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要貼三伏貼嗎?解密三伏貼療法!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簡介

一定很多人都聽過三伏貼,而每到夏天,許多中醫診所也開始張貼三伏貼的宣傳廣告,但其實多數人並不清楚三伏貼到底是什麼?有什麼功效?除此之外,更多的是好奇自己或身邊的家人、朋友究竟適不適合貼三伏貼?事實上,確實有不少人對這樣的貼敷療法有著錯誤的理解和不實際的期望喔!今天就讓我們來帶大家一起來認識什麼是三伏貼吧!

三伏貼的由來是什麼?何謂三伏?

所謂的三伏貼,是中醫特有的一種外治法,利用溫熱藥性的藥物做成一塊塊藥餅,貼敷在特定的穴位上來達到治療效果,其來源最早稱為天灸療法。天灸療法首見於南北朝時期,與艾灸使用火與熱為刺激來源不同,天灸療法使用性味辛溫走竄之藥物貼敷於穴位處,由於這類藥物通常具有皮膚的刺激性,所以就可以持續刺激穴位並藉由穴位將這些辛溫的藥性輸注體內,達到溫陽驅寒之效果。
除此之外,亦講求特定的治療時間,即三伏天!三伏天為一年二十四節氣中最炎熱、陽氣最旺的一段時間。農民曆中,小暑到立秋之間俗稱「伏夏」,其中把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稱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稱為中伏,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稱為末伏。在這段時間做天灸療法,可以補益陽氣,改善體內的陽虛狀態,以降低天氣寒冷的季節因外感風寒之邪而患病的情況發生。至於為何要在陽氣最旺之時進行呢?古書說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借天之陽氣來溫補身體,更能事半功倍!
這邊順便解釋一下何為庚日。古代使用天干與地支來計算日子,不論是年月日都可以用干支來表示,以下先列出天干與地支的順序:
  •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舉個例子:
  • 2022年7月28日表示為:壬寅年-丁未月-壬午日
  • 2022年7月29日表示為:壬寅年-丁未月-癸未日
可以看到每過一天,天干與地支都會往前一格(壬->癸;午->未)。所以如果日的天干剛好為庚,即為庚日。
至於為何以來稱之?這有許多說法,比如說由於此時天氣暑熱最盛,生活上應伏藏躲避,避免被暑熱所傷;又或者說夏日為氣主之,依五行來說火克金庚為金,所以金氣伏藏以免被傷。(這邊可以看到天干地支也各有五行屬性,但過於複雜離題暫且表過不提)

可以治療什麼樣的疾病?

嚴格來說,天灸療法本身不是用來治療疾病,而是改善中醫範疇中屬於陽虛和正氣不足的身體狀態,防止春秋與冬季遇到氣候寒冷變化時,因體質虛弱、陽氣不足而無法應付,而進一步引起疾病或症狀。常見因陽虛或正氣不足導致的病症如過敏性鼻炎、反覆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哮喘、畏寒怕冷、痰多、倦怠、水腫、濕疹、腰膝冷痛、腹痛泄瀉、陽痿、痛經、不孕不育等。要特別注意的是雖然這些症狀常與虛寒體質有關,但如果經醫師評估後屬於陰虛熱證體質的患者,便不建議使用三伏貼。

三伏貼效果如何呢?

根據近代文獻及台灣幾家中醫部門研究顯示,用三伏貼穴位貼敷治療氣喘過敏性鼻炎的臨床研究總有效率皆在70%以上。長庚紀念醫院也曾針對當年夏日接受過三伏貼的患者進行問卷調查,統計資料顯示患者接受三伏貼的原因主要為過敏性鼻炎、氣喘、異位性皮膚炎及反覆感冒等。研究結果發現75%以上患者認為症狀明顯獲得改善,其中以打噴嚏、流鼻水、鼻塞反覆感冒改善最為顯著,同時可以觀察到患者接受治療後到中醫求診次數減少,使用西藥次數也隨之減少。如能配合內服中藥進行體質調理,相信更能夠改善病情,減緩症狀反覆發生。

穴位貼敷須要注意什麼?

