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6/19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談獨立自主的人格

    香港的教育,無論在大、中、小學,都很少提及人格教育,即使有些學校開設倫理科,又或舉辦德育活動,亦鮮談及如何培養「獨立自主的人格」這嚴肅的課題。
    然則,何謂「獨立自主的人格」呢?所謂「獨立」,就是不受別人的左右,不受外物(私利、權位)的影響,而在道德人格上,作出良心的抉擇,此即「自主」。
    回顧過去咱們儒家的思想文化,就有不少關於「獨立自主的人格」這些歷史事例。
    首先,就是「伯夷、叔齊,義不食周粟,餓死於首陽之山」這個典故。伯夷、叔齊本是殷朝末年孤竹國君的兒子,父親死了,兄弟二人互相讓位,結果都逃到周文王那裡。後來周武王起兵討伐商紂,他們攔住馬車勸阻,武王不聽。兄弟二人既不能阻止周武王出兵伐殷,也無法拯救殷民於戰亂之中,在這無可奈何的情況下,自己唯一能做到的,就是恥於食周粟(周朝的俸祿),直至餓死於首陽山,亦無悔無怨,在道德上突顯出獨立自主的人格。
    其次,就是「不吃嗟來之食」這個典故。根據《禮記‧檀弓》的記載,齊國發生大飢荒,有個叫黔敖的人奉命施派食物,可他以呼喝的態度來對待飢民,結果有個飢民說:「我就是不吃那些呼呼喝喝的施捨,才餓成這個樣子。」其後,孟子也說:「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意思是說:一筐飯、一碗湯,得著便能活下去,得不到就會死亡。但假如呼呼喝喝地給他,就是過路的餓人也不會接受。要是用腳踢他一下,然後把食物給他,那即使是討乞的也不屑於領受。這說明一個有人格尊嚴的人,即使受到生存的威脅,也不會委屈自己的獨立自主的人格的。
    另外,孔子說:「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所謂「無求生以害仁」者,就是說:無論如何,也不能為求一己的生存而做出有違獨立自主的人格!其後,孟子也提出「所欲有甚於生者」和「捨生取義」這些道理,以彰顯出人格尊嚴的價值取向。
    以上都是「人格」與「生存」的對比,可有些人會說二者是否極端地對立,太嚴峻啦。那麼,就說說「是非之心」吧。何謂「是非之心」?就是憑著良知,是其所是、非其所非,不做復讀機,不做鸚鵡學舌,不做應聲蟲;不左搖右擺,不看風駛舵,不做牆頭草;不會因害怕權勢而指鹿為馬,也不會為貪圖私利而歪曲事實。所以,孟子也很嚴肅地說:「無是非之心,非人也。」什麼叫「非人也」?就是沒有獨立自主的人格啊!
    此外,孟子又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意思是說:當人富貴時,往往會生活糜爛;倘能不淫(不被物慾所迷惑),這就是在道德的底線上站得穩。當人處於貧賤時,往往會受不了物慾權位的引誘,因而改變做人的原則;故孟子一再強調當處於貧賤時,更加要堅守做人的原則,不能移動心志。此即孔子所說的「君子固窮」。至於當人面對惡勢力的威嚇時,甚至遭受打壓抹黑、含冤莫白的時候,也不能向權勢屈服。這三句是直寫君子人格的獨立自主,不受任何外在力量所左右。這種獨立自主的人格,就是大丈夫!
