餓死事大

更新於 2024/08/15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儒家流傳於後世,著力於仁德教化的形象鮮明。然而孔子在世,界定德政的影響,並不局限於教化。

孔子周遊列國期間,曾到訪衛國,一行人剛剛進到國境,看見熙熙攘攘的人群,孔子忍不住發出一聲讚嘆:好多人哪!

烽火不斷的春秋時代,人口眾多不啻安定的指標。為夫子駕車的冉有不愧是政治大才,孔子話聲甫落,冉有立即提問:人口足夠之後,政府可以再做什麼?孔子毫不猶豫地說:富裕,讓百姓過上更富足的生活。冉有繼續追問:然後呢?富足之後,政府還有努力的空間嗎?

有,孔子說:教化,對百姓施以人倫教化。

攝影師:Lisa Fotios: https://www.pexels.com/zh-tw/photo/3972441/

攝影師:Lisa Fotios: https://www.pexels.com/zh-tw/photo/3972441/


「人者,仁也」,或是「仁者,人也」。不管前置詞是「人」或是「仁」,無仁不成人的原則不變──人總該活得像個人。

這個「人」,可以指物質生命。先滿足飽食暖衣的基本需求,再談其他更高層次的追求,絕非後世以訛傳訛的「餓死事小,失節事大。」

這個「人」,當然也指向精神生命。

施政的次第因此是先「富」後「教」。

「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管子》的名言。知恥守禮未必是渾然天成的現成事實,其中當有教化介入之功。「飽食煖衣,逸居而無教」,物質富裕而教化匱乏,人的物欲獸性不知節制,套用孟子的說法,必然「近於禽獸」,與牲畜沒兩樣。

孔子對於政治的訴求,其實與當代人本心理學家馬斯洛的心理需求層次理論近似先有底層的「身」,而後上昇到「心」,最後是「靈性」。可惜後世對於儒學的認識始終有限,偏見極深。如果有幸與聞孔子的政治主張,知道孔子先養民後教民的願景始終不變,對孔子當另眼相看。

試看孔子回答國君如何為政。施政的當務之急,當在「使民富且壽」──同義語即天帝教迴向文的「人沕民康福壽遐」。而其下手處,就在「省力役,薄賦斂」──減少課稅,減少動員百姓服勞役,百姓自然富足。「敦禮教,遠罪疾」──著力於禮教,百姓知禮守分,自然遠離刑罰,得以安享天年。

孔子的施政次第始終一致:只要民生的基礎穩定,後續的教化便有可能,而其起點,當然得從領導者做起。「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為政者若能以德自律,以身作則,自能如萬星之王北極星那般,安居其位而眾星環繞,臣下各盡其力,各竭所能。

面向百姓,「道之以政,齊之以刑」,以政令刑罰威逼百姓的結果,「民免而無恥」。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結果只是讓百姓與執法者大玩捉迷藏。可「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德政到位,仁風化民的結果,「民有恥且格」,道德教化得以落實,百姓的廉恥心全然內化,自能心正行正,不勞動用刑罰,社會自然安和樂利。

先聖先哲定義「德」,基本定義在善護百姓。政治在當時的時空顯然是最有效的捷徑,孔子動輒以德政勸說在上位者,以及日後可能出仕的弟子,本有其苦心孤詣。設若天時地利人和俱缺,出仕無望,孔子也坦然接受,轉身面對尋常人際對應,依然有「德」可以作用的空間。

孔子門下有樊遲,人如其名。憨直的樊遲問夫子,怎樣才能提升自己的德行?孔老夫子答:「先事後得。」遇事先問該或不該,亦即合不合義,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既是合道合義,那就趕緊做去,不必把得失放在心上。樊遲又問,那如果從消極面來看,一個人又該如何避免無德呢?夫子說是「攻其惡,無攻人之惡。」把省思的心眼定在己身,盯緊自己的缺點,痛下決心好生修正,別忙著去攻訐別人的過錯,自能日起有功,不斷提昇。