成人每次貼敷時間建議為2至4小時,兒童則建議0.5至2小時,但因為每個人膚質不同,只要局部出現灼熱感或疼痛時,便可提前取下藥餅,以免貼敷過久造成皮膚過度刺激引起紅疹及水泡。
孕婦、一歲以下嬰幼兒、年老體弱者、嚴重心肺功能不足者、曾對貼布或貼敷藥物皮膚嚴重過敏者(發紅發癢嚴重劇烈、起大量水泡等)、貼敷部位有局部皮膚疾患、感冒發燒和咽喉發炎者,則不建議使用。
治療要有效果,生活上的注意保養也很重要!首先飲食上應偏清淡,並盡量避免或減少冰飲、生冷瓜果、菸酒類發物。所謂的發物,包含易上火的食物,像是芒果、荔枝、榴槤、桂圓、蝦蟹類、堅果類、辛香料、麻油等;或是過去個人經驗上會誘發或加重病情的食物。此外貼敷期間也應避免風吹、雨淋及受寒(包含電風扇、過冷的冷氣、洗澡後不吹乾頭髮等)。
avatar-img
121會員
49內容數
針灸相關的教學內容,對象主要是有興趣的醫師與醫學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魚中醫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引言 由於新冠肺炎的疫情目前非常嚴重,而清冠一號作為主流的中醫治療藥方,最近可說是非常火紅,甚至許多人希望購買卻無法如願。家瑜醫師前陣子也不慎確診,目前則已大致恢復健康,在這邊家瑜醫師希望透過個人確診與治療過程的經驗分享,幫助大家釐清清冠一號是甚麼樣的藥方?是否所有確診者都應該服用? 正文
引言 由於新冠肺炎的疫情目前非常嚴重,而清冠一號作為主流的中醫治療藥方,最近可說是非常火紅,甚至許多人希望購買卻無法如願。家瑜醫師前陣子也不慎確診,目前則已大致恢復健康,在這邊家瑜醫師希望透過個人確診與治療過程的經驗分享,幫助大家釐清清冠一號是甚麼樣的藥方?是否所有確診者都應該服用? 正文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7/15~8/23為三伏;祝願大家好好運用午時好得身康體健免疫力增! 夏鍊三伏免疫增 身康體健心自平 安座也可轉陰陽 心遠大暑離寒宮
Thumbnail
歡迎來到夏至!!!濕熱高溫的氣候,將繼續維持好幾個月!要如何舒適過完酷夏呢? 一直吃冰?吹冷氣?你知道這樣很傷『心』嗎😂有一種方式叫做穿衣服維持身體恆溫,就不會那麼燥熱啦! 歡迎看看芳療師媽媽的酷暑筆記😊
Thumbnail
夏至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時節,提供適應季節變化的機會。調整飲食和生活習慣,退火消暑、保持身心健康。
Thumbnail
夏季節氣經絡芳療 足蕨陰肝經 | 足少陽膽經 節氣介紹 立夏 小滿 芒種 夏至 小暑 大暑 夏季注意事項 1:立夏後氣溫漸漸地攀升,多補充水份 2:脾胃經絡運行中處於偏弱,食欲自然不佳,強壯脾胃經絡功能
「傷寒六七日」,傷寒邪入厥陰六七天了,「脈微,手足厥冷」,脈摸起來很弱,手腳冰冷到手肘膝蓋,「煩燥」,如果沒有出現煩躁,人還有救,但是出現煩躁代表陽氣要脫離身體的現象,煩者,陽煩;躁者,陰躁也,也就是人已經很虛弱、津液幾乎都沒了,陰寒很盛把潛藏的陽給逼出去,陽往外跑所導致的現象,「灸厥陰,厥不還者,
Thumbnail
立夏落在每年國曆的5月5日或6日或7日,2024年的立夏則是5月5日星期日,此時太陽在黃道上運行至45度。立夏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七個節氣,也是夏天的第一個節氣。 立夏養心 夏天屬火,火氣通於心,故夏季與心氣相通 。養心,就要靜養,避免大量出汗,因汗出易傷陽。同時,立夏之後,應順應自然界晝長夜短的
三四七、「傷寒」,脈遲,六七日而反與「黃芩湯」徹其熱。脈遲為寒,今與「黃芩湯」,腹中應冷,當不能食,今反能食,此為「除中」,必死。 「傷寒,脈遲」,如果是太陽證的傷寒,脈應該是浮緊的,現在摸到遲脈,脈遲為寒,「六七日而反與「黃芩湯」徹其熱」,「黃芩湯」是介在太陽與少陽之間,黃芩性寒,屬於急性腸炎
「少陰病,下利」,少陰病下焦寒,下利造成裡虛,所以變成裡又虛又寒,「脈微濇」,脈微為寒,脈濇,脈按下去空空扁扁的,腸胃虛掉了,「嘔而汗出」,胃的周圍寒水很多壓迫造成嘔逆,虛熱上浮到頭面,只有頭面出汗,「必數更衣」,照理來說會一直下利上廁所,「反少者」,下利次數反而變少了,這是陽有回頭的現象,「當溫其
