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兒時的點點滴滴》:在名為「○○」的大海裡游泳。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二十七歲的妙子向公司請了長假,搭車前往親戚所在的山形縣鄉村,打算遠離都市的快步調,給自己一個充電的時間。不過才剛搭上電車,就發覺這趟旅程並非獨自一人,陪伴著的是小學五年級時,十歲的那個自己。
在還小的時候,我曾聽大人們說:「兒時是最美好的時光,無憂無慮,只是玩耍。學校又如何?那才不叫煩惱,哪比得上出社會後要克服的一切。」可是《兒時的點點滴滴》卻彷彿說著,兒時是殘酷的,兒時的後悔,兒時的遺憾,兒時的創傷,總得待長大成人之後,才有和解的可能。
圖片來源:甲上娛樂。
在長大的這條路上,我們經歷了什麼,是什麼造就了現在的性格?二十七歲的妙子,在山形的婆婆和長輩眼中,是位與其他年輕人不同,擁有行動力、適應力,甚至值得娶進家門的好女孩;可是在妙子的心中,出社會後的自己像是被困在幼蟲與成蟲之間的階段,即使揮動著翅膀,卻再怎麼拼命也飛不起來。
圖片來源:甲上娛樂。
而隨著腦中冒出的回憶從初戀到初嚐鳳梨,再到與家人的衝突、轉學生帶來的陰影,才發現有些事情竟然會烙印在心底,很久很久,直到改變了自己,困住了自己,都還沒察覺。
大人的煩惱,是因為想盡辦法面對,才叫做煩惱嗎?那小孩的煩惱,是因為被說「不叫煩惱」,還是因為不懂得煩惱,所以才隱瞞疼痛,獨自承擔,最後默默更名為「創傷」、「遺憾」或「後悔」呢。電影中,沒有任何角色給予妙子足夠的表達空間,不論是獨權的父親、保守的母親,就連學校的老師,都無法接受排演時一句即興發揮的台詞。而小孩的表達,是不是也這樣子被呼嚨掉了。
圖片來源:甲上娛樂。
回想小時候,你是否有著心如刀割的片段,希望重頭來過的時刻,且當時不曾想過這會是件需要被認真看待,需要去克服的事情。再想想,你是否和妙子一樣,現在想起的往事,都是帶點悲傷的呢。當然,並非要把過錯全部丟到大人身上,因為即使是家人卻也是他人,不是自己,無法讀懂人的心裡。
二十七歲的妙子,仍然在山形婆婆自顧自的話語中,回想起那些刺痛往事,不過在長大的途中學會了表達,學會了面對問題的自己,似乎有了忍氣吞聲外的選擇。
「○○」是後悔,「○○」是遺憾,「○○」是創傷,卻也是消化和長大,兒時不見得是無憂無慮的,也許留下更多的是悲傷。但又如何,妙子仍為兒時貼上「心動」與「喜歡」的註解,在回憶中高歌飛翔,在大海中盡情遨遊,直到現在的自己,讓無限透明的「○○」成為最喜歡的顏色。
圖片來源:甲上娛樂。
電影評價:A-
台灣上映日期:2022.07.08(高畑勲影展)
台灣代理片商:甲上娛樂

這裡是以影視為主題的觀點分享帳號,有電影和影集的推薦,也有作品與演員介紹,藉此使人對影視文化產生進一步的興趣甚至思考。
每週將會提供不同的內容。喜歡的話請按下追蹤!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一篇文章,了解一位創作者的內心世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它像是有了運氣加成的輕盈版《火花》,記錄了成為大人之前的徬徨時期,沒有才能的年輕人如何帶著毫無邊際的夢想與膽量勇闖東京。
正是這種不分年齡、性別、種族、貴賤的群像描繪,讓圍繞著荷爾蒙氣息的青藍夏日,產生了有別於以往的心理環境,使一切的碰撞、改變,都有了說服力和可能性。
夏日的奇幻是慵懶的戀愛氛圍,是寫下名字對方就會出現的魔法,是被太陽曬到滿臉通紅的告白,是在其他的任何時刻都不行,專屬這一個夏天的心動與旅程。
樣貌相同的少女、處處浮現的牛頭倒影、未知的幻象和感應,再加上關於「牛之首」的恐怖傳說,電影在第一幕就給出許多疑點,這些疑點也呼喚著女主角。
三十代的三位女子,雖在產業龍頭的公司上班,但內部充滿著難以忍受的制度和同僚。她們認為自己的人生再努力也無法成功,直到遇上名為「以太坊」的虛擬貨幣。
有人說,親人只是最熟悉的陌生人,但即使是陌生人,我們也會試著理解、發現他的優點,可是一旦把自己與親人的關係定型,就再也沒有機會改變。
