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一次讀10本書的串聯閱讀法》:給自己一個閱讀大平台吧!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你會覺得讀書很難?讀得慢?好不容易看完卻好像吸收不多?沒有帶來什麼改變嗎?今天介紹的《一次讀10本書的串聯閱讀法》,或許可以為你帶來一些啟發。
作者金炳完的人生經歷很奇葩。原是三星研究員的他,因意識到上班人生有如落葉而毅然辭職(這……),並開始在圖書館展開閱讀挑戰,花三年讀了一萬本書。而這本書就是要推廣這個幫他高速博覽群書的「串聯閱讀法」。 
這篇心得會先講解串聯閱讀法是什麼玩意兒,跟傳統閱讀法相比有什麼優點;接著會從我的角度談談這樣的閱讀法,在操作可能有什麼盲點;最後則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會怎麼運用串聯閱讀法。

【什麼是串聯閱讀法】

串聯閱讀法又名「平台閱讀法」。這是作者從網路時代巨頭中得到的啟發。他認為谷歌、臉書或是亞馬遜等公司,之所以可以成為巨擎,關鍵就在於它們創建了「平台」。像臉書本身並不生產內容,卻藉由龐大用戶上傳貼文、彼此互動,進而產生極大影響。
作者將這樣的觀念延伸到閱讀。書中提到,知識的擁有與擴張並不是最重要的,如果能建造一個串聯知識,進而發想、演化的平台,效果會更巨大。
串聯閱讀法首要的目標不是辛苦地讀完大量書,或擁有豐富知識,而是連結每本書的內容與知識,透過互動建構平台。
那要怎麼打造這樣的閱讀平台呢?作者提出以下7步驟:
  1. 決定閱讀目標主題
  2. 一次挑選多本與主題關聯度高的書
  3. 同時快速閱讀多本書
  4. 從書中選出與主題相關的內容並用自己的話抄下來
  5. 摘選抄錄的構想並將它們分類、串聯進而創造新知
  6. 將新知串成針對主題的平台數據庫
  7. 驗證平台是否能解決一開始所設定的主題
串聯閱讀法相較於傳統的閱讀法,有以下四個優點:

〔一、問題導向〕

相較於傳統一字不漏,卻漫無目的的讀書方式,串聯法是以問題為導向的閱讀。因為先設定好想探討或解決的主題,就不會讀完卻不知道如何應用。

〔二、加速閱讀〕

串聯法能加快閱讀速度。如作者說的,閱讀速度其實等同思考速度。許多傳統速讀法過於強調眼睛移動速度,卻忽略「大腦」才是閱讀的關鍵。讀得快但沒理解也是白搭。
而串聯法因為有明確目標,閱讀時要運用大腦思考,不是無腦將文字吸入。就結果來說,反而能讀更快。
閱讀的本質不在解碼文字,而是大腦的思考。

〔三、串聯知識〕

相較於大部分人習慣一本讀完再接著下一本讀,串聯法則藉由一次閱讀多本書籍,形成一種「網狀閱讀」結構。
也就是說,原本散落在不同書上的知識點,透過串聯法,便能形成更完整全面的知識網。零散的知識可藉由讀者自主的連結,產生整合性的架構。

〔四、創新可能〕

除了統整知識,串聯法最大的優勢是它能藉由這樣的整合網路,激發出新的可能。
相較於傳統閱讀法只能單向習得知識,串聯閱讀法能雙向連結資訊,搭建出能容納各種知識平台,再透過這些數據連結互動,「再生」出新的想法、洞見。
創新是將各種元素聯在一起,唯有串聯不同的事物,尤其是異質性較高的事物,才會出現創造力。
-賈伯斯
知識可透過串聯法的網路串連,並發出新可能

【串聯閱讀法的盲點?】

看起來很不錯對吧?不過我覺得這方式雖然乍看很棒,但實際操作時可能會有一些小問題。讓我們接著探討這部分。

〔理解問題?〕

首先我有點懷疑串聯法的理解效果。雖說作者強調串聯時不用太擔心理解問題,只要像玩遊戲般自由地連結每本書中的知識,就能發現新想法。但如果連基礎內容理解都有問題,真的能產生洞見嗎?
如果是較熟悉的主題,直接串聯好幾本書或許還可行。但若是離自己很遠的陌生領域,直接找一堆書來讀,怎麼想都很吃力。比如你想學習理財,但對投資毫無概念,於是你找了指數化投資、價值投資、技術分析的書籍,全部熔在一起讀,怎麼想都是災難吧?