「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少陰病剛剛開始得到的時候,「口中和」,口中和指的是不燥不吐,曹穎府曰:「不燥則水氣在上,不吐則為胃中無熱」,正是陰寒方盛,胸陽弱、腸胃虛寒之時,理論上水氣氾濫到大腸本應該會下利、手腳冰冷,「其背微惡寒者,當灸之」,但卻出現背微惡寒的太陽表證,這是少陰病兼見太陽表寒之證,但是與
Thumbnail
黃靖容醫師表示,在中醫理論中,將身體的生理狀態比擬為自然界的陰陽五行理論,其中之一的概念是「火」。 火代表著陽氣或熱能,與另一個相對的概念「水」形成對應。這種陰陽的平衡是中醫理論中極為重要的一個方面,當陰陽失調時,會造成火失衡的狀況,就可能導致各種不適和疾病的發生。 火的表現分兩個部分: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7/15~8/23為三伏;祝願大家好好運用午時好得身康體健免疫力增! 夏鍊三伏免疫增 身康體健心自平 安座也可轉陰陽 心遠大暑離寒宮
Thumbnail
歡迎來到夏至!!!濕熱高溫的氣候,將繼續維持好幾個月!要如何舒適過完酷夏呢? 一直吃冰?吹冷氣?你知道這樣很傷『心』嗎😂有一種方式叫做穿衣服維持身體恆溫,就不會那麼燥熱啦! 歡迎看看芳療師媽媽的酷暑筆記😊
Thumbnail
夏至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時節,提供適應季節變化的機會。調整飲食和生活習慣,退火消暑、保持身心健康。
Thumbnail
夏季節氣經絡芳療 足蕨陰肝經 | 足少陽膽經 節氣介紹 立夏 小滿 芒種 夏至 小暑 大暑 夏季注意事項 1:立夏後氣溫漸漸地攀升,多補充水份 2:脾胃經絡運行中處於偏弱,食欲自然不佳,強壯脾胃經絡功能
「傷寒六七日」,傷寒邪入厥陰六七天了,「脈微,手足厥冷」,脈摸起來很弱,手腳冰冷到手肘膝蓋,「煩燥」,如果沒有出現煩躁,人還有救,但是出現煩躁代表陽氣要脫離身體的現象,煩者,陽煩;躁者,陰躁也,也就是人已經很虛弱、津液幾乎都沒了,陰寒很盛把潛藏的陽給逼出去,陽往外跑所導致的現象,「灸厥陰,厥不還者,
Thumbnail
立夏落在每年國曆的5月5日或6日或7日,2024年的立夏則是5月5日星期日,此時太陽在黃道上運行至45度。立夏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七個節氣,也是夏天的第一個節氣。 立夏養心 夏天屬火,火氣通於心,故夏季與心氣相通 。養心,就要靜養,避免大量出汗,因汗出易傷陽。同時,立夏之後,應順應自然界晝長夜短的
三四七、「傷寒」,脈遲,六七日而反與「黃芩湯」徹其熱。脈遲為寒,今與「黃芩湯」,腹中應冷,當不能食,今反能食,此為「除中」,必死。 「傷寒,脈遲」,如果是太陽證的傷寒,脈應該是浮緊的,現在摸到遲脈,脈遲為寒,「六七日而反與「黃芩湯」徹其熱」,「黃芩湯」是介在太陽與少陽之間,黃芩性寒,屬於急性腸炎
「少陰病,下利」,少陰病下焦寒,下利造成裡虛,所以變成裡又虛又寒,「脈微濇」,脈微為寒,脈濇,脈按下去空空扁扁的,腸胃虛掉了,「嘔而汗出」,胃的周圍寒水很多壓迫造成嘔逆,虛熱上浮到頭面,只有頭面出汗,「必數更衣」,照理來說會一直下利上廁所,「反少者」,下利次數反而變少了,這是陽有回頭的現象,「當溫其
「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少陰病剛剛開始得到的時候,「口中和」,口中和指的是不燥不吐,曹穎府曰:「不燥則水氣在上,不吐則為胃中無熱」,正是陰寒方盛,胸陽弱、腸胃虛寒之時,理論上水氣氾濫到大腸本應該會下利、手腳冰冷,「其背微惡寒者,當灸之」,但卻出現背微惡寒的太陽表證,這是少陰病兼見太陽表寒之證,但是與
Thumbnail
黃靖容醫師表示,在中醫理論中,將身體的生理狀態比擬為自然界的陰陽五行理論,其中之一的概念是「火」。 火代表著陽氣或熱能,與另一個相對的概念「水」形成對應。這種陰陽的平衡是中醫理論中極為重要的一個方面,當陰陽失調時,會造成火失衡的狀況,就可能導致各種不適和疾病的發生。 火的表現分兩個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