它像是有了運氣加成的輕盈版《火花》,記錄了成為大人之前的徬徨時期,沒有才能的年輕人如何帶著毫無邊際的夢想與膽量勇闖東京。
正是這種不分年齡、性別、種族、貴賤的群像描繪,讓圍繞著荷爾蒙氣息的青藍夏日,產生了有別於以往的心理環境,使一切的碰撞、改變,都有了說服力和可能性。
夏日的奇幻是慵懶的戀愛氛圍,是寫下名字對方就會出現的魔法,是被太陽曬到滿臉通紅的告白,是在其他的任何時刻都不行,專屬這一個夏天的心動與旅程。
樣貌相同的少女、處處浮現的牛頭倒影、未知的幻象和感應,再加上關於「牛之首」的恐怖傳說,電影在第一幕就給出許多疑點,這些疑點也呼喚著女主角。
三十代的三位女子,雖在產業龍頭的公司上班,但內部充滿著難以忍受的制度和同僚。她們認為自己的人生再努力也無法成功,直到遇上名為「以太坊」的虛擬貨幣。
有人說,親人只是最熟悉的陌生人,但即使是陌生人,我們也會試著理解、發現他的優點,可是一旦把自己與親人的關係定型,就再也沒有機會改變。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國小」一個多麼青澀的過程,是不是大家跟我一樣,對於過去總有無限的懷念,一些人、一些事又或許是一個地方,現在回過頭去看總是能傻傻的笑著,心想:我當初怎麼會這麼可愛又可惡! 回憶起國小,實在要跟爸爸媽媽說聲抱歉,在我的記憶裡,每天的放學,老師總是把我留到最後一個走,即使爸爸媽媽已經在校門口等我,老師
Thumbnail
這個純粹的題目甚至就是原文片名< 君たちはどう生きるか>(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那麼單純,包含主角真人的名字─「成為真正的人」也都在對觀眾提出疑問。對於成長中的孩子,他更多的理解外在的世界也更多去建構自己的世界,而喪母陰影帶來的罪咎感卻使他懷疑起世界的運作模式、沈重於自己的無能為力,那樣的痛苦是眼睜
小時候,小孩總是希望自己快快長大 對於禁錮自己的諸多思想,諸多排斥 總是大言不慚的以為世界就該蝦米款 成長後,自己大了,卻忘了父母老了 總以為父母仍該是記憶中的堅強模樣 生老病死苦,是人都得面對的生死觀 未對死亡做好建設的人,難輕易放手 對什麼有執念,對什麼就越緊抓不放 宛若翻舟即將
要寫幼慈學從辣仔良的故事來做借鏡也可以看出一些東西來。首先辣仔良可以說是幼慈和幼惡參半,他可以說成是一個充滿慾望的小孩,他想來人間表達什麼?次先是他的童年軌跡完全錯誤,這段時期是學習的要點,而他完全天馬行空的過日子,這樣就無法完成學業並且做大事。那麼他的競爭思想從哪裏來,這是每一個人都逃不掉的。
很常聽到內在小孩這個專有名稱,一直覺得是心理學的一個字眼,自己的童年生活,也沒有太多的起伏,最多就是唸倒了好幾家幼兒園,療癒內在小孩跟我應該是沒有任何關係吧! 因緣際會下,報名了Ruowen Huang愛自己線上的課程,這才了解原來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內在小孩啊,版主要大家回想一下,小時候有哪一件事是
角度決定態度也影響高度    前言 2024/05/06《 聯合報》有篇 牧野《重新解讀童年傷痛》。看題目即知她有童年傷痛,只是現在用另個角度或視野來重新審視、解讀。她會提到童年傷痛,表示她應該已經長大成人了,可是依然受到童年的影響,而且成年後還一直受到影響,並沒有因年齡的增長而有所改變,也可
Thumbnail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裡有一句︰「成年後的很多行為,都是從童年時期學來的。」 最近從母親那邊聽到一些說話,勾起了我童年的回憶。愉快不愉快、難堪不難堪,已經無關係了。只是,這讓我記得,我一直以來都是這樣。我只是在舒服地做我自己。 很清晰的記憶畫面。
小孩對別人的目光總是無畏無懼,喜歡做什麼就做什麼,只求快樂不想後果。對小孩子來說,何必瞻前顧後呢?一切自有家長擔當哦。 然而,這份大無畏隨著長大漸漸消失,開始在意別人的目光,而這份在意於青春期達到高峰期。青少年的自我意識總是過剩,因為沒有經歷過大風大浪,雨水一落在身上便覺得天要塌下來。 心裏明明
