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食周粟:被二則“天條”逼上絕路的伯夷叔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千百年來,伯夷叔齊“不食周粟”的故事廣為流傳,一直被中國人奉為道德標杆。其人其事,出自司馬遷撰寫的《史記·伯夷列傳》。 


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齊。及父卒,叔齊讓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及餓且死。 
raw-image


大意就是,商朝的孤竹國國君有三個兒子。國君認為三兒子叔齊賢德,遺命立其為繼承人。國君死後,叔齊認為伯夷是嫡長子,按例應由伯夷繼位,於是推讓伯夷繼位。而伯夷又認為,父命不可違,就一走了之,免得陷於王位的糾纏中。躲得遠遠的,徹底清靜了。叔齊見伯齊走了,還是不肯繼位,也跟著潤了。這哥倆倒好,把國家大事當兒戲,一點也沒有責任感。按今天的說法,就是“躺平”。可能兩人覺得當一國之主太累,不值當。並不是不貪戀權力,而互相謙讓。這樣,二兒子當仁不讓,繼位當上國君。

 

其實,只有二人出逃比較可信。至於二人出逃的動機,當立嫡長子或不違父命很可能是偽飾之說。實際情形很可能是二人在王位爭奪中敗于兄弟,而被迫逃離或被驅逐出孤竹國。二人為了掩飾自己的無能,或者為了掩蓋王位爭奪的內幕以維護兄弟的形象,得到點封口費或者避免受到追殺。

 

兩人後來相聚,結伴生活。到周朝滅亡了商朝,這兩人就越發奇葩了。他倆認為,周伐商是以下犯上,是不義之舉。決心不事二主,仍然效忠于商朝,不肯效忠于周朝;並且發誓不吃周天下的食物。於是就隱居于首陽山,靠採集野菜而活。跟辟穀差不多了,那肯定營養不良呀,餓得皮包骨頭。這且不說,還有野史記載,伯夷叔齊在首陽山遇到一個婦人,可能野菜也是她的食物來源之一,就譏笑倆人說,“你倆號稱義不食周粟,但這山上的一草一木也是周家財產呀!”把倆人懟得無言以對。最後,倆人連野菜也不吃了,最終餓死。真應了“餓死事小,失節事大”。

 

後世對伯夷叔齊“不食周粟”讚不絕口,褒揚有加。孔子稱其為“古之賢人也”,贊其“不食周粟”是“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孟子則稱伯夷叔齊為“聖之清者”,等等;歷來吟詠伯夷叔齊事蹟的詩詞更是多如牛毛。

 

古人推崇“不食周粟”有其合理性和局限性。但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不食周粟”實則是愚蠢,而“愚蠢則是一種道德上的缺陷”。 “不食周粟”完全是自我設限和自我禁錮,“活人怎麼能讓尿憋死了”呢?

 

簡單來看,伯夷叔齊“不食周粟”無非就是宣揚儒家的“忠”,不事二主。這個且不論了,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認識到“忠”是落後的價值觀。但“不食周粟”這四個字裡還隱藏著一個更落後的價值觀,暗植於“忠”內,無聲無息地潛入人們的意識中而被接受,而人們對此卻毫無覺察。這就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魯迅非常敏銳,這一點看得透徹。在其《故事新編·采薇》一篇中就借小丙君話說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難道他們在吃的薇,不是我們聖上的嗎!”

 

伯夷叔齊不偷不搶,自己花錢買的食物,或受他人饋贈,為什麼不能食用呢?歸根結底,“不食周粟”沒有任何私有財產的概念。老百姓勞動其上的土地、居住的房屋,食物和衣物等勞動所得,一切財物都不歸其所有,而歸統治者所有。老百姓並不是真正或終極的所有者,老百姓佔有財產的所有者隨朝代改移而改移,“打江山,坐江山”,商朝統治時歸商,周朝統治時歸周。

 

“不食周粟”表明伯夷叔齊承認與認同周取得天下後,天下所有食物都歸周朝所有,歸周天子所有。商統治時,所有食物都是“商粟”,換成周統治時,所有食物就是“周粟”,這就是“不食周粟”中隱藏的政治價值。當然,地也是周地,屋也是周屋。天下所有的東西都歸周朝。既然如此,他倆又不肯背棄商朝,要以“不食周粟”來明志,就只有落得餓死的下場。

 

“不事二主”和“溥天之下,莫非王土”是伯夷叔齊堅信的二則“天條”。正是伯夷叔齊堅守這二則“天條”不可逾越,把他們逼上了絕路。“不食周粟”絕對不是什麼道德高尚,值得提倡之舉,而是不可救藥的愚蠢。

 

