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影論重點:
本片是宮崎駿的創作高峰嗎?
如何從故事本身解讀本片
真人與彼得帕克的超聯想
本片與<異星入侵>主題上的相似
自2003年的<神隱少女>後,時隔20年宮崎駿以<蒼鷺與少年>再度獲得奧斯卡最佳動畫獎,但本片是他又一個創作高峰嗎?答案可能讓人失望。私心認為,所謂大師境界在於能否愈發精鍊地呈現作品的主題─如坂本龍一在生命最終回歸世上一切音響本體的純粹─其他如成熟調度的能力則能從經驗累積、執行考究來提升,因此「大師」並非年齡先決,也因此具備影響力的導演或有而大師少見。若據此判斷,<蒼鷺與少年>正是個故事單純但略顯故布疑陣的作品,本來嘛,宮崎駿的動畫向來有很多供觀眾、影評解讀的符號,藉此發展出不同的解讀空間,只是在本片中,這些符號織成的線索倒像是刻意把故事說大,許多設定也與之前的作品重合性很高,比方:哇啦哇啦如同黑碳精靈和龍貓的合體、塔樓無數道門如同霍爾之家可切換時空的大門…熟悉宮崎駿的粉絲就會知道,不一一列舉,然而非得需要這些高度相似的設定才能推動劇情嗎?更精確來說,這些玄幻歷程的確促成角色的成長,但所謂「玄幻」也就代表有著天馬行空創造領悟的空間,而這些帶著前作影子的符號則多少陷入了自我重複的窘境,使得一個原本純粹的題目流於發散的討論。
這個純粹的題目甚至就是原文片名<君たちはどう生きるか>(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那麼單純,包含主角真人的名字─「成為真正的人」也都在對觀眾提出疑問。對於成長中的孩子,他試圖理解外在的世界也更多去建構自己的世界,而喪母陰影帶來的罪咎感卻使他懷疑起世界的運作模式、沈重於自己的無能為力,那樣的痛苦是眼睜睜「看著」自己所親愛的「說不見就不見了」;在後來,真人對母親去世後的倏忽變化總是保持沉默,似乎以為成長便是學會吞下不明所以的一切,他試著懂事、彬彬有禮,便是刻意與現實世界保持一定的距離,使所有的「可見」再也無法以消失的方式破壞他僅剩的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