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安靜』是一種享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我們常很多人會在社群網站上分享:
『每次回到家之前,總喜歡在車上待一會兒,聽聽音樂』
人的本能其實是知道,安靜是最大的享受
所謂的安靜,是頭腦停止沒必要的思考
因為我們長久被灌輸的信念以及金錢上的不安全感,會讓我們潛意識覺得『沒事做』是一種罪過
在追尋心靈的平靜之前,我不曉得沒事做,原來也是一天很重要的時刻,因為只有在沒事做的當下可以脫離情緒體、壓力、比較...等(所謂小我)的狹隘空間
當在全心做一件不需要頭腦思考的事情,通常這些事情等於與經濟、成長、上進...等世俗事無關
所以很多名人、富人,在工作之餘開始喜歡上種花、爬山、畫畫...等閒情逸致
但無論做什麼事情的本質都是:讓頭腦停止思考,潛意識離開戰鬥狀態,
當身體開始進入『寂靜』時,身上的黑色能量以及負面雜質,所有在身上的不需要存在的枷鎖,都會自動的退掉,
在這當下,即是最高的享受,
跟報復性消費,飲酒作樂...等不一樣。因為這種物質上的快樂,所伴隨而來的就是『空虛感』
但首先要脫離原廠設定上,認為休息,或者沒事做,就是不負責任,不上進,不對的...等觀念
你才有辦法真正開始學習進入寂靜,感受到身上毫無重量的輕盈感
活到35歲,我才知道,原來沒事做,也是一天必須做的重要事之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艾瑞克森派催眠告訴我們只需要創造未來不需要活在過去,但是如果可以簡單忘掉創傷,忘掉過去,那還會生病嗎?還是普通人類嗎?楊定ㄧ博士說不需要從過去人生迴路去解決問題,只需要創造新的人生迴路。 https://youtu.be/9eeiRebFQNc
你有壓力嗎? 你是否忙於前進到未來,因此把當下貶低為達成目標的手段? 壓力的產生, 是因為你身在此地卻想要到彼處, 或是身在此刻卻想要前進到未來。 這個分歧將你的內在撕裂了。 By 修練當下的力量
1. 恐懼與罪惡感是人類最大的敵人 2. 別讓1%的情緒失控,毀了你99%的努力 3. 希望是通往信念之門,信念是通往認知之門,認知是通往創造之門,創造是通往體驗之門,體驗是通往表達之門,表達是通往成為之門,成為是所有生命的活動 5. 任何東西都是無意義的,除了你給它意義之外 6. 人生是無意義的
雞湯常常說:「成功沒有捷徑,ooxxooxx」 對於走路去台北的人, 坐高鐵的人是不是捷徑? 對坐車的人, 搭飛機是不是捷徑? 對於寫信的年代 手機是不是捷徑? 成功有沒有捷徑? 捷徑這個字,有一定的定義嗎? 你覺得呢? 《對任何事保持開放的心》 相信=催眠 如果你相信一句話,一句名言。
當過去的你沒有死亡 就不會有新生的你出現 接下來還是 一樣的感情狀況 一樣的財務狀況 一樣的家庭狀況 一樣的健康狀況 在我十年內不斷的經歷同意的事業狀況,我的直覺告訴我…(停下來) 在我二十年內不斷的經歷同樣的人際關係狀況,我的直覺告訴我…(停下來) 但我以為我停下來了,但其實都沒有「真正」停下來
半夜收到這個消息 我想我快出關了(大哭📷) 最近的切換:黑暗→ 光明 You are a self-healer. #感謝您來報喜 #感謝一切 #OHYA
艾瑞克森派催眠告訴我們只需要創造未來不需要活在過去,但是如果可以簡單忘掉創傷,忘掉過去,那還會生病嗎?還是普通人類嗎?楊定ㄧ博士說不需要從過去人生迴路去解決問題,只需要創造新的人生迴路。 https://youtu.be/9eeiRebFQNc