〔讀得更多更快?〕

作者號稱用這方式三年讀書萬本。但真的可能讀那麼快嗎?
前面提到閱讀速度取決於思考速度。事實上,我在看書時花最多時間的部分,正是停下來思考,試著去整合、串聯與發想的時候。如果要照書中的方式,勾串各書的知識再統整發想,閱讀速度恐怕很難提起來。
老實說,我覺得讀一年幾本書真的不是太重要。重點是這些內容是否對自己產生影響。如果讀工具書,要思考的應是所學真的有被應用;如果讀文學書,在意的應是內容是否有產生共振。
不過作者其實在書中也多次強調重點是串聯,而不是讀多少書。或許為了廣告,不得不強調高速閱讀,增加吸引力吧。

〔意外知識連結被抹除?〕

最後,也是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設定主題的閱讀法固然很聚焦,但有時候反而會弄巧成拙,因為許多知識連結往往不在預期的象限內。
像我最近重讀到《反脆弱》的脆弱性轉移段落時,馬上讓想到前些日子的Luna事件。許多幣圈的項目方,正是讓自己享受上檔利益,讓韭菜承擔下檔損失。如果我只針對區塊鏈的主題找書來看,可能就會錯失這樣連結的機會。
一年要讀幾本書我覺得真的不是那麼重要

【我怎麼運用串聯】

那串聯閱讀法難道不可行嗎?其實我很喜歡創建平台,串聯知識的想法。所以在這段落,我想分享一下自己會怎麼來運用串聯法。

〔研究室閱讀法〕

這方式是碩班指導教授教我的,姑且命名為研究室法(笑)。研究所做的是半導體封裝,老師對那時甫升碩一的我給出這樣的建議:
先去讀封裝領域的經典書和review paper,建立一個大致完整的概念。接著再閱讀大量paper,看看大家都在研究什麼。然後想一下想有哪些研究方向可以走。
於是我便先拜讀師公杜經寧所寫的《Solder Joint Technology》和我教授發表的review paper。接著再針對其中的子主題(如電遷移)去資料庫找大量Paper比較參照。
最後大量閱讀Paper的部分其實就是本書說的串聯法。所以與串聯法的差別,只在研究室法會先閱讀「經典」,對一個領域建立基本概念後再來大量串聯。
而這方法也能應用到一般閱讀場域。比如想加強投資,可先閱讀《漫步華爾街》這樣的經典,理解技術、價值、指數投資,接著便可針對小主題(如價值投資)找相關書籍來串聯閱讀。如此便可解決前面提到的理解問題。
書中提到許多閱讀高手,如賈伯斯、比爾蓋斯都很喜歡讀百科全書正是這個道理。藉由百科對一個領域搭建基礎鋼骨,之後再攝取相關知識就會更得心應手。

〔漫步式閱讀法〕

不過老實說,撇除研究所那樣高目的性的狀況(想畢業……),我通常還是一本一本順順看。而且不大會一直讀同主題的書,像隨機亂步般,叫它漫步式閱讀法好了(硬要取)。此外,在看書時我會做筆記,除客觀重述書中內容,我還會用紅字記錄主觀想法與和知識串聯。
《品味,從知識開始》筆記
這樣的漫步閱讀不會侷限在單一領域,可以讓串聯自然而然地發生,解決錯失連結的問題。像我在寫上面研究式法段落時突然想到這方法與《品味從知識開始》的知識累積3步驟很像,意外又找到很有意思連結。

〔筆記串聯法〕

而這本書的平台概念,也讓我產生一個串聯的新點子。過去我在Evernote中建立許多想法筆記,但很零散,缺乏系統。於是我照著串聯法將這些筆記整理成10來個「主題」。
我的主題總目錄筆記
我在這些領域筆記中寫下想探討的目標,並利用Evernote的筆記連結功能,將原本零散的想法整理下面那樣的層狀結構。再將自己的想法與過去的筆記、閱讀的書籍、文章做整合。
我的串聯筆記架構
如此我便建立書中所謂的平台。之後不管是從網路文章或書中讀到什麼相關概念,都可以靈活地擴充到其中。不過目前才剛開始玩,還很不成熟,往後有更多進展再跟大家分享。
前幾天看到超級歪分享留學生活文化衝擊的影片,其中一點很有意思。他說,亞洲學生可能讀一二十本書,但提煉不出什麼非常厲害的問題;但歐美學生可能讀了四十頁,就可以問出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這點也是我覺得我需要加強的部分,希望透過這樣的串聯更可以打開想法。