2024年1月10日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江上小堂的沙龍
97會員
334內容數
從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等多維度對中國社會透視研判。
江上小堂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2/06
哪吒是中國古代非常有名的神話人物。其原型來自佛經中記載的印度神佛,『哪吒』一名本為梵文音譯。後經民間話本不斷豐富和中國化,被偷樑換柱演繹成了道教神仙。到明代《封神演義》成書,哪吒這一形象基本定型。包括身世、大鬧龍宮、殺死石磯的門人,『割肉還母,剔骨還父』,太乙真人將哪吒以蓮花化身復活,後加入武王伐紂
Thumbnail
2025/02/06
哪吒是中國古代非常有名的神話人物。其原型來自佛經中記載的印度神佛,『哪吒』一名本為梵文音譯。後經民間話本不斷豐富和中國化,被偷樑換柱演繹成了道教神仙。到明代《封神演義》成書,哪吒這一形象基本定型。包括身世、大鬧龍宮、殺死石磯的門人,『割肉還母,剔骨還父』,太乙真人將哪吒以蓮花化身復活,後加入武王伐紂
Thumbnail
2024/12/20
眾所周知,『親親相隱』出自儒家。但『大義滅親』卻往往被認為是法家的主張。按法家不論親疏的義理,肯定也贊成『大義滅親』。但『大義滅親』也是儒家的主張,並且此一詞語出自儒家經典。  『親親相隱』從孔子的語錄中歸納而來。《論語》子路第十三篇記載了葉公與孔子的一段對話。『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
Thumbnail
2024/12/20
眾所周知,『親親相隱』出自儒家。但『大義滅親』卻往往被認為是法家的主張。按法家不論親疏的義理,肯定也贊成『大義滅親』。但『大義滅親』也是儒家的主張,並且此一詞語出自儒家經典。  『親親相隱』從孔子的語錄中歸納而來。《論語》子路第十三篇記載了葉公與孔子的一段對話。『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
Thumbnail
2024/04/28
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是人們耳熟能詳的故事。大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君王,大禹是後人對他的尊稱。因治理洪水有功,舜禪讓帝位於他。他則將帝王傳給了他的兒子,將傳賢的禪讓制改為傳子的家天下。但一直有人懷疑大禹及夏朝只是傳說,並不真實存在。因為至今沒有發現夏朝的考古證據。如果夏朝和大禹不存在,那『三過家門而不入
Thumbnail
2024/04/28
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是人們耳熟能詳的故事。大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君王,大禹是後人對他的尊稱。因治理洪水有功,舜禪讓帝位於他。他則將帝王傳給了他的兒子,將傳賢的禪讓制改為傳子的家天下。但一直有人懷疑大禹及夏朝只是傳說,並不真實存在。因為至今沒有發現夏朝的考古證據。如果夏朝和大禹不存在,那『三過家門而不入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端午節歷史悠久,承載的內容太多。古往今來,隨著時勢的轉移和需要,不斷吐納新、與時俱進。上世紀70-80年代,過端午還時興家門掛艾草,現在就很少見了。等中國城鎮化完成,都住進樓房了,可能這個習俗就會完全消失。  早先,吳越一帶端午節還曾紀念伍子胥。伍子胥與屈原一樣也是楚國人,但他對吳國貢獻很大。
Thumbnail
端午節歷史悠久,承載的內容太多。古往今來,隨著時勢的轉移和需要,不斷吐納新、與時俱進。上世紀70-80年代,過端午還時興家門掛艾草,現在就很少見了。等中國城鎮化完成,都住進樓房了,可能這個習俗就會完全消失。  早先,吳越一帶端午節還曾紀念伍子胥。伍子胥與屈原一樣也是楚國人,但他對吳國貢獻很大。
Thumbnail
李世民連番遭到打擊,終於下定決心爭取天子之位。 同時,齊王李元吉也展開了行動……
Thumbnail
李世民連番遭到打擊,終於下定決心爭取天子之位。 同時,齊王李元吉也展開了行動……
Thumbnail
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是人們耳熟能詳的故事。大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君王,大禹是後人對他的尊稱。因治理洪水有功,舜禪讓帝位於他。他則將帝王傳給了他的兒子,將傳賢的禪讓制改為傳子的家天下。但一直有人懷疑大禹及夏朝只是傳說,並不真實存在。因為至今沒有發現夏朝的考古證據。如果夏朝和大禹不存在,那『三過家門而不入
Thumbnail
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是人們耳熟能詳的故事。大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君王,大禹是後人對他的尊稱。因治理洪水有功,舜禪讓帝位於他。他則將帝王傳給了他的兒子,將傳賢的禪讓制改為傳子的家天下。但一直有人懷疑大禹及夏朝只是傳說,並不真實存在。因為至今沒有發現夏朝的考古證據。如果夏朝和大禹不存在,那『三過家門而不入
Thumbnail
子華使于齊,冉子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請益。曰:『與之庾。』冉子與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雍也第六)。  公西華有外交才能,被派往出使齊國,留下母親沒人照顧,生活沒來源。冉求於是請示孔子補貼給她一些谷米。
Thumbnail
子華使于齊,冉子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請益。曰:『與之庾。』冉子與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雍也第六)。  公西華有外交才能,被派往出使齊國,留下母親沒人照顧,生活沒來源。冉求於是請示孔子補貼給她一些谷米。
Thumbnail
鄭國的太子忽幫助齊國擊退山戎,立下彪炳戰功,齊僖公打算把女兒許配給太子忽,太子忽拒絕了⋯⋯
Thumbnail
鄭國的太子忽幫助齊國擊退山戎,立下彪炳戰功,齊僖公打算把女兒許配給太子忽,太子忽拒絕了⋯⋯
Thumbnail
九合諸侯傲春秋,桓公身後不得終?
Thumbnail
九合諸侯傲春秋,桓公身後不得終?
Thumbnail
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後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慄。』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八佾第三)。 魯哀公曾問過孔子,『何為則民服?』(為政第二)。這次問的是孔子的學生宰予。宰予,字子我,亦稱宰我。他也是魯國人,據記載小孔子二十
Thumbnail
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後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慄。』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八佾第三)。 魯哀公曾問過孔子,『何為則民服?』(為政第二)。這次問的是孔子的學生宰予。宰予,字子我,亦稱宰我。他也是魯國人,據記載小孔子二十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