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漫讀(42):人而不仁—就會不守禮樂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電子書:《論語漫讀》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第三)。

raw-image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對待禮呢?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運用樂呢?』言外之意,就是沒有仁愛,就不會守禮,就不會正確選用樂曲。

 

按孔子對仁的理解,仁是人性中的愛,『樊遲問仁。子曰:「愛人」』(顏淵第十二)。愛首先表現為在血親關係中,就是孝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學而第一)。孝推及於君臣之間就是『忠』。而『孝弟忠』則需要通過禮樂來體現和約束。因而仁是禮和樂所本,缺乏仁愛,禮和樂就缺乏內在的依據,就會違禮或者徒有禮的形式。

 

孔子這句話很可能就是針對魯國貴族的違禮越禮而言的,認為他們內心缺乏仁愛,才會僭用禮樂。本篇除了記述季孫氏『八佾舞於庭』一事外,還記述了季氏僭越祭祀泰山和三家祭祖時僭越演奏詩篇《雍》這兩件事。

 

『季氏旅于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八佾第三)。

 

冉有,字子有,名求,亦稱『冉求』。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季氏打算去泰山,說是旅遊,但實際上是去祭祀泰山。而祭祀泰山是天子的特權,季氏這麼就是僭越。孔子的學生冉有當時正好擔任季氏家的管家,孔子就詢問他,『你能否挽救勸阻這事?』『救』是『阻止』的意思。冉有知道季氏鐵了心,勸不動,就回答說,『不能』。孔子就哀歎道,『唉!難道泰山不如林放知禮守禮嗎?』林放是孔子的粉絲,向孔子請教過禮,是個知禮守禮的賢人。據說就在泰山一帶傳播孔子的思想。那孔子看指望冉有勸阻不行,就只好指望泰山不要接受季氏的祭祀。意思是如果泰山的神靈能如林放一樣守禮,就會拒絕季氏的心願。

 

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八佾第三)。

 

魯國三家大夫,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在祭祖完畢撤去祭品時,也演唱《雍》這首詩。孔子知道後說:『「相維辟公,天子穆穆」這句詩歌,為何取得於三家的廟堂呢?』《雍》是《詩經•周頌•臣工之什》中的一首詩,『相維辟公,天子穆穆』是《雍》中一句,意思是『諸侯都來助祭,天子儀容穆穆莊重』。徹,撤除;相,儐相;維,語氣詞;辟公,諸侯;奚,為何;取,取得。孔子認為『相維辟公,天子穆穆』表明《雍》這首詩只能專用于天子祭祀,怎麼能取得於、聽得於三家廟堂呢?三家將《雍》用於祭祖顯然是僭越。

 

這兩件僭越的事都是祭祀中發生的,可見祭祀在古人生活中很重要。一是祭祀的對象錯了,一是祭祀時演唱的詩篇錯了。前者對應『如禮何?』,後者對應『如樂何?』。當然用錯了樂也是越禮。

 

