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釀影評|《午後彌撒》:我的孩子是殺人犯,但我愛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喪子之痛真能被治癒、受害者家屬真能原諒加害者家屬嗎?
一樁殘忍的高中校園槍擊案中,一名兇手槍殺十位學生,從此撕裂無數幸福家庭,其中包含傑(Jason Isaacs 飾)、蓋兒(Martha Plimpton 飾)夫婦,他們的兒子伊凡不幸成為槍下冤魂。同樣為此撕心裂肺的家庭還有理查(Reed Birney 飾)與琳達(Ann Dowd 飾),只不過不同的是,他們的兒子海登是槍擊案兇手,那天殺害眾多同學後飲彈自盡。
這是電影《午後彌撒》(Mass),但本片重點並非命案本身。
電影開場便已是槍響過後六年,在一處靜謐鄉間的教堂裡,工作人員忙著布置一間小房間,似乎正等待誰的到來。原來在治療師鼓勵下,這二對夫婦由律師安排決定見面。儘管六年過去,傷痛好像不曾減少,反而隨著思念加乘倍增。他們皆對接下來的會面懷揣不安,受害者家屬提早抵達教堂卻遲遲不願進去,反而選擇在附近反覆繞圈──這樣做真是對的嗎?
會面時間開始,雙方先是彬彬有禮向對方問候,送上親手做的花束,親切地問著「最近好嗎?」、「從哪裡來?」、「如何前來?」此般不具殺傷力的話。禮節做足,不著邊際,即使彼此都清楚明瞭會談目的,但都對是否要真正切入主題、焦心猶豫著。
隨著對話接續,溝通逐漸接近核心,人們的內心也隨之鋪展,各方期待在這場對話中「聽見什麼」便就清晰可察。受害者家屬控訴對方沒有及早發現兇手的不正常,在他沉迷電腦遊戲時沒有發現暴力傾向。受害者家屬還說,就是因為你們沒有花時間陪伴他,才會造成人格難以挽回的偏差。加害者家屬則說,我們已盡了一切力氣幫助他,關懷他,卻只是換來一次次拒絕,我們無力,但絕非無為。
坦白而言,受害者家屬想見到的,不是加害者家屬解釋自己兒子的正常,解釋自己與兒子關係的好與壞,而是看見加害者家屬的痛苦,並且要他們比自己加倍痛苦。然而,百口莫辯的加害者家屬難道不痛苦嗎?喪子之餘還得承擔輿論撻伐與自我懷疑,在眾人哀悼十人時,他們哀悼十一人,而且還得偷偷哀悼,被迫噤聲,被迫沉默,這便是加害者家屬面臨的困境。可以理解地,「同理加害人」對受害者家屬來說,是太困難、太不符合人性的要求,這也都在對話中,誠實而赤裸裸地展現。
編劇對兩對夫婦的人設安排也相當巧妙,加害者母親琳達的表情總充滿著悲傷與不安,然而她主動示好,勇於送花表示心意,在言語中對自己是否冒犯一再游移,她也從不避諱談論那些事實。相對地,丈夫理查則一襲體面襯衫,不輕易說出內心話,因為兒子犯下的滔天罪行使他多疑,防備心重也難以攻破(例如他堅持不苟同美國應實行槍枝管制,儘管他似乎最沒有立場如此說),悲傷在不同人身上長出了極為不同的樣貌。
另方面,受害者家屬傑與蓋兒之所以參與這場對話,原意在於傾聽和原諒,他們一再提醒自己不要讓對話成為質問,但一次次對話間依然按捺不住情緒。對他們而言,他們想將兇手標籤為「問題少年」或「有生理疾病」,且都是因為加害者家屬管教無方無愛,因而導致孩子成長扭曲,彷彿如此才能讓自己兒子之死不至於「沒有原因」,這也似乎是最「合理」的解釋。然微妙的是,加害者家屬同樣也是受害者,他們不願讓步,不願輕易定調,儘管「養出一個殺人犯兒子」是如此令人心寒,但他們全心付出,全心去愛,不亞於任何一個父母。
「為什麼我的孩子是殺人犯?」──他們何嘗不想知道答案?