【總結】

總結來說串聯閱讀法就是利用目的性閱讀,一次大量從許多同主題書籍取經,並建構好讓知識互動的平台,達到統整,甚至創造新知的效果。
串聯網路的想法很好,但我覺得實際操作恐怕不那麼容易。因此提出一些自己的方法,算是野人獻曝,大家可以參考參考。如作者說的:
不是說了解串聯閱讀法,以後就只用這種方式閱讀,而是務必以此為基礎,創造自己獨特的讀法。
書中也分享像是抄寫閱讀法、編輯工學閱讀法、主題閱讀法等各種閱讀方式。雖說作者的結論是串聯法最好,但我覺得其實這些方法都很不錯,大家也都可以參照來玩玩看。
總之,閱讀終究要回歸自我,不必硬把什麼閱讀法往身上套。給自己一點時間,慢慢試誤、成長,相信一定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閱讀方式。

【後記:平台雜想】

我對作者提到「平台指的是能讓使用者進入同一空間,針對新的價值問題,創造最佳的解決方案」這樣的概念很有感。
在《部落格100篇特輯》中,我談到之所以將部落格取名為姆斯的閱讀「空間」的原因:
我希望大家可以輕鬆自在地走入這裡,隨意晃晃,找個舒適的地方獨自品思,或可與我討論,或可與他人交流。
我一直期待能透過推廣閱讀,讓更多面向的知識被看見,再透過與讀者互動,交流溝通各種想法,進而創新發想,找到更多可能。讀這本書時我突然意識我想打造的空間,就是所謂的「平台」。
目前來說,不管是部落格、粉專還是IG似乎都還沒實現這樣的想望。只能說除了持續調整現有資源外,有機會再嘗試看看不同的媒介吧。希望有天能實現我對「空間」的期許。
總之,很謝謝看到這邊的你,希望在這空間待得還愉快。也很期待你留言與我交流,增加平台的多元串聯哦。
最後,祝大家都能找最適合自己的那條閱讀之路,給自己一個大平台吧!

