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03|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說端午

五月五,慶端午,與屈原也有關,也無關。
五月五,慶端午,與屈原也有關,也無關。
五月五,慶端午,與屈原也有關,也無關。
其實,根據紀錄楚地節令習俗的《荊楚歲時記》,這一天別說屈原不見蹤影,就連肉粽都是夏至才吃。倒是為了避病禳毒,「採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五彩絲繫臂,名曰『辟兵』」。把住家和自己弄得花花綠綠,不外是怕死,和緬懷偉人一點關係也沒有。讀到這類記載,也意外,也不意外。因與果太過理所當然,往往附會。
《太平寰宇記》有一段提到三閭大夫,想來亦是附會:「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江,其妻每投食於水祭之。原通夢告妻,所祭食品皆為蛟龍所奪。龍畏五色絲及竹,故妻以竹為粽,以五色絲纏之。」得知屈原有太太,也意外,也不意外。英雄背後,或許都少不了一個有姓無名甚或無名無姓的女友或太太。附帶一提,引文「以竹為粽」未必是以竹葉綁糯米成粽,還可能是用竹筒。《初學記》轉引《續齊諧記》,明明白白說是「以竹筒貯米」,投入江水祭奠屈原。另外,古人的美學觀真有意思。花花綠綠,可以無畏邪毒和蛟龍,色盲什麼的完全不必考慮。
故事有趣,人愛聽,所以附會是必要的。就端午來說,至少在吃黏糯肥軟的粽子時更加心安理得,同時幫助消化。一切,並非僅僅口腹之慾,而是紀念久遠前一位妻子不知姓啥名誰、自身因為國之將亡而悲憤相殉的英雄。是的,能一以貫之、將信念堅持到底,成王敗寇都是英雄。鄭問《東周英雄傳》屈原一章的開頭,張儀曉得屈原回國,便趕忙帶著僕從離楚。縱橫家之舌,一怒而諸侯懼,卻動搖不了「不識時務」的硬骨頭。我沒特意翻查鄭問所本。即使是附會,如同少林寺山下為母跋涉汲水的潁考叔,我也愛讀。
陳明章自寫自彈自唱的《慶端陽》於附會外別有溫情的想像。想像魚蝦有靈,於是呼告,要吃就吃投入江中的粽子吧(無論用來包裹餡料的是竹葉還是竹筒),「拜託汝勿食屈原屍」。魚蝦能否會意是一回事;千載之下,肉身早就腐爛得半點不剩。然而在端午這天人們如果仍舊未忘記屈原,那麼顯然在作為以肉粽飽腹的理由之餘、在聆聽故事幫助消化之餘,故事裡的風骨總有能持續觸發景仰與情懷的不朽質地。
民國一百一十一年六月三日端午於嘉義鵲枝寫譯樓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