《午後彌撒》是部值得新人導演觀摩的絕佳出道作,本片編導法蘭克南茲(Fran Kranz)為演員出身,首執導演筒便驚艷日舞影展。全片幾乎都只在單一小場景,並以複雜對話推進劇情發展,因此資金可控,場面調度的困難與複雜度有限,執行上較適合新人導演。話雖如此,拍攝難度並不一定較低,正因觀眾不會被其他排場或過多場景所干擾分心,困難度從技術面轉移至片子節奏的掌握,對白緊湊與否,吸引人與否,便將極受考驗。
在該層面上,本片成果可圈可點。近二小時片長令人看得全神貫注,便是因為導演在對白中塑造立體與真實的人物性格。受害者與加害者二方,在許多作品中可能淪為對立面的扁平設定,《午後彌撒》透過對話的有機性探尋角色深度,不讓議題流於表面──有時控訴,有時示弱,有時模糊迴避,有時直戳痛處。當來回攻防太累了,就說真心話吧。
只有敞開心門,才有可能治癒。
「室內多話」的呈現方式,有些類似導演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2011 年的作品《今晚誰當家》(Carnage),而父母這般「我的孩子是惡魔」的震驚與孤立,則令人想起另一部電影《凱文怎麼了》(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但《午後彌撒》在這些既有題材中走出耳目一新的模樣,它不偷懶地將誰的自白寫成辯解,而是點名「每人皆是這場悲劇的受害者」。
二小時前,觀眾可能對這般結論不以為意,但觀看雙方全程對話後,才會透澈明白所有人的故事──他們的位置,他們付出的心力,以及他們承擔的罪孽和苦痛──無法輕易怪罪任何一人,這或許是更教人悲傷的事。
片中一幕戲讓我印象深刻:當受害者家屬終於選擇原諒加害者家屬,他們哽咽地說:「我擔心……如果我原諒你,我就會失去他。」事實上,寬恕雖好,但強求不來,電影中這對夫婦花了六年的時間,他們可能經歷無數心理治療,無數自我質疑,願意和加害者家屬會面這件事,其實便極具勇氣。他們曾懷疑這場會面是否是一次再挖創傷,但再不願道別的人終究已然遠去,再難熬的悲傷終需收尾(closure)。
《午後彌撒》裡的這場對話便是收尾,不是不思念了,不是不痛苦了,而是生活總得過下去──寬恕,是放下,而非背叛。
全文劇照提供:好威映像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2018到2020年期間,南韓發生了震驚社會的「N號房事件」,加害者在加密即時通訊軟體上創建多個聊天室,將透過威脅取得的女性自拍照發布在社群裡供成員取樂。這起性剝削案件在事件過去兩年後,由Netflix推出了《網路煉獄:揭發N號房》紀錄片,從記者、電視台的角度出發,一步步揭發私密聊天室裡的種種犯行。
《電影之神》是松竹映畫的百年紀念作品,它不是一部風格技法有重大突破,或是劇情設計多精巧的電影,甚至可能躲不過雕琢感太重的批評。但《電影之神》絕對情感真摯,是瘟災之年裡獻給所有影迷的情詩。
明明正面形象在他身上壓倒性地突出,卻難掩他那些符合人性的小奸小惡。人人善於理解他這類主流意見中的正人君子,卻無力理解尋常社會裡不待見的女性特務,避談色慾、壓抑人性,最終看輕了人性,也高估了人性。「她以為她可能會喜歡鄺裕民,結果後來恨他,恨他跟那些別人一樣。」他終究還是和那些男人一樣。
只許一念之差,小林導演進入大叔們既私密又開放的個人空間,無論是鄰近路邊的幾張椅凳、供人復健的診療所、居民聚散的當地廟宇,都是他們怨嘆人生、喜作自己的老派場所,讓所有心肝底的不爽快,都朝著新時代的潮流迎面幹去。
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熾盛,人間八苦反覆刷蝕生命,濁水凝聚成娑婆世界,而我們沉溺其中,《飛俠阿達》建構出實幻共存的世界體系,並從人世寄發最誠摯的邀請,且讓我們一同髒水洗身,以生命赴宴,看見每個情緒、每個思量、每個重生與殞落,在生命離合時。
在韓文的語境中,「我們」善熙(우리선희)表達的是屬於某個群體、被群體所認可的善熙,但不是善熙自己,因此善熙要出走,玕希要逃亡,都是為了尋找真實的自我。在看似日常絮語的影像中,我們發現了生活裡真正的故事,這也是洪常秀電影為何迷人的原因。
