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是劣化版漂流少年,還遞出了岡媽某種成熟的誠意——《愛麗絲與特蕾絲的虛幻工廠》分析評論

2024/01/25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岡田麿里電影新作《愛麗絲與特蕾絲的虛幻工廠》

岡田麿里電影新作《愛麗絲與特蕾絲的虛幻工廠》



岡媽的敘事脈絡

這個故事是岡媽特有的一貫講法:在平穩不變、不變到令人厭煩、甚至產生某種莫名的悶楚(一種無法突破世界的被困住的感覺)的日常生活中,突然闖入了奇幻的要素。它本質是日常的,無論過程的奇幻再怎麼複雜紛繁,都能明顯感受到故事是植根於青春的。這一點,在開頭天空突然破裂,突然響起平成年代歌曲這個場景中,展示得非常明確。

 

這是一個關於青春的故事。

 

岡媽在秩父市三部曲(未聞花名,好想大聲說出心底的話,知曉天空之藍的人啊)中,寫的都是青春的變奏,以不同層面來描寫某種「逃不出去、無法突破、受困於此」的情緒。《未聞花名》是過往童年消逝而走不出的創傷,《好想大聲說出心底的話》是話語無法傳達無法突破的自卑,《知曉天空之藍的人啊》則是受困於天真的夢想無法忘懷而躊躇的失望。

 

在我看來,岡廠就是《知曉天空之藍的人啊》的延伸,只是更陰暗,更絕望,對於青春的敘述更著重於極端到要死的情緒。青春不只是某段混亂迷茫的時期,是可以與消失死亡相類比的。或者套用茅場晶彥的話通俗地講:「這雖然是青春,但可不是鬧著玩的。」

 

劇本的缺陷:

在談及優點之前,我們先談談劇本上的缺陷。

 

在岡媽的劇情裡總會有突然出現的煽情橋段,就突然開始奔跑,突然開始大吼。此外,人物之間的情感還會一次性塞入太多在同一場面,導致整個故事節奏變得很奇怪,人物的行動邏輯被切碎,轉折太硬,上一秒還在處理這個問題,問題(或者情緒)還沒解決,下一秒突然就開始處理另一個問題了。為什麼不分開來處理呢?很明顯岡媽沒有將其整合好駕馭好的能力。在上一部同樣岡媽執導的電影岡花(道別的早晨就用約定之花點綴吧)裡,也是在高潮階段,意義不明地插入女主幫人接生與她兒子戰鬥的場景交錯更替,而且在這之後,竟然突然就讓女主與兒子告別了,轉折太硬,一次把太多東西塞入其中。

 

岡媽還特別鐘意多角戀和莫名出現的情感線,有些東西它明明沒有出現的必要,但岡媽很執著,就一定要讓那種背德的感情搶眼,但是做了出來卻又不解釋,這種事情已經不是第一次出現了,舉凡是岡媽參與的電影,多多少少都有這樣的累贅,讓人不得不懷疑岡媽可能真的不適應電影這個體裁,建議還是回到她忠實的TV動畫的懷抱裡吧。電影不適合妳那溢滿了裝不下的各種想法和設定,不如進動畫裡好好發揮妳一股腦兒的設定。

 

此外,整個故事的所引導的情緒方向非常奇怪,到底是希望觀眾擁有什麼樣的情緒?一下要嚴肅反抗,一下又像鬧劇一樣否定了敵對方的這麼做的正當性,把反對方塑造得疲軟無力又反覆不定。觀眾究竟是該緊張?還是該和緩?這種情況出現太多次了,在高潮時尤為明顯。感覺岡媽完全忽略了人物,人物的情緒被當成主旨的推進工具,情感被當成一種表演,根本沒機會去深入了解每個人的內心,不是讓劇情順著人物內心的發展和掙扎而去推進結局的走向,而是先訂定了結局,再去片段地截取人物某個瞬間的情緒,把關鍵的情感轉折給拋棄了,於是留下這般尷尬的人物關係。