攝影師:Amine  M'siouri : https://www.pexels.com/zh-tw/photo/2050590/

攝影師:Amine M'siouri : https://www.pexels.com/zh-tw/photo/2050590/


夫子這個觀點有「六祖壇經版」。惠能大師告誡弟子:「心常輕人,吾我不斷,即自無功。自性虛妄不實,即自無德。」後面緊接著還有一句:「為吾我自大,常輕一切故。」無功無德不難,只要貢高我慢,眼睛長在頭頂上,誰也看不上眼,偏離修持的正道是理之必然。

真能以「德」不斷檢視自己,修正自己,日久自然有德,而且是把德完全內化,與生命交融無二。孔子「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的自述,正是德行與矩度融合為一的相狀。不經心講出來的一句話,卻可能是力道萬鈞的至理名言。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真正警醒人心的言語未必出自靈活的嘴皮,而是積累多年的修為。看似平平常常的言語,卻有驚人的力量。  

avatar-img
35會員
167內容數
深信汲引經典,可以灌溉生活;回首傳統,足以應對當下。如此信仰究竟是只能仰望的星空,還是腳下踏實的土壤?一系列當代生活的實例正是此一信念的註腳。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田心耘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先世有德必生聖賢。聖賢出世的意義又如何?除了物質文明的擘建,也積極建立精神文明,化五濁惡世為人間淨土,受惠的當然是芸芸眾生。
父子、君臣原是人間倫常的代表,人倫失序,天翻地覆的時間大抵不遠。孔子為什麼要大聲疾呼人倫的價值,重整人間的正義? 社會的根本一旦喪失,動亂只是必然的結果。要避免天災異象,從人倫建設做起才是釜底抽薪的根本大計。
有圖有證據?眼見就為真?未必。 顏回會偷吃嗎?窺基法師真的因為戒律不嚴,修持不成嗎? 深入之後,會讓我們發現另一個洞天。
「君為國之心」,在上位者能「明」,弭大患於無形,自然是眾生之福。轉作無形世界,涵靜老人的復興天帝教,為將屆的核戰末劫積極渡人化劫,同樣是「明」的智慧體現。
齊桓公和平會盟,天下海晏河清,管仲自然功不可沒,司馬遷沒有忘記背後那雙有力的手與那對智慧的眼──鮑叔牙舉薦之後,以身下之,聽任管仲指揮,不但無有任何怨言,而且全力配合。「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歸根結柢,成就齊桓公霸業最大的功臣不是管仲,而是薦賢的鮑叔牙。
國君有明,是國家之福;臣下有明,是國民之福。民生樂利的背後,原來是清明的智慧眼。
先世有德必生聖賢。聖賢出世的意義又如何?除了物質文明的擘建,也積極建立精神文明,化五濁惡世為人間淨土,受惠的當然是芸芸眾生。
父子、君臣原是人間倫常的代表,人倫失序,天翻地覆的時間大抵不遠。孔子為什麼要大聲疾呼人倫的價值,重整人間的正義? 社會的根本一旦喪失,動亂只是必然的結果。要避免天災異象,從人倫建設做起才是釜底抽薪的根本大計。
有圖有證據?眼見就為真?未必。 顏回會偷吃嗎?窺基法師真的因為戒律不嚴,修持不成嗎? 深入之後,會讓我們發現另一個洞天。
「君為國之心」,在上位者能「明」,弭大患於無形,自然是眾生之福。轉作無形世界,涵靜老人的復興天帝教,為將屆的核戰末劫積極渡人化劫,同樣是「明」的智慧體現。
齊桓公和平會盟,天下海晏河清,管仲自然功不可沒,司馬遷沒有忘記背後那雙有力的手與那對智慧的眼──鮑叔牙舉薦之後,以身下之,聽任管仲指揮,不但無有任何怨言,而且全力配合。「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歸根結柢,成就齊桓公霸業最大的功臣不是管仲,而是薦賢的鮑叔牙。
國君有明,是國家之福;臣下有明,是國民之福。民生樂利的背後,原來是清明的智慧眼。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論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與他人不同,並與佛法相似的探討世俗的取捨,以及追隨大道長遠的重要性。
Thumbnail
說到宗教必談及鬼神,這也是儒家與佛道之間的大分歧,然而這樣的說法,大多歸於論語。雍也中所言:​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大膽假設若孔夫子不信鬼神之說,何來敬之?若信鬼神而敬遠之,那就非常有意思了。​