你有壓力嗎? 你是否忙於前進到未來,因此把當下貶低為達成目標的手段? 壓力的產生, 是因為你身在此地卻想要到彼處, 或是身在此刻卻想要前進到未來。 這個分歧將你的內在撕裂了。 By 修練當下的力量
1. 恐懼與罪惡感是人類最大的敵人 2. 別讓1%的情緒失控,毀了你99%的努力 3. 希望是通往信念之門,信念是通往認知之門,認知是通往創造之門,創造是通往體驗之門,體驗是通往表達之門,表達是通往成為之門,成為是所有生命的活動 5. 任何東西都是無意義的,除了你給它意義之外 6. 人生是無意義的
雞湯常常說:「成功沒有捷徑,ooxxooxx」 對於走路去台北的人, 坐高鐵的人是不是捷徑? 對坐車的人, 搭飛機是不是捷徑? 對於寫信的年代 手機是不是捷徑? 成功有沒有捷徑? 捷徑這個字,有一定的定義嗎? 你覺得呢? 《對任何事保持開放的心》 相信=催眠 如果你相信一句話,一句名言。
當過去的你沒有死亡 就不會有新生的你出現 接下來還是 一樣的感情狀況 一樣的財務狀況 一樣的家庭狀況 一樣的健康狀況 在我十年內不斷的經歷同意的事業狀況,我的直覺告訴我…(停下來) 在我二十年內不斷的經歷同樣的人際關係狀況,我的直覺告訴我…(停下來) 但我以為我停下來了,但其實都沒有「真正」停下來
半夜收到這個消息 我想我快出關了(大哭📷) 最近的切換:黑暗→ 光明 You are a self-healer. #感謝您來報喜 #感謝一切 #OHYA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安靜離職」,指工作上「只完成工作最低需求」的態度。時代變遷,對生命、生活的看法,以及「獲取收入」的管道,都淡化著「工作」的必要性。「安靜離職」更像一種選擇看待「工作」的態度。人一天的精力有限,主管同仁客戶,包裝得理所當然的期待、情緒反應、和完美成品,及份外事宜,其實並不全是「合理」。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在清晨享受孤獨時光的美好。從放空耳朵到享受大自然的擁抱,作者分享了獨處時帶給他的內在安靜和力量。鼓勵讀者們刻意追尋這種孤獨的安靜力,並在其中重新認識自己。
Thumbnail
我們的工作或生活中充滿了不喜歡或沒興趣的事情,但又不能不做?想學習一項新的技能或者培養一個新的習慣,發現自己很難堅持下去?感到無趣、煩惱、焦慮或壓力大?做的事情雖然是對的,但是沒有任何的樂趣和動力? 首先我們先來看以下三點: 一.什麼是喜歡有興趣的事情? 就是那些能讓你感到快樂、滿足、自信、充實、成
我覺得自己很欠打。 無所事事的晚上,可以安心打遊戲、看書、畫畫...甚至什麼都不做也好,對不少人來說是奢侈的時光吧。 現在晚了,身體頭腦什麼都不想做,這就是身體的規律,就安心在當下不做事也罷,但頭腦裡總有種現在「不應該」無所事事的感覺,但...有什麼好不應該的?一定要做事、為職涯去拼命、提升某個
Thumbnail
此篇文章,描述作者透過忙碌暫時忘卻痛苦。然而,若沒有忙碌,我們是否只能被憂鬱吞噬?正向心理學提到冥想、腹式呼吸、身體掃描等方法。專注於當下的每一刻,感受身邊的一切,發現生命中微小的美好。在這過程中,我們暫時忘卻內心的煩悶,感受宇宙的力量,並重新找回內在的平靜與力量。