 

最後最為要命的是,意念和主旨先行的意識太重,對話的說教感太重了。感覺這部的後半段與花田十輝所犯下的過錯類似,不信任觀眾的理解能力,而像害怕改作文的老師不懂似的,拼了命地把所有重點和主旨往結尾塞,造成了這樣混亂而糟糕的局面。


但是岡媽是有進步的,更成熟了,她的嘗試令我感動,那是一種相對內斂冷靜的突破。

 

(PS:一開始我覺得男女主之間的感情線進展太快,太唐突,但後來才發現其實是可以合理解釋的。男女主的關係並不是一個青春戀愛的完整過程:萌動—曖昧—確認情感,而是一個直接來到了後戀愛的關係。從一開始,他們就已經完成了戀愛的前半過程,兩人都已經互相知曉彼此的情感了,那麼留給我們觀眾所能看見的,就只剩兩人之間那奇特而微妙的關係互動了。我想,這下或許能解釋得通,為何兩人之間某些過於親暱和自然的舉動在後半段不會顯得突兀,不會令人覺得進展太快了,那是因為戀愛的萌動早已經結束。)

 

 

青春的騷動、世界異變、陰冷懸疑的風格

我覺得這次創新的點在於,把青春的騷動和無聊日常的不滿,與世界的未知異變相聯繫在一起,像這種很像世界系的東西,新海誠早已玩過,玩得還更好,但真正有意思的是,岡媽把那種青春的各種迷茫的經驗,選擇用一種詭異、破敗、不安的方式去呈現,或許可以說是又一個青春殘酷劇本的變體,但在動畫方面,這還是我第一次看見,讓我有些興奮。

 

那寫得快爛的青春不再是某種陽光與雨後清爽疼痛地豁出去,而是某種詭異陰冷的壓抑超出,是伴隨著某種捨棄與遺憾。

 

青春當中的情緒是具有絕對的負面意義的,它帶來的可能會是萬劫不復的結局,正如同那些身體出現裂縫,一個個被吞噬消失的人一樣,不能用「就是有這些酸澀苦痛,才算是青春」來掩蓋其切實帶來的不安與恐懼。

 

學生們總嘗試著某種帶來疼痛的遊戲,那是因為他們逃不出去,於是以這樣詭異的方式去對抗這樣的一成不變,以及去盡可能貼近真實世界,即所謂的正常人的世界。這些情節都讓人感到心疼。岡媽真的想要用更為認真的、宏大的方式去對待她存於她心中始終的青春命題,雖然最後手還是伸了一些回來,不敢完全給予虛幻世界消失,使得故事的決意變得不夠貫徹。

 

但,她確實有前進。

 

她嘗試了這樣陰鬱詭異的風格,在這樣的風格中,我看到了岡媽新的可能,或者說,反樸歸真的蛻變,如同真實之淚的冰冷與遺憾,這部電影也留下了切實而不允許抹滅的冰冷與遺憾。

 

 

劣化漂流少年與成熟的隱喻意象

這一次,我覺得岡媽最成熟的地方展現在這,她開始試著把隱喻藏得深,以及將環境的背景歷史的隱喻也融入整個故事,成為重要的象徵。

 

隱喻藏得深,不是說不講人話,搞謎語,而是把隱喻與情節的物件融合得天衣無縫,通常看過去就算了的小細節,最後卻被賦予了重要的象徵。比如開頭電台的備考生的抱怨來信,其實正是他們小鎮的現狀。

 

或者,始終在畫面中出現,圍繞整個環境卻不多加解釋的象徵。比如在現實中那座已然逝去的鋼鐵廠。

 

鋼鐵廠和鋼鐵小鎮,有某種破落的殘破的感覺,同時災難導致的隧道坍塌、海陸堵塞等等對外的交通阻塞,都加強了那種主角口中所說的哪裡都去不了的無力感。

 

不過,我很想插段話,這實在是讓我感覺太熟悉了,這妥妥的是東北大下崗的意象挪用啊!