2018到2020年期間,南韓發生了震驚社會的「N號房事件」,加害者在加密即時通訊軟體上創建多個聊天室,將透過威脅取得的女性自拍照發布在社群裡供成員取樂。這起性剝削案件在事件過去兩年後,由Netflix推出了《網路煉獄:揭發N號房》紀錄片,從記者、電視台的角度出發,一步步揭發私密聊天室裡的種種犯行。
《電影之神》是松竹映畫的百年紀念作品,它不是一部風格技法有重大突破,或是劇情設計多精巧的電影,甚至可能躲不過雕琢感太重的批評。但《電影之神》絕對情感真摯,是瘟災之年裡獻給所有影迷的情詩。
明明正面形象在他身上壓倒性地突出,卻難掩他那些符合人性的小奸小惡。人人善於理解他這類主流意見中的正人君子,卻無力理解尋常社會裡不待見的女性特務,避談色慾、壓抑人性,最終看輕了人性,也高估了人性。「她以為她可能會喜歡鄺裕民,結果後來恨他,恨他跟那些別人一樣。」他終究還是和那些男人一樣。
只許一念之差,小林導演進入大叔們既私密又開放的個人空間,無論是鄰近路邊的幾張椅凳、供人復健的診療所、居民聚散的當地廟宇,都是他們怨嘆人生、喜作自己的老派場所,讓所有心肝底的不爽快,都朝著新時代的潮流迎面幹去。
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熾盛,人間八苦反覆刷蝕生命,濁水凝聚成娑婆世界,而我們沉溺其中,《飛俠阿達》建構出實幻共存的世界體系,並從人世寄發最誠摯的邀請,且讓我們一同髒水洗身,以生命赴宴,看見每個情緒、每個思量、每個重生與殞落,在生命離合時。
在韓文的語境中,「我們」善熙(우리선희)表達的是屬於某個群體、被群體所認可的善熙,但不是善熙自己,因此善熙要出走,玕希要逃亡,都是為了尋找真實的自我。在看似日常絮語的影像中,我們發現了生活裡真正的故事,這也是洪常秀電影為何迷人的原因。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阿茂啊,他終究是倪莉女兒的生父。家暴或出軌當然都很可惡,但罪不至死。他其實也應當獲得公道。 (【警告】此篇作品為限制級作品,有謀殺、自殺、家暴、性侵等血腥劇情。是本人嘗試以「小說」此一體裁完成的「B級片」。)
Thumbnail
台灣對於殺人犯的了解甚少,更別說連環殺人犯或是極度偏激有心理障礙的人 所以這部戲裡許多要展示心理扭曲的片段其實帶入感或驚悚感是不足的 然而對於母愛或父愛扭曲心態的描繪,那是...刻骨銘心、沒齒難忘 一如第一季的風格,他們用著血腥與令人反胃的畫面刻畫現場的斑駁與不堪 相比所有年長的演員...
Thumbnail
當子女發生重大事故時,無論是被傷害還是傷害別人,為人父母的在第一時間往往義無反顧的站在孩子這一邊,可置理智、道德、規範於度外,可拿名聲、操守、性命來交換--這種不理性的行為模式,源自於親子間純粹天然的情感,但卻可能走火入魔。最近在Netflix上架的台劇《誰是被害者2》將這個現象發揮得淋漓盡致……
Thumbnail
《共犯》——— 安・費瑟 注意!情節透露! 女主角芮妮活在她父親是個連續殺人兇手的陰影裡,因為她父親會把她當成誘餌, 故意吸引年輕女子來放鬆戒心,進而殺害棄屍。在最後一次的計畫中,一次不小心的失誤,讓受害者蓋比順利逃脫,而她父親也被繩之以法。 儘管如此,她還是無法擺脫掉過去的陰影
Thumbnail
艾德華曾經擁有過一個美好的家庭,但因為隱藏於原生家庭中的血腥惡魔到處亂殺人,無數的少女慘遭毒手,也連帶導致了這個家庭的分崩離析;但失去一切的艾德華並沒有自暴自棄,他努力生活,又再次為自己贏得一個美好的家庭,幸福生活的同時,也證明自己與原生家庭決定性的不同。
Thumbnail
隨機殺人犯的家屬試圖在輿論指責之下生存、重新開始。 隨機殺人事件的受害者家屬無法走出陰霾,最終導致夫妻間、親子間的關係破裂。 專門替重刑犯辯護的人權律師,因為害家人受到正義魔人死亡威脅,在志業與家庭的衝突中掙扎。
Thumbnail
寂靜的地鐵內傳來一陣槍響,一位男子正開槍掃射另一位女子。為什麼?也許是因為她剛在車廂內狠狠地羞辱了他一頓──他的穿搭、外表、家人。雖然素不相識,但已經醉到神智不清的人什麼話都說得出口。他忍了很久,直到方才才因她的一句話而爆發。 “妳說的孤兒是什麼意思?我的親生父母不會對我感到驕傲?妳他媽的蠢
Thumbnail
