是文明病!」現在平均結婚的年紀遠比十幾、二十年前晚了七、八歲左右,隨著年紀越大,自然受孕也就越困難。
三十多歲的王先生已經有10年的糖尿病史,BMI身體質量指數都在35左右,因為工作的關係,飲食很不正常,血糖控制相當不穩定。 仗著年輕,而不太關心血糖的他,在值勤時突然因為胸悶、胸痛而被送進急診室。新竹馬偕紀念醫院心臟內科林柏霖醫師表示,檢查發現是心肌梗塞,於是緊急安排心導管手術,放入血管支架。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迷走神經失調和迷走神經發炎雖然名稱相似,但實際上是不同的情況: 迷走神經失調可能導致多種生理和心理症狀。這種失調可能涉及神經信號的過度或不足傳遞,影響迷走神經所支配的系統,如心臟、胃腸⋯⋯
Thumbnail
失智照顧以年來算,從確診發病到現在問題也越來越多也越麻煩。 無論是失智、帕金森氏症或是長期慢性疾病最終都會遇到腎衰竭與多重器官衰竭而往生。 〔人身可以使用權但永遠不可能擁有這身體〕,人類都是風、火、水、土所組成 風是呼吸、空氣、流動也是基礎存活在世界上的開始 新生兒挽出時也是醫師團隊最緊張的
Thumbnail
石孟潔醫師提醒,適當的治療可緩解類風濕性關節炎所引起的疼痛和僵硬,並有效避免關節變形。圖/石孟潔醫師提供 記者李婉如/綜合報導 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種慢性自體免疫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統會誤攻擊身體組織,特別是關節滑膜,導致關節發炎、腫脹和疼痛。
今天去醫院復診. 在2015年仔仔未滿周歲時,得了一場重病. 住了2次醫院,差不多2個星期, 最後醫院斷為腦脊髓炎, 要長期吃藥. 有類固醇等, 第一.二年時,我有準時吃藥, 但後來發覺得, 這樣不行. 於是我堅持運動等方面, 但自行斷藥, 這麼多年沒有後發, 很幸運. 但在這里看醫
光田神經內科 大甲分院/ 鄭智文 醫師 “錐心刺骨的痛鑽過了層層的皮,像是火在燒“ 帶狀皰疹復發的原因,可能有:年紀因素、自律神經失調、慢性病患者、免疫力低下或長期使用免疫力的藥物 初期症狀不明顯,疾病前兩、三天時,特色的”紅疹”及”滴狀水皰”尚未長出,病人有時會已感到觸電或燒灼的神經疼痛感。
早就知道我是重度腦麻的爸媽,在聽完我活不過五歲之後,驅魔、撒鹽、受洗、各式各樣求神拜佛都試試看。試圖逃避這個殘酷的事實。
之前看過一些文章,一般的筋骨退化、舊傷痠痛,蠻多人都是看骨科、疼痛科、復健科……(吃消炎止痛藥、肌肉鬆弛劑,打針,復健推拿),除此之外,等到嚴重就被建議開刀了。 回想起這麼多年來,太壹的患者如何經過中醫內科治療保養,🤜💥打破一般認為的🤔“退化年齡”和“治療方法”的迷思💬 第1️⃣位是
Thumbnail
久病會慣性成惡化,醫治不易。預防甚於治療,才能積極人生,樂觀態度,人生沒有一定要得病。 有些古老留下,勵志人心的話語,至今不該完全沿用,時代背景不同,有些狀況是古時的無知無助,才需錯誤中換取經驗,如果知道心是病的根源,就不易病入膏肓。 前文〔腦細胞嗅覺記憶|身心靈〕提及腦記憶會影響身心靈
Thumbnail
中樞神經系統,像是我們的大腦、脊椎,經歷過受傷,這些構造在受傷後沒有再生能力 那中風的人為什麼還需要復健呢? 原因是因為我們的神經系統有可塑造性,當你接近耳朵的大腦受傷時,透過訓練或是肢體的刻意使用,沒有受傷的大腦區域會協助支配已經受傷的大腦區域之功能。我們一般復健在用的
Thumbnail