Thumbnail
從「德畜之」出發,重視個體、私有、自主、創新、治理與服務。
道家老子的觀念,人類因為不知「道」所以講仁義,而仁義不再,所以講禮樂,禮樂也制約不了人心,所以法律就於焉產生! 寄望輿論有用,那是因為有羞恥心,而羞恥心如果存在,就是有道之人,其他根本就不需要了!所以言論根本用處不大,如果沒有選票,從政者會在意民心嗎?惟一可以制衡的,不過是利益而已! 財富、名聲
Thumbnail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裡仁第四)。 如果一個士人有志於仁道,卻以吃得差穿得差為恥,這種人不可與他探討仁道。惡,粗劣。  孔子看不起這種人,不願花時間和這種人交談。認為這種人雖然有士的身份,看上去也有為仁的志向,但卻是不合格的,只是
Thumbnail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裡仁第四)。  惡,怎麼;終食之間,一頓飯的時間。造次,倉促危急時。『不以其道』應當是『不處也』和『
Thumbnail
『裡仁第四』這一篇主要是孔子關於『仁』的論述。『仁』是儒學中很重要的一個概念,主要由孔子所闡發。在孔子之前,忠孝悌這些價值和相應的禮儀早已存在,但人們為什麼應當忠孝悌呢?並沒有更深層面的解釋;是孔子為忠孝悌等價值提供了一個共同的根本,就是『仁』。孔子認為人的本性是
Thumbnail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第三)。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對待禮呢?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運用樂呢?』言外之意,就是沒有仁愛,就不會守禮,就不會正確選用樂曲。   按孔子對仁的理解,仁是人性中的愛,『樊遲問仁。子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論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與他人不同,並與佛法相似的探討世俗的取捨,以及追隨大道長遠的重要性。
Thumbnail
說到宗教必談及鬼神,這也是儒家與佛道之間的大分歧,然而這樣的說法,大多歸於論語。雍也中所言:​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大膽假設若孔夫子不信鬼神之說,何來敬之?若信鬼神而敬遠之,那就非常有意思了。​
Thumbnail
從「德畜之」出發,重視個體、私有、自主、創新、治理與服務。
道家老子的觀念,人類因為不知「道」所以講仁義,而仁義不再,所以講禮樂,禮樂也制約不了人心,所以法律就於焉產生! 寄望輿論有用,那是因為有羞恥心,而羞恥心如果存在,就是有道之人,其他根本就不需要了!所以言論根本用處不大,如果沒有選票,從政者會在意民心嗎?惟一可以制衡的,不過是利益而已! 財富、名聲
Thumbnail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裡仁第四)。 如果一個士人有志於仁道,卻以吃得差穿得差為恥,這種人不可與他探討仁道。惡,粗劣。  孔子看不起這種人,不願花時間和這種人交談。認為這種人雖然有士的身份,看上去也有為仁的志向,但卻是不合格的,只是
Thumbnail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裡仁第四)。  惡,怎麼;終食之間,一頓飯的時間。造次,倉促危急時。『不以其道』應當是『不處也』和『
Thumbnail
『裡仁第四』這一篇主要是孔子關於『仁』的論述。『仁』是儒學中很重要的一個概念,主要由孔子所闡發。在孔子之前,忠孝悌這些價值和相應的禮儀早已存在,但人們為什麼應當忠孝悌呢?並沒有更深層面的解釋;是孔子為忠孝悌等價值提供了一個共同的根本,就是『仁』。孔子認為人的本性是
Thumbnail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第三)。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對待禮呢?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運用樂呢?』言外之意,就是沒有仁愛,就不會守禮,就不會正確選用樂曲。   按孔子對仁的理解,仁是人性中的愛,『樊遲問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