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29|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多情卻似總無情;替人垂淚到天明——閑聊「妓與杜牧」

    先前介紹到陶淵明、李白和杜甫,他們的境遇都有相似的地方,就是一生潦倒,經濟拮据。
    但,晚唐·杜牧(公元803-852年)他的家勢就相當顯赫。他的先祖是開國的宰相杜如晦,他的祖父也是當過宰相杜佑,而他父親也是在朝的官員。
    杜牧在二十來歲時就為《孫子兵法》作註十三篇,而曹操打了半輩子將,才敢註釋這部兵法,可見他擅長兵法韜略。
    二十三歲時寫出震驚京城的《阿房宮賦》,而到二十六歲時考取進士。不過,此後一直在揚州的淮南節度使下居於幕僚閑職。
    杜牧本身素性風流,自己也長得漂亮,就在他那時的心情,處於揚州的金粉之地,自然就流連青樓,藉此消磨意志。
    初到秦淮,他感慨當時朝野都有那種苟安的心態,而自己卻壯志未酬,故寫下那首千年傳頌的名篇——《泊秦淮》: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好一句「商女不知亡國恨」(註),商女,指歌女,實在是諷刺那些權貴不知亡國恨,仍然夜夜笙歌,猶唱陳後主那些亡國之音!
    其時,杜牧結識一位美貌聰慧,琴棋書畫皆通的名妓——張好好,兩人終日湖中泛舟,執手落日,可謂才子佳人。
    但好景不常,張好好卻被權貴強納為妾,而杜牧官位低微,只有落花流水空餘恨。張好好在出嫁時,留下一首詩:
    孤燈殘月伴閑愁,幾度淒然幾度秋; 哪得哀情酬舊約,從今而後謝風流。
    杜牧在離開揚州時也留下兩首《贈別》詩: 【其一】 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
    首二句形容張好好年輕貌美,豆蔻年華,體態輕柔;而末兩句意指走遍揚州金粉之地,無一可及。
    【其二】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詩人臨別前夕,與他的紅顏知己本要盡訴心中情;但面對離愁別緒,縱有千言萬語,卻相對無言。往日在酒筵的歡笑聲,如今離情難禁,想勉強笑也笑不出來。唯有桌上的蠟燭好像還有惜別之情,蠟淚一滴一滴地流下,點滴到天明。
    杜牧回到京城後,追悔昔日在揚州的偎紅倚翠的生活,故有《遣懷》:
    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 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
    又寫下《秋夕》。詩的後兩句: 天街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
    前人多以為宮怨詩,筆者卻析為詩人與舊戀人相隔銀河,不知會否相見。
    事情就真是那麼巧合,過了幾年,杜牧調任洛陽,竟然重逢張好好。其時始知好好嫁入侯門兩年後被拋棄,後到洛陽賣酒度日。杜牧其時感到昔日黃花,此情不再,於是在激憤無奈之下,揮筆寫下《張好好詩》。這首詩,也是杜牧留下的唯一書法,現藏於故宮博物館。
    杜牧晚年憂鬱而死,得年五十。張好好聞之,悲痛欲絕,瞞了家人到長安拜祭,想起相愛與別離,悲痛淒楚,竟自盡於杜牧墳前,就此了結多年的等待!
    (註)「商女不知亡國恨」,粵曲《李後主》的去國歸降,就有句歌詞:商女也知亡國恨,臣民豈讓伯夷廉。
    另話:杜牧另有一件風流韻事,當今粵曲也會引用為歌詞:多情杜牧怨來遲。
    (寫於2020年8月23日於海外) 下一講:閑聊「酒與陶淵明」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華夏傳統的文化,無論是儒、道、法、佛,乃至在傳統的文學、藝術、建築、醫學…等等,概要而言,都屬道統文化。道,是道路、精神方向。它是代表宇宙萬象,也包括人生的一切造化。故此,筆者把「傳統儒學」獨自為一個專題之外,其他傳統的華夏文化,則統稱為「道統文化」。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