 

看的時候滿腦子想到的都是東北敘事中鋼鐵工業的衰敗,基本上是同樣意義的挪移過來。東北的鋼鐵廠象徵著曾經的穩定、繁華、充滿希望、帶著點生活的驕傲的日子一夕之間坍塌,留存下來的便是一種對生活一蹶不振、殘破的失望。在電影裡,鋼鐵廠是一直以來這座小鎮賴以生存的存在,如今卻漸漸衰退了,而在發生了異變後的日子裡,它象徵的是同樣一蹶不振、殘破、什麼都沒有、把小鎮的人們困住的存在。這種類似的象徵出現,還是挺有意思的。

 

此外,故事還有另外一個雷同的點,那就是它的設定與所表達的內核,其實與《漂流少年》很相似。

 

同樣是某個不被需要的存在,同樣是不該活下來的存在,同樣是某個瞬間被分裂出來的人們,同樣是逃不出的異世界。

 

我們一群人是被現實遺棄的存在,我們是本不應該活下來的,這樣強調自己是不合法存在的概念,是與青春高度相關的。岡媽用這樣的設定去隱喻青春就像是進入一個曖昧停滯、沒有未來、甚至是不允許存在的異空間,這並不是一段誤闖異世界的冒險,我們不會在磨難困境之後回歸現實,跌跌撞撞地成長為大人,而是,有可能從一開始就無法成為大人,這樣虛幻的世界正是那些逃不出青春的困苦的人們所走向的失敗的IF線世界。

 

一蹶不振、從此行屍走肉地賴活在世界上,或者,自殺而死。

 

而在這樣無論怎麼努力也沒有未來的世界裡,岡媽給出的答案是:沒有未來也無妨,只要開心,感受自己當下的生命就好。這就是正宗在看見父親筆記後所說的答案。結尾,五實被送回到現實,而其他人留在了被保存下來的虛幻的世界裡,則正是兩個不同的選擇:一方從青春裡走了出來,成為了大人;一方仍沒辦法從青春的愁悶裡逃出,但是,他們已經不再沉溺於消極之中了,相信就算沒有未來,也可以有意義。

 

我會說是劣化版的《漂流少年》,是因為岡媽沒有徹底抹除存在希望的大膽,而且故事劇本的呈現太過混亂,阻礙了核心的傳達。這是非常可惜的一點。

 

漂流少年們是捨棄了所有所貫徹的決意,但岡廠的人們卻還讓虛幻世界繼續留存,從立意上就輸了一大截。

 

 

總結:在世界中心呼喊意義的少年少女

如果要我說這部電影,我一方面覺得講得亂七八糟,一方面又是很喜歡其意義,岡廠在我這是又好又爛,這種兩邊極端的情緒在拉扯,很矛盾,但我卻能坦然接受各自的極端。

 

少年少女們衝出世界時的吶喊,是有一種死中向生的意味在。我覺得這就是很寫實的青春。逃不出去成為必然,那種無法成為大人的愁苦情緒或許將蔓延一生,不是所有人都很幸運可以回到正常人的世界,平安地倖存下來,然後時間流動地安穩長大。他們的吶喊反抗,像是在告訴我,就算我們是失敗的人,就算我們永遠也無法成為正常人,就算無法成功地看見更為廣大的那個世界,也要活下去,接納缺憾,感受生命,便是被拋棄下的我們的意義。

 

在這一點上,我非常共鳴。

 


13會員
21內容數
關於影評、分析、美學的「非日常」切入。主為動漫心得影評,主觀美學體驗和感想。偶爾加入文本分析,試圖斜目而視,另闢蹊徑,在動漫的呈現基礎之上,發現嶄新的意義與闡釋。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