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錄】佛光菜根譚_自然因果法則(095)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心無罣礙,方成解脱。
能除煩惱,便是修行。
摘自星雲大師─《佛光菜根譚》
Without worry and obstruction, one can attain liberation.
Getting rid of defilement is practice.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 Humble Table, Wise Fare "
😄佛館官網立即關注👀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勵志、激勵人心的正能量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鳥要飛到虛空裡接受挑戰,才能學會遨翔。 摘自星雲大師─《佛光菜根譚》
古寺的鐘聲,雖無翅,也能飛揚。 摘自星雲大師─《佛光菜根譚》 The sound of ancient temple bells drifts far without wings.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 Humble Table, Wise Fare "
慈悲偉大的觀世音菩薩! 每當我仰望您的慈容時, 我的心靈才感到清涼自在。 摘自星雲大師─《向觀世音菩薩祈願文》 My mind indeed feels pure and at ease.
愛語如陽光,可以把溫暖散播十方。 摘自星雲大師─《佛光菜根譚》 A kind word like the sun's shine can spread warmth everywhere.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Humble Table, Wise Fare"
我願作一朵花,散發芬芳的氣息。 摘自星雲大師─《佛光菜根譚》 I would rather be a flower, spreading sweet air and giving people fragrance.
鳥要飛到虛空裡接受挑戰,才能學會遨翔。 摘自星雲大師─《佛光菜根譚》
古寺的鐘聲,雖無翅,也能飛揚。 摘自星雲大師─《佛光菜根譚》 The sound of ancient temple bells drifts far without wings.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 Humble Table, Wise Fare "
慈悲偉大的觀世音菩薩! 每當我仰望您的慈容時, 我的心靈才感到清涼自在。 摘自星雲大師─《向觀世音菩薩祈願文》 My mind indeed feels pure and at ease.
愛語如陽光,可以把溫暖散播十方。 摘自星雲大師─《佛光菜根譚》 A kind word like the sun's shine can spread warmth everywhere.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Humble Table, Wise Fare"
我願作一朵花,散發芬芳的氣息。 摘自星雲大師─《佛光菜根譚》 I would rather be a flower, spreading sweet air and giving people fragrance.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好樂修學正道,不放逸,時常守護自心,才能夠拔除身的苦(要拔除身的苦,其實是從心下手的),就如同大象能夠脫離陷阱、泥沼一樣。
Thumbnail
世俗的執著,要越輕越好!世俗的執著有,還是會「帶業」往生;如果太重,重到往生淨土的意願,已經不想往生了。有的人希求淨土,有人是希求穢土。 有的人修著,都沒有修「出離心」,結果發現其實自己的心都在五濁惡世。蓮花生大士開示:「如果你只追求自身的幸福和安樂,你將與無上佛道無緣。」
當你靜坐修止修觀之後,心很寂靜,然後在寂靜心當中去思惟空性的道理,這個時候再用空性的道理去破除我執,不斷地破除我執,慢慢在你心中就會產生空性的覺受,這個時候人我對待的心自然而然就能夠放下來。這個就是「無諸惱熱」。貪瞋癡的煩惱不斷牽纏羈絆我們的心,就不會再有這個事情。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這句古話出自《五燈會元》,意在說明真正的修行並非依賴外在的戒律和形式,而是內心的寧靜和平衡。佛教經典中常提到,心靜自然天地寬,一個人內心真正的平靜和清明,便無需刻意持戒,因為他們的行為自然合乎道德和正直。 從這一角度看,人其實並不需要刻意到道場去修持。道場的作用更
光師傅說心經2 作者 慧光法師/菩薩寺廟 IBS 總住持 2022 維摩舍文教 ❍ ❍ ❍ ❍ ❍❍ ❍ ❍ ❍ ❍❍ ❍ 覺醒是生命的開始 當我們正確地認識自己和環境的時候,自然而然就能消除心中的煩惱。 佛法講到最核心,就是般若。 (般若=智慧) 以情感為基礎建立
Thumbnail
