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9/21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物我之變

歐陽脩認為有三立:立德、立功、立言,對我而言,讀書人一定要先立言,立言先立本,立本再立德,我一直認為歐陽修是一帆風順,結果並非如此,人都是舔著傷口過的呀!真悲傷呀!以琴寄志固然極好,但總有些隱晦,我不喜如此。但,人如何在墨潑過以後,依然期待潔白如昔?如非如此,就要被這無情的波濤給淹沒,問題在於:潑墨之後,我們又將保有幾分自我?
我一直走著,我盼著有天我能找到自己,我傾慕蘇軾,若是可以,我願執弟子禮侍奉之,以求拜於其門下。也許會問:為何要以失敗者為師?對我而言,沒有失敗者,只有幾經風霜的人,蘇軾定風坡:「莫聽穿雲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簑煙雨任平生。」這是何等勇敢才能做出「行難而上」的抉擇?他不曾迷茫嗎?深入研究蘇軾,才知原來佛教是其信仰核心,不是因果報應,而是態度。之前一直覺得佛教讓我感到疑惑,我所了解的原初佛教並非如今呈現出來的重報應,為何會如此?關於這問題,我思考良久,得出以下結論:
一、角度不同
中國化佛教因應中華民族重綱常倫理所衍生,藉「輪迴」之名沿用。
與儒融合:佛教不興偶像崇拜,故現今之「三牲」為一例。
二、本源說
萬物皆有靈,且本源於因,看重事物本質,而非結果,對我來說,佛教對我,是可溯因的宗教,也間接解釋了蘇軾的態度。
#處事態度
#自我對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