↓↓也歡迎大家來追蹤〈姆斯的閱讀空間〉的臉書和哀居↓↓
姆斯的閱讀空間 FB
姆斯的閱讀空間 IG
avatar-img
199會員
243內容數
分享讀書所感,期望藉由書寫梳理自己的思考,透過文字與他人產生交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姆斯的閱讀空間 的其他內容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你會不會覺得每天都瀏覽大量知識內容,但總是記不住,書到用時方恨少呢?就讓這本《過目不忘的文轉圖深化記憶法》幫你解決這煩惱吧!
這本《高產出的本事》就是本教你有效率地產出優質內容的好書。如果你常煩腦無法清楚向他人傳達自己的概念,或開會報告總被老闆嫌沒邏輯、沒說服力,那這本書會非常適合你;如果你是內容創作者,有經營部落格或粉專,那本書更是值得細品。
為什麼有人能在自身領域成就頂尖;其他人卻只能在庸庸人世載浮載沉?究竟那些音樂家、西洋棋大師或奧運選手的成功是源於他們天賦異稟,還是刻苦努力呢? 天才要如何煉成是被討論到爛的大哉問,而今天介紹的這本《刻意練習》就是要告訴你,天才的道路不是天注定,而是可被我們這些凡人複製學習的。
你覺得學習很痛苦嗎?對於從小受台灣填鴨教育長大的人來說,讀書考試恐怕多是負面印象居多。不管是抱著講義狂讀,奮力在課本上爬畫重點,或反覆操練習題、埋首背單字,都是讓人頭皮發麻的回憶。但你會覺得學習痛苦,可能是因為你用錯了方法。
在這資訊大爆炸的時代,大家每天都要被數不盡的資訊迎面衝擊。好的是,我們擁有了實無前例的巨大資源;壞的是,我們多半無力吸收。許多人甚至因此陷入了極大的知識焦慮。而今天要談的這本《極簡閱讀》,就是本告訴你要拆解知識,化為己用的好書。
今天想聊的這本《寫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資》,就深刻談了許多寫作時會遇到的坎。可說是深打我心,大有共鳴。如果你也是像我一樣的新手作者,相信能從此書中得到許多啟發;如果你是還在觀望,不敢開始動筆的人,這本書也很適合作為開啟寫作之門的鑰匙。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你會不會覺得每天都瀏覽大量知識內容,但總是記不住,書到用時方恨少呢?就讓這本《過目不忘的文轉圖深化記憶法》幫你解決這煩惱吧!
這本《高產出的本事》就是本教你有效率地產出優質內容的好書。如果你常煩腦無法清楚向他人傳達自己的概念,或開會報告總被老闆嫌沒邏輯、沒說服力,那這本書會非常適合你;如果你是內容創作者,有經營部落格或粉專,那本書更是值得細品。
為什麼有人能在自身領域成就頂尖;其他人卻只能在庸庸人世載浮載沉?究竟那些音樂家、西洋棋大師或奧運選手的成功是源於他們天賦異稟,還是刻苦努力呢? 天才要如何煉成是被討論到爛的大哉問,而今天介紹的這本《刻意練習》就是要告訴你,天才的道路不是天注定,而是可被我們這些凡人複製學習的。
你覺得學習很痛苦嗎?對於從小受台灣填鴨教育長大的人來說,讀書考試恐怕多是負面印象居多。不管是抱著講義狂讀,奮力在課本上爬畫重點,或反覆操練習題、埋首背單字,都是讓人頭皮發麻的回憶。但你會覺得學習痛苦,可能是因為你用錯了方法。
在這資訊大爆炸的時代,大家每天都要被數不盡的資訊迎面衝擊。好的是,我們擁有了實無前例的巨大資源;壞的是,我們多半無力吸收。許多人甚至因此陷入了極大的知識焦慮。而今天要談的這本《極簡閱讀》,就是本告訴你要拆解知識,化為己用的好書。
今天想聊的這本《寫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資》,就深刻談了許多寫作時會遇到的坎。可說是深打我心,大有共鳴。如果你也是像我一樣的新手作者,相信能從此書中得到許多啟發;如果你是還在觀望,不敢開始動筆的人,這本書也很適合作為開啟寫作之門的鑰匙。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在知識爆炸的時代,有效地吸收與應用閱讀中的信息對學習者來說是一大挑戰。本文探討了三種不同層次的讀書筆記方法,包括局部碎片化的九合一讀書筆記、全局概覽的心智圖筆記及結構內化的閱讀心得文章。這些方法不僅有助於記錄和整理信息,還能促進理解與記憶,幫助學習者將知識內化為智慧,提升學習效果和實用能力。
Thumbnail
因為從大一暑假開始看課外書,大概已經滿了一年了,這幾年來閱讀有帶來些成長,想要列出幾點提高閱讀速度的方法 這裡說的書是課外書,而且是以工具書為主,也就是知識型和方法類的書 案例和故事 在書中,方法和觀念是最重要的,而故事或案例則是用來解釋或輔助說明,那麼如果你已經對這些方法和觀念有理解透徹
我自己很喜歡同時讀多本書。 而且我會先比較每一本書的目錄, 來學習每個作者編排內容的方式。 例如機器學習就有很多的書都在教, 而且裡面的內容也可以差異很大。 有的書可能整本都是理論, 有的書整本都是程式碼, 而理論仔細去比較, 有的又更側重其計算複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信息充斥著我們的生活。然而,真正有價值的是知識和智慧。閱讀是一個深度思考的過程,思考速度決定了閱讀速度。有效的閱讀是帶著問題去思考,閱讀的本質在於解決問題。閱讀的目的是為了改變我們的思維和行動。說書或書評不能取代我們自己的閱讀,應該將說書或書評當作選書的工具。