1.情緒隨個人慾望而起舞,唯有嚴持淨戒能使令平和。 Emotions arise in tune with each person's desire,only with strict observation of pure can make one peaceful. 2.心一散亂,魔即趁入。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導讀:   【如來所得法】:如來於法實無所得,以無所得心,悟真空無相之理,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法無實無虛】:真空無相之理,不可取及說,唯假以文字之方便,以心傳心,傳佛心印。如來所得法,此法即此心,心外更無別法
Thumbnail
禪師示頌曰: 覺性圓明無相身。莫將知見妄疏親。 念異便於玄體昧。心差不與道為鄰。 情分萬法沉前境。識鑒多端喪本真。 如是句中全曉會。了然無事昔時人。 這首詩深刻表達了禪宗關於覺性本質和解脫道的教導。 它強調放棄執著、成見和二元思維的重要性,以便體驗超越一切形式和區別的現實的真實本質。
Thumbnail
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一切行門。以淨心為要。然則明心之要。無如念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復次淨心之要。亦無如念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如此。念佛非淨心之要乎。
Thumbnail
如果可以勤修佛法,將心中的貪、噌、痴、慢、疑等等無數執著,一點一點慢慢放下,此生就可以因為揹負的執著越來越少,生活得更加輕鬆,更加自在。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好樂修學正道,不放逸,時常守護自心,才能夠拔除身的苦(要拔除身的苦,其實是從心下手的),就如同大象能夠脫離陷阱、泥沼一樣。
Thumbnail
世俗的執著,要越輕越好!世俗的執著有,還是會「帶業」往生;如果太重,重到往生淨土的意願,已經不想往生了。有的人希求淨土,有人是希求穢土。 有的人修著,都沒有修「出離心」,結果發現其實自己的心都在五濁惡世。蓮花生大士開示:「如果你只追求自身的幸福和安樂,你將與無上佛道無緣。」
當你靜坐修止修觀之後,心很寂靜,然後在寂靜心當中去思惟空性的道理,這個時候再用空性的道理去破除我執,不斷地破除我執,慢慢在你心中就會產生空性的覺受,這個時候人我對待的心自然而然就能夠放下來。這個就是「無諸惱熱」。貪瞋癡的煩惱不斷牽纏羈絆我們的心,就不會再有這個事情。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這句古話出自《五燈會元》,意在說明真正的修行並非依賴外在的戒律和形式,而是內心的寧靜和平衡。佛教經典中常提到,心靜自然天地寬,一個人內心真正的平靜和清明,便無需刻意持戒,因為他們的行為自然合乎道德和正直。 從這一角度看,人其實並不需要刻意到道場去修持。道場的作用更
光師傅說心經2 作者 慧光法師/菩薩寺廟 IBS 總住持 2022 維摩舍文教 ❍ ❍ ❍ ❍ ❍❍ ❍ ❍ ❍ ❍❍ ❍ 覺醒是生命的開始 當我們正確地認識自己和環境的時候,自然而然就能消除心中的煩惱。 佛法講到最核心,就是般若。 (般若=智慧) 以情感為基礎建立
Thumbnail
1.情緒隨個人慾望而起舞,唯有嚴持淨戒能使令平和。 Emotions arise in tune with each person's desire,only with strict observation of pure can make one peaceful. 2.心一散亂,魔即趁入。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導讀:   【如來所得法】:如來於法實無所得,以無所得心,悟真空無相之理,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法無實無虛】:真空無相之理,不可取及說,唯假以文字之方便,以心傳心,傳佛心印。如來所得法,此法即此心,心外更無別法
Thumbnail
禪師示頌曰: 覺性圓明無相身。莫將知見妄疏親。 念異便於玄體昧。心差不與道為鄰。 情分萬法沉前境。識鑒多端喪本真。 如是句中全曉會。了然無事昔時人。 這首詩深刻表達了禪宗關於覺性本質和解脫道的教導。 它強調放棄執著、成見和二元思維的重要性,以便體驗超越一切形式和區別的現實的真實本質。
Thumbnail
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一切行門。以淨心為要。然則明心之要。無如念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復次淨心之要。亦無如念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如此。念佛非淨心之要乎。
Thumbnail
如果可以勤修佛法,將心中的貪、噌、痴、慢、疑等等無數執著,一點一點慢慢放下,此生就可以因為揹負的執著越來越少,生活得更加輕鬆,更加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