    上段提到孔子說的「君子固窮」這個典故。當時孔子師徒在陳、蔡被困了好幾天,已經到了水盡糧缺、饑渴難忍的時候,學生們都愁眉苦臉,無精打采,有些學生都餓病了。但孔子還照樣不停地給學生講學、誦詩、唱歌、彈琴。子路終於沉不住氣,便帶著埋怨的語氣問:「君子亦有窮乎?」可孔子卻心平氣和地說:「當然,君子也有窮的時候。但,君子面對窮的時候,仍能堅守節操,不動搖做人的信念;可小人遇到窮的時候,那就什麼事都可能幹得出來。」這裡孔子很清楚地指出,在現實生活上,無論君子抑或小人,都會遇上「窮」的時候的。所謂「窮」,不一定指貧窮,舉凡不順心、受委屈、被抹黑、被誣告等等,都是人生路上的「窮」。但君子之所以為君子,小人之所以為小人,恰恰就在這「窮」的骨節眼兒上,原形畢露。因為君子面對被打壓的時候,即使不屑哪些小人的可恥,但仍能泰然自若,而充分地肯定自我,充分地釋放出德性的自由。這就是「固窮」。至於小人則不然,他對名譽權位面子本來就看得很重,任何一點點變故,任何一點點風吹草動,都會令他驚疑憂懼,於是很自然地會在自衛意識下竭力掙扎,甚至不擇手段,違理犯義,推諉卸責,力圖苟免。這便叫做「窮斯濫矣」。所以,孔子明白地指出君子與小人面對「窮」的時候,二者的不同處,就在於有沒有獨立自主的人格啊!
    當然,如果說:不因貧窮逆境而仍能固守做人的原則,甚至不改變其精神生活而自得其樂的,自然就是孔子的愛徒——顏回。顏回英年早逝,死時年約四十一。他為什麼早逝呢?大概是營養不良,加上積勞成疾,故而早逝。其實,顏回死前,作為同門的師兄弟兼且好友——冉求,曾舉薦顏回出仕,但都被顏回婉拒。為什麼?就是不想替當時的權貴斂財而擴充其個人的軍備,簡單地說,就是為虎作倀。這種操守,就是有獨立自主的人格,難怪孔子讚賞顏回謂:「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談到不願出仕為官,也就想到「不為五斗米而折腰」的陶淵明。陶淵明生於東晉時期。他在文學上輝煌的成就,以及對後世深遠的影響,可以說是中國第一流的文學家。宋朝的蘇軾甚至稱他在曹植、李白、杜甫之上,故而讚歎地說:「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很可惜!他生不逢時,政亂頻仍,官場黑暗,空有才華,壯志未酬,幾度辭官歸故里,最後無以為生,逼於無奈,再次出仕,當一個小小的彭澤令。誰知只做了八十餘天,上頭派了一個不學無術的鄉里小兒來視察,叫他束帶整齊去恭迎,他不肯,便怫然地說:「吾不為五斗米而折腰!」從此就不再出仕為官,於是改名為「潛」。在他那篇著名的《歸去來辭》謂:「飢凍雖切,違己交病」。他又說:「寧固窮以濟急,不委曲以累己。」又說:「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好一句「固窮」、好一句「無違」,不委曲逢迎,也不虛與委蛇(讀移),完全突顯出讀書人的骨氣,所謂「不經一番寒徹骨,那得梅花撲鼻香」!
    另一位浩氣長存的文人——文天祥,他的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相信大家都聽過;但大家有沒有體會到他被羈押三年,受盡折磨,甚至妻女安危繫於自己一句「俯首稱臣」;但,他的獨立自主的德性人格,卻叫他寧死不屈,最終死於囹圄。據說在他死時的衣襟,發現一些血字: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 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諸君,一個人格不獨立的人,他自然要努力尋求權貴的認同、尋求權力的庇護,以致出賣自己的人格、出賣自己的良知,而淪為權貴的打手、權力的奴隸。這樣賣身投靠的人,是必然善於壓抑真情以奉承討好哪些對己有利的人;而且,又必然善於替自己辯解為奉命行事以保飯碗。不過,哪些德性人格不獨立的人,大家心裡都很清楚,他之所以賣身投靠、之所以出賣良知而淪為權貴的打手,無非都是為了一己的權位私利。但,當利用價值告終的時候,就會兔死狗烹,甚至棄車保帥。
    各位,你會瞧得起一個沒有獨立自主的人格的人嗎?
    (寫於2011年9月5日) 下一講:尋根夢醒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