也沒有比親眼目睹母親遭人殺害,更驚悚的事, 更可怕的行兇的人是自己父親,這一幕絕對是一生一世也擺脫不了的夢魘。 法國作家菲利普.貝松的新書《這不是社會新聞》講的正是這樣事件。 故事採用第一人稱,講述者是十九歲少年, 有一晚他接到十三歲的妹妹蕾雅打來的電話:劈頭就說:「爸爸剛剛殺了媽媽。」
Thumbnail
小孩死亡, 小孩造成他人死亡, 哪一個更讓人心碎? 這當然不是數學題,比不出來。 但是,如果小孩是兇手,又自殺, 媽媽的心,不可能還能正常跳動。
Thumbnail
巴西人居住的社區邀請誠治與剛從阿爾及利亞返鄉的兒子阿學,帶著未婚妻納迪婭一同前往派對,舉辦這場派對的目的,是要回報他們對巴西青年馬科斯出手相救的恩情,馬科斯的單親母親與兒時玩伴艾瑞卡熱情款待著三人,唯有馬科斯不知該如何與日本人交談,因為他的父親就是死於日本人當年造的發財夢,阿學試著打開話題問起馬科斯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阿茂啊,他終究是倪莉女兒的生父。家暴或出軌當然都很可惡,但罪不至死。他其實也應當獲得公道。 (【警告】此篇作品為限制級作品,有謀殺、自殺、家暴、性侵等血腥劇情。是本人嘗試以「小說」此一體裁完成的「B級片」。)
Thumbnail
台灣對於殺人犯的了解甚少,更別說連環殺人犯或是極度偏激有心理障礙的人 所以這部戲裡許多要展示心理扭曲的片段其實帶入感或驚悚感是不足的 然而對於母愛或父愛扭曲心態的描繪,那是...刻骨銘心、沒齒難忘 一如第一季的風格,他們用著血腥與令人反胃的畫面刻畫現場的斑駁與不堪 相比所有年長的演員...
Thumbnail
當子女發生重大事故時,無論是被傷害還是傷害別人,為人父母的在第一時間往往義無反顧的站在孩子這一邊,可置理智、道德、規範於度外,可拿名聲、操守、性命來交換--這種不理性的行為模式,源自於親子間純粹天然的情感,但卻可能走火入魔。最近在Netflix上架的台劇《誰是被害者2》將這個現象發揮得淋漓盡致……
Thumbnail
《共犯》——— 安・費瑟 注意!情節透露! 女主角芮妮活在她父親是個連續殺人兇手的陰影裡,因為她父親會把她當成誘餌, 故意吸引年輕女子來放鬆戒心,進而殺害棄屍。在最後一次的計畫中,一次不小心的失誤,讓受害者蓋比順利逃脫,而她父親也被繩之以法。 儘管如此,她還是無法擺脫掉過去的陰影
Thumbnail
艾德華曾經擁有過一個美好的家庭,但因為隱藏於原生家庭中的血腥惡魔到處亂殺人,無數的少女慘遭毒手,也連帶導致了這個家庭的分崩離析;但失去一切的艾德華並沒有自暴自棄,他努力生活,又再次為自己贏得一個美好的家庭,幸福生活的同時,也證明自己與原生家庭決定性的不同。
Thumbnail
隨機殺人犯的家屬試圖在輿論指責之下生存、重新開始。 隨機殺人事件的受害者家屬無法走出陰霾,最終導致夫妻間、親子間的關係破裂。 專門替重刑犯辯護的人權律師,因為害家人受到正義魔人死亡威脅,在志業與家庭的衝突中掙扎。
Thumbnail
寂靜的地鐵內傳來一陣槍響,一位男子正開槍掃射另一位女子。為什麼?也許是因為她剛在車廂內狠狠地羞辱了他一頓──他的穿搭、外表、家人。雖然素不相識,但已經醉到神智不清的人什麼話都說得出口。他忍了很久,直到方才才因她的一句話而爆發。 “妳說的孤兒是什麼意思?我的親生父母不會對我感到驕傲?妳他媽的蠢
Thumbnail
也沒有比親眼目睹母親遭人殺害,更驚悚的事, 更可怕的行兇的人是自己父親,這一幕絕對是一生一世也擺脫不了的夢魘。 法國作家菲利普.貝松的新書《這不是社會新聞》講的正是這樣事件。 故事採用第一人稱,講述者是十九歲少年, 有一晚他接到十三歲的妹妹蕾雅打來的電話:劈頭就說:「爸爸剛剛殺了媽媽。」
Thumbnail
小孩死亡, 小孩造成他人死亡, 哪一個更讓人心碎? 這當然不是數學題,比不出來。 但是,如果小孩是兇手,又自殺, 媽媽的心,不可能還能正常跳動。
Thumbnail
巴西人居住的社區邀請誠治與剛從阿爾及利亞返鄉的兒子阿學,帶著未婚妻納迪婭一同前往派對,舉辦這場派對的目的,是要回報他們對巴西青年馬科斯出手相救的恩情,馬科斯的單親母親與兒時玩伴艾瑞卡熱情款待著三人,唯有馬科斯不知該如何與日本人交談,因為他的父親就是死於日本人當年造的發財夢,阿學試著打開話題問起馬科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