2018年5月19日

avatar-img
92會員
331內容數
從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等多維度對中國社會透視研判。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江上小堂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八佾』這一篇的主要內容是孔子關於禮和樂的論述。既有對禮樂的一般性闡述,又有針對具體事例的評論。第一條就是針對魯國季氏僭用禮樂的批評。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八佾第三)。    孔子批評季氏,說,『他在庭院中觀賞八佾組成的舞蹈佇列表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為政第二)。 孔子說,『不是自己的祖先而去祭祀,就是諂媚;見到該做的事而不做,就是沒有勇氣』。   按照舊時禮法,都是祭祀自己的祖先或自己國家信奉的神祇。祭祀他人的祖先或其它國家的神祇,就是違禮。但到了孔子所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為政第二)。 一世有三十年,十世就是三百年,百世就是三千年。『損』和『益』都是易經中的卦象。孔子晚年專注于注釋《易經》,相傳《易經》中的《易傳》即為孔子
《論語》中,“冕”字共出現六處,分別是: 子曰:“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禹,吾無間然矣”( 泰伯第八)。 子曰:“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雖違眾,吾從下” (子罕第九)。 顏淵問為邦。子曰:“行夏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為政第二)。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歷來多解釋為:『一個人如果沒有信用,不知道他還可以做什麼?』但這樣解釋,與後面的比喻合不上。『大車』是牛車,拉重物,相當於現在的貨車,故稱大車;『小車』是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為政第二)    孔子天天給學生講當官施政的學問。就有人感到奇怪,或者暗地擠兌孔子,問孔子,『你怎麼不去從政呢?』言下之意是,你行你上呀!這個得看具體的情景。
『八佾』這一篇的主要內容是孔子關於禮和樂的論述。既有對禮樂的一般性闡述,又有針對具體事例的評論。第一條就是針對魯國季氏僭用禮樂的批評。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八佾第三)。    孔子批評季氏,說,『他在庭院中觀賞八佾組成的舞蹈佇列表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為政第二)。 孔子說,『不是自己的祖先而去祭祀,就是諂媚;見到該做的事而不做,就是沒有勇氣』。   按照舊時禮法,都是祭祀自己的祖先或自己國家信奉的神祇。祭祀他人的祖先或其它國家的神祇,就是違禮。但到了孔子所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為政第二)。 一世有三十年,十世就是三百年,百世就是三千年。『損』和『益』都是易經中的卦象。孔子晚年專注于注釋《易經》,相傳《易經》中的《易傳》即為孔子
《論語》中,“冕”字共出現六處,分別是: 子曰:“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禹,吾無間然矣”( 泰伯第八)。 子曰:“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雖違眾,吾從下” (子罕第九)。 顏淵問為邦。子曰:“行夏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為政第二)。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歷來多解釋為:『一個人如果沒有信用,不知道他還可以做什麼?』但這樣解釋,與後面的比喻合不上。『大車』是牛車,拉重物,相當於現在的貨車,故稱大車;『小車』是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為政第二)    孔子天天給學生講當官施政的學問。就有人感到奇怪,或者暗地擠兌孔子,問孔子,『你怎麼不去從政呢?』言下之意是,你行你上呀!這個得看具體的情景。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述而第七)。  這段話也很難理順,怎麼解釋都有說不太通的地方。勉為其難吧! 先建立時間線。互鄉這個地方有個年輕人來見孔子,然後孔子與他對談了一番,弟子
Thumbnail
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恆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恆矣!』(述而第七)。 孔子又一次哀歎世道衰落,見不到聖人和善人了,能見到君子和有恆者就不錯了。腹中空空卻自視甚高,內心空
Thumbnail
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述而第七)。  孔子多次用『二三子』稱呼弟子們。『非我也,夫二三子也』(先進第十一);『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陽貨第十七)。儀封人也如此稱,『二三子,何患於喪乎?』 (八佾第三)。
Thumbnail
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述而第七)。  桓魋(tuí):宋國大夫,是宋桓公的後代,當時正輔佐宋景公,權勢很大。聽說孔子投奔宋國而來,擔心齊景公重用孔子及其弟子,會削弱他的權勢,就派人阻止孔子一行進入宋國。   
Thumbnail
子不語怪,力,亂,神(述而第七)。  孔子有四教,『文,行,忠,信』(述而第七)。這裡又說孔子有四不語。第一不解釋自然界的怪異之事,洪水地震,日蝕月蝕等;二不推崇武功蠻力,刺客、劍俠,力士之類不入孔子法眼;三不談論淫亂之事;四是不信鬼神,但孔子會利用民眾敬奉鬼神的心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餓死事小,失節事大?不不不,這不是孔子的教法。德政絕不是要百姓都得做仁人君子,而是主事者必須有德,由此理出嘉惠百姓的德政。先養而後教。先滿足飽食暖衣的基本需求,再談其他更高層次的追求,讓人活得更像一個人!(釋人生守則的「德」)
道家老子的觀念,人類因為不知「道」所以講仁義,而仁義不再,所以講禮樂,禮樂也制約不了人心,所以法律就於焉產生! 寄望輿論有用,那是因為有羞恥心,而羞恥心如果存在,就是有道之人,其他根本就不需要了!所以言論根本用處不大,如果沒有選票,從政者會在意民心嗎?惟一可以制衡的,不過是利益而已! 財富、名聲
Thumbnail
傅佩榮:「人生只有一件事情是我要就可以做到的——『我欲仁,斯仁至矣』,真誠地由內而發去行善。」
Thumbnail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 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語譯】 孔子說:「富裕和顯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若是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君子就不會去享受;貧窮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若是不用正
Thumbnail
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述而第七)。  這段話也很難理順,怎麼解釋都有說不太通的地方。勉為其難吧! 先建立時間線。互鄉這個地方有個年輕人來見孔子,然後孔子與他對談了一番,弟子
Thumbnail
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恆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恆矣!』(述而第七)。 孔子又一次哀歎世道衰落,見不到聖人和善人了,能見到君子和有恆者就不錯了。腹中空空卻自視甚高,內心空
Thumbnail
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述而第七)。  孔子多次用『二三子』稱呼弟子們。『非我也,夫二三子也』(先進第十一);『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陽貨第十七)。儀封人也如此稱,『二三子,何患於喪乎?』 (八佾第三)。
Thumbnail
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述而第七)。  桓魋(tuí):宋國大夫,是宋桓公的後代,當時正輔佐宋景公,權勢很大。聽說孔子投奔宋國而來,擔心齊景公重用孔子及其弟子,會削弱他的權勢,就派人阻止孔子一行進入宋國。   
Thumbnail
子不語怪,力,亂,神(述而第七)。  孔子有四教,『文,行,忠,信』(述而第七)。這裡又說孔子有四不語。第一不解釋自然界的怪異之事,洪水地震,日蝕月蝕等;二不推崇武功蠻力,刺客、劍俠,力士之類不入孔子法眼;三不談論淫亂之事;四是不信鬼神,但孔子會利用民眾敬奉鬼神的心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餓死事小,失節事大?不不不,這不是孔子的教法。德政絕不是要百姓都得做仁人君子,而是主事者必須有德,由此理出嘉惠百姓的德政。先養而後教。先滿足飽食暖衣的基本需求,再談其他更高層次的追求,讓人活得更像一個人!(釋人生守則的「德」)
道家老子的觀念,人類因為不知「道」所以講仁義,而仁義不再,所以講禮樂,禮樂也制約不了人心,所以法律就於焉產生! 寄望輿論有用,那是因為有羞恥心,而羞恥心如果存在,就是有道之人,其他根本就不需要了!所以言論根本用處不大,如果沒有選票,從政者會在意民心嗎?惟一可以制衡的,不過是利益而已! 財富、名聲
Thumbnail
傅佩榮:「人生只有一件事情是我要就可以做到的——『我欲仁,斯仁至矣』,真誠地由內而發去行善。」
Thumbnail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 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語譯】 孔子說:「富裕和顯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若是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君子就不會去享受;貧窮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若是不用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