隨著年齡增長 越來越發現自己喜歡安靜的生活 喜歡一個人 靜靜地坐在戶外或者角落發呆 看看書 聽聽舒緩的音樂 讓心靈平靜 當走過歲月的風風雨雨 經歷過多年的春夏秋冬 才真正領悟到平平淡淡才是真的! 生活不完全都在金錢 而貴在怡樂心情 細數過往的點點滴滴 有開心有失落 儘管風光無限美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靜心的幾種方式,以及靜心對身心健康的好處,並引用了幾本相關的書籍。讀者將瞭解如何通過靜心放鬆身心,並提升自我意識。
有時候, 我們對周遭人事物感到默然 ,是因為若對自身以外的所有事情都有情緒反應,這樣會離內在的平靜太遙遠。 在往後的日子會發現追求自己內心的“平靜”遠比“快樂”還重要,這就是修行。 再者,年輕時我們總追求快樂,將其視為人生的最高目標,因為快樂讓人身心愉悅,都說“人不輕狂枉少年”,不是嗎? 但它
Thumbnail
「安靜離職」,指工作上「只完成工作最低需求」的態度。時代變遷,對生命、生活的看法,以及「獲取收入」的管道,都淡化著「工作」的必要性。「安靜離職」更像一種選擇看待「工作」的態度。人一天的精力有限,主管同仁客戶,包裝得理所當然的期待、情緒反應、和完美成品,及份外事宜,其實並不全是「合理」。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在清晨享受孤獨時光的美好。從放空耳朵到享受大自然的擁抱,作者分享了獨處時帶給他的內在安靜和力量。鼓勵讀者們刻意追尋這種孤獨的安靜力,並在其中重新認識自己。
Thumbnail
我們的工作或生活中充滿了不喜歡或沒興趣的事情,但又不能不做?想學習一項新的技能或者培養一個新的習慣,發現自己很難堅持下去?感到無趣、煩惱、焦慮或壓力大?做的事情雖然是對的,但是沒有任何的樂趣和動力? 首先我們先來看以下三點: 一.什麼是喜歡有興趣的事情? 就是那些能讓你感到快樂、滿足、自信、充實、成
我覺得自己很欠打。 無所事事的晚上,可以安心打遊戲、看書、畫畫...甚至什麼都不做也好,對不少人來說是奢侈的時光吧。 現在晚了,身體頭腦什麼都不想做,這就是身體的規律,就安心在當下不做事也罷,但頭腦裡總有種現在「不應該」無所事事的感覺,但...有什麼好不應該的?一定要做事、為職涯去拼命、提升某個
Thumbnail
此篇文章,描述作者透過忙碌暫時忘卻痛苦。然而,若沒有忙碌,我們是否只能被憂鬱吞噬?正向心理學提到冥想、腹式呼吸、身體掃描等方法。專注於當下的每一刻,感受身邊的一切,發現生命中微小的美好。在這過程中,我們暫時忘卻內心的煩悶,感受宇宙的力量,並重新找回內在的平靜與力量。
隨著年齡增長 越來越發現自己喜歡安靜的生活 喜歡一個人 靜靜地坐在戶外或者角落發呆 看看書 聽聽舒緩的音樂 讓心靈平靜 當走過歲月的風風雨雨 經歷過多年的春夏秋冬 才真正領悟到平平淡淡才是真的! 生活不完全都在金錢 而貴在怡樂心情 細數過往的點點滴滴 有開心有失落 儘管風光無限美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靜心的幾種方式,以及靜心對身心健康的好處,並引用了幾本相關的書籍。讀者將瞭解如何通過靜心放鬆身心,並提升自我意識。
有時候, 我們對周遭人事物感到默然 ,是因為若對自身以外的所有事情都有情緒反應,這樣會離內在的平靜太遙遠。 在往後的日子會發現追求自己內心的“平靜”遠比“快樂”還重要,這就是修行。 再者,年輕時我們總追求快樂,將其視為人生的最高目標,因為快樂讓人身心愉悅,都說“人不輕狂枉少年”,不是嗎? 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