《讀書變現的創作法則》是一本關於如何將閱讀轉化為創作和收益的指南,作者弘丹以親身的閱歷和深刻的見解,向讀者展示了三大閱讀法和五大變現方法,以及個人品牌的變現策略。這本書不僅提供了實用的技巧和方法,還啟發了讀者將閱讀轉化為實際行動和利益的可能性。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書中介紹的三大閱讀法。快速閱讀法
Thumbnail
這本書教導如何以六種不同的閱讀方式有效地提取書中的內容並應用在自己的生活中。書中特別強調閱讀不應只有輸入,也需有輸出,並且行動力是非常重要的。閱讀完一本書後,制定付諸行動的練習相當重要,並且重複閱讀和覆盤能夠幫助自己實現想要的目標。本書的簡短書評心得也有助於對內容的理解和應用。
Thumbnail
閱讀書籍: 讀書變現的創作法則 書中提出四個盲點: 從頭到尾閱讀才算讀完 追求速度和數量,不注重效果 只看專業書,不看其他書 看完書沒有任何行動 這四項都是假觀念,只要書中的觀念能應用在生活中,就是有閱讀到書籍,並且,不必一定要花費大量時間一次看完,可以分多次觀看,長久的小進步大於突然的
Thumbnail
我們都知道,想要"言之有物"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大量閱讀充實自己,豐富自己的內在,但是最近有不少人問我,現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被灌輸要大量讀書,但是讀的這些東西,究竟要如何內化,成為我們可以信手拈來的分享內容? 今天這篇文章,作者提出一些方向,讓大家可以透過閱讀建立觀點。
在閱讀認識自己相關書籍中遇到瓶頸,剛好又有讀到“多元思維”這個詞,所以想轉換一下思維,多閱讀多思考多整合,想透過這本書學習如何閱讀以及訓練一下思考力的肌肉。 本書提到以下三件事以及我的一些想法: A.讀書能獲得知識,並能在書中得到不同體驗,思考其中能為自己帶來什麼幫助,若能將知識與體驗內化,就能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在知識爆炸的時代,有效地吸收與應用閱讀中的信息對學習者來說是一大挑戰。本文探討了三種不同層次的讀書筆記方法,包括局部碎片化的九合一讀書筆記、全局概覽的心智圖筆記及結構內化的閱讀心得文章。這些方法不僅有助於記錄和整理信息,還能促進理解與記憶,幫助學習者將知識內化為智慧,提升學習效果和實用能力。
Thumbnail
因為從大一暑假開始看課外書,大概已經滿了一年了,這幾年來閱讀有帶來些成長,想要列出幾點提高閱讀速度的方法 這裡說的書是課外書,而且是以工具書為主,也就是知識型和方法類的書 案例和故事 在書中,方法和觀念是最重要的,而故事或案例則是用來解釋或輔助說明,那麼如果你已經對這些方法和觀念有理解透徹
我自己很喜歡同時讀多本書。 而且我會先比較每一本書的目錄, 來學習每個作者編排內容的方式。 例如機器學習就有很多的書都在教, 而且裡面的內容也可以差異很大。 有的書可能整本都是理論, 有的書整本都是程式碼, 而理論仔細去比較, 有的又更側重其計算複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信息充斥著我們的生活。然而,真正有價值的是知識和智慧。閱讀是一個深度思考的過程,思考速度決定了閱讀速度。有效的閱讀是帶著問題去思考,閱讀的本質在於解決問題。閱讀的目的是為了改變我們的思維和行動。說書或書評不能取代我們自己的閱讀,應該將說書或書評當作選書的工具。
《讀書變現的創作法則》是一本關於如何將閱讀轉化為創作和收益的指南,作者弘丹以親身的閱歷和深刻的見解,向讀者展示了三大閱讀法和五大變現方法,以及個人品牌的變現策略。這本書不僅提供了實用的技巧和方法,還啟發了讀者將閱讀轉化為實際行動和利益的可能性。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書中介紹的三大閱讀法。快速閱讀法
Thumbnail
這本書教導如何以六種不同的閱讀方式有效地提取書中的內容並應用在自己的生活中。書中特別強調閱讀不應只有輸入,也需有輸出,並且行動力是非常重要的。閱讀完一本書後,制定付諸行動的練習相當重要,並且重複閱讀和覆盤能夠幫助自己實現想要的目標。本書的簡短書評心得也有助於對內容的理解和應用。
Thumbnail
閱讀書籍: 讀書變現的創作法則 書中提出四個盲點: 從頭到尾閱讀才算讀完 追求速度和數量,不注重效果 只看專業書,不看其他書 看完書沒有任何行動 這四項都是假觀念,只要書中的觀念能應用在生活中,就是有閱讀到書籍,並且,不必一定要花費大量時間一次看完,可以分多次觀看,長久的小進步大於突然的
Thumbnail
我們都知道,想要"言之有物"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大量閱讀充實自己,豐富自己的內在,但是最近有不少人問我,現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被灌輸要大量讀書,但是讀的這些東西,究竟要如何內化,成為我們可以信手拈來的分享內容? 今天這篇文章,作者提出一些方向,讓大家可以透過閱讀建立觀點。
在閱讀認識自己相關書籍中遇到瓶頸,剛好又有讀到“多元思維”這個詞,所以想轉換一下思維,多閱讀多思考多整合,想透過這本書學習如何閱讀以及訓練一下思考力的肌肉。 本書提到以下三件事以及我的一些想法: A.讀書能獲得知識,並能在書中得到不同體驗,思考其中能為自己帶來什麼幫助,若能將知識與體驗內化,就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