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29|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研究筆記|研究榮格的「原型」(二)】

「榮格把原型本身比作為「水晶軸向系統(axial system of a crystal)」可以說它就像可以在母液中預先形成水晶結構一樣,儘管它本身並不是一種物質的存在。」——《榮格的最後歲月:心靈煉金之旅》安妮拉‧亞菲
ㄧ、
我們從這段引文裡頭提到的兩個術語「母液」與「水晶結構」開始,因為通過這些術語所架構出來的句子才表達出可以類比於「原型」的「水晶軸向系統」。
在出現水晶結構之前,我們首先面對到的是母液,這個母液是處在一種無定形的液體狀態;而在某一個瞬間,母液中生成出水晶,這時肉眼可見到液體已經變成固體。
究竟是什麼過程形成了水晶?這中間的過渡是關鍵,因為可以類比原型的「水晶軸向系統」恰恰好關聯到水晶結構的形成。
「水晶軸向系統」最後會體現在水晶的軸向,這種軸向的類型是有限的。而問題是這個軸向到底是怎麼決定的?當然不是作為結果的水晶來決定,但回到母液裡我們也無法從液態裡找到任何原因。
因此,引文中怪異的提及「就像」是在母液中可以「預先形成」結構,但重點他不是物質,既不是母液也不是水晶,而是像是幽靈般在母液與水晶中間推動結構的「預先」決定。
在變成晶體之前,已經可以預先形成某種特定軸向的結構;但又是在母液階段之後,因為這時已經步入了結構的形成階段。
二、
接下來我們依據西蒙東在其著作中討論結晶化的過程試著展開,以更進一步的思考「水晶軸向系統」在母液與水晶之間可能如何運作?
首先結晶化過程起源於母液裡懸浮的某個雜質所觸發,而我們沒有辦法定位是哪個雜質所引起。雜質會汲取母液中的能量條件,產生第一層的結晶化,出現第一層的結晶。
第一層之後,擴大一點的結構,會在汲取母液中中的能量形成第二層的結晶,以此擴散下去,從最初的第一層一瞬間層層放大,直到母液的能量條件被耗盡。這時擴大到肉眼可見。
起初母液的能量條件與雜質的結構條件之間是互相分離、彼此互不交涉,是直到某一個瞬間中,這兩個條件突然建立起了關係(Relation)。
西蒙東以「相互的內部性」這個弔詭的詞來去帶出這種關係為何。首先,能量與結構條件互為外部,各自佔據其內部的空間,可謂兩個分立的術語。
然而,在建立起關係的那一刻,兩個條件之間產生了一個「相互內部性」,兩個術語之間不再能夠區分彼此,並且擁有「一個」共同的內部性。
我們知道一個獨立存在只有一個內部性,因此當兩個術語產生相互的內部性,意味著他們變成了一個存在,也就是變成了結晶。
所以,所謂「這兩個條件突然建立起了關係」,不是一種抽象的關係,不是在腦中把兩個不同的對象並置在一起,但這兩個對象彼此沒有影響。
相反,西蒙東所指出的關係,則回頭認出了兩個條件產生相互內部性的那個單一結晶存在的生成時刻。
三、
於是在母液與水晶的過度之間,我們追溯到第一層結晶之前的母液與雜質,這兩者會建立起關係而生成第一層的水晶。
並且,第一層的水晶,會扮演原先的雜質的角色,再去跟母液產生關係,產生第二層的水晶,而第二層水晶就可以類推,會在去跟母液產生關係,產生第三層,以此擴大下去⋯⋯直到母液耗盡,第N層沒有可以建立關係的能量條件。
回到在第一層結晶生成之前,我們可以說母液與雜質之間具有一種潛在的關係,這種關係有可能會出現,以此促發上述的放大過程,但關係也可能不出現,而維持在一種潛能的狀態。
並且這種關係有其模式(modality),也就是說,所建立的關係不是無限種,而這些關係的模式就是「水晶軸向系統」。
我們不是以實體的角度來分析物質的屬性,那只是從水晶結構的結果來歸納出來,與此不同,我們在關注結晶化生成的那一刻,了解那裡會出現「關係」。
能量條件與結構條件會以某種特定的模式來產生關係,並生成某一種軸向的水晶。這個「之間」不能被對象化,因為不是物質,而我們的思想也只能夾擠在這個生成過度裡,以生成的方式去思考。
因此,需要回到那個生成的時刻裡,因為原型如「水晶軸向系統」扮演著一種特定的「預先形成」,於是某一個人的狀態才不斷「預先形成」某一種特定的行為,以此我們才反過來認為這個人發生著某一種原型。
然而,就如同通過水晶結果來分析水晶有哪些種類恐怕意義有限,這仍會遮蔽著我們去真正的瞭解生成何來以及如何生成。
就像去從行為結果去分析有哪些種類的人也有其侷限。榮格提出原型的概念,讓我們回到行為生成的那一刻,以及讓我們去試著問,如何會一直重複生成某一種行為。
接下來試著論述榮格如何論述「母親原型」。
(這次的寫作的規模以臉書的文章來說稍大,且需配合自己的心力與步調,所以會分篇分享,歡迎追蹤。非學術研究,僅供討論。概念引用請告知。)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