本篇你將學到:眼神經哪4段?、神經造影—核磁共振造影MRI、電腦斷層攝影CT、軸突細胞異常、後天視神經疾病、視神經功能異常徵候、視神經萎縮(Optic nerve atrophy)、遺傳性視神經病變:Leber氏遺傳性視神經病變、Kjer氏症候群、Behr氏症候群、Wolfram氏症候群
Thumbnail
迷走神經失調和迷走神經發炎雖然名稱相似,但實際上是不同的情況: 迷走神經失調可能導致多種生理和心理症狀。這種失調可能涉及神經信號的過度或不足傳遞,影響迷走神經所支配的系統,如心臟、胃腸⋯⋯
Thumbnail
失智照顧以年來算,從確診發病到現在問題也越來越多也越麻煩。 無論是失智、帕金森氏症或是長期慢性疾病最終都會遇到腎衰竭與多重器官衰竭而往生。 〔人身可以使用權但永遠不可能擁有這身體〕,人類都是風、火、水、土所組成 風是呼吸、空氣、流動也是基礎存活在世界上的開始 新生兒挽出時也是醫師團隊最緊張的
Thumbnail
石孟潔醫師提醒,適當的治療可緩解類風濕性關節炎所引起的疼痛和僵硬,並有效避免關節變形。圖/石孟潔醫師提供 記者李婉如/綜合報導 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種慢性自體免疫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統會誤攻擊身體組織,特別是關節滑膜,導致關節發炎、腫脹和疼痛。
今天去醫院復診. 在2015年仔仔未滿周歲時,得了一場重病. 住了2次醫院,差不多2個星期, 最後醫院斷為腦脊髓炎, 要長期吃藥. 有類固醇等, 第一.二年時,我有準時吃藥, 但後來發覺得, 這樣不行. 於是我堅持運動等方面, 但自行斷藥, 這麼多年沒有後發, 很幸運. 但在這里看醫
光田神經內科 大甲分院/ 鄭智文 醫師 “錐心刺骨的痛鑽過了層層的皮,像是火在燒“ 帶狀皰疹復發的原因,可能有:年紀因素、自律神經失調、慢性病患者、免疫力低下或長期使用免疫力的藥物 初期症狀不明顯,疾病前兩、三天時,特色的”紅疹”及”滴狀水皰”尚未長出,病人有時會已感到觸電或燒灼的神經疼痛感。
早就知道我是重度腦麻的爸媽,在聽完我活不過五歲之後,驅魔、撒鹽、受洗、各式各樣求神拜佛都試試看。試圖逃避這個殘酷的事實。
之前看過一些文章,一般的筋骨退化、舊傷痠痛,蠻多人都是看骨科、疼痛科、復健科……(吃消炎止痛藥、肌肉鬆弛劑,打針,復健推拿),除此之外,等到嚴重就被建議開刀了。 回想起這麼多年來,太壹的患者如何經過中醫內科治療保養,🤜💥打破一般認為的🤔“退化年齡”和“治療方法”的迷思💬 第1️⃣位是
Thumbnail
久病會慣性成惡化,醫治不易。預防甚於治療,才能積極人生,樂觀態度,人生沒有一定要得病。 有些古老留下,勵志人心的話語,至今不該完全沿用,時代背景不同,有些狀況是古時的無知無助,才需錯誤中換取經驗,如果知道心是病的根源,就不易病入膏肓。 前文〔腦細胞嗅覺記憶|身心靈〕提及腦記憶會影響身心靈
Thumbnail
中樞神經系統,像是我們的大腦、脊椎,經歷過受傷,這些構造在受傷後沒有再生能力 那中風的人為什麼還需要復健呢? 原因是因為我們的神經系統有可塑造性,當你接近耳朵的大腦受傷時,透過訓練或是肢體的刻意使用,沒有受傷的大腦區域會協助支配已經受傷的大腦區域之功能。我們一般復健在用的
Thumbnail
本篇你將學到:眼神經哪4段?、神經造影—核磁共振造影MRI、電腦斷層攝影CT、軸突細胞異常、後天視神經疾病、視神經功能異常徵候、視神經萎縮(Optic nerve atrophy)、遺傳性視神經病變:Leber氏遺傳性視神經病變、Kjer氏症候群、Behr氏症候群、Wolfram氏症候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