Thumbnail
岡媽的新作儘管在劇本上有一些缺陷,但仍展現出她的成熟和進步。這樣強調自己是不合法存在的概念,用這樣的設定去隱喻青春就像是進入一個曖昧停滯、沒有未來、甚至是不允許存在的異空間,這並不是一段誤闖異世界的冒險,我們不會在磨難困境之後回歸現實,跌跌撞撞地成長為大人,而是,有可能從一開始就無法成為大人。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國小」一個多麼青澀的過程,是不是大家跟我一樣,對於過去總有無限的懷念,一些人、一些事又或許是一個地方,現在回過頭去看總是能傻傻的笑著,心想:我當初怎麼會這麼可愛又可惡! 回憶起國小,實在要跟爸爸媽媽說聲抱歉,在我的記憶裡,每天的放學,老師總是把我留到最後一個走,即使爸爸媽媽已經在校門口等我,老師
Thumbnail
這個純粹的題目甚至就是原文片名< 君たちはどう生きるか>(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那麼單純,包含主角真人的名字─「成為真正的人」也都在對觀眾提出疑問。對於成長中的孩子,他更多的理解外在的世界也更多去建構自己的世界,而喪母陰影帶來的罪咎感卻使他懷疑起世界的運作模式、沈重於自己的無能為力,那樣的痛苦是眼睜
小時候,小孩總是希望自己快快長大 對於禁錮自己的諸多思想,諸多排斥 總是大言不慚的以為世界就該蝦米款 成長後,自己大了,卻忘了父母老了 總以為父母仍該是記憶中的堅強模樣 生老病死苦,是人都得面對的生死觀 未對死亡做好建設的人,難輕易放手 對什麼有執念,對什麼就越緊抓不放 宛若翻舟即將
要寫幼慈學從辣仔良的故事來做借鏡也可以看出一些東西來。首先辣仔良可以說是幼慈和幼惡參半,他可以說成是一個充滿慾望的小孩,他想來人間表達什麼?次先是他的童年軌跡完全錯誤,這段時期是學習的要點,而他完全天馬行空的過日子,這樣就無法完成學業並且做大事。那麼他的競爭思想從哪裏來,這是每一個人都逃不掉的。
很常聽到內在小孩這個專有名稱,一直覺得是心理學的一個字眼,自己的童年生活,也沒有太多的起伏,最多就是唸倒了好幾家幼兒園,療癒內在小孩跟我應該是沒有任何關係吧! 因緣際會下,報名了Ruowen Huang愛自己線上的課程,這才了解原來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內在小孩啊,版主要大家回想一下,小時候有哪一件事是
角度決定態度也影響高度    前言 2024/05/06《 聯合報》有篇 牧野《重新解讀童年傷痛》。看題目即知她有童年傷痛,只是現在用另個角度或視野來重新審視、解讀。她會提到童年傷痛,表示她應該已經長大成人了,可是依然受到童年的影響,而且成年後還一直受到影響,並沒有因年齡的增長而有所改變,也可
Thumbnail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裡有一句︰「成年後的很多行為,都是從童年時期學來的。」 最近從母親那邊聽到一些說話,勾起了我童年的回憶。愉快不愉快、難堪不難堪,已經無關係了。只是,這讓我記得,我一直以來都是這樣。我只是在舒服地做我自己。 很清晰的記憶畫面。
小孩對別人的目光總是無畏無懼,喜歡做什麼就做什麼,只求快樂不想後果。對小孩子來說,何必瞻前顧後呢?一切自有家長擔當哦。 然而,這份大無畏隨著長大漸漸消失,開始在意別人的目光,而這份在意於青春期達到高峰期。青少年的自我意識總是過剩,因為沒有經歷過大風大浪,雨水一落在身上便覺得天要塌下來。 心裏明明
Thumbnail
岡媽的新作儘管在劇本上有一些缺陷,但仍展現出她的成熟和進步。這樣強調自己是不合法存在的概念,用這樣的設定去隱喻青春就像是進入一個曖昧停滯、沒有未來、甚至是不允許存在的異空間,這並不是一段誤闖異世界的冒險,我們不會在磨難困境之後回歸現實,跌跌撞撞地成長為大人,而是,有可能從一開始就無法成為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