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既然夢想成為作家,可以看一看這本書。」

「你既然夢想成為作家,可以看一看這本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你既然夢想成為作家,可以看一看這本書。」

某個前輩力荐我看一本半自傳式私小說,直接借書給我。

小說主角曾任職於出版社,後來成為專職小說家,和父親一樣。

他從事了大半輩子的工作,都與文字有關,小說中往來的人多為出版社上司、同事、其他作家和責任編輯;讀者可以藉此一窺出版社的職場百態,還有文壇上的人情世故。

也許出於這樣的原因,前輩才極力推荐我看。


光看網路書店的書訊,我對作家的寫作背景饒富興趣,然而實體書在手,略翻後我竟感到猶豫起來──這個作家(也是小說主角)的情感關係曖昧不明,小說鉅細靡遺地呈現種種關係的矛盾、不安,還有自我的糾結與懷疑。

我的閱讀興致瞬間冷卻了大半。

我實在不曉得描述情愛糾葛的內容(篇幅還不短),對「現在的我」而言有什麼用處;老實地將我的遲疑告訴前輩,她和在座另一個夥伴都很詫異,認為我不能只看世事良善的那一面。實際上,寫出美好名著的作家,其感情生活不見得順遂美好,有些文豪的私生活甚至很隨便。

前輩再次告訴我:「你一定要看。」


把書帶回家,我看是看了,只是剛看完一百多頁(不到全書三分之一),就覺得非提早還書不可,還讀得差點睡著。

作家的情感關係是一回事,讓我難以忍受的是他的世界觀。


在我看來,他總是以「觀察者」自居,用科學的方式理解世事和自身,彷彿一個局外人,雖有感受卻近乎麻木,比如以「能量的消耗」理解人際往來,以「才華燃燒的功率」解釋創作的質量問題……坦白說,其論述的邏輯並無矛盾,自成思維體系,卻讓我覺得不大對勁,沒有人情味和立體感。


那字裡行間投射並構築出的世界,實則由作者的個性和人格形塑而成。

書籍既然是有自傳色彩的「私小說」,猶如散文,作為讀者的我多少期待並相信其中的真實性,這讓我明白,這本書在一開始就不合我的胃口,無關乎文筆,而是我生性和這名作家不對盤──我們看待世界的眼光大相逕庭。


那位作家有意避免與人深交,懼怕親密關係的建立。

讀者一旦進入作家的世界,勢必會被其觀點和感受浸染,而我不喜歡像他一樣,因自我保護過度而冷冷地活著;小心翼翼地付出真情,有時甚至很自私。


我不否認有些讀者可以從中得到療癒,也許他們和作家本來就有相似的性情和境遇。我已經好久沒有因為不合胃口棄讀一本書,而我不認為這是損失,畢竟我藉由這本書更清楚地映照出自己是個怎麼樣的人,甚至能進一步想像別人讀我的文章會有什麼感覺。


在決定不繼續看的一刻,我也體認到讀者的特權彌足珍貴──隨時可以放下並闔起看不下去的書。

把小說放到一旁,我立刻傳訊息給看完這本小說的編輯朋友,開起玩笑:

「我決定不看了,這時才體會當讀者的特權。要是當編輯,就算遇到不合胃口的文稿,還是要設法愛它呀!」


嗯,我果然還是喜歡感性一點。

avatar-img
鴿白妮的沙龍
45會員
103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鴿白妮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古典樂迷朋友說,她在四十八小時內就看完《蜜蜂與遠雷》,一「翻」不可收拾。當下,我心想:好,我也挑戰看看可以多快看完! 豈料剛開始看,我立刻放棄「競速」的念頭──朋友是盡情享受故事的讀者;我則是有「文字工職業病」的傢伙,看沒幾章,腦袋裡不只有人物和情節,還充滿各種分析:這本小說,為什麼這麼「神奇」?
作者片山一行為什麼寫這本書? 他認為──編輯的職責在做出好書和暢銷書,但如今出版業卻一片混亂,編輯才更應該找出「編輯這一行」的價值與意義。
年輕編輯高野在大家還沒進辦公室的早晨,先為自己倒一杯滿滿的咖啡,然後坐在案前閱讀書稿;隨著情節越來越精采,翻閱書稿的速度也越來越快,專注的閱讀後來被一通電話攪擾,嚇了一跳的她打翻了咖啡,打溼了書稿……。
能吸引大眾持續關注的人,肯定有獨特的地方。 對表演者而言,這是顯而易見的;對作家來說,文學雖然相對「文靜」,似乎也是這麼回事──這是「個人魅力」(與眾不同的力量與特質)的體現。
相較於《重版出來》的熱血,《寫不出來?》的無厘頭,《總編的復仇》整體的敘事風格懸疑而沉鬱,但它還是帶來啟發,尤其針對出版業的現實,無論是亟需轉型的困境,還是變化莫測的人心。
欣賞水墨名家李義弘老師的作品,這篇心得卻盡談寫作之事,把大師的大作做為己用,實在不好意思。只是論畫作鑑賞,我肯定不及行家,與其班門弄斧,不如以個人經驗跟這場畫展締造更獨一無二的連結。 這麼一來,當我寫作,我將恆常銘記這些畫作對我的啟發。儘管展期結束,它們依然存於我心中的美術館,光彩奪目,不墜不朽。
古典樂迷朋友說,她在四十八小時內就看完《蜜蜂與遠雷》,一「翻」不可收拾。當下,我心想:好,我也挑戰看看可以多快看完! 豈料剛開始看,我立刻放棄「競速」的念頭──朋友是盡情享受故事的讀者;我則是有「文字工職業病」的傢伙,看沒幾章,腦袋裡不只有人物和情節,還充滿各種分析:這本小說,為什麼這麼「神奇」?
作者片山一行為什麼寫這本書? 他認為──編輯的職責在做出好書和暢銷書,但如今出版業卻一片混亂,編輯才更應該找出「編輯這一行」的價值與意義。
年輕編輯高野在大家還沒進辦公室的早晨,先為自己倒一杯滿滿的咖啡,然後坐在案前閱讀書稿;隨著情節越來越精采,翻閱書稿的速度也越來越快,專注的閱讀後來被一通電話攪擾,嚇了一跳的她打翻了咖啡,打溼了書稿……。
能吸引大眾持續關注的人,肯定有獨特的地方。 對表演者而言,這是顯而易見的;對作家來說,文學雖然相對「文靜」,似乎也是這麼回事──這是「個人魅力」(與眾不同的力量與特質)的體現。
相較於《重版出來》的熱血,《寫不出來?》的無厘頭,《總編的復仇》整體的敘事風格懸疑而沉鬱,但它還是帶來啟發,尤其針對出版業的現實,無論是亟需轉型的困境,還是變化莫測的人心。
欣賞水墨名家李義弘老師的作品,這篇心得卻盡談寫作之事,把大師的大作做為己用,實在不好意思。只是論畫作鑑賞,我肯定不及行家,與其班門弄斧,不如以個人經驗跟這場畫展締造更獨一無二的連結。 這麼一來,當我寫作,我將恆常銘記這些畫作對我的啟發。儘管展期結束,它們依然存於我心中的美術館,